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514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三界庙的来历及其有关问题

[复制链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2-10 09:0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ttp://www.cc222.com/article/361640.html 

您当前的位置:烟雨红尘 > 散文.叙事 > 三界庙的来历及其有关问题

三界庙的来历及其有关问题
 

作者:霞中子  原创首发 于 2007-08-26

    一、三界庙的来历

    何谓“三界”?“三界”是名还是物名?可谓鲜为知。“三界庙”的兴衰历史,有种种说法,扑朔离。有关三界庙神的来历,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如下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

    (一)壮乡民间的传说

    在广西河池一带,流传关于“三界”的种种传说,其中较具代表的说法是:传说古代壮乡有一位三界的,他本姓李,幼年丧父,随再嫁到冯家,便改姓冯。他家境贫寒,心地善良。有一次在梦中得仙指点,要他去须眉山接受八仙赠宝。三界遵照梦中仙的话,不畏一切险阻,攀登高耸入云的须眉山。一路,三界不贪图强盗分给的赃物。在和一只虎的搏斗中,拉断虎尾,虎尾化为彩带。在向最高攀登时,一条桶般粗大的蟒蛇向三界扑来,三界奋力与大蟒搏斗,后被大蟒绞住昏过去。待他醒来时,不见了大蟒,手中却握着一条写有“须眉”三字的子。三界带着彩带和须眉继续前进,又翻过几个大山坳,终于到达高接云天的须眉山。他得到八仙的遇和点化,仙告诉他彩带和须眉是能治百病的宝物。八仙再送给他一本金字天书,嘱其临危念动天书真言便可逢凶化吉,起死回生。八仙他用这些宝物为穷治病。

    三界从此为壮乡的神医。他每天走村串户为穷治病。不管是顽症恶疾,还是断筋折骨,只要用五彩如意带包扎,并照金书念动咒语,再用须眉轻敲三下,立即就能痊愈。连跛脚瞎眼的病都给他治好了不少,因而远近闻名。土司老爷得知,十分忌恨,便以谋罪奏请皇帝派出三千兵马,把三界押到京城,关入大牢。老百姓知道三界被官兵抓走,都纷纷到京城为他求。但老皇帝硬说三界法惑众,图谋造,将三界市曹问斩。三界暗念金书咒语,刽子手们的大刀利斧,无法伤他一根毫毛。皇帝闻讯,传旨用大铜钟罩住三界,在钟外烧起烈火要烧死他,三界在钟内念咒护,安然无恙。皇帝又逼三界吞烧红的铁,三界竟然像吃甘蔗一样啃着。皇帝和大臣正在万般无奈之际,忽听说有许多州府瘟疫流行,百姓病死无数,他们只好释放三界,让他到疫区为百姓治病。三界来到瘟疫流行的州府,立即念动真言,向四海龙王求得龙涎,进深山采百草制驱瘟神丹。病服下神丹后,顷刻浑清爽,健壮如,瘟疫很快就平息了。三界为穷治病,从不收取钱财,倍受们崇敬。皇帝念三界治病有功,本想封他为师,但是一班臣又进谗言,昏庸的皇帝又把三界囚起来。三界一之下,念起咒语,只见金銮殿的文臣武将们全都长出长长的尾巴,个个大惊失。皇帝只好求三界除去大臣们的尾巴。三界让他们摸摸须眉,尾巴就消失了。但有一个大臣无论怎样摸也除不了尾巴,三界对老皇帝说,因为他作恶多端,是最坏的家伙,法宝对他不起作用。皇帝立即传旨抄斩了这个大臣,老百姓手称快,都说三界为民除了一大祸害。三界辞去皇帝给他封的官,带着仙赠他的几件法宝,又回到壮乡老家,为穷苦防病治病。三界一辈子救死扶伤,老及百岁,无疾而终,并被八仙超度而去。从此,壮乡的千家万户遍颂三界功德,壮乡的千山万岭遍立三界庙宇。们常到三界庙祈求三界消灾赐福,自古及今,香火不绝。
    另外,在广西忻城县,民间传说三界就是壮族的一位神医,他得仙传授异术和法宝,专门为穷苦村民诊疗疾病,到病除,起死回生,名很大,得以立庙享受百姓香火。在广西环江县,传说毛南饲养菜牛的创始者是“三界公”。毛南族同胞每年夏至前后举行盛大的分龙节。分龙节期间,杀牛敬祭三界庙。 
 
    这些传说表明:(1)“三界”是真实物而不是神话物;(2)“三界”生活在壮乡广西;(3)“三界”姓冯;(4)“三界”很可能是名医;(5)“三界”是个有功德的。

    (二)清史稿的记载

    《清史稿.志五十九.三(吉三)》中有云:“宣宗朝……滕县祀明冯克利为三界庙神”。由此可知:(1)“三界”是明代物,被朝廷封为神;(2)“三界”神祗仅为一位,不是三位;(3)三界庙是为奉祀明代冯克利而设,并首设于广西滕县;(4)立庙时间为明朝宣宗时代(1426-1435)[]。而冯克利何许也,因何被敕封,此不详。

    (三)《南宁晚报》的一篇文章

    1990年8月8的《南宁晚报》载有“广西的三界庙”一文(以下称南文),其文曰:“三界庙奉祀三个偶像:冯克利、冯都长、冯吉。冯都长、冯吉为冯克利的后裔”。又云冯克利祖籍乃浙江山东湖村。他随父亲冯元亮南征贵县,父死后定居贵县城中。嘉靖七年(公元1528)他跟随王守仁镇压大藤峡农民起义军,因献策有功,深得器重。退役后隐居贵县北山。据说他遇仙授无缝天衣,云游得道,遂被朝廷敕封为“游天得道三界圣爷”。后因传说他于广西苍梧江登仙,乃立庙祀奉。民间以四月八为三界诞,但逢庙诞,乡民云集,演剧祭祀,已为习俗。

    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材料是:(1)冯克利原是浙江,1528年因战事来到广西,后定居贵县;(2)冯克利为朝廷镇压大藤峡农民起义献策“有功”;(3)冯克利曾隐居贵县北山修炼;(4)“三界”是朝廷敕封冯克利的庙号;(5)农历四月八为三界诞。

    (四)《中历史大事年表》[ ]的记载: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0年(1435年),宣宗卒。广西兵败大藤峡蛮。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7年(1442年),蓝受贰、侯大苟率大藤峡瑶起义。明英宗朱祁镇正统11年,(1446年),大藤峡瑶、僮义军声势大振。
    明景宗朱祁钰景泰7年,(1456年),瑶民侯大苟率瑶、僮民起义。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4年,(1460年),广西僮起事,破梧州。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5年,(1461年),两广瑶变蜂起。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6年,(1462年),两广瑶变被镇压。
    明宪宗朱见深化元年,(1465年),韩雍率军十六万败大藤峡义军,侯大苟被俘牺牲,改大藤峡为断藤峡。
    明世宗朱厚熄嘉靖6年,(1527年),王守仁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明世宗朱厚熄嘉靖7年,(1528年)8月王守仁败广西蛮。11月王守仁卒

    在这段历史大事年表中,需要提醒的是:(1)明宣宗宣德年与明世宗嘉靖7年,有近百年的时间差;(2)侯大苟领导的大藤峡农民起义的起止时间为1442年至1465年,时长23年;(3)早在1435年就有大藤峡农民起义的事了;(4)1465年侯大苟大藤峡农民起义被朝廷镇压事隔68年之后的1528年,王守仁才来广西;(5)王守仁来广西“败广西蛮”,并未提到“大藤峡”;(6)后来的“两广瑶变”极可能与大藤峡旧事有关。

    (五)在都安县部分地方考察的况

    在广西,现存的三界庙为数极少。值得一提的是,在都安县高岭镇江城村吞团屯的深山老林里,今残存一座三界庙。为保护宗教历史文化遗产,去那里实地考察。就“三界庙”的问题问了当地许多中、青年,他们当中虽然不少有文化,但都是答非所问,说不出一二来。再问当地八九十岁的老,方得一些线索,说三界庙是纪念古代的一位专治目疾的神医,许多瞎眼的都给三界治好了,他的功德无量,故立庙纪念,让他享受间香火,其他具体的问题就不知道了。后到现今无存三界庙的村屯访问,那里的知道三界的就更少了。

    考察结果是:(1)极少数知道三界是一位神医;(2)那里的不知道三界名冯克利;(3)现在们祭祀三界庙的目的并非纪念三界而是向神明祈福。


    二、诸种说法的共同和存在问题

    综合述几个方面的材料,有几点是一致的:(1)三界确有其;(2)三界姓冯;(3)三界是名医;(4)三界生活于广西。

    在述四个方面的材料中也存在不少问题:(1)南文说三界庙奉祀冯克利、冯都长、冯吉等三个偶像,这与诸种说法相悖,孰是孰非?(2)依南文所说,冯都长、冯吉为冯克利的后裔,那么朝廷敕封冯克利的时间只能是冯的后裔时代,冯的后裔又有什么功德呢?为何祖孙并封呢?值得怀疑;(3)依南文所说,冯克利为朝廷镇压“大藤峡农民起义”献策“有功”而受封,按理老百姓应该非常忌恨冯氏,老百姓是不会为他歌功颂德的。(4)据清史稿,朝廷敕封冯克利为“三界”的时间是明“宣宗时”(1426-1435),而南文说是嘉靖七年(1528年)之后,彼此相差百年之多;(5)各种传说中皆称冯氏为三界,“三界”一词是何原意?(6)“三界”是冯克利、冯都长、冯吉等三的总称吗?(7)冯氏的祖籍在浙江吗?(8)冯氏真是壮族吗?以这些问题有待深入的研究。

    三、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一)三界庙的建立极有可能与大藤峡农民起义有关。理由是:(1)《清史稿》云:“宣宗朝……滕县祀明冯克利为三界庙神”;(2)《南宁晚报》的说法,因献策有功……遂被朝廷敕封为“游天得道三界圣爷”;(3)冯克利跟王守仁有关,王守仁跟大藤峡农民起义有关;(4)三界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尤其首建于广西,而两广与明朝廷最大的冲突是大藤峡农民起义,朝廷的敕封不可能因为“三界”是壮乡名医。

    (二)三界庙为何今存不多?原因是:(1)封建王朝的灭亡;因为在全省范围普遍兴建庙宇,只能是家或政府行为,民间自发兴建不太可能,因为一是能力限制,二是难以普及。明清统治者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十分重视三界庙的兴建。因为他们要让两广民众永远记住大藤峡的“教训”。清末太平天革命风起云涌,道光、咸丰、同治这几个皇帝,企图利用三界庙神来麻醉民的思想,以达到削弱太平天群众基础的目的,也十分重视兴修三界庙。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三界庙自然就会迅速衰败。(2)解放后群众的信思想益淡化了,有病不靠烧香拜神、求签问卜而到医院治疗,所以供奉着传说是神医的三界庙宇,自然香火冷落,旧景不再了;(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为破坏。文革时期广西各种寺庙均遭严重破坏,原本数目已经很少的三界庙几乎毁坏殆尽。文革过后家对各种佛寺、菩萨庙、道观逐渐修复,但三界庙仅是两广独有,修缮它似乎不是重要的事了。

    (三)为什么民间传说三界是神医而非协助朝廷镇压大藤峡的“功臣”?
    封建统治者敕建三界庙要老百姓奉祀,老百姓又不愿奉祀,只好把这位神祗逐步演化流传为有利于大众、为百姓造福的神,把“三界老爷”重新赋予壮乡神医的灵魂。朝庭说冯克利是三界庙神,老百姓说壮家神医是三界庙神,双方在“三界庙”这个形式没有冲突,但在内容却大相径庭。朝廷无法堵住百姓的,无法阻止民间这种内容的置换,这是一种维妙的文化斗争形式。因为这种做法不可能具有普遍,所以并不是两广所有地方的都把三界当作神医来供奉的,广西环江县就是一例。

    四、三界庙研究的意义

    从述的史料和民间传说中再一次证明,封建统治者和劳动民都在争夺和利用文化阵地。封建统治者宣扬三界对朝廷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而被敕封为神明,为的是维护其封建统治地位,而劳动民则宣传三界是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民英雄,这是一种很有特的文化斗争形式。三界的故事流传于广西壮乡,表现了壮乡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善于因势利导的创造智慧。

    一般认为中的寺院庙宇所供奉的宗教神祗无非宗教经典中所列的佛、菩萨、神仙之类,没有什么特。然而广西就有不少本土产生的神祗,三界神就是其中一个,这就是特,有特就有可能为资源和优势。

    如果能够证明述的传说是真实可靠的,那么广西的民间文化不是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吗?

    三界庙是广西宗教文化的特产,是很有特的文物。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发展,不了解三界庙的文化份量的们,很可能会毫不在意地毁掉它。我们应该注意并加以保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0 9:20:11编辑过]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沙发
发表于 2011-2-10 12:16:00 |只看该作者

贝侬辛苦了。先顶再看。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板凳
发表于 2011-2-10 12:34:00 |只看该作者
王阳明全集【卷四】顺生录之十 年谱三(2)
五月,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思、田。
  六月,疏辞,不允。
  先是广西田州岑猛为乱,提督都御史姚镆征之。奏称猛父子悉擒,已降敕论功行赏讫。遗目卢苏、王受构众煽乱,攻陷思恩。镆复合四省兵征之,久弗克;为巡按御史石金所论。朝议用侍郎张璁、桂萼荐,特起先生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度量事势,随宜抚剿,设土官流官孰便,并核当事诸臣功过以闻;且责以体国为心,毋或循例辞避。先生闻命,上疏言:“臣伏念君命之召,当不俟驾而行,矧兹军旅,何敢言辞?顾臣患痰疾增剧,若冒疾轻出,至于偾事,死无及矣。臣又复思,思、田之役,起于土官仇杀,比之寇贼之攻劫郡县,荼毒生灵者,势尚差缓。若处置得宜,事亦可集。镆素老成,一时利钝,亦兵家之常。御史石金据事论奏,所以激励镆等,使之善后,收之桑榆也。臣以为今日之事,宜专责镆等,隆其委任,重其威权,略其小过,假以岁月,而要其成功。至于终无底绩,然后别选才能,兼谙民情土俗,如尚书胡世宁、李承勋者,往代其任,事必有济。”疏入,诏镆致仕,遣使敦促上道。
  八月。
  先生将入广,尝为《客坐私祝》曰:“但愿温恭直谅之友,来此讲学论道,示以孝友谦和之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以教训我子弟,使无陷于非僻;不愿狂躁惰慢之徒,来此博弈饮酒,长傲饰非,导以骄奢淫荡之事,诱以贪财黩货之谋,冥顽无耻,扇惑鼓动,以益我子弟之不肖。呜乎!由前之说,是谓良士;由后之说,是为凶人;我子弟苟远良士而近凶人,是谓逆子。戒之戒之!嘉靖丁亥八月,将有两广之行,书此以戒我子弟,并以告夫士友之辱临于斯者,请一览教之。”
  九月壬午,发越中。
  是月初八日,德洪与畿访张元冲舟中,因论为学宗旨。畿曰:“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头。”德洪曰:“何如?”畿曰:“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德洪曰:“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畿曰:“明日先生启行,晚可同进请问。”是日夜分,客始散,先生将入内,闻洪与畿候立庭下,先生复出,使移席天泉桥上。德洪举与畿论辩请问。先生喜曰:“正要二君有此一问!我今将行,朋友中更无有论证及此者,二君之见正好相取,不可相病。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二君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德洪请问。先生曰:“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饐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气力?德洪功夫须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功夫。”畿请问。先生曰:“汝中见得此意,只好默默自修,不可执以接人。上根之人,世亦难遇。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此颜子、明道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畿曰:”本体透后,于此四句宗旨何如?”先生曰:“此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以至圣人,只此功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功夫,亦只如此。”先生又重嘱付曰:“二君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有知识以来,已为习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是日洪、畿俱有省。
  甲申,渡钱塘。
  先生游吴山、月岩、严滩,俱有诗。过钓台曰:“忆昔过钓台,驱驰正军旅。十年今始来,复以兵戈起。空山烟雾深,往迹如梦里。微雨林径滑,肺病双足胝。仰瞻台上云,俯濯台下水。人生何碌碌?高尚乃如此。疮痛念同胞,至人匪为己。过门不遑入,忧劳岂得已。滔滔良自伤,果哉末难已。”跋曰:“右正德己卯献俘行在,过钓台而弗及登,今兹复来,又以兵革之役,兼肺病足疮,徒顾瞻怅望而已。书此付桐庐尹沈元材刻置亭壁,聊以纪经行岁月云耳。时从行进士钱德洪、王汝中、建德尹杨思臣及元材,凡四人。”
  丙申,至衢。
  西安雨中,诸生出候,因寄德洪、汝中,并示书院诸生:“几度西安道,江声暮雨时。机关鸥鸟破,踪迹水云疑。仗钺非吾事,传经愧尔师。天真泉石秀,新有鹿门期。”德洪、汝中方卜筑书院,盛称天真之奇,并寄及之:“不踏天真路,依稀二十年。石门深竹径,苍峡泻云泉。泮壁环胥海,龟畴见宋田。文明原有象,卜筑岂无缘?”今祠有仰止祠、环海楼、太极云、泉泻云诸亭。
  戊戌,过常山。
  诗曰: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名山遍深历,悠悠鬓生丝。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岐。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十月,至南昌。
  先生发舟广信,沿途诸生徐樾,张士贤、桂輗等请见,先生俱谢以兵事未暇,许回途相见。徐樾自贵溪追至余干,先生令登舟。樾方自白鹿洞打坐,有禅定意。先生目而得之,令举似。曰:“不是。”已而稍变前语。又曰:“不是。”已而更端。先生曰:“近之矣。此体岂有方所,譬之此烛,光无不在,不可以烛上为光。”因指舟中曰:“此亦是光,此亦是光。”直指出舟外水面曰:“此亦是光。”樾领谢而别。明日至南浦,父老军民俱顶香林立,填途塞巷,至不能行。父老顶舆传递入都司。先生命父老军民就谒,东入西出,有不舍者,出且复入,自辰至未而散,始举有司常仪。明日谒文庙,讲《大学》于明伦堂,诸生屏拥,多不得闻。唐尧臣献茶,得上堂旁听。初尧臣不信学,闻先生至,自乡出迎,心已内动。比见拥谒,惊曰:“三代后安得有此气象耶!”及闻讲,沛然无疑。同门有黄文明、魏良器辈笑曰:“逋逃主亦来投降乎?”尧臣曰:“须得如此大捕人,方能降我,尔辈安能?”
  至吉安,大会士友螺川。
  诸生彭簪、王钊、刘阳、欧阳瑜等偕旧游三百余,迎入螺川驿中。先生立谈不倦,曰:“尧、舜生知安行的圣人,犹兢兢业业,用困勉的工夫。吾侪以困勉的资质,而悠悠荡荡,坐享生知安行的成功,岂不误己误人?”又曰:“良知之妙,真是周流六虚,变通不居。若假以文过饰非,为害大矣。”临别嘱曰:“工夫只是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
  十一月,至肇庆。
  是月十八日抵肇庆。先生寄书德洪、畿曰:“家事赖廷豹纠正,而德洪、汝中又相与薰陶切劘于其间,吾可以无内顾矣。绍兴书院中同志,不审近来意向如何?德洪、汝中既任其责,当能振作接引,有所兴起。会讲之约,但得不废,其间纵有一二懈弛,亦可因此夹持,不致遂有倾倒。余姚又得应元诸友作兴鼓舞,想益日异而月不同。老夫虽出山林,亦每以自慰。诸贤皆一日千里之足,岂俟区区有所警策,聊亦以此视鞭影耳。即日已抵肇庆,去梧不三四日可到。方入冗场,绍兴书院及余姚各会同志诸贤,不能一一列名字。”
  乙未,至梧州,上谢恩疏。
  二十日,梧州开府。十二月朔,上疏曰:“田州之事,尚未及会议审处。然臣沿途咨访,颇有所闻,不敢不为陛下一言其略。臣惟岑猛父子固有可诛之罪,然所以致彼若是者,则前此当事诸人,亦宜分受其责。盖两广军门专为诸瑶、僮及诸流贼而设,事权实专且重,若使振其兵威,自足以制服诸蛮。夫何军政日坏,上无可任之将,下无可用之兵,有警必须倚调土官狼兵,若猛之属者,而后行事。故此辈得以凭恃兵力,日增桀骜。及事之平,则又功归于上,而彼无所与,固不能以无怨愤。始而征发愆期,既而调遣不至。上嫉下愤,日深月积,劫之以势而威益亵,笼之以诈而术愈穷。由是谕之而益梗,抚之而益疑,遂至于有今日。今山瑶海贼,乘衅摇动,穷追必死之寇,既从而煽诱之,贫苦流亡之民,又从而逃归之,其可忧危奚啻十百于二酋者之为患。其事已兆,而变已形,顾犹不此之虑,而汲汲于二酋,则当事者之过计矣。臣又闻诸两广士民之言,皆谓流官久设,亦徒有虚名,而受实祸。诘其所以,皆云未设流官之前,土人岁出土兵三千,以听官府之调遣;既设流官之后,官府岁发民兵数千,以防土人之反覆。即此一事,利害可知。且思恩自设流官,十八九年之间,反者数起,征剿日无休息。浚良民之膏血,而涂诸无用之地,此流官之无益,亦断可识矣。论者以为既设流官,而复去之,则有更改之嫌,恐招物议,是以宁使一方之民久罹涂炭,而不敢明为朝廷一言,宁负朝廷,而不敢犯众议。甚哉!人臣之不忠也。苟利于国而庇于民,死且为之,而何物议之足计乎!臣始至,虽未能周知备历,然形势亦可概见矣。田州切近交趾,其间深山绝谷,瑶、僮盘据,动以千百。必须存土官,藉其兵力,以为中土屏蔽。若尽杀其人,改土为流,则边鄙之患,我自当之;自撤藩篱,后必有悔。”奏下,尚书王时中持之,得旨:“守仁才略素优,所议必自有见。事难遥度,俟其会议熟处,要须情法得中,经久无患。事有宜亟行者,听其便宜,勿怀顾忌,以贻后患。”
  初,总督命下,具疏辞免;及豫言处分思、田机宜,凡当路相知者,皆寓书致意。与杨少师曰:“惟大臣报国之忠,莫大于进贤去谗。自信山林之志已坚,而又素受知己之爱,不复嫌避,故辄言之。乃今适为己地也。昔有以边警荐用彭司马者,公独不可,曰:‘彭始成功,今或少挫,非所以完之矣。’公之爱惜人才,而欲成全之也如此,独不能以此意推之某乎?果不忍终弃,病痊,或使得备散局,如南北太常国子之任,则图报当有日也。”与黄绾书曰:“往年江西赴义将士,功久未上,人无所动,再出,何面目见之?且东南小丑,特疮疥之疾;百辟谗嫉朋比,此则腹心之祸,大为可忧者。诸公任事之勇,不思何以善后?大都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疾病既除,元气自复。但去病太亟,亦耗元气,药石固当以渐也。”又曰:“思、田之事,本无紧要,只为从前张皇太过,后难收拾:所谓生事事生是已。今必得如奏中所请,庶图久安,否则反覆未可知也。”与方献夫书曰:“圣主聪明不世出,今日所急,惟在培养君德,端其志向,于此有立,是谓一正君而国定。然非真有体国之诚,其心断断休休者,亦徒事其名而已。”又曰:“诸公皆有荐贤之疏,此诚君子立朝盛节,但与名其间,却有所未喻者。此天下治乱盛衰所系,君子小人进退存亡之机,不可以不慎也。譬诸养蚕,便杂一烂蚕其中,则一筐好蚕尽为所坏矣。凡荐贤于朝,与自己用人不同:自己用人,权度在我;若荐贤于朝,则评品宜定。小人之才,岂无可用,如砒硫芒硝,皆有攻毒破痈之功,但混于参苓蓍术之间而进之,鲜不误矣。”又曰:“思、田之事已坏,欲以无事处之。要已不能;只求减省一分,则地方亦可减省一分之劳扰耳。此议深知大拂喜事者之心,然欲杀敌千无罪之人,以求成一将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也。”
  十有二月,命暂兼理巡抚两广,疏辞,不允。
  七年戊子,先生五十七岁,在梧。
  二月,思、田平。
  先生疏略曰:“臣奉有成命,与巡按纪功御史石金、布政使林富等,副使祝品、林文辂等,参将李璋、沈希仪等,会议思、田之役,兵连祸结,两省荼毒,已逾二年,兵力尽于哨守,民脂竭于转输,官吏罢于奔走;今日之事,已如破坏之舟,漂泊于颠风巨浪,覆溺之患,汹汹在目,不待知者而知之矣。”因详其十患十善,二幸四毁,反覆言之。且曰:“臣至南宁乃下令尽撤调集防守之兵,数日之内,解散而归者数万。惟湖兵数千,道阻且远,不易即归,仍使分留宾宁,解甲休养,待间而发。初苏、受等闻臣奉命处勘,始知朝廷无必杀之意,皆有投生之念,日夜悬望,惟恐臣至之不速。已而闻太监、总兵相继召还,至是又见守兵尽撤,其投生之念益坚,乃遣其头目黄富等先赴军门诉苦,愿得扫境投生,惟乞宥免一死。臣等谕以朝廷之意,正恐尔等有所亏枉,故特遣大臣处勘,开尔等更生之路;尔等果能诚心投顺,决当贷尔之死。因复露布朝廷威德,使各持归省谕,克期听降。苏、受等得牌,皆罗拜踊跃,欢声雷动;率众扫境,归命南宁城下,分屯四营。苏、受等囚首自缚,与其头目数百人赴军门请命。臣等谕以朝廷既赦尔等之罪,岂复亏失信义;但尔等拥众负固,虽由畏死,然骚动一方,上烦九重之虑,下疲三省之民,若不示罚,何以泄军民之愤?于是下苏、受于军门,各杖之一百,乃解其缚,谕于今日宥尔一死者,朝廷天地好生之仁,必杖尔示罚者,我等人臣执法之义。于是众皆叩首悦服,臣亦随至其营,抚定其众,凡一万七千,濈濈道路,踊跃欢闻,皆谓朝廷如此再生之恩,我等誓以死报,且乞即愿杀贼立功赎罪。臣因谕以朝廷之意,惟欲生全尔等,今尔等方来投生,岂忍又驱之兵刃之下。尔等逃窜日久,且宜速归,完尔家室,修复生理。至于诸路群盗,军门自有区处,徐当调发尔等。于是又皆感泣欢呼,皆谓朝廷如此再生之恩,我等誓以死报。臣于是遂委布政使林富、前副总张祐督令复业,方隅平安。是皆皇上神武不杀之威,风行于庙堂之上,而草偃于百蛮之表,是以班师不待七旬,而顽夷即尔来格,不折一矢,不戮一卒,而全活数万生灵。是所谓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者也。”疏入,敕遣行人奖励,赏银五十两,紵丝四袭,所司备办羊酒,其余各给赏有差。先生为文勒石曰:“嘉靖丙戌夏,官兵伐田,随与思、恩之人相比相煽,集军四省,汹汹连年。于时皇帝忧悯元元,容有无辜而死者乎?乃令新建伯王守仁曷往视师,其以德绥,勿以兵虔。班师撤旅,信义大宣。诸夷感慕,旬日之间,自缚来归者一万七千。悉放之还农,两省以安。昔有苗徂征,七旬来格;今未期月而蛮夷率服,绥之斯来,速于邮传,舞于之化,何以加焉。爰告思、田,毋忘帝德。爰勒山石,昭此赫赫。文武圣神,率土之滨。凡有血气,莫不尊亲。”
  四月,议迁都台于田州,不果。
  先是有制,王守仁暂令兼理巡抚两广,既受命,先生乃疏言:“臣以迂疏多病之躯,谬承总制四省军务之命,方怀不胜其任之忧,今又加以巡抚之责,岂其所能堪乎?且两广之事,实重且难,巡抚之任,非得才力精强者,重其事权,进其官阶,而久其职任,殆未可求效于岁月之间也。致仕副都御史伍文定,往岁宁藩之变,常从臣起兵,具见经略;侍郎梁材、南赣副都御史汪鋐,亦皆才能素著,足堪此任;愿选择而使之。”会侍郎方献夫建白,宜于田州特设都御史一人,抚绥诸夷,下议。先生复疏言:“布政使林富可用,或量改宪职,仍听臣等节制,暂于思、田住札,抚绥其众。然而要之蛮夷之区,不可治以汉法,虽流官之设,尚且弗便,而又可益之以都台乎?今且暂设,凡一切廪饩车马,悉取办于南宁府卫,取给于军饷,不以干思、田之人。俟年余经略有次,思、田止责知府理治,或设兵备宪臣一人于宾州,或以南宁兵备兼理;如此,则目前既得辑宁之效,而日后又可免烦劳之扰矣。”又以柳庆缺参将,特荐用沈希仪,且请起用前副总兵张祐,俾与富协心共事。未几,升富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以去。先生再荐布政使王大用、按察使周期雍,又以边方缺官,且言副使陈槐、施儒、杨必进,知府朱衮,皆堪右江兵备之任;知州林宽可为田州知府;推官李乔木可为同知。且言:“任贤图治,得人实难,其在边方反覆多事之地,其难尤甚。盖非得忠实、勇果、通达、坦易之才,未易以定其乱。有其才矣,使不谙其土俗,则亦未易以得其本心。得其心矣,使不耐其水土,亦不能以久居其地,以成其功。故用人于边方,必兼是三者而后可。如前四人者,固皆可用之才;今乃皆为时例所拘,弃置不用,而更劳心远索,则亦过矣。”疏上,俱未果行。
  兴思、田学校。
  先生以田州新服,用夏变夷,宜有学校。但疮痍逃窜,尚无受廛之民,即欲建学,亦为徒劳。然风化之原,又不可缓也。乃案行提学道,著属儒学,但有生员,无拘廪增,愿改田州府学,及各处儒生愿附籍入学者,本道选委教官,暂领学事,相与讲肄游息,兴起孝弟,或倡行乡约,随事开引,渐为之兆。俟建有学校,然后将各生徒通发该学肄业,照例充补廪增起贡。
  五月,抚新民。
  先生因左江道参议等官汪必东等称:“古陶、白竹、石马等贼,近虽诛剿,然尚有流出府江诸处者。诚恐日后为患,乞调归顺土官岑瓛兵一千名,万承、龙英共五百名,或韦贵兵一千名,住扎平南、桂平冲要地方。”及该府知府程云鹏等亦申量留湖兵,及调武靖州狼兵防守。乃谕之曰:“始观论议,似亦区画经久之计;徐考成功,终亦支吾目前之计。盖用兵之法,伐谋为先;处夷之道,攻心为上。今各瑶征剿之后,有司即宜诚心抚恤,以安其心。若不服其心,而徒欲久留湖兵,多调狼卒,凭藉兵力,以威劫把持,谓为可久之计,则亦末矣。殊不知远来客兵,怨愤不肯为用,一也。供馈之需,稍不满意,求索訾詈,将无抵极,二也。就居民间,骚扰浊乱,易生仇隙,三也。困顿日久,资财耗竭,适以自弊,四也。欲借此以卫民,而反为民增一苦;欲借此以防贼,而反为吾招一寇,其可行乎?合行知府程云鹏、公同指挥周胤宗,及各县知县等官,亲至已破贼巢各邻近良善村寨,以次加厚抚恤,给以告示,犒以鱼盐,待以诚信,敷以德恩。谕以朝廷所以诛剿各贼者,为其稔恶不悛,若尔等良善守分村寨,我官府何尝轻动尔等一草一木?尔等各宜益坚向善之心,毋为彼所扇惑摇动。从而为之推选众所信服,立为酋长,以连属之。若各贼果能改恶迁善,实心向化,今日来投,今日即待以良善,决不追既往之恶。尔等即可以此意传告开谕之。我官府亦就实心抚安招来,量给盐米,为之经纪生业。亦就为之选立酋长,使有统率,毋令涣散。一面清查侵占田土,开立里甲,以息日后之争。禁约良民,毋使乘机报复,以激其变。如农夫之植嘉禾,以去稂莠,深耕易耨,芸菑灌溉,专心一事,勤诚无情,必有秋获。夫善者益知所动,则助恶者日衰;恶者益知所惩,则向善者益众:此抚柔之道,而非专有恃于甲兵者也。”又曰:“该府议欲散撤顾倩机快等项,调取武靖州土兵,使之就近防守一节,区画颇当。然以三千之众,而常在一处屯顿坐食,亦未得宜。必须分作六班,每五百名为一班,每两个月日而更一次。若有雕剿等项,然后通行起调,然必须于城市别立营房,毋使与民杂处,然后可免于骚扰嫌隙。盖以十家牌门之兵,而为守土安民之本;以武靖起调之兵,而备追捕剿截之用:此亦经权交济相须之意也。自今以后,免其秋调各处哨守等役,专在浔州地方听凭守备参将调用。凡遇紧急调取,即要星驰赴信地,不得迟违时刻。守巡各官,仍要时加戒谕抚辑,毋令日久玩弛,又成虚应故事。”
  六月,兴南宁学校。
  先生谓:“理学不明,人心陷溺,是以士习日偷,风教不振。”日与各学顺生朝夕开讲,已觉渐有奋发之志。又恐穷乡僻邑,不能身至其地,委原任监察御史降合浦县丞陈逅主教灵山诸县,原任监察御史降揭阳县主簿季本主教敷文书院。仍行牌谕曰:“仰本官每日拘集该府县学诸生,为之勤勤开诲,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其诸生该赴考试者,临期起送;不该赴试者,如常朝夕娶会。考德问业之外,或时出与经书论策题目,量作课程;就与讲析文义,以无妨其举业之功。大抵学绝道丧之余,未易解脱旧闻旧见,必须包蒙俯就,涵育薰陶,庶可望其渐次改化。谅本官平素最能孜孜汲引,则今日必能循循善诱。诸生之中,有不率教者,时行槚楚,以警其情。本院回军之日,将该府县官员师生查访勤惰,以示劝惩。”
  又牌谕曰:“照得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冠婚丧祭,固宜家喻而户晓者。今皆废而不讲,欲求风俗之美,其可得乎?况兹边方远郡,土夷错杂,顽梗成风,有司徒具刑驱势迫,是谓以火济火,何益于治?若教之以礼,庶几所谓小人学道则易使矣。福建莆田生员陈大章,前来南宁游学,叩以冠婚乡射诸仪,颇能通晓。近来各学诸生,类多束书高阁,饱食嬉游,散漫度日。岂若使与此生朝夕讲习于仪文节度之间,亦足以收其放心,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不犹愈于博弈之为贤乎?仰南宁府官吏即便馆谷陈生于学舍,于各学诸生之中,选取有志习礼及年少质美者,相与讲解演习。自此诸生得于观感兴起,砥砺切磋,修之于其家,而被于里巷,达于乡村;则边徼之地,遂化为邹鲁之乡,亦不难矣。”
 
 七月,袭八寨、断藤峡,破之。
  八寨、断藤峡诸蛮贼,有众数万,负固稔恶,南通交趾诸夷,西接云、贵诸蛮,东北与牛场、仙台、花相、风门、佛子及柳庆、府江、古田诸瑶回旋连络,延袤二千余里,流劫出没,为害岁久。比因有事思、田,势不暇及。至是,先生以思、田既平,苏、受新附,乃因湖广保靖归师之便,令布政使林富、副总兵张祐等,出其不意,分道征之。富、祐率右江及思、田兵进剿八寨诸贼。参议汪必东、副使翁素、佥事汪溱,率左江及永、保土兵进剿断藤峡诸贼。令该道分巡兵备收解,纪功御史册报,及行太监张赐并各镇巡知会,一月之内,大破其众,斩获三千有奇。先生见诸贼巢穴既已扫荡,而我兵疾疫,遂班师奏捷。
  按,疏言:“断藤峡诸贼,犄角屯聚,自国初以来,屡征不服。至天顺间,都御史韩雍统兵二十万,然后破其巢穴。撤兵无何,贼复攻陷浔州,据城大乱。后复合兵,量从剿抚。自后窃发无时,凶恶成性,不可改化。至于八寨诸贼,尤为凶猛,利镖毒弩,莫当其锋;且其寨壁天险,进兵无路。自国初都督韩观,尝以数万之众围困其地,亦不能破,竟从招抚而罢。报后兴师合剿,一无所获,反多挠丧。惟成化间,土官岑瑛尝合狼兵深入,斩获二百。已而贼势大涌,力不能支,亦从抚罢。今因湖广之回兵,而利导其顺便之势,作思、田之新附,而善用其报效之机。两地进兵,各不满八千之众,而三月报捷,共已逾三千之功。两广父老皆以为数十年来未有此举也。”
  疏请经略思、田及八寨、断藤峡。
  初,先生既平思、田,乃上疏曰:“臣以迂庸,缪当兵事于兹土,承制假以抚剿便宜。是陛下之心惟在于除患安民,未尝有所意必也。又谕令贼平之后,议设土流孰便。是陛下之心惟在于安民息乱,未尝有所意必也。始者思、田梗化,既举兵而加诛矣,因其悔罪投降,遂复宥而释之。固亦莫非仰承陛下不嗜杀人之心,惓惓忧悯赤子之无辜也。凡为经略事宜有三:特设流官知府以制土官之势;仍立土官知府以顺土夷之情;分设土官巡检以散各夷之党。拟府名为‘田宁’,以应谶谣,而定人心。设州治于府之西北,立猛第三子邦相为吏目。待其有功,渐升为知州。分设思恩土巡检司九,田州土巡检司十有八,以苏、受并土目之为众所服者世守之。”既而复破八寨、断藤峡。又上疏曰:”臣因督兵亲历诸巢,见其形势要害,各有宜改立卫所,开设县治,以断其脉络,而扼其咽喉者。若失今不为,则数年之间,贼复渐来,必归聚生息;不过十年,又有地方之患矣。臣以遵制便宜,相度举行,凡为经略事宜有六:移南丹卫城于八寨;改筑思恩府治于荒田;改凤化县治于三里;增设隆安县治;置流官于思龙,以属田宁;增筑守镇城堡于五屯。”事下,本兵持之,户部复请覆勘,学士霍韬等上疏曰:“臣等广人也,是役也,臣等尝为守仁计曰:‘前当事者,凡若三省兵若干万,梧州军门费用军储若干万,复从广东布政司支用银米若干万,杀死、疫死官兵、土兵若干万,仅得田州小宁五十日,而思恩叛矣。’今守仁不杀一卒,不费斗米,直宣扬威德,遂使思、田顽叛,稽首来服。虽舜格有苗,何以过此?乃若八寨贼、断藤峡贼,又非思、田之比。八寨为诸贼渊薮,而断藤峡为八寨羽翼也。广西有八寨诸贼,犹人有心腹病也。八寨不平,则两广无安枕期也。今守仁沉机不露,一举平之。百数十年豺虎窟穴,扫而清之,如拂尘然。臣等是以叹服守仁能体陛下之仁,以怀绥思、田向化之民;又能体陛下之义,以讨服八寨、断藤梗化之贼:仁义两得之也。夫守仁之成功,有八善焉:乘湖兵归路之便,兵不调而自集,一也。因思、田效命之助,劳而不怨,二也。机出意外,贼不能遁,所诛者渠恶,非滥杀报功者比,三也。因归师无粮运费,四也。一举成功,民不知扰,五也。平八寨、平断藤峡,则极恶者先诛,其细小巢穴,可渐德化,得抚剿之宜,六也。八寨不平,则西而柳、庆,东而罗旁、禄水、新宁、思平之贼,合数千里,共为窟穴,虽调兵数十万,未易平伏,今八寨平定,则诸贼可以渐次抚剿,两广良民可以渐次安业,纾圣明南顾之忧,七也。韩雍虽平断藤峡贼矣,旋复有倡乱者,八寨乃百六十年所不能诛之剧贼。今守仁既平其巢窟,即徙建城邑以镇定之,则恶贼失险,后日不能为变,逋贼来归,且化为良民矣。诛恶绥良,得民父母之体,八也。或议:‘守仁奉命有事思、田,遂剿八寨,可乎?’臣则曰:昔吴、楚反攻梁,景帝诏周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而绝吴、楚粮道,遂破吴、楚,而平七国,安汉社稷。传曰:‘阃以外,将军制之。’又曰:‘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利社稷,专之可也,古之道也。’是故亚夫知制吴、楚,在绝其食道,而不在于救梁;是故虽有诏命,有所不受。今守仁知思、田可以德怀也,遂纳其降而安定之。知八寨诸贼未易服也,遂因时仗义而讨平之。虽无诏命,先发后闻可也,况有便宜从事之旨乎?或曰:‘建置城邑,大事也;区处钱粮,户部职也;不先奉命而辄兴工,可乎?’臣则曰:昔者范仲淹之守西边也,欲筑大顺城,虑敌人争之,乃先具版筑,然后巡边,急速兴工,一月成城。西夏觉而争之,已不及矣。守仁于建置城邑之役,不仰足户部而后有处,其以一肩而分圣明南顾之忧,不以为功,反以为过,可乎?臣等目击八寨之贼,为地方大患百数十年,一旦仰赖圣明,任用守仁,以底平定,不胜庆忭,今兵部功赏未行,户部覆题再勘,臣恐机会一失,大功遂阻,城保不筑,逋贼复聚,地方可虑。是故冒昧建言,唯圣明察焉。”
  九月,疏谢奖励赏赉。
  赏思、田功也。九月初八日,行人冯恩赍捧钦赐至镇,故有谢疏。
  与德洪、畿书:“地方事幸遂平息,相见渐可期矣。近年不审同志聚会如何,得无法堂前今已草深一丈否?想卧龙之会,虽不能大有所益,亦不宜遂尔荒落;且存饩羊,后或兴起,亦未可知。余姚得应元诸友相与倡率,为益不小。近有人自家乡来,闻龙山之讲,至今不废,亦殊可喜。书到,望遍寄声,益相与勉之。九十弟与正宪辈,不审早晚能来亲近否?诱掖接引之功,与人为善之心,当不俟多喋也。魏廷豹决能不负所托,儿辈或不能率教,亦望相与夹持之。”
  十月,疏请告。
  先生以疾剧,上疏请告,具言:“臣自往年承乏南、赣,为炎毒所中,遂患咳痢之疾。岁益滋甚。其后退休林野,稍就医药,而疾亦终不能止。自去岁入广,炎毒益甚。力疾从事,竣事而出,遂尔不复能兴。今已舆至南宁,移卧舟次,将遂自梧道广,待命于韶、雄之间,夫竭忠以报国,臣之素志也。受陛下之深恩,思得粉身齑骨以自效,又臣之所日夜切心者也。病日就危,而尚求苟全以图后报,而为养病之举,此臣之所以大不得已也。”疏入,未报。
  谒伏波庙。
  先生十五岁时尝梦谒伏波庙,至是拜祠下,宛然如梦中,谓兹行殆非偶然。因识二诗。其一曰:“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如同时雨师。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其二诗曰:“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群舟夜上滩。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铃木九溪寒。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是月与豹书:“近岁山中讲学者,往往多说勿忘勿助工夫甚难。问之,则云:‘才著意,便是助;才不著意,便是忘;所以甚难。’区区因问之云:‘忘是忘个甚么?助是助个甚么?’其人默然无对,始请问。区区因与说:‘我此间讲学,却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若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勿忘。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须勿助。其工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若是工夫原不间断,即不须更说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须更说勿助。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简易,何等洒脱自在。今却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悬空守着一个勿忘勿助,漭漭荡荡,只做得个沉空守寂,学成一个痴騃汉,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此皆由学术误人之故,甚可悯矣。’”
  又与邹守益书曰:“随处体认天理,勿忘勿助之说,大约未尝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风捉影。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若复失之毫厘,便有千里之缪矣。世间无志之人,既已见驱于声利辞章之习,间有知得自己性分当求者,又被一种似是而非之学兜绊羁縻,终身不得出头。缘人未有真为圣人之志,未免挟有见小欲速之私,则此种学问极足支吾眼前得过。是以虽在豪杰之士,而任重道远,志稍不力,即且安顿其中者多矣。”
  祀增城先庙。
  先生五世祖讳纲者,死苗难,庙祀增城。是月,有司复新祠宇,先生谒祠奉祀。过甘泉先生庐,题诗于壁曰:“我祖死国事,肇礼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苍苍见葭色,宛隔环瀛深。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同著形迹,期无负初心。”又题甘泉居曰:“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食菊坡菊。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与德洪、畿书:“书来见近日工夫之有进,足为喜慰!而余姚、绍兴诸同志又能相聚会讲切,奋发兴起,日勤不懈,吾道之昌,真有火燃泉达之机矣,喜幸当何如哉!此间地方悉已平靖,只因二三大贼巢,为两省盗贼之根株渊薮,积为民患者,心亦不忍不为一除剪,又复迟留二三月;今亦了事矣,旬月间便当就归途也。守俭、守文二弟,近承夹持启迪,想亦渐有所进。正宪尤极懒惰,若不痛加针砭,其病未易能去。父子兄弟之间,情既迫切,责善反难,其任乃在师友之间。想平日骨肉道义之爱,当不俟于多嘱也。”与何性之书:“区区病势日狼狈,自至广城,又增水泻,日夜数行不得止。至今遂两足不能坐立,须稍定,即逾岭而东矣。诸友皆不必相候。果有山阴之兴,即须早鼓钱塘之舵,得与德洪、汝中辈一会聚,彼此当必有益。区区养病本去已三月,旬日后必得旨。亦遂发舟而东,纵未能遂归田之愿,亦必得一还阳明洞,与诸友一面而别,且后会又有可期也。千万勿复迟疑,徒耽误日月。总及随舟而行,沿途官吏送迎请谒,断亦不能有须臾之暇。宜悉此意,书至即拨冗。德洪、汝中辈,亦可促之早为北上之图。伏枕潦草。”
  十一月乙卯,先生卒于南安。
  是月廿五日,逾梅岭至南安。登舟时,南安推官门人周积来见。先生起坐,咳喘不已。徐言曰:“近来进学如何?”积以政对。遂问道体无恙。先生曰:“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积退而迎医诊药。廿八日晚泊,问:“何地?”侍者曰:“青龙铺。”明日,先生召积人。久之,开目视曰:“吾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瞑目而逝,二十九日辰时也。赣州兵备门人张思聪追至南安,迎入南野驿,就中堂沐浴衾敛如礼。先是先生出广,布政使门人王大用备美材随舟。思聪亲敦匠事,铺梱设褥,表里裼袭。门人刘邦采来奔丧事。十二月三日,思聪与官属师生设祭入棺。明日,舆榇登舟。士民远近遮道,哭声振地,如丧考妣。至赣,提督都御史汪鋐迎祭于道,士民沿途拥哭如南安。至南昌,巡按御史储良材、提学副使门人赵渊等请改岁行,士民昕夕哭奠。
  八年己丑正月,丧发南昌。
  是月连日逆风,舟不能行。赵渊祝于柩曰:“公岂为南昌士民留耶?越中子弟门人来候久矣。”忽变西风,六日直至弋阳。先是德洪与畿西渡钱塘,将入京殿试,闻先生归,遂迎至严滩,闻讣,正月三日成丧于广信,讣告同门。是日,正宪至。初六日,会于弋阳。初十日,过玉山,弟守俭、守文,门人栾惠、黄洪、李珙、范引年、柴凤至。
  二月庚午,丧至越。
  四日,子弟门人奠柩中堂,遂饰丧纪,妇人哭门内,孝子正宪携弟正亿与亲族子弟哭门外,门人哭幕外,朝夕设奠如仪。每日门人来吊者百余人,有自初丧至卒葬不归者。书院及诸寺院聚会如师存。是时朝中有异议,爵荫赠谥诸典不行,且下诏禁伪学。詹事黄绾上疏曰:“忠臣事君,义不苟同;君子立身,道无阿比。臣昔为都事,今少保桂萼时为举人,取其大节,与之交友。及臣为南京都察院经历,见大礼不明,相与论列。相知二十余年,始终无间。昨臣荐新建伯王守仁堪以柄用,萼与守仁旧不相合,因不谓然,小人乘间构隙。然臣终不以此废萼平生也。但臣于事君之义,立身之道,则有不得不明者。臣所以深知守仁者,盖以其功与学耳。然功高而见忌,学古而人不识,此守仁之所以不容于世也。盖其功之大者有四:其一,宸濠不轨,谋非一日,内而内臣如魏彬等,嬖幸如钱宁、江彬等,文臣如陆完等,为之内应;外而镇守如毕真、刘朗等,为之外应;故当时中外诸臣,多怀观望。若非守仁忠义自许,身任讨贼之事,不顾赤族之祸,倡义以勤王,运筹以伐谋,则天下安危未可知。今乃皆以为伍文定之功,是轻发纵而重走狗,岂有兵无胜算,而濠可徒搏而擒者乎?其二,大帽、茶寮、浰头、桶冈诸贼寨势连四省,兵连累岁。若非蚤平,南方自此多事。守仁临镇,次第底定。其三,田州、思恩构衅有年,事不得息,民不得已,故起守仁以往,定以兵机,感以诚信,乃使卢、王之徒崩角来降,感泣受杖,遂平一方之难。其四,自来八寨为两广腹心之疾,其间守戍官军,与贼为党,莫可奈何。守仁假永顺狼兵,卢、王降卒,并而袭之,遂去两广无穷之巨害,实得兵法便宜之算。夫兵凶战危,守仁所立战功,皆除大患,卒之以死勤事。夫兵政国之大事,宜为后世法,可以终泯其功乎?其学之大要有三:一曰‘致良知’实本先民之言,盖致知出于孔氏,而良知出于孟轲性善之论。二曰‘亲民’,亦本先民之言,盖《大学》旧本所谓亲民者,即百姓不亲之亲,凡亲贤乐利,与民同其好恶,而为洁矩之道者是已。此所据以从旧本之意,非创为之说也。三曰‘知行合一’,亦本先民之言,盖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只一事也。守仁发此,欲人言行相顾,勿事空言以为学也。是守仁之学,弗诡于圣,弗畔于道,乃孔门之正传也,可以终废其学乎?”然以萼之非守仁,遂致陛下失此良弼,使守仁不获致君尧、舜,谁之过与?臣不敢以此为萼是也。况赏罚者,御世之权。以守仁之功德,劳于王事,乃常典不及,削罚有加,废褒忠之典,倡党锢之禁,非所以辅明主也。守仁客死,妻子孱弱,家童载骨,藁埋空山,鬼神有知,当为恻然。臣实不忍见圣明之世有此事也。假使守仁生于异世,犹当追崇,况在今日哉?且永顺之众,卢、王之徒,素慕守仁威德;如此举措,恐失其望,关系夷情,亦非细故。臣昔与守仁为友,几二十年。一日愤寡过之不能,守仁从而觉之,若有深省,遂复师事之。是臣于守仁,实非苟然相信,如世俗师友者也。臣于君父之前,处师友之间,既有所怀,不敢不尽。昔萼为小人所谗,臣为之愤;既而得白,臣为之喜;固非臣之私也。今守仁之抱冤,亦犹萼之负屈。伏愿扩一视之仁,特敕所司,优以恤典赠谥,仍与世袭,并开学禁,以昭圣政。若此事不明,则萼之与臣,终不能以自忘。故臣敢言及于此,所以盖事陛下之忠,且以补萼之过,亦以尽臣之义也。”疏入,不报。于是给事中周延抗疏论列,谪判官。
  十一月,葬先生于洪溪。
  是月十一日发引,门人会葬者千余人,麻衣衰屦,扶柩而哭。四方来观者莫不交涕。洪溪去越城三十里,入兰亭五里,先生所亲择也。先是,前溪入怀与左溪会,冲啮右麓,术者心嫌,欲弃之。有山翁梦神人绯袍玉带立于溪上,曰:“吾欲还溪故道。”明日雷雨大作,溪泛,忽从南岸,明堂周阔数百尺,遂定穴。门人李珙等筑治,更番,昼夜不息者月余,而墓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0 12:36:38编辑过]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地板
发表于 2011-2-10 12:36: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王守仁镇压起义军后其徒子徒孙的邀功之词。但从中可以窥见一些史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0 12:38:07编辑过]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0

听众

2829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5-11-25
注册时间
2010-5-30
5#
发表于 2011-2-10 15:05:00 |只看该作者
膜拜一下沙南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6#
发表于 2011-2-10 13:13:00 |只看该作者
我们那里说的是“冯四”,莲花山山脉上的一条小路传说是冯四走出来的,长年不长草;他削下的松木皮掉到山谷里会变成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0 13:13:4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7#
发表于 2011-2-10 09:19:00 |只看该作者

岑贤安《论布洛陀神格的形成及演变》节摘

壮族民众对布洛陀的信仰与崇拜的形成,有着久远的历史。

壮族先民曾经历了从原始蒙昧逐步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壮族先民很早就在珠江上游地区生息繁衍。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壮族先民产生了自己的精神信仰,形成了自己的原始宗教,成为本民族布洛陀崇拜和布洛陀文化的基础。

右江盆地属古骆越分布之地,是壮民族生存繁衍的中心地区之一。壮族及其先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活、生存繁衍,形成独特的精神信仰和崇拜。在开始阶段,壮族先民对诸多自然现象产生敬畏和崇拜心理,形成了多神崇拜观念。人们认为万物有灵,特别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外物,都有某种神灵支配。

这些神灵会通过某种形式和渠道干预人的生存活动,或为人赐福,或降下灾祸。在万物有灵观念中,人们对神灵的理解仍然是具体的、个别的。对他们来说,几乎所有的自然物都是神秘的。人们遇到某种不可理解之物,都认为是有神灵藏在其中,不可触犯。人们必须拜祭它,才能避免其害。这种具体的自然物神崇拜,在右江盆地壮族民众中,既表现为对雷神、山神、水神、树神的崇拜,也表现为对岩洞、石铲、耕牛、禽畜的崇拜。人们认为,日有日主,月有月娘,雷有雷公,风有风婆,水有图额(水神名),等等。总之,山水木石,动物植物,都有主有灵,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这种具体的自然物神崇拜,是人类最早创造的神灵崇拜,并伴随人类生活而长期存在,有的则一直延续到今天。自然物神崇拜是人类的精神寄托之一,也体现出人类生存的需要。在壮族民间,物神崇拜观念至今仍相当浓厚。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自主意识的加强,人们对神灵的塑造也逐步加强。壮族先民开始从具体的个别的物神归类抽象,创造出能够管理支配一类事物的神灵。这种神灵不再是某种具体物的神,例如某块巨石、某座大山、某条河流、某株大树、某个动物之神,而是某个更广阔的范围、某一种类事物的共同的神灵。在自然神方面,人们逐步从风雨雷电诸神中抽象出雷神,认为雷神是天上最大的神,天上其他神灵的位置都在雷神之下;图额是水中最大的神,水中其他神灵都比不上图额的威力;中界最大的神是布洛陀,地上的种种神灵都受制于布洛陀。族神话传说,壮族先民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认为宇宙分为三界,上界是天界,中界是地界,下界是水界。雷神管理着天界的一切,天上的风雨雷电,阴晴旱涝,都由雷神主宰。图额管理着水界的一切,水中的鱼虾龟鳖和蚌螺,都由图额支配。布洛陀管理中界(地面)的一切,特别是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繁衍以及各种活动,都由布洛陀管理。这种对天地人的整体认识,这在田阳以及壮族各地民间《麽经》抄本中都有记载。几乎每一本《麽经》的开头,都首先叙述三界之说,说明宇宙分为三界,三界各有自己的主宰神,作为各界的总管,然后才转入该经文所要叙述的其他内容。三界之说概括地把握了天地人的整体系统,体现了壮族先民对宇宙的整体性认识,是壮民族的世界图式论。三界之说对壮民族宗教信仰的形成有着根本的影响,同时也是布洛陀圣神和布洛陀文化的思想基础。

壮族的三界之神,是在本民族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中创造的,反映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特点,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心理和文化特色。壮族是一个稻作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水稻种植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必须有水田,必须在稻子生长的过程中保持适量的水流灌溉。在水利条件落后的古代,稻田灌溉主要依靠天降雨水。每年春天的雷声标志着雨季来临,预示着耕种季节的开始。雨水的多少,决定着年景的丰歉,稻谷收获的多少,决定着人们生活获得温饱还是遭受饥荒。南方下雨,总是伴随着雷电而来的。打雷多必然雨水多,打雷少雨水就会少。在古人看来,似乎天下不下雨、下雨多少是由雷神控制和调节的,于是便认为雷神是管理天界的大神。图额,据民间传说描绘,是一种长有红冠的浑身黑黝黝的巨大的蛇形动物,出没在深潭之中。它可以变形,既可以变为其他动物之形,又可以变为人形。在歌墟时节,图额又变成年轻英俊的小伙子来赶歌墟,与美丽善良的姑娘谈情说爱,甚至交换信物。但由于物类不相同,生界不一样,最后都以不能结合,彼此分离而告终。在壮族先民看来,这种带有善性的水中变形物,是水界的权威主宰。雷公和图额两个均为自然界的大神,一个管天界,一个管水界,并不直接管理人间社会。这就为管理人间的圣神布洛陀留下了位置和空间。

如果说,雷神和图额是从自然物中抽象塑造而成的自然界的大神的话,那么,布洛陀则是以人自身为模特而创造的人神。布洛陀神的形象,按照壮族民间传说和经籍记载,是从远古时代部落首领演化而来的。他是壮族古代先民中一个比较大的部落首领。这个部落可能主要生活或活动在壮族地区的中心地带。这个壮族古代先民部落在自己的首领带领下,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发明,各个方面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创造了在当时来说是相对先进的业绩,因而其首领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经过长时间的传颂,人们进一步把各种崇高的品格和超凡的本领都附加到他身上,把他神化,并尊称他为布洛陀。布洛陀是壮语名称。在壮语中,“布”是受人尊敬的长者、老者的尊称;“洛”是认识、知道;“陀”是足够、彻底。布洛陀就是无所不知的受人尊敬的智慧老人。经过历代壮族人民的加工和塑造,布洛陀的形象逐步高大,品格不断丰富,从而具有神的形象和品格。

壮族尊奉布洛陀为自己民族的始祖神和英雄神,认为本民族是布洛陀创造的,自己民族的一切是布洛陀赐予的, 自己所懂得的生产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也都是布洛陀教会的。正因为布洛陀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够安排一切,教会一切,因而它超越于地界各种神灵之上,成为壮族民众心目中地位最高的圣神。当布洛陀圣神形成之后,地界的其他各种神灵也仍然存在,但已经退居次要的地位。布洛陀从此成为壮民族最崇拜的大神,世世代代受到隆重祭祀和膜拜。

资料来源:
上林网 http://www.shanglin.net/Culture/ArticleContent_30.aspx?page=1  
僚人家园 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7_4142_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0 9:24:05编辑过]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听众

134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4-6-4
注册时间
2013-12-10
8#
发表于 2014-3-10 23:47:15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这个靠谱:壮族神话传说,壮族先民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认为宇宙分为三界,上界是天界,中界是地界,下界是水界。雷神管理着天界的一切,天上的风雨雷电,阴晴旱涝,都由雷神主宰。图额管理着水界的一切,水中的鱼虾龟鳖和蚌螺,都由图额支配。布洛陀管理中界(地面)的一切,特别是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繁衍以及各种活动,都由布洛陀管理。这种对天地人的整体认识,这在田阳以及壮族各地民间《麽经》抄本中都有记载。几乎每一本《麽经》的开头,都首先叙述三界之说,说明宇宙分为三界,三界各有自己的主宰神,作为各界的总管,然后才转入该经文所要叙述的其他内容。三界之说概括地把握了天地人的整体系统,体现了壮族先民对宇宙的整体性认识,是壮民族的世界图式论。三界之说对壮民族宗教信仰的形成有着根本的影响,同时也是布洛陀圣神和布洛陀文化的思想基础。

一个凡人药医受众人拜到庙里是全世界都没有的事。(当然北方支那人除外,他们把关羽这种眼里只有主子没有众和和兄弟的人放到庙里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

听众

1052

积分

枫树精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最后登录
2016-6-28
注册时间
2008-9-20
9#
发表于 2014-3-19 22:06:23 |只看该作者
本地道公的唱本里的公三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23 21:20 , Processed in 0.173635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