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1992年04期文章
徐霞客旅行研究二题
郑祖安
一、徐霞客出行的旅费从何而来
徐霞客毕生不事他业,而纵横遨游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能如此长时间和长距离地漫行,其旅费究竟从何而来,他有没有缺钱少粮的困顿,这些是人们必然要问的问题。一般人可能都以为,徐霞客出身于地主家庭,必是金山银海,吃不尽,用不完,他出游的费用也一定充足而不成问题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徐霞客的先祖是地方豪富,但自十三世祖徐经死后,家业开始走下坡路。至十六世即徐霞客父亲山代,“家已中落”。徐家的田产经历代的变卖分割,到徐霞客手里,只有约一百多亩了,田庐已“不及中人产”。徐霞客既不求功名仕途,又不去经商买卖,以这份不大的家产,要养活工大家子外,还要周游四方,其生活自然不能富有,也正由于此,徐霞客之母要躬身纺纱织布,以补家用。徐母能长期从事这样的体力劳动,足见徐家的经济状况确实不是相当的富裕,只能算是小康之家。
徐霞客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四处出游,旅行需要食宿,交通等各种花费。不过就徐霞客第一阶段的旅行来说(万历三十五年至崇祯九年),他一般是春秋出去,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两月左右,属单线短期旅行,这在经费上还不成大的问题。但是第二阶段的旅行为华南大旅行(崇祯九年至崇祯十三年),一方面是经过了以前日积月累的反复支出,徐家的经济情况已大不如前,另一方面,此次旅行属曲线长期旅行,一走达四年之久,其开支远为巨大,既要长时间地负责自己和仆人的食宿交通等,又要支付随行的挑夫和聘请的向导的各种费用,这些对于徐霞客就是一个经济负担了。
关于第二期南方大旅行,徐霞客从江阴家中究竟带出多少钱,这在他的日记中没有提到过,但我们可以从日记里知道以下二点:1. 他不会随身带上很多的旅费,2. 他的经济情况也决定他没有可能有很多的旅费。
首先,徐霞客这次华南大旅行,路途遥远而艰险,一路上山阻水隔,行路艰难。随遇而居时,随时有盗贼小人作恶的可能,因此多带钱财就自增负担和危险。实际徐霞客为防旅资遗失、失窃,必须将它们放在妥当,安全的地方,甚至专门要将它们隐藏于不为人注意的某处。如一次,他将银子藏于盛盐的竹筒内(但还是给偷了)。其次,对徐霞客来说,崇祯九年从江阴出发时,他并不能预料到这一走在外达四年之久,因此,也不可能带上供数年之用的巨额费用,而只能带上大致供一次远行的旅费。再次,我们从徐霞客的日记可以看出这一次旅行出发时,他的经济情况确实不好,他显然没有从家中带出充足的游资,因此,还在出发不久,就已借钱以补远行之需了。在离开江阴的第十一天,徐霞客来到杭州城,投宿于昭庆寺,他特向湛融和尚借了十两银子,“以益游资”。这十两银子和从江阴带出的钱,就是徐霞客准备整个游行的经费了。但这些旅资远不能负担这次的远行。这次的华南之行是如此长久,他所遇到的情况又是如此艰难复杂,这些旅资很快地花去,失去,最终,徐霞客主要不是靠他自己的钱,而是靠着一路上另外得到的财物才得以向前完成旅行的。这些财物来自于四个方面:1. 借贷;2. 同乡、朋友的款待、赠送;3. 地方官的资助,4. 沿路居民的免费接待和资助。
1.借贷
从江阴出发旅行四个多月,徐霞客与静闻和尚,仆人顾行一行在夜泊湘江时,遭到一群恶盗的袭击。一场烧杀抢掠后,霞客虽大难不死,但除了一些稿函书籍和头上绾发的一只银耳勺(当场换了一套衣裤)外,其它旅费衣物尽失,霞客顿时变得一文不名。怎么办
他投奔到衡阳城中的同乡故知金祥甫处,为“了西方大愿”,他托祥甫向藩府借钱,祥甫告他藩府无银可借,而其它地方一时也难以筹集。过几日,祥甫拈阄偶中一会,得百余两银子,此事被霞客知道,向金苦求,金不好意思推辞,遂借二十两给霞客。霞客以自己二十亩田的田租作押,写券立凭,以便日后归还。再过些日子由藩府供奉王桐主持,二十四人相助,徐霞客又借得十四两银子。
这三十四两银子使徐霞客得以重振雄风,继续奋勇向前。不过,仅有这些银子显然是不能完成整个旅行的,也就从此时起,徐霞客不得不经常地借助于友人和其它各方面,包括地方官府的接济,帮助了。
2.同乡、朋友的款待、赠送
在长途旅行的沿途,徐霞客尽可能地去拜访各地的同乡和友人,
以得到他们的一些帮助,这些帮助既包括直接的资助,也包括间接的出力,间接者就是有些同乡,友人往往会再为徐霞客介绍各地的其他朋友,由那些朋友再帮助徐霞客。朋友托朋友,朋友认识得越多,徐霞客一路上就不断地扩大了受助面。
如徐霞客在进入云南之际,经济已入穷途末路。在父之前,他投宿于狗场堡时,一个挑夫将徐藏于盛盐竹筒里的几两银子窃去,逃之天天。到了普安,他剩下的钱又被店主偷了。幸至昆明后,找到了同乡吴方生,有了落脚处。吴方生与徐霞客意气相投,在徐离开时,吴给自己的明友永昌潘嗣魁、潘世澄父子,腾越潘一桂秀才分别写了介绍信,让徐带上,另外又求当地许太守为霞客修书永昌太守李还紊,医生范复修书宾川太守杨大宾,这些介绍给徐霞客增加了新朋友,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接待和照应。徐霞客评吴方生此举说:“其展转为余谋,胜余自谋也。”
在云南,徐霞客还认识了名士唐大来,这是松江府的好友陈眉公介绍的,陈专门寄发了一封信函,请他在霞客来访时给予照拂。徐霞客到昆明后,大来早巳派人打听他的行踪,两人遂相见。因抱负情趣相合,两人很快成莫逆之交。唐大来又将昆明和晋宁的许多朋友都介绍给霞客认识,这些情投意合的朋友轮番招待徐霞客,欢宴不断。在霞客离开时,大来赠送了川资,又给他写了不少介绍信,托沿途朋友照顾。徐霞客对唐大来这个友人之友人的帮助深为感激,也为一路能得到如此众多的朋友的接济而庆幸,他在日记中这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大来虽贫,能不负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穷而获济,大于望外如此。”
3.地方官的资助
陈眉公称徐霞客是一个“不屑谒豪贵”的人,此言严格地说并不确切。徐霞客一生不求功名,不事权贵,这是事实,但不谒权赏这是不必要的,在旅途中也越来越不可能。在南方大旅行中,徐霞客历尽曲折,困苦不堪,他需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帮助,其中也包括地区统治者的资助。另一方面,徐霞客也看到,地方官中也不乏清明方正之辈,儒雅斯文之士,这使他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于是,和各地地方官的交往也就势所难免了。就地方官来说,凡有学问、有眼光的,都敬慕、爱护徐霞客的远征抱负和不屈精神,因此他们也会接待和接济这位毫无地位、风尘仆仆的“奇人”。
徐霞客所接交的地方官,一是来自于朋友的介绍,如上面提到的吴方生给他介绍二位太守。唐大来也曾介绍晋宁州守唐玄鹤给霞客。霞客一段时间就住在玄鹤府中,两人相交甚好,玄鹤对霞客关怀备至,临别时还厚赠霞客棉被、棉袄、夹裤及盘缠。陈眉公的友人,鸡足山寺僧则在徐霞客到来后,把消息通报了丽江土司木生白。木土司通晓汉族文化,很敬重有学问的汉人,他当即派通事来邀霞客赴丽江。到丽江后,木土司将霞客迎入宫苑下榻,请他校书、课子。徐霞客在此受尽厚礼,一住十三天。期间,木土司赠霞客黄金四两,白银十两,还有一些物品,
霞客得到了一笔极为可观的,可供继续远行的川资。
另一类地方官是徐霞客主动去求见联系的。如在广西,徐霞客携静闻遗骨到达军事重镇三里城。徐打听到守城参戎陆万里是镇江人,便写信并附上“哭静闻”等诗,投入参戎府,陆一见诗文即叫把总延请。两人见面后十分融洽。隔两日陆将霞客请入署内住宿,又赠他衣袜裤履,“谆谆款曲,谊逾骨肉”。在三里城徐霞客共耽留了五十天,独游和与陆万里兄弟同游了周围的许多洞穴、名迹。霞客离开时,陆厚赠路费、礼物,还给境内沿途写了一些介绍信,又发马牌供霞客在沿途征用马匹。霞客得此大力资助,跟前的窘困迎刃而解。
4.沿路居民的免费接待和资助
徐霞客在旅途中虽受到过强盗窃贼之害,但更多的却是得到许多素不相识的普通人的帮助。他们将徐霞客这位有志向、有学问的远行者作为自己的贵客,供之于宿,邀之于餐,热情接待。这样的接待一般都是免费的。在《徐霞客游记》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动人事例。在江西石城,一次徐霞客避雨石门寺,有刘二玉一行也至寺内避雨,“初见余,甚落落,既而同向火,语次大合。”第二天刘“必欲拉余至其家”,而且“割牲设醴”,“必欲再留一日”。在永新县,正逢除夕,所有旅店均关门不业,徐霞客旁徨街头不知所措,忽有一书生过来问:“先生是南京人吧,想必也是投宿无着,我们这里怎么能让一个贤者露宿于外呢?”他将霞客带至他的一个族人刘怀素家中住宿(他自己家还在五里地外),刘怀素以山村自酿之酒招待霞客,除夕之夜,这个暖窝使他忘了节日在外的孤独。
除受惠食宿外,徐霞客也偶而会得到陌路相逢的人的金钱资助。在手头拮据或囊空如洗的情况下,徐霞客也会接受那些真情实意者的热情相助。在贵州,徐霞客一次困于一家小旅店,“囊中钱尽”,连酒钱都没有了,日子十分难过。同住小店有一个叫金重甫的麻城人,见他闷闷不乐,一天下午特地送来了一些钱请他喝酒,钱“虽鲜而意自可”,霞客即收下了。在广西壶关,一次徐霞客投宿于映霞庵,庵内老僧斋是北方人,年已六十一。他每天只吃淡菜二碗,不进食米,却在庵内招待食客几十人,菜斋足迹曾“遍海内”,他对霞客云游天下十分饮佩,慷慨地送了些钱给霞客以增其游资,霞客对此欣然而受。
从上述可以知道,徐霞客在南方长途旅行中大量地依靠了朋友,朋友的朋友及各地无数素昧平生的官民的资助,这种资助既有钱财,也有衣物食品等,所有这些都是徐霞客旅行所必需的。我们说,徐霞客的四年漫游,既没有带出足够的旅费,途中又不幸数次受到盗贼小人的加害,变得身无分文,除这些之外,为防家室牵累,他基本上和家乡不通音讯,因此也得不到家庭的任何接济。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一路上只能越来越依赖和求靠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幸而这种帮助始终是存在的,我们的民族此时古风犹存,热情好客处处大有人在,这些使徐霞客最终能够一次次地摆脱困境,足迹行越万里。
徐霞客的旅行不是靠自费完成的,就这点而言,可以这样说,祖国的山河哺育了徐霞客,而我们的人民又扶助了这一奇人的成功。
二、徐霞客旅行路上带些什么
徐霞客出外旅行是轻装简从,还是携带众多,这个问题历来没有梳理廓清过。
徐霞客的友人徐谦益在《徐霞客传》中说:“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褛被,不治装,不裹粮,”似乎他是一个出门一切从简,轻身而行的旅行者。
但事实完全相反。从《徐霞客游记》可以知道,在他的西南四年漫行中,除旅伴静闻和尚外,他还随带一名仆人,同时在路上经常地雇佣挑夫,一般是雇一至二名,多达三人。既有仆人,还需要挑夫,说明他旅行带着许多物品。至于带着什么,游记中自然没有开列名册,但我们从各处零零碎碎的材料中,还是能寻找归纳出他所带的东西,主要有以下的八项:1. 生活用品;2. 食品;3. 书籍资料;4. 他人书信、文稿;5. 碑刻抄录、拓片;6. 别人的赠物;7. 沿路所买之物;8. 诗文、游记、日记。
1.生活用品
古代人出远门投宿于他乡,住地或是客栈旅店,或是民居寺庙。尽管供宿者可能会供给卧具,但习惯上远行者都会自带,这样到了投宿地,只要有一张床,甚至只要有一席之地,打开自己的铺盖,就不劳人家的供应而能自便了。徐霞客的旅行是如此的漫长,要到达这么多的地方,因此他就带上了“被”,“被襆”(即被单),“被褥”。这些东西体积庞大,也有一定的重量,加上静闻和顾仆也要带一点,那么路上自然就要雇佣挑夫了。
其它物品是所需的各种换身衣服,有内衣、夹衣(游记中称“褶”)、外衣、裤子、裙(古代人的下棠,男女都穿),还有鞋袜。鞋子有布鞋、草鞋。甚至还有“皮鞋”,在云南鸡足山,徐霞客就穿着皮鞋,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饭后,觉左足拇指不良,为皮鞋所窘也”。袜子容易破,故要多备,放袜子的还有专门的“袜包”,在行李中也占有一角。
以上物品徐霞客出发自然必须带上,但他以后数次遇到盗贼,那次湘江遇盗甚至搞得他一丝不挂,所带尽失,因此路上有随买的,更有朋友热情赠送的,这在前节已经提及,不再赘述。 除被服外,徐霞客还带有一些零星的生活小用品,见于记载的有铁针、锡瓶、壶、竹筒等。
2.食品
米是旅行的要紧之物。有时投宿的人家,不一定管饭,那么就自己投米下锅。有时在野外不及村店,就自己烧饭、熬粥。徐霞客一行还自己带有饮具,据日记所载,霞客在出行不久途经杭州时特地买了“铜饮”。他还有“铁姚”,可以烧水、煎药,湘江遇盗后,大家受饥挨冻,还临时用它来熬粥。
干粮是徐霞客出去旅游考察常带上的。一路上奔波于山水之间,经常前不把村,后不把店,而要赶路,持续行进,有时根本顾不上吃饭。或者即使投宿于人家,也有不便于做饭之时,那么就以干粮充饥了。徐霞客常带的干粮有冻米和胡饼。冻米在江南很常见,一般在冬天制作。先将糯米在水中浸一星期左右,然后取出蒸熟,待其冷却后,抖松成饭粒,在露天晒干,也可再炒一下。旅途中食用冻米可用热水泡一下,照样松软可口。胡饼是用面粉加芝麻烤制的面饼,很香,路上取出就可食用,非常方便,游记中有数次载徐霞客吃胡饼,如:“余犹宛转峰头,与静闻各据一石,出所携胡饼啖之。”徐霞客所带的其它的干粮还有粉糕、酥饼等,那多是沿路朋友们送的。
在路上徐霞客也带上一些不易变质、便于携带的菜肴,如蔬菜有他欢喜的笋脯、鸡纵、香蕈等。饮酒和喝茶是徐霞客的爱好,所以有时也带了一些酒和备有茶叶。南方盛产水果,徐霞客旅行中有时也随身带上些自己买的或朋友赠送的果品,在没有饭食时,水果也能搪饥。一次在江西龙虎山新岩,因避雨,遂“剖桔柚为午餐”。
3.书籍资料
徐霞客跋涉千山万水,按想像除衣食必需品,其它的携带当一切从简了,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他还带上了大量的书籍以及各种文字资料。
徐霞客所带的书籍主要是地方志和有关地方记载的作品,我们从湘江遇盗后提到的被抢和失落的财物中知道,他当时随行带着四部地方志:《大明一统志》、《衡州统志》、《云南志》和《名胜志》。《大明一统志》有九十卷,这部志刻于天顺五年(1416年),是明朝全国统志,那是各地情况都包括在内的,而且因新出而内容较新。
徐霞客旅行于各地,深知各地地方资料对其考察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各地的地方志及有关地方记载的书籍就成为他积极收罗的对象。徐霞客对于这些书籍之爱已到了难以形容的地步:他每到一地就要向明友、官府打听和借阅地方志,遇有书肆,必欲一顾,倾囊购买所需书籍。徐霞客将各种志书的材料运用于自己的实地考察中,在他的游记中经常引用和分析了那些书籍中的有关记载。在整部《徐霞客游记》中,我们发现他明确提到的地方志及有关地方情况的书籍名称,共有22种,除上面提到的《大明一统志》等四种外,还有:《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桂林掌故》、《桂林胜迹》、《西事珥》、《百粤风土记》、《百粤志》、《广西府志》,《新宁州记》、《梧州府志》、《南宁郡志》、《都匀府志》、《寻甸府志》、《晋宁州志》、《大理郡志》、《永昌志略》、《腾越州志》、《腾永图说》等十八种。此外,徐霞客在游记中还经常写着“《府志》云”,“《郡志》曰”,“志云”,“志曰”等,据此估计,他阅读和引用的这方面的书籍远过于上面提到的这些书名和种类。
从《徐霞客游记》的记录中,我们尚不能准确地确定他一路上究竟携带了上述这些志书中的多少种,但是有二点可以肯定的,即一他至少随身携带过《大明一统志》等四种志书,另外,《桂林掌故》、《桂林胜迹》、《西事珥》、《百粤风土记》等四部书是他在桂林书肆中购买的,必然带上。那么可以这样说,他所随带的书籍当在200卷以上。第二,徐霞客对借到的志书总是认真披阅、大抄快录,特别是在不宜出行的阴雨天,就“停屐寓中”,闭门读抄这些书籍。这样,徐霞客尽管没能带上绝大部分的志书,但却通过摘特别是实地比照,而得到了验证,那些错误,含糊和不完善之处不同程度得到了改正和充实,这在《徐霞客游记》中是经常能够看到的。
陈函辉在《霞客先生墓志铭》中引霞客族兄徐仲昭言,说霞客“陆酷好奇书,客中见未见书,即囊无遗钱,亦解衣市之,自背负而归。今亢栋盈箱,半得之游地者”。此语说明徐霞客在旅行路上确实购买了大批的书籍,而且,还把他们带回了自己的家乡,因这是徐霞客族兄所言,必是亲见亲知,那一定是很确切的了。
4.他人的书信、文稿
徐霞客旅行的行李中带有他人的三类书信,一类是其它地方的朋友给他的手柬,如文震孟、黄道周、钱牧斋的手函。这一类书信可能是朋友路上寄给霞客的,但更可能是早先他出发前就收到的。这些人都是徐霞客的至交,徐霞客把他们的手柬看成情深谊重的珍贵之物,故把它们带在路上,可以随时展阅。这也是古代人的一种习惯。第二类是朋友们为徐霞客介绍自己在别地的朋友,熟人的信函,即“介绍信”,这些信为徐霞客以后的旅游考察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甚至旅资也多不成问题了,这些已在上节详述。第三类是朋友托徐霞客代带的书信,包括家书,如徐霞客远游南方经过无锡时,朋友王孝先托他带上送广西苍梧道顾东曙处的家书。
这一类是徐霞客以旅行各地之便给别人的帮助。
徐霞客路上也带有别人的一些手稿。如陈眉公托他代带“叙稿”给丽江府的木土司。徐还随身带了一部张宗琏所著的《南程读记》,这是张在明初出使广东时所作的手稿。在张家已珍藏了二百多年,徐霞客因旅行之需,向张后代苦求得之,但可惜这部书稿在湘江遇盗时失去了。
5.碑刻抄录、拓片
徐霞客爱碑刻、书法,他在旅行中特地带上了家藏的《晴山帖》,以便随时观读和供各地明友欣赏。在各地旅行中,凡见到岩壁上有好的石刻都要录下。有些地方是他自己不避高险。亲自上去完成的,有些地方则专门出资请人上去代办的。据不完全的统计:《徐霞客游记》中提到的碑文石刻多达130余处,一些有价值的名碑、名刻都被他抄录、摹写或拓下。如湖南衡山望日亭的《大禹七十二字碑》,桂林风景区内陆游、范成大、苏东坡等的题识铭文,这些抄摹和拓片资料是徐霞客旅行中的一个特别的收获。
6.别人的赠物
一路上徐霞客的明友,结识的新交,热情地接待了他。在他重新上路时,往往还会赠送他一些礼物。这些礼物除食品、衣被鞋袜等生活必需品外,也还有其它一些东西。如途经衡阳时,有个刘明宇送了一段绸布。在云南,丽江府木土司赠送他的物品中有银杯两只,绿绉纱一匹。一个叫闪知愿的新知,“以此地无纸笔,俱不堪书也”,送了他“竹纸湖笔”,供他抄书用。
7.沿路所买之物
徐霞客旅行路中有时也买些当地的特产带上。如一次在贵州买了一种“蓝纱”,带在身边,在桂林他买过数枚“石头”。可能是经济或携带的原因,他买的这类东西并不多,这一类记载在日记也较少见。
8.诗文、游记、日记
徐霞客奔波于祖国万里大地,行游累年,极可贵的是,他不管环境恶劣,不顾艰辛疲劳,总是坚持书写日记,将每天所见所闻,感受体会,研究心得一一精详地记录下来。徐霞客的日记积少成多,积多成册,终于形成一部洋洋大观的传世之作《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的日记是随写随带的一路上也跟着他向前旅行,它不能像今天那样可以随时挂号邮寄回家。另外,古代是用毛笔厚纸书写的,文稿也比现今的同等稿件要厚重得多。随着日月流逝,旅行路线的延长,日记也越积越多,这是徐霞客一生的心血,在所有的行路物品中,那是最重要而又最需要特别地看顾、当心的一个行李了(其重量也不轻)。
除日记外,徐霞客路上也写了一些诗文和一些旅游专记,诗文有些是自留的,有些是赠送给沿路的一些朋友的。
徐霞客的万里远游带有以上的八类东西,可谓“行囊”庞大而沉重,他自然在一路上必要雇佣数名挑夫代劳。另外,我们在日记中常见于他让顾仆或静闻帮助守候“行囊”于一处,他自己则独自一人出游,去爬高涉险,或者,让顾仆或静闻先押运行李往前方某地,他自己则折向另一处单独去游览考察一阵,然后,再在前方某处与他们相会,重新上路。如果我们知道了徐霞客所带的行李的种种情况,那么,对他的这样的行动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文章内容见于http://www.historyshanghai.com/admin/WebEdit/UploadFile/199204zza.pdf,段落和标点已由转帖者沙南曼森编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8 15:16:4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