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86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粤清明探古』——南粤孤客?

[复制链接]

69

主题

1

听众

320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4-4-28
注册时间
2003-10-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3-18 15:2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原本是作者在壮族在线文学篇里的一个投稿,因主题符合僚人家园相应版块,特此转载——壮族万岁) 南国的春,今年来得晚。清明时节,依然北风裹寒。雾和着雨,湿淋淋的,黏糊糊的,压抑得人透不过气。心给浸湿得如负千斤,怎么也开朗不起来。
远处,雾和雨拥裹着的山地,祭鬼的炮竹连绵不断地欢闹着,此起彼伏,仿佛成千上万的厂家开业了,在自豪万分地宣告它将财源滚滚。南国的人们把一年的生财希望都寄托在鬼神的祭祀里,那欢声不绝的炮竹,是来日钱财流响不绝的虔诚期望。所以,清明在南国是一个大节,是鬼和人走到一起共度的“春节”。以至中学不得不给学生放假,允许他们加入那“拜山”的行列。
几千年前古越人的丧葬习俗,在这南粤大地仍然残存。有“金锁铜关”之称的虎门,珠江两岸踞伏着两列山脉,东岸龙盘的是威远山,西岸高耸的是黄山橹。在这平畴千里的三角洲地区,是极为难得的安丧死者躯骨的风水宝地。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珠江两岸仍然流行“捡骨葬” (二次葬)的千年古风。世代居住在黄山橹脚下的朱老师告诉我,在南沙及其周边的沙田地区,一直流行的“捡骨葬”风俗大概是这样的:人离世以后用薄棺装殓,入土三年左右才选择吉日再将尸骨用酒液洗净,按人蹲坐的姿势安放在“金塔”(陶瓮)中。装有先人遗骨的金塔一般都是野放在山坡、地头的通风处,不封土,也不封口,用陶钵覆口,压上石块即可。每逢清明节扫墓时,就把金塔打开,将遗骨捡出凉晒。经济条件许可的人家也有在山上择一块风水宝地,修一座沙发座椅式的坟墓将金塔下葬入土。当然,迈进新世纪后,三角洲地区已经实行严格的火葬,“捡骨葬”的古风随即完全消失了。
在古籍中最早记载“捡骨葬”风俗的是先秦典籍《墨子》。在该书卷六《节葬》的下篇有这样一条记载:
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楚国南部的“炎人国”当属今天的岭南地区。而事实上,根据考古发现,在更加远古的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有二次葬式遗存。如曲江马坝的石峡文化遗址就告诉我们,在四、五千年前的氏族公墓里就有二次葬墓。可见该风俗的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世界上的丧葬习俗就很丰富多彩。在我们国家,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还有洞葬、悬棺葬、捡骨葬等。而捡骨葬主要是流行于岭南地区,为古越人的主要传统丧葬习俗。
一种风俗能够形成并长期地流传下来,是一个族群生存状态与精神信仰日积月累持续选择的结果。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为我们提供与古人进行精神交流的通道。“捡骨葬”的风俗,史学家有多种解释,说法各异。我以为它跟素有“水上居民”之称的疍家人的流动性生活有关。据广东地方史志记载,现今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区居民的主体就是疍家人的后裔。“疍家”一词是自称还是他称,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但它是指华南沿海一带以渔猎为生的水上渔民却是很明确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陆上居民都称他们为“疍家”,解放后经政府干预统一称“水上居民”。一个以舟艇为家、世代居住水上的群体,如何处置死去的亲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两千多年的帝国专制社会里,陆上他们没有半寸土地,更没有定居的权利,要购置埋葬故亲的半盘风水宝地更加艰难。但是,在丧葬习俗上他们不选择便捷的水葬,而是依赖于陆地钟情于陆地,可见他们对大陆的依恋之情已经深入骨髓,已经浸透灵魂。然而,同中原人奉“入土为安”为圭臬相反的是,他们却舍弃入土为安,选择了“出土”的独立不羁,好像随时随地都要同活着的人一起迁徙一起漂泊。生是随水漂流,死也是时刻准备随水流动,既依靠陆地又不能拥有陆地,这就是疍家人真实的生死全程的动人写照啊!
“捡骨葬”,在今天广西壮族的不少地区仍然流行。其中在陶瓮里采用蹲姿安放的方式,可能是源于岭南越族进行土葬时采取屈肢蹲葬的远古习俗。在广西桂林的甑皮岩,以及横县、邕县等地新石时代贝丘遗址里都有这种葬式遗存。这种土葬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期,天峨、隆林等县的壮族,家中老人死后即将其移座椅上,就其坐姿用白布缠绑,待子女等后辈跪拜行礼之后,才将其伸直放置于棺木里。在铁器尚未出现之前,用棺椁埋葬死者的方式是不大可能的,白布绑缠遗体屈肢入土就成自然而然的事了。死去的人如此,而生者又如何?“断发文身”,“凿齿穿耳”,“魋结箕倨”是古越人区别于中原人的三大生活习俗。“箕倨”就是双腿八字形分开像簸箕似的坐姿。这样的生活习惯被延续到死去的人身上,把死人当成活人看待,于是屈肢蹲葬的习俗之所以流行就不难理解了。
南国人重财,将财运拜托给躺在地下的祖先。他们信奉灵魂不灭,“事死如生”,崇尚祖先崇拜,相信祖宗能够保佑在世后代的平安和幸福,于是就将财运寄托在祭祀用的烧猪、水果等祭品上;寄托在那震山喧海的万响炮竹声中,相信放响多少来年就能收获多少。于是,清明前夕的两三天,是烟花烧纸店和餐馆酒楼最兴旺、最忙碌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在争着购买香烛、烧纸和炮竹,抢着准备烧猪、烧鹅和烧鸭。
各种各样的鲜红炮竹,以及各色各式令人眼花缭乱的冥币,得意洋洋地挤满了镇上街边的商店。各种果品更是鲜光耀眼、琳琅满目……。因鬼神的享用,不待人们爬到山上,很多生意人,如开店的,驾船的,卖香烛、烧纸和烧猪的,等等都已经财源广进了。南国人善于挖掘财源,特别善于利用节日来刺激人们消费,以至鬼都不放过。这方面的聪颖是内地人不得不自叹弗如的。
南国人重财,怕女人败坏了财运,就剥夺她们去拜祭祖先的权利,一直以来,只有男人才有“拜山”的权利和义务。而且,特别忌讳血亲之外的人来抢祭自家的祖坟,以为这样会把“好运”给抢走。改革开放十几年来,陈旧的观念和习俗也发生着相应的变革。近几年,上山祭奠祖先的活动逐渐允许未婚女性参与了。我赶上了开放的好时代,我的学生热情邀请我们几位外地青年教师去参观她家今年的“拜山”活动。
南国少雾,难见烟雾弥漫的奇景,很让我这从“云雾山中”走来的人十分怀念那雾气漫天满地的奇特情景,怀念在那独特的飘飘然之中品尝那隐隐的本能苏醒的神秘感觉。偶尔见学生在周记中抒写清明时节上山扫墓,成百上千条小艇被朝雾困扰,在河汊因迷航而深深焦虑,在码头因拥挤嘈杂而紧张慌乱,就禁不住好奇心的涌动。然而,今天我们上山较晚,待出得门来,被厚云遮裹而满身浑黄的日头已上三竿。渡船一路顺风顺水,登岸的渡头已经极其稀落。这让我满怀期待的心冷了不少,仿佛匆忙奔赴盛宴的迟到者,在懊悔的同时又羞于被人发现。
到市里的大道就顺着山麓穿越而过,这给“拜山”的人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阵紧接一阵的炮竹声在不停地激励我们的热情。越过塘坑村头的山口,展现于眼前的数座山坡撒满了花花绿绿的人影儿。在成簇的人堆里,随着炮竹的炸响,只见串串青烟弥漫开来,越过树梢,向天界不断飞升着。山脚下的路旁,是不见首尾的车阵,从车中不断地走下男男女女。他们集结休整后,硕大肥壮的烧猪被好几个壮汉抬着,气宇轩昂地向山上挺进,跟随其后的是欢腾雀跃的少男少女们。这成群结队的“拜山”大军,将一座座山头变成了集市似的热闹喧腾。其欢声笑语的喧闹情景,使我想起西南山地古越人后裔的歌圩,那是纯粹的少男少女的青春世界,是一种流传千古的十分独特的青年求偶活动。壮族是以“三月三”歌圩闻名,布依族、苗族是以“四月八”歌场闻名。他们都是选择在野外的山谷平地,或者山间台地上的草坪。今天想起,那歌场上一对对男女青年为求偶而引吭高歌的喧嚣场面仍历历在目,幽婉动人。
眼前这祭祖的喧腾场面,不是人与人同乐,而是人与神共欢。令人惊奇的是,与神共欢的除了主宰钱财的大男人们外,更多的是少男少女们漫山遍野地游走,在这春风初度的时节,浓烈的青春气息已经盖过祭祀先祖的神圣与庄严。于是,在南粤大地,清明节的坟山也成了少男少女的青春世界。
沐浴着和暖的春风,我们走进深山里。令我震撼不已的是,满山满谷的每一棵松树底下,几乎都摆着一座“金塔”。那时隐时现闪着扎人眼目的坛坛罐罐,在这山野里静悄悄地摆放着,那阵势是我见也没见过,连想都没有想到过的。过了这山坡,以为没有了,忽然又见隐隐闪现的陶罐入眼而来;翻过山头,以为可以放心欣赏春光山色了,猛然又见那一个个的罐罐从四面的山脚排着队向我脚底爬来。这挤密若军阵的队列中,有简易的陶瓮,也有高贵的瓷罐;有矮小普通的像菜瓮,也有高大靓丽的像酒坛。这些“金塔”有的茕茕孑立,很孤独,像个单身的流浪汉;有的三五相聚,相依相靠,很温馨,像个四代同堂的幸福家庭。
看着这些“出土”而立的座座“宝塔”,我倒以为它们与死亡世界无关,反而是活生生的人世现实,其中无不浸透着力图摆脱天地束缚的桀骜,和力求在天地之间的广阔空间里自由奔走的洒脱。
斗换星移,千百年来,古越人的文化习俗,在相同的地方,已经失去了相同的内容。只残存少许历史遗迹,让我们隐约窥视到些许人类历史发展的痕迹罢了。南国人今天确实是不准已婚妇女参与“拜山”祁求财运,但是从鬼山上走下来以后,装进他们钱箱里的金银却不少是女人的血汗换来的,是没有了拜神权利的女人攒来的,是游荡于餐厅、酒楼、发廊的卖春女给他们送来的。 1992年4月4日于珠江海滨
2002年12月修订于市桥海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生为壮人 死为壮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

听众

320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4-4-28
注册时间
2003-10-20
沙发
发表于 2004-3-18 15:28:00 |只看该作者
南粤贝侬,这篇文章虽然是你的著作,但是发表者却是叫做geligoli ,怎么回事?

生为壮人 死为壮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板凳
发表于 2004-3-18 16:04:00 |只看该作者
那是原来登陆的网名。这些旧文被贝侬翻检出来,直让我汗颜。好在文中的内容是个人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也就任由大家评说了。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7 23:51 , Processed in 0.233714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