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棉树在 2003/07/24 09:54am 编辑]
政府是否曾经大力推行过壮文,这个问题如果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去看的话,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最近两天家园里不乏对这个问题的争论,郁水啸翁先生与勒茂贝侬的答案如此相互对立,我看正是由于立场与视角的不同而得出的结果。
我是德保人,从小在德保长大,德保是80年代恢复壮文教学以来的南部方言区重点推广壮文县份(当时是以武鸣县为北部方言的示范点,德保县为南部方言的示范点),从我个人经历和亲身感受上去体验,本人认为,壮文是有过实验性的颇具规模的推行阶段,但是至今为止从未有过“大力推行”的阶段。郁水啸翁先生说“我区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壮文和壮族文化发展。有些贝侬对此不甚了解。特发此帖告之。”这句话我觉得是有矛盾的,因为如果广西各级政府真的大力支持壮文与壮族文化的发展,那贝侬们怎么会至今为止大都“不甚了解”?一个政府行为处于绝对权威与决定力量的社会与区域里,如果政府真的大力推行壮文与发展壮族文化,那就不存在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而要麻烦郁水萧翁先生在这里义务地进行“特发此帖告之”了。
下面是我对壮文推行工作的一些看法。
一、壮汉分校,为壮族聚居区壮文推行工作的失败埋下伏笔。
在壮族聚居的各个县份,某些乡镇的小学确实设有示范性的小学壮文班,少数县份有中学壮文示范班,如我的家乡德保县有个民族中学,目前还设有壮文班。武鸣县有教授壮文的民族中专,广西民族学院的中文系还设有壮文专业,中央民族大学设有壮文本科和研究生专业。
那么,是否就可以说明在壮文的学校教育上,政府已经是大力推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壮族聚居区的壮文教育课程,并非是普遍开设的,以壮文推广示范点德保县为例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事实。德保县城(城关镇)80年代初的时候有三个普通小学,第一小学(今实验小学)、第二小学(今云山中学·我的母校)、第三小学(今鉴河小学),这三所小学都是以汉语文进行教学的,县城几乎所有的学龄儿童家长都会选择这三所小学来安排他们的子女上学,80年代初广西恢复壮文推行工作以后,德保县作为南部方言区的一个试点县率先进行壮文教学,县城开始出现了一个专门教学壮文的壮文小学,生源大都是乡下的农民孩子,由于是用母语教学,对壮族学生的启蒙、启发心智的作用十分明显,同样的学龄儿童,直接学习汉语的学生在综合指数上大都低于先用壮文教学的学生,壮文教学的试验成效十分好,所以一开始的时候生源很充足。但十几年过去以后的90年代,壮文推行工作不利,壮校缺乏生源,宣告倒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怪现象呢?
德保县壮族人口占整个县人口的将近98%,按理说壮文学校应该会有充足的生源才合理,但是,事实上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选择了普通小学而忽略了壮校,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得都很多了,简单来说可以用“实用主义”可以一语弊之,也就是说缺少推广壮文的社会环境的配套工作。
抛开语文社会环境不说,光从汉校与壮校的分校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政府在推行壮文的工作里,没有下定决心去普遍实行学校壮文教育。壮文毕竟是新生事物,在长期以来普遍以汉语文为主要媒介的壮族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壮文一旦结束成功的试验阶段,就应该在壮族聚居区普遍实行学校教育,但是不管壮校的试验效果如何好,与普通学校仍然一直是分校教学,壮文一直没有进入正常的普通小学的轨道,说白了也就是从来没有结束过试验和示范阶段,那如何会克服壮族家长对自己子女日后无法适应汉语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担心心理,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壮校去上学?按理说,象德保这种壮族人口比例这么高的地方,如果政府真的有心推行壮文,强制性地将所有的小学中学都安排上壮文课程,与其他自治区一样进行真正的壮汉语双语教育,那么大家对壮文的担心心理也就会打消了,至少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如只用汉语教授的学校的孩子了(因为几乎大多数家长都不知道壮文教学的效果),而用壮文教学对壮族学生心智开发的效果,也就可以让大家都了解到了。而事实却是,壮文教学实验很成功,但是结果很失败,这可以说是在壮族聚居区内实行壮校与普通学校双轨制的一个必然结果,现在壮族地区实行的壮汉双语教育是一个不平衡、畸形的教育手段。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在学校教育上,政府只进行了实验性地壮文推行工作,而从来没有普遍进行。不下定决心在壮族地区的所有普通中学开设壮文课程并严格实施,是不能用“大力推行”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的。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上来看,在壮文推行工作的年代里,就算是壮文入校的试点县德保县,人们也几乎感受不到壮文的推行工作。壮文的推行工作实际上只是在壮校的校园内“悄悄地”进行,围墙外面的人们依然沉浸在单一的汉语文媒介社会里。而上述的壮文在德保的推行工作,是我离开德保很久之后才了解到的,可见壮文推行工作的影响力很微薄。
二、缺乏社会配套手段,是壮文推行工作失败的根本原因。
壮文的推行工作,除了在学校进行之外,就几乎没有别的配套措施了。学成壮文的人,特别是参加过扫盲活动的广大农民,因为缺乏壮文报纸、刊物、电影、电视等壮文媒介环境,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都用不了壮文,所以很快就会重新成为壮文盲。
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是,在一个壮族人面前摆出壮文与汉文,让他选择——学会壮文可以书写他的母语,但是却无法用壮文去融入这个汉语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那么他必定是处处碰壁,为了生存,他必定会放弃壮文而选择汉文。所以,衍生出一个假象——壮族人对壮文不领情。
以壮文推行官员被百姓推下鱼塘的各例来说明壮族百姓对壮文不领情,其实这样的分析是很表面的。作为老百姓来说,壮文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恨的,可恨的是学这个东西出来他看不到希望,但是偏偏还有人来动员叫他们的子女去学。
社会配套手段极度缺乏,可见自治区政府在推行壮文工作上的政策应付性,反映出当时的壮文推行工作很片面。
三、来自壮族内部外部的种种社会偏见与阻挠是造成壮文推行工作失败的催化剂。
现今壮文推行工作的失败,很多人归咎于壮族人对壮文不接受等。持这种看法的人大都是壮族外部的人与壮族内部汉文化水平高的人。这样的想法基于民族文字要有民族的特点,所以壮文采用拉丁字母是不伦不类的,拉丁字母本来就是西方的东西,不适合用来表达东方的少数民族语言,这样的想法在接受了汉语文教育之后的人们当中相当普遍。
现在的壮族地区,恐怕找不到一个不通汉语的乡镇,壮族地区的普通话推行工作成效很好,所以很多人也就产生了这么一种心态,大家都会汉语,我会汉文就行了,没有必要学习壮文。他们并不知道一个民族的语文对这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非常重大。这样的论调充斥着壮族聚居区的城乡,很多县份的小学、中学校园内甚至写有“请说普通话”“不要说土话”之类的标语,这明显是违反宪法给予各少数民族发展自己语言文字自由的权利的,而这种统一口径的行为,却明显是教育部门所规定的。壮文普及工作现在已经是交付给了广西教育厅,而壮区内的小学中学自觉统一起来严格执行说普通话、抵制土话(壮语)的校规,不知道教育厅是作何解释。可见,在壮文学校推广壮文的同时,普通学校教育对壮语壮文的抵制也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
-----------------------------------------------------------------------------
总之,我认为壮族地区从来没有“大力推行”过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