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壮汉双语教育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广西教育厅
http://www.gxedu.gov.cn/Item/12676.aspx
在《壮文方案》颁布56周年之际,在时隔十多年之后,壮汉双语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召开。
2013年11月29日,自治区教育厅和自治区民语委联合召开全区壮汉双语教育工作会议,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白志繁、自治区民语委副主任杨启标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全区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实验工作的8个市、35个县(市、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民语部门负责人8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韦兰明主持。
会议回顾了我区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壮汉双语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12〕329号)文件精神。
白副厅长在会上讲话,首先回顾了我区30多年来的壮汉双语教育工作:
(一)创新了教学模式,扩大了实验规模。
1990年,我区建立“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并在全区壮汉双语小学推广应用,取得一定成效。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壮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实施办法》,进行“壮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教学实验。新模式符合壮族文化特点和壮族地区语言环境的实际,符合壮族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符合壮族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教学实际,更符合壮汉双语教育改革的要求。新模式受到壮族地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欢迎和支持,调动了各地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实验工作的积极性,壮汉双语实验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10月,全区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实验县(区)由2010年的26个县(区)增加到35个县(区),壮汉双语小学由64所增加到108所,壮汉双语初中由25所增加到27所,而且双语学校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其中,上林县塘红乡、德保县那甲乡、兴宾区五山乡、武宣县桐岭镇所属小学全部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工作。
(二)制定了课程标准,建设完善教材体系。
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明确了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科学规范学校壮汉双语教学活动,结束了我区壮汉双语教育30多年来没有壮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使我区壮汉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根据《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研究制定了壮汉双语课程教材建设规划,对“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系列教材进行全面编译修订。突出民族语文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开发编写“壮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教学实验教材,开发壮语文课程资源,编译壮文课外读物和音像教材。
(三)创新了师资培训机制,丰富了教研形式。
实施壮汉双语学校教师全员培训计划,采取短期培训与长程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学历提高相结合、高级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等有效培训方式,举办各类双语教师培训班,2011至2013年,培训教师4687人次。创新“培训+学历”培养模式,培养本科层次壮汉双语专业教师;实施“百名双语名师培养工程”,培养一批起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实施“壮汉双语学校校长培训计划”,提升校长管理能力;实施“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从2014年起,每年面向壮汉双语教育实验县(区)的乡镇定向招收100名壮汉双语专业免费师范生,为双语学校定向培养双语教师。
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壮汉双语教研活动,定期举办全区性的示范课教研、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壮语才艺表演赛、教研论文(学生作文)比赛、说课比赛、课件比赛等,形成了“以赛促研,以研促教,赛、研、教结合”的壮汉双语教学教研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壮汉双语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开展。
会议交流了武鸣、上林、覃塘、德保、兴宾、武宣等6个县(区)的成功经验。武鸣县、上林县将民族文化融入壮汉双语教学中,创建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学校,推动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开展;覃塘区、德保县加大投入,在项目建设和政策方面向壮汉双语学校倾斜,优先改善壮汉双语学校办学条,合理布局双语学校,规范壮汉双语教学常规管理;兴宾区、武宣县把壮汉双语教育教学作为一项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纳入全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县教育局、县教研机构和人员、双语学校辅导员三级管理和指导机制,确保壮汉双语教育政策落到实处。
会议认为,当前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实验工作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忽视了民族学生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认为壮文无用,对壮汉双语教育的信心不足。二是工作落实不到位,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落实不到位,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指导工作、关心工作不够。三是双语师资严重短缺。缺乏来源、自然减员问题突出,缺乏专业教师,存在双语学校数量和现有的双语教师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
白副厅长在会上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开展壮汉双语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充分发挥壮族儿童已习得壮语的母语优势开发智力,利用壮语文教学功能提高壮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壮汉双语教育形式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壮汉双语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壮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特点,探索符合壮族地区学生的民族和语言特点的教育教育改革之路。
二要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和指导。自治区教育厅设立“民族双语教育管理办公室”挂靠在民族教育处,成立“广西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专门管理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各市、县(区)教育部门必须明确一名分管领导,指定一个工作部门负责双语教育工作,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教研员)。
三要做好双语师资保障工作。各地严格执行“开设民族语文课程的教学班,每班增加0.3名教师编制”的规定,配足双语学校教师。整合县城内师资力量,在职培养壮语文教师,吸收特岗教师到双语学校任教,实施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加强双语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努力保障双语师资。
四要建好教学示范基地。确定武鸣、上林、覃塘、德保等4个县(区)为“壮汉双语教学示范基地”,计划到2020年在我区境内9个壮语方言区建成10个“壮汉双语教学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幅射和带动作用。
五要加强教学检查指导。要求各县教育部门指导双语学校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督促双语学校制订实验计划,定期检查指导双语学校开展实验情况,保持双语教学实验工作的连续性;按照《壮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及有关实施办法的要求开足课时,完成壮汉双语教学任务。适时对双语教学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六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壮汉双语教学实验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家长和群众的工作,以实验成果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社会和群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