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 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5-02/25/content_3774700.htm
宾阳彩架:艺术奇葩藏奥秘
新华网广西频道 2005年02月25日 09:31:41 稿件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 |
|
场面盛大的游彩架。
一个支撑就将人撑了起来,真神奇!
童年的白娘子和十三妹
20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我随父母回乡下外婆家,有天夜里已经睡下,突然有辆东风汽车载着五六个成年人找到家里来,来人是宾阳县城街委会一些干部,他们对家里的长辈们说,要我立即回城,参加明天(大年初四)的游彩架。
当时,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宾阳人,可我们全家人都是头一次听说“游彩架”这个新鲜的词语,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但是看见这些干部很有诚意,并且显得很急迫,于是才4岁多的我便随叔叔阿姨们坐上了那辆大东风,披星而去。
回到县城才知道,为保证彩架出游时无意外,所有被召集来的小朋友都要“试架”,就像现在的导演挑演员必须“试戏”一样。我和一帮小朋友被化了很浓的彩妆,分别穿上不同的戏服,然后被抱上高高的彩架,还被几个很有些艺术修养的阿姨指挥作各种动作。记得那天我被打扮成《白蛇传》里的白娘子,穿上漂亮的戏服,长长的水袖很美,我总是忍不住将它在空中甩来甩去;头上绑的几个发髻让我感到很沉重,头几乎要歪过一边,但是上面好多花花绿绿的珠宝又让我感觉新鲜。我是在最高的架上,下面有人用一把剑将我“托”起来,那是许仙还是小青我已经不记得了。
出游那天很热闹,满街都是人,因为是“文革”中断十几年后的第一次游彩架,宾阳县城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涌到街上来一睹为快。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神奇的表演,无法相信彩架台上的“小人儿”是真的,于是指挥我们的那个阿姨又赶紧让我们甩袖子做动作,还不时喂我们吃一些水果、零食,只听到人群中有不少人指着我说:“你看她的嘴巴动了,是真人!”
在我们那台《白蛇传》的前后,还有好几台同时出游的彩架,各台装饰表演内容均不相同,印象中是“黛玉葬花”、“西厢记”、“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等内容。每台彩架由8个人抬行,有八音(乐队)伴奏,前由醒狮开路,接着是各种彩灯、旗幡节目牌,舞龙随后,队伍浩荡,景象很是壮观。
家人回忆说,我扮演的白娘子开始还挺醒目,从城北游到城南的路上,没走几公里后就渐渐“蔫”了——因为我打瞌睡了。小孩子毕竟不懂事,眼困了也不管是不是在表演,白娘子竟然频频打起了哈欠,惹得下面的观众都在笑。但我还不是表现最差的,有的小朋友因为害怕,当场在架上哇哇大哭。
后来长大一些,我又陆续扮演过几次游彩架的角色,是当地名气不小的“老演员”了。记得最威武的一次是扮演侠女十三妹,有长剑在手,红红的披风迎风直吹,将一个小女孩心中的自豪感、小小的虚荣心和一点点表演欲,一直吹得老高老高。
今天的彩架大不同
今年正月十一炮龙节,我回到宾阳采访,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上午又有6台彩架出行。从内容上看,现在的游彩架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古装的“梁祝姻缘”、“大战洪洲”、“观音洒甘露”等之外,还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壮族金花”造型,身穿壮族服饰的小女孩手捧鲜花,不停向下面的观众招手。
宾阳县文化局的周宏年师傅是彩架的组织者,有关宾阳彩架的来历他最清楚。据他说,早在1874年,宾阳的游彩架就由清代宾州城外东街武举人李若珠从广东佛山引进来了,彩架上的人物由2至3个聪明、俊俏、大胆的4至8岁的孩童扮演,装饰艺人在一张长一米、宽一米的四方桌上,根据本台节目内容特点,用钢条做成一个坐椅,让小孩坐着,下面做一双假脚“踩”在伞、扇子、长矛、大刀、弓、箭等物具上,各支撑片条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从外表看,一个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个孩童手中的物具上,惊险而神奇莫测。据说宾阳彩架影响深远,名声远播,1920年新春佳节,宾阳县新宾乡谭白云等人装饰的4台彩架在李真人庙表演,当了两广巡阅使的陆荣廷观看表演后,大饱眼福,连声说“好!好!好!”当即犒赏白银300元和一块镀金铜牌。
以前,彩架是用人来扛着出游的,现在的彩架台则换成了有4个轮子的推台,省去不少人力物力,也更加安全。周宏年还说,现在的彩架基本都是3人一台,技巧上的难度虽然更高,但外观更加精美好看。外地曾有不少人前来“取经”,想将彩架绝活学回去,但是他们即使千方百计弄清楚彩架的结构和原理,回去了也装不出来,哪怕装出来也重心不稳。“这就是我们的经验了”,周宏年说:“没有师傅言传身教,旁人很难模仿。”
民间绝活随岁月“老去”?
彩架到现在为止,都是由街道上的一些老艺人在张罗,采访中,我看见从前为我装彩架的那些伯伯阿姨,已是满头白发,却仍旧是他们在担任策划、装扎、化装、制衣、制作刀具、装台、指挥出游、卸架等一系列的工作,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加入到这个传承民间传统艺术的队伍中来,在一旁伴奏的八音(乐队)更是清一色的老阿公,他们奏出的很有气氛的音乐,也不知道我们以后还能不能每年都可以听到,能够听到几时。
这次采访,我没能赶上看装台,却看到游行结束后的卸台。彩架停稳后,按照惯例依旧要拉上一块大大的围布作为屏风,将人群挡住,将彩架的奥秘“围”在里边。由于人力和精力的关系,彩架不是每年都有,因而我看见那块每次都使用的大大的围布不知存放在何处,放了几年,现在竟然已经破了好几处。望着那些破洞,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有些紧张,很害怕这样精致而绝妙的传统艺术会从这些破洞中跑出去,挡也挡不住,最终会从我的眼前消失。 (李岚/文 唐辉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