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广播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黄甫芳 罗崇春 潘朝阳
话题的缘起
许多年以来,我们通过调查采访和以各种方式与农村基层壮族老百姓的接触中,了解到不少信息,经过了深入的分析思考,我们感觉到:壮语广播,对于农村壮族老百姓来说,的确是太需要了!
自治区民语委于2000年底进行的各民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得到的基本情况是:广西全区约有1260万壮族人口主要使用壮语进行交际和思维。由于与壮族杂居或毗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也讲壮语,如都安瑶族自治县的部分瑶族、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部分苗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部分毛南族等等,实际上在广西境内讲壮语的人数已超过1550万人。
这1500多万壮语人口对于各种类各方面信息的渴求应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然而,国家级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至今没有壮语的地位,没有壮族的声音。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作为世界上相当庞大的壮语族群,他们迫切希望党和政府满足他们听到壮语广播、通过自己熟悉的语言获取各种信息的强烈愿望!
壮语广播的现状
虽说壮族的汉文知识分子们在北宋时就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等创出了一套方块壮字。但由于没有得到统一、规范及推广,以致这种文字只能在民间的师公和歌手中流行,用于书写师公经文和记录壮族山歌。解放后,壮族人民创制文字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1957年,党中央、国务院派出语言专家深入壮乡调查,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拼音壮文。从1957年到“文革”前的八、九年间,壮文在壮族地区的推行使用工作可谓轰轰烈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都曾成立壮语播音部。不幸的是,十年浩劫使轰轰烈烈的壮文推行工作夭折了,壮语广播事业也因此而唇亡齿寒,未能幸免于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拨乱反正,壮文推行工作又得到恢复。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恢复了壮语部。1994年,广西电视台卫星频道每天也播出十分钟的壮语新闻。可以说,壮文在报纸、刊物、翻译、教学、古籍整理、机关牌匾书写、壮族农民扫盲等方面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学院也招收了壮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广西壮文学校则开办壮文中专班。
千百年来,广大壮族地区农村的人们尤其是农民都是使用壮语思维和交际的。他们日常获取各种信息的方式也主要是通过壮语广播和壮文报刊这个媒介的。可以说,壮语广播是壮族农民获取信息最便捷又最直接的方式。没有壮语广播或者说壮语节目太少的状况,将不能够与广大壮族听众想迅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形势以及了解各种致富信息的需求相适应,以致有碍于壮族人民素质的提高;也不能够与日益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相适应,使壮族有跟不上信息化社会发展之忧,从而影响到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到广西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进程。
与壮语广播的不如意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日趋红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将现有的蒙、藏、维、哈、朝5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由原来的每天播音2小时,调整为每个语种各办一套节目,24小时播音。而且,中央还给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区划拨专项经费近10亿元,以加强各自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壮语广播的重要性
首先,办好壮语广播,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及语言平等政策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特别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在各方面的平等权利。
尊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是关系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解放前已有19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解放后国家又为10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文字,包括为壮族人民创制了拼音壮文。在我国现行使用的人民币票面上,除汉文外还印有包括壮文在内的几种少数民族文字。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壮族人民的尊重。
其次,办好壮语广播对发展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对稳定边疆,巩固国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壮语是壮族人的母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须臾难离。广西是边境地区,让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通过壮语广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对做好边境地区工作,巩固国防,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另外,相对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语言广播,如延边的朝鲜语、内蒙古的蒙古语、新疆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西藏的藏语等的广播,壮语广播的听众更雄厚更广泛得多。因而加强壮语广播对于我国与东南亚很多国家的了解与交往,官方的、民间的经贸、信息的双边交流,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再次,办好壮语广播对保护壮民族文化生态和语言生态,其意义不可估量。壮民族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壮语及其传统文化上。办好壮语广播,使壮语在统一、规范及文化延续方面走上一条良性发展道路,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也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另外,从中国的对外宣传方面看,办好壮语广播不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权利,也充分说明了中国GC*和CN-ZF对少数民族人权的尊重,对于在国际上树立CN-ZF的形象,是极其有益的。
壮语广播的优势
优势总是在比较中体现的。壮语广播的优势主要是与报刊、书籍及电视比较而言的。根据我们对来宾、忻城、贵港、东兰、武宣、靖西等县区的部分群众进行过较小规模的调查发现,壮语广播是深受壮族群众欢迎的。因为壮语广播对于广大的壮语群众来说,不仅是听得懂,也因为是倾听自己的母语而感到十分亲切,并且用得上,能够达到听多识广从而增长知识和智慧。收看壮语电视节目,得花数以千计的钱买电视机,还得有交流电的地区才可以用。而收听壮语广播就简单得多了,只需花十来数十元钱购买一个使用干电池的小半导体收音机就可解决问题。而对于壮文书刊来说,则首先得花时间学会壮文,然后才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总之,壮语广播较之于书报刊和电视,几倍地省心省事,真是何乐而不为。
几点建议
第一,尽快恢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壮语广播。前已详述,广西区内壮语人口有1550多万,加上区外的,总数将达1700万以上。他们需要通过壮语广播直接而迅速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家的法律法令,了解国内外形势。从他们这个群体中发出的各种呼声和要求,也应当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考虑到壮语广播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广西,新闻采集活动及所编制的节目内容也大多发生在广西的实际,同时也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我们认为,应该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壮语播音部设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内,对外广播仍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有关的人员调聘、设备购置、资金筹措以及所有的日常事务管理等等,均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区广播电视厅、区民委、区民语委、广西电台、电视台等广西的各个单位、部门,可尽其所能给予扶持和帮助,齐心协力办好这件大事。
第二,应当加强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壮语节目的播出力度。一方面首先是要增加壮语节目的播出时间,因为播出时间与影响力成正比。而且,与内蒙古(蒙古语每天18小时)、新疆(维吾尔语19小时)、西藏(藏语21小时)、云南(五个少数民族语种各安排一个半小时)、四川(藏、彝两个语种各10小时)、延边(朝鲜语7小时)、青海(藏语17小时)等兄弟省区的民族语言广播时间相比,广西目前十余分钟的壮语广播时间太少了!与壮族人民的要求也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就是务必做到壮语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除播出壮语新闻、传播各种实用的科普知识外,也应该播出壮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其他娱乐节目,如山歌、壮剧等。
第三,应当改变壮语广播的播音方式。壮语是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北部方言的人口约占壮族人口的三分之二。由于千百年来没有统一、规范地各自发展,因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壮语形成了一定的方言分歧。现在壮文方案所说的壮语标准语,是以武鸣语音为标准音,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的壮民族共同语,是壮语统一、规范的发展方向。目前,由于还没有推广普及,广大农村的壮族老百姓还没有掌握壮语标准语,他们还很难顺利听懂壮语标准语的播音,有些群众甚至因此而对壮语标准语播音不感兴趣,说:“我们喜欢壮语广播,但武鸣语音的壮语广播我们听不惯,似懂非懂的。”为了扩大壮语广播的覆盖面,提高收听率,建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采用多时段、多方言的方式滚动播出。我们认为,宜以标准语和北部、南部两种壮语方言播出为好。总之,多时段多方言滚动播出,效果将会更好,更能得到广大壮语听众的欢迎。
(原载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机关刊物《当代广西》200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