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广西史前人类生活画面 吃螺方式与现代人相同 |
时间:2015年12月23日 06:49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编辑:利雪娟 |
如果穿越到一万多年前,我们将如何生活?近日,为了配合自治区那文化研究课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隆安县文物管理所对隆安娅怀洞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一幅史前人类的生活画面逐渐显露。12月18日,记者跟随考古专家实地探访了这一跨越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史前遗址。
上山打猎,下河捞螺
娅怀洞,位于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一座孤山的半山腰,距县道不过两三百米。山不高,曾经被绿树掩映,因为2015年5月开始的考古挖掘,破通了一条通往山洞的道路。爬坡而上,站在洞口向外眺望,不能不佩服史前人类选址安家的好眼光——山下一片开阔,如今离右江的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虽然遗址周围没有发现水源,不过出土的大量螺壳和蚌壳表明,在远古时期,也许附近有山塘或溪流。把家安在这里,上山可以狩猎,下河可以捕捞,而且洞穴地势较高,也不用担心洪水侵袭。
“我们在2014年发现娅怀洞,这是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时代跨越新、旧石器时代”,负责此次考古挖掘工作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谢光茂告诉记者,该遗址的发掘工作从2015年5月开始,如今发掘面积近15平方米,下挖深度6米多。同时,对遗址被后人扰乱部分的堆积进行清理,发现了用火遗迹,出土石器、人骨、兽骨等各类遗物约2万件。
记者在现场看到,洞穴分成洞厅和内洞两个部分。洞厅在外侧,深约有10米,总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内洞长约9米,宽3米。据考古专家推测,史前人类的洞穴生活也讲究分区,加工石器、休息、进食等地方各有划分。在洞厅,考古人员发现一处长约4米、宽2米、厚达0.5米的用火遗迹,遗迹内有成层的灰烬,并有许多被火烧过的兽骨和石器。这大面积、成层的灰烬存在表明,生活在该洞的史前人类曾长时期在同一地方烧火取暖并烧烤食物
吃螺方式与现代人相同
此次娅怀洞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种类包括石锤、石核、石器等,总数达一万多件。石制品的原料多种多样,除常见的砂岩、石英岩、石英外,还有很多少见的燧石、玻璃陨石、水晶等。这些石器多用石片加工而成,还有许多锋利的石片直接就拿来当作工具使用,用来刮削或切割东西。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像砍砸器等大型工具很少。
据谢光茂介绍,娅怀洞出土的石器整体面貌独特,和中国南方常见的砾石石器不同,属于石片石器工业系统。这种石器组合反应了这一地区当时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有了适用的工具,史前人类就可以处理他们捕获的猎物了。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水陆生动物遗存,不同地层还出土了众多的兽骨以及猴、野猪、鹿等牙齿。这些动物遗存应该是居住在该洞穴的史前人类从外面捕捞回来食用后遗弃的。令人称奇的是,在地层堆积的上部发现大量螺壳和蚌壳,很多螺壳的尾巴被敲掉,这与现代人吃螺的方式相同,可见人类在吃食上的“用心”。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穿孔石器及其半成品,大的比巴掌还大,小的只有两三指宽,外廓大多呈椭圆或扁圆形,但另一些被有意制成方形,这在同时期的其他遗址没有发现过。这些穿孔石器的用途,考古界有多种解释,或用于狩猎,或用于耕种,目前尚未有定论。
file:///d:/常用软件/360安全浏览器/360se6/User Data/temp/9a68f5b934a0a5d94730988fbe12a846.jpg
人数众多不是同一拨人
娅怀洞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此次发掘面积有限,且尚未挖到底,但已经获得大量的文化遗物和自然遗物。从目前的发掘情况来看,娅怀洞遗址堆积深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遗物众多,延续时间长,推测当时住在洞里的人不少,但史前人类长什么样,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仍是未解之谜。
“能确定的有几点,一是洞穴的用火遗迹堆积很厚,说明有人长期居住在这里;二是原始人类通常按血缘关系群居,”谢光茂说,原始人群的数量很难统计,但不会少,生活时间很长,当然不是同一拨人,因为留下的文化遗物不一样。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人骨,其中有两块下颌骨,根据牙齿的磨损程度推测,估计主人的年龄比较大。
目前,娅怀洞遗址的发掘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按计划,发掘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田野工作将于今年年底结束。娅怀洞包含了新、旧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特别是石制品数量巨大,文化面貌独特,对于研究广西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所出土的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为研究这一地区史前人类的生业经济、复原古代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随着厚厚的堆积层被一点点地清理,史前人类的生活画面也将渐渐清晰起来……
file:///d:/常用软件/360安全浏览器/360se6/User Data/temp/9a68f5b934a0a5d94730988fbe12a84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