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覃保霖 , 七月 07,2000,17:46 壮族医学,源远流长。广西方圆沃野,随着壮族先民的足迹,辟草莱抗瘴雾,开始有壮医壮药的萌芽。历代壮医攀藤附葛,采撷百草菁华;胼手胝足,创用针术角疗,使千百万壮族人民得以克服瘴岚雾露,抵御痧疠时疫,生息乐行,繁衍昌盛,就是说,壮医适应当地风土环境,利用区域出产药物,创用各种医疗用具,在防病治病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创立了多层次结构的民族传统医学体系,成为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不术理论上和医疗实用性,都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经过多年在壮族地区作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史、医药史、社会学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壮医的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壮族社会,自渔猎采集进入播种五谷,豢养牲畜,脱离穴居野处,营造“干栏”型建筑,有了称为mbauj即“畈”的集居点,樗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在中国建筑史上,壮族干栏层次建筑群,结构功能风格独特,典型的壮族干栏,分上下层及阁楼,底层为贮放农具物料,或为织机作坊,楼层供生活起居则有正厅、望楼、眺楼、抱厦,背进则厨间、浴室、晾台,有利于克服南方多雨潮湿山岚雾露环境。依山旁水因地造型,邪致干爽,符合通风、采光、日照等居住卫生条件,访问中长寿老人常有所见。继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壮族铜器工艺有精致的青铜器和铜鼓,纺织工艺有结实的壮布和华丽的壮锦,兴起称为haw孥“圩”的次易场,标志壮社会经济文化日趋于文明之域。最初,壮医的干栏阁楼,常备有壮药百余种以供病人内服外洗,置备针砭、角筒、骨刮弓随时为病人施治,为本畈和邻畈群众治疗都是不计报酬,治愈的病家常以瓜果薯豆酬谢。稍后,壮医肩负药篓满载百药,腰挂医带装备医具,趁圩设摊或开设医馆,为起圩群众、过往客人治病,。其医术精妙,取费低廉,保持壮医朴实的医德医风传统。 壮医传统医疗技法,极为丰富多彩。壮医治病擅长用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药刮、骨刮、角疗、灸法、陶针、挑针、金针、掌针、跖针、颅针以及花山气菌疗法等。关于壮医史的分期,正在进一步研究中,目前,只能作概略蔚蓝色分,壮医传统技术,于先秦时代已开始运用,中经汉晋六朝的发展,根据医疗实践经验总结,医学理论逐渐形成。约略于唐宋之际,壮医大体上已掌握数百种药物,置备各种医具,运用十多种医疗技术,形成独特的民族医药学术体系。治疗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症,结合区域风土环境、发病特点,疾病演变,以及民族心理素质、行为特征,因地制宜,层次施治,常能随手奏效,深受群众的欢迎。 壮医跟国内各民族医学的学术交流,近年正在逐步开展。一九八四年秋举行全国民族医药会议,蒙医、藏医、维医、傣医、壮医等各民族医学家,聚首一堂,交流学术。 壮医一词,壮文作canywBouxcuengh,其本义是壮族掌医,又兼有掌药含义,壮医是医和药紧密结合,古代壮医壮药同出一手,后世才受奖渐有了分工。掌医能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组方遣药,针术角疗对外感时病及奇难杂症,均所擅长。掌药以采药制药为主,有时也问病发药,不过是多发外洗药,内服限于给简易成方。由于在历史上壮医屡遭歧视,专业人才日渐减少,特别是学术宏富医技精深之壮医学者已廖若晨星,因此,为了继承壮医传统学术,造就壮医后继人才,对于学术经验俱丰的壮医学者,庆支持其著书立说,礼聘讲学、带徒传技,诊疗示范、承传学术,使不绝如楼的壮医传统学术,得以继承发扬,造福人民。 二、壮医理论体系 壮医学术于先秦时代已初露萌芽,秦汉以后粗具雏型,故与同时代的《黄帝内经》的某些方面还互相渗透。《内经》综四海之精华,涵融渊博、壮医扬区域之特色,亦有可观。史称秦始皇经营岭南,建制三郡,曾移民实边。但当时五岭以南山岚瘴雾,病疫丛生,秦和秦缓之方,亦难以适应。《后汉书》称马援军吏苦经瘴疫,及马援座于师,军吏多温湿病。这种状况延续到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还提到“不可纯用中州伤寒之药”而是按当地壮医“药用青蒿、石膏及草药服之”。又如壮医自古用田州三七治外伤,有独到经验,田七在宋以前中原所未见,至明代李时珍收载入《本草纲目》谓:“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才推广全国各地。实际上,古代壮医治疗瘴疠时病,内外杂症,都是使用草药外洗溷秽疫气,陶针角疗通导经络,壮药内服调节脏腑,运行气血、培正祛邪,经此三个层次治疗,多能随手秦效。当地过去曾有民谚“壮医绝技,秦和惊奇!”,语虽近谑,但亦可窥见壮医壮药自有其独擅专长之处。 自秦汉以来,历代壮医在瘴岚雾露环境,对外感时疫,风湿挛痹及各种杂症治疗,积累有丰富经验。壮医理论中有不少名词跟《内经》近似,但在生理、病机、诊法、治疗方面,又有壮医本身的特色。这正是由于历史上互有渗透,既有学术上的融汇,而又各展其所长。兹就壮医对人体结构、生理病机、致病因素、诊法治疗诸方面,亦即壮医理论体系,加以论述。 (一)人体结构与生理机能 古代壮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最初只是影影绰绰,总的来说,躯肢脏腑,靠血濡养;生机活泼,由气推动,知道人体结构跟生理功能一致。圆颅方踵,内阴外阳;蕴质含灵,聚精会神。人之初,不断跟地气相交换,促进生机运行不息。是以天气、地气、人气玛相交感,同步推移,血营充沛,气机畅达,则机体生理趋于常态。反之,天气异变,地气溷秽,人气失调,交感舛戾,以致三气不同步,加以邪正纷争,气机阴窒,血质瘀滞,则变生诸病,边是壮医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天地的统一观,生理与病机的要领三气同步则生机畅达;异变舛戾,则百病所由生。 壮医学把人在宇宙间视为人天地三同步同运行的统一体,自人体内部来看又当作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把整个人体区分为三部,即上部天、中部人、下部地,人体内三部也是同步运行,制药化生,生生不息。形体与功能相一致,大体上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宜和。但不能只升不降,只降不升,而是升降适宜,中和涵育,则气血调和,脏腑自安,生机健壮。倘升降失宜,出入窒碍,气血运行失调,脏腑不宁,百节受累,早疾病丛生。 壮医对脏腑的概念,尚在秦汉时期已有粗略认识,最初称为五脏五腑,经过长期医疗实践,到了唐宋时代对脏腑结构与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公元十一世纪中叶,北宋庆历年间,在广西壮族地区的宜州兴行一次人体解剖,这是具有相当水平的系统解剖,并实地按度量绘图,传世的《欧希范五脏图》,不但对壮医有实际意义,同时对全国医学也有深远影响。 上部 其象天、包括外延。壮文称“巧”,内容为“坞”,精气所聚,神明之坞,主宰全身。由巧坞出发构成网各,壮医视为广义经络,凡外感内伤病症,壮医运用药剂、陶针、挑针、角疗挟捏、金针,都是遵循巧坞经络,运气行血,调节脏腑,培正折邪,生机康复。 下部 其象地,包涵内景。壮文称为“胴”,津气所聚,精华之薮,涵育脏腑,滋养全身,生病时,内服药剂,针术角疗、规整生机、培本驱邪,健身康复。 中部 其象人,壮文称为“廊”,谷气所聚,融化精微,条达上下,沟通内外,降浊升清,荣养全身。生病时,内服药剂,外洗熏蒸,针法角法,通经导络,运气行血,调节脏腑,扶正祛邪,健旺生机。 脏 壮医以体中厚实内敛,聚萃精华,滋荣体质,阴凝为脏。包括肺、心、肝、脾、肾,是为五脏。加以女闰胞宫,男奇精室,脾兼胰职。 腑 壮医以体中空阔外展,敷布水谷精微,扬清舍浊,阳刚为腑。包括胃、胆、脬、小肠、大肠,是为五腑。加以胸中气府,腹中谷府,下腹水府。 气 壮医视气为细小质点,阳气轻扬,运行变异较速,气盛则畅达生机,气勇则郁结痞窒,气虚则生机萎惫,故气能统摄机体脏腑功能。 血 壮医视血为厚重质体,阴血凝重,行运变异较缓,血盛则机体壮实,血亢激越血壅腑瘀滞,血虚则机体枯衰,故血能充实机体脏腑而固本。 上中下三部,脏腑气血之间,皆有制药化生关系。脏与腑,相生相成;腑与腑,同菌相通;脏与腑,交错制药品。例如肺主气,心主血,心虚则氯无所凭,气弱则血失省略,心于肺各立门户,由于有经络交会,气血融通,相生相成,故能运气行血,营周全身。以肠腑而言,功能传输,但小肠约而大肠马,故小肠约集精微,大肠驰张导浊。胃与脾胰相交错,胃为府库,容纳水谷,脾兼胰职,泌清别浊,交错互用,故能敷布精微,升清降浊,壮医来自民间,向无君主相传诸说,但仍宗五行制约,因与通行说法近似,在此从略。 壮医理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外环境而言,人天地是同步运行;从内环境而言,脏腑也是协调同步,气血交融,阴阳交泰,畅达生机,自能健运不息。 (三)致病因素 壮族聚居区域,为阳之盛处,雾露所聚。杂病起因,多由起居不节,溷秽漫浸,情志郁滞,精神涣越,渐成病态,以致演化为奇难杂症,迁延时日,治疗不易。壮医对此则有服药佩药,兼用蒸洗,而针法、角法、刮目相看治、挟捏尢为得体,故壮医治奇难杂症,方法较多。 壮族世代居住五岭之南,山岚雾露,盘郁结聚,不易疏泄,阳盛阴凝,蕴湿化热,挟痧带瘴,常易猝发,病机多变,故壮医运用草药外洗薰蒸,针术角法并下,壮药内服兼施。时行疫病,内外杂病,审因辩证,施治层次,井然有序。 (三)诊法概要 壮医诊法,首重六诊,病机信息,辨证自明。 诊讯 行问自然(壮语指自体感觉),就是让病人陈述自体感觉,身体各部位何处不自然,全身状况是否自然。次问近症,就是直接引起的现在症。现问远事,即回顾既往的状况。 诊舌 以掌按诊,凭手感探知病人寒热温凉。 诊息 以诊病人声息、气息、气味为主。 诊甲 诊察指甲与甲象辩证,是壮医传统诊察方法。 诊脉 壮医诊脉特点,是由掌医双手布指同时按切天、人、地三部,以诊察病人六部经脉。 三、壮医治疗技术 壮医传统治疗,常为多层次综合治疗,既用壮药内肥外洗,又有针术角法、挑刮挟捏以及薰蒸汽雾并用,辨证论治,随证施用,方法周到,功效良捷。 壮医方药 壮医传统用药,多依壮医辨证理法,人服药组方不过数味,用力较专,调度得宜,故能取精而用宏。 壮医薰洗 壮族地区草药种类甚多,大部分可用于煎水洗浴治疗。 带药佩药 壮医佩药治病,起源于古代的卉服。通常选取用馥郁透窗窜性药,以丝线串系,给病人佩挂于颈项或带于手腕,。对慢性疾病,更为适宜。 槌药敷贴 壮医治痈疽疔疮,跌打损伤,常用生草药捣烂连同自然汁敷贴患部,亦有制成药膏药散,随时备用,敷贴疗法,效用甚佳。 祛秽消毒 壮医外科,尤重消毒,常选用黄皮、香樟、乌柏……,加水煎沸;煎煮医具,冲洗患部伤口,是壮医消毒良法。 洗鼻雾化 壮医对鼻病、喉病及呼吸系病证,常煎煮草药液吸入洗鼻,或蒸化汽雾,令患者吸入治疗。昔人误称为鼻饮,其实是壮医的洗鼻治疗。 隔离更衣 壮族聚居点,对时疫浒,不仅病家谢绝串门,邻村之间亦暂不交往,寓群体隔离之意。 角吸疗法 壮医擅长角疗,常用黄牛角、山羊角作角具,对各种病症选定不同部位进行角治。唐代以后此法普及全国,但各地已改用工具或称为拔火罐,惟独壮医迄今仍守传统称为角法。 骨弓刮法 壮医对外感时病,内伤朵症,常采用骨弓刮治。 药刮法 壮医不仅用骨刮法,同时还有药刮疗法。 挟捏法 仓座发病,来不及用药或用其他疗法。壮医常直接用挟捏治疗,施术方便,见效迅速,各种常见病,均可施治。 壮医还有其他很多的疗法,如:药线灸、挑针疗法、陶针疗法……等等。 四、开拓壮药宝库 广西区域环境,北连五岭,南濒海洋,地跨亚热带,雨量充沛,物产丰茂。壮药荟萃菁花,是异常丰富的宝库,壮医证用药,多属当地原产,因地制宜,效用良捷,历代掌医(壮医师)、掌药(壮药师)凭口耳相传,积累下丰富的经验。根据区域实地考察,参证古籍所见,我们知道壮药历史流传悠久,自然区域药源丰富,其中重要名产,功效特著开拓壮药资源,有利各族人民健康,实为当务之急。 建国以来,广西壮医使用的药物,远较各个历史时期为广泛,一些特殊药物为区外所罕见。光植物药已达千余种,为壮医所用而未见著录者尚在不少,因此,凡属历史上壮医所曾便用者,今天应该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以继承传统,发掘潜力,而目前为壮医临床所常用药物,掌握在掌医手中的活动经验,更应深入考察,广征博采,撰著审编,开拓壮药,造福人民。 壮医壮药是祖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是祖国统一疆域中壮族人民勤奋开拓前进,适应风土环境,利用区域药物,创造各种医具,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医学,是一份异常丰硕的民族文化遗产,应该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发扬壮医学术传统,为祖国各族人民健康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