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33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鼓楼下的盛宴——访侗乡增冲

[复制链接]

511

主题

3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12-22
注册时间
2005-3-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09:4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鼓楼下的盛宴——访侗乡增冲
http://www.out99.com 来源:文图/lenximage 类别:游记  2005-8-29 13:28:19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一些标志性的文化形显。说起藏族,人们会想起神秘的藏传佛教。说到傣族,就联想到欢乐的泼水节和他们特有的桶裙。说到羌族,会在眼前浮现高高的碉楼。而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肯定就是侗族聚居地。在春夏之交溢着花香的清风里,我去寻访位于贵州从江的侗乡增冲。


路   遇
增冲地处黔东南十万大山之中,虽然寨子里也通了公路,但路况很差。平时很少有汽车进来,即便旅游车,也就长假的那几天来几辆。村里的人去县城,都要先步行或者坐马车到六公里外的往洞镇去搭车。增冲人家基本都有马车,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在这里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增冲的气候比湖南、四川要冷。这里水稻只能种上一季,其他时段只能种些油菜花之类的耐寒一点的作物。水田离村寨也比较远,到田里干农活也要赶上马车或者牛车。时值5月初,在江南的农村,水稻已经长成绿油油的一片了,而这里才刚刚开始插秧。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徒步进村的路上,碰见个村民在田头烤鱼,后腰上挂一小竹篓,蒌子里一把镰刀。走过去问是不是溪里钓的鱼,他却说是田里摸的。我到田边看,因为刚插秧,没什么挡的,水里看得很清晰,果然有很多鱼,原来他们的鱼都放养在田里。这时又有几位后腰上挂着竹篓、镰刀的村民提着竹篮过来会合。几人一起围坐,各自打开竹篮,里面都有饭有菜,看来是田间午餐的时间到了。每家带来的菜虽然不一样,但是不外乎侗家最喜欢的酸肉、酸鱼、酸菜,看样子十分丰盛。当然也离不了一碟滚油浇辣椒粉。有人到田边扯了一把青叶,在溪水里洗了洗,就撕碎了拌进去。察觉到我好奇的表情,他便笑着告诉我是薄荷叶,味道很好。这时,鱼也烤好了,不知他们从哪里又变出二塑料袋酒来,有点像我们平常喝的那种袋装的豆奶,是米酒,看来侗家汉子好饮并非虚名。侗族的好客也是出了名的。一位村民用镰刀砍了几根小树枝,几下刨去树皮,折成几双筷子,往我手里也塞了一双,热情的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共进午餐。但是我还是谢绝了,下午他们还有繁重的农活,我如果吃了,他们怕就不够了。其中一位仍执意用镰刀割下一块酸肉,给我品尝。是生肉,有肥膘,有点酸,但不油腻,味道还能接受。

款和鼓楼文化


告别了田边盛情的老乡,前行片刻就望见了村寨。一座风雨桥横跨在溪水上,村口坐着一群人,走近一打听,原来是几个村干部在收门票,看来古老的增冲也有了旅游经济意识了。进了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个著名的增冲鼓楼,尽管看过很多次这个鼓楼的图片,但是真的站在它面前,仍然能够感受到震撼。


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先民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因为在唐朝,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称“峒”或“溪洞”,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明末以来,又有从江西迁来大批汉族农民,加上在此的屯军的一部分,都逐渐融合到这个群落中。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但是现在还是多以汉语为交际工具。侗族无文字,通用汉文,1949年后创立了拉丁字母拼音的侗文。
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侗寨是很典型的血缘聚居,一个村寨基本是一个或几个宗族筑居的。因依水而立,在溪流上常建有 “风雨桥”(花桥)。因“款”内议事的需要,常建有宝塔式的鼓楼,共同成为是侗族地区标志性的建筑。换句话说,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
“款”是侗族村寨中带有农村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是以低缘为纽带的民间自卫和群众社会组织形式,诞生于侗族社会的原始氏族社会晚期,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几个村寨组成一个小款,几个小款再联合成一个大款。大小款都有公推出的“款首”来代表村寨和村民负责款约的执行、召集集会、对外组织自卫、对内实行奖惩,平衡各方利益。
款的重要组织形式有讲款、开款和聚款,讲款是对村民讲解款约,类似现在的形式教育和普法教育,通常会在三月春种和九月秋收各定期举行一次,分别叫三月约黄和九月约黄。至于“开款”,就是由全体村民参加的公开处理大会,村民有了严重违反款约的行为,就需要“开款”来公开处理。“聚款”又称“合款”,是以前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一般是大款会议,共同商定有关民族全局的重大事宜,制定款约,组织共同的军事行动。聚款之时,气氛庄严隆重,以至于到了“燕子莫乱飞,乌鸦莫乱动,老人莫过寨,青年莫行歌”(侗族款词)的程度。鼓楼,就是讲款、开款和聚款的行政中心和宗教中心。平时,就成为村寨乡亲聚会的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
侗寨的鼓楼一般建在村寨的中央,多层木结构,都是所在村寨的最高建筑。不仅是全寨文化和交通枢纽,也兼具军事要塞的功能。考虑到木建筑的防火需要,鼓楼边一般建有储水的池塘。其他的建筑都只有二、三层,围绕着鼓楼,层层叠叠辐射开去。远望侗寨,四周青山环抱,幢幢民居依山傍水。山中有水,水中有房,房中有楼。山水楼交融,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在侗歌里侗族人民是这样描述他们心目中的鼓楼的“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没有鼓楼无地寻找欢乐,高高的杉木竖起鼓楼来,就有了聚集的场所和欢乐的歌”。虽然款这种组织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鼓楼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位置却一直不曾改变。从祭奠祖先、到宗教仪式;从宗族议事、到歌舞娱乐;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都离不了鼓楼。寨子里的大小事务几乎都离不开鼓楼。久远的历史,浓浓的乡情,融汇出浓浓的侗乡鼓楼文化。
而增冲的鼓楼,是贵州境内最大、最古老的侗族鼓楼。是侗族建筑的杰出代表。始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13层重檐,双层楼冠,葫芦宝顶。楼高20余米,杉木结构,枋穿斗连,不用一钉一铆。如意斗拱各置于楼冠之下。檐口雕龙画凤,塑鱼龙花卉,人物故事,飞禽走兽。鼓楼底层开三扇大门, 门楣上有"万里和风"匾额, 是清道光五年冬月古州三宝侗寨所赠。其内一副高悬的对
联浓缩了这里丰厚的人文,道出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名楼艺高雕龙画凤映照碧村千秋永胜
侗寨秀丽精文就武辅育英才万代长春
 
插秧节和三朝酒



侗族的住房一般是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居住在平坝的人多住楼下,牲畜另圈。增冲的旅游业刚刚起步,村里只有几家家庭旅馆,我们选择了石明珠家。因为她家的阳台正好对着高高的鼓楼。
石明珠今年19岁,正在凯里的民族学校读专科,还有一年就要毕业。父亲是乡里的干部,平常在往洞。她家里装有电话,也干净,条件明显比别家好。我们到来的时候就她和弟弟在家,问她妈妈呢,她说上坡去了,就是上山插秧去了。明珠很能干,不一会工夫就做好了午饭招呼我们入座。我惊异地看着桌上一大碗黑黑的东西不敢下箸,而且桌上并没有我们惯用的饭碗。明珠见状连忙笑着解释:今天是插秧节,按侗族习俗要吃染成黑色的糯米饭,吃腌肉。并告诉我们饭的颜色是用山上的一种树叶染成的,可以放心食用,并且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难怪路上遇到的那帮人聚在田头,像宴席一般丰盛的田间午餐,也是在过插秧节啊。明珠和弟弟海龙不好意思上桌和我们同吃,端着碗就在灶边吃。入乡随俗,我们便不再客气,开始狼吞虎咽。糯米饭很好吃,不同于平日在家吃的,没有那么粘软,多了些嚼头和清香,我用手抓着很快就把一大碗全部都消灭了。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这腌肉自然也是酸的,可能是专门待客的,味道比刚才路上品尝的更好。据说侗家的腌菜可放2年,腌鸡鸭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鱼可放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侗家盛宴,碗碗见酸,久负盛名、由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所罕见,只可惜此次我们匆匆而来,无缘亲眼见识。


除了几个村干部收门票,我们的到来对于增冲的居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意义。无论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多大的变化,他们依旧保持原有的生活,耕田、织布......仍然以宗族方式生活着,保持原有的信仰和古老的村规、族律。这里的侗族妇女日常的穿戴全是传统服饰,并且全都是她们自己的手艺,连几岁的小女孩都一样。那些在外上学、打工的,一回家,也马上换上民族衣服,融入自己一生都不愿脱离的特有亲情。侗族的服饰男女有别。男装和汉装无异,妇女也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异。农村里,妇女穿青色百褶裙;打绑腿,有的地方穿长裤,束围腰,系飘带。足穿云钩鞋。冬青穿右衽无领衣,夏秋改着开襟衣,衬胸襟。头盘髻,包青布大包头,喜银器。增冲的妇女盘的头发很有特点,从十六、七岁的少女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把头发盘于头顶,用一把梳子固定,头发漆黑油亮,比起我们用所谓高级洗护发产品洗出来的,光泽好多了。问其诀窍,答曰:用淘米水。淘完米后的淘米水,存放在那里,让水变酸后,用来洗头,不添加任何其他东西,是她们祖传密方,更是真正的纯天然。


在我们到的第二天,正赶上寨子里有一家生了孩子,办三朝。侗族民间,婚后妇女第一个孩子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的风俗。“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下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祝贺时要置办酒席,特别是要将小孩外祖父母家族的人邀来赴宴,筵席上除备有各种鱼、肉、菜外,还要备有大量的熟鸡蛋和甜酒。敬酒时,主客双方互持杯交手腕而饮,谓之喝“交杯酒”。若双方性别不同,男方先饮,若年龄不同,长者先饮。主客之间,以客为尊。进行祝贺。按古老的惯例,饭就办在鼓楼里,而且是办的是早饭。寨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来表示祝贺。这样的场合经常是各家自带桌子,自带碗筷。鼓楼里都没有椅子的,蹲着吃。这也成为侗乡特有的风俗。


远离工业文明的侗乡增冲,遍布着热情和淳朴。告别它时,我们都不住地流连。如果想领略侗族文化的原汁风貌,增冲,你不能不去。


     驴行小贴士:
增冲侗寨,位于贵州省凯里地区从江县,在从江县城西北50公里,离溶江县城近些。
    溶江乘往往洞的车,(我们时,因去往洞的班车出了事故,只好过桥到龙马车站乘小货车)到增冲路口下,37公里的盘山土路,要1个半小时,票价7元。还有5公里没有车,要徒步或搭乘当地村民的马车进去。
下车,徒步5公里,沿着一条清澈的小溪走,1个小时到达。
门票:
住宿和餐饮:
特产和纪念品:
侗族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门坎上吃饭,忌讳看别人吃东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间不许外人入寨;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鱼虾不限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蛮---稻作文明的最早开拓者被称为"蛮". 荒---遍地水稻田的岭南之地被称为"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沙发
发表于 2009-3-17 11:58:00 |只看该作者
鼓楼、风雨桥和木楼很漂亮而有特色,就是不防火。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

听众

3866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1
注册时间
2008-7-22
板凳
发表于 2009-3-18 00:02:00 |只看该作者
还穿民族服装呐。保留得很好嘛

我是黄峒蛮!!我生于斯长于斯,本土主人,蛮族斗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

听众

6492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9-2
注册时间
2008-11-12
地板
发表于 2009-3-18 00:58: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5#
发表于 2009-4-21 22:28:00 |只看该作者
侗族的住房一般是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干栏啊。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1 21:26 , Processed in 0.206480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