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红棉树对现行壮语文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欢迎指点和探讨。
一、拼音壮文一直没有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文字本身,而是与壮族社会本身与现行的政策有关。
1.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政权和强大的宗教,没有使用整个民族统一文字的传统,现代壮族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字的重要性。
2.现行的壮汉双语教学制度是一种畸形的双语教学制度:现在实行壮语学校和汉语学校分开教学,绝大部分中小学与汉族地区无异,都实行单一汉语文教育,而在壮族聚居的各个县份成立少量壮语学校,实行先教壮文后教汉文的教学方式。本意是先在壮语学校试行壮汉双语教学,再看看实验的效果如何;而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了壮汉双语教学是比直接进行汉语教学更符合壮族儿童与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但是直至今日,自治区教育政策却没有给予壮语文应有的社会空间,反而一步一步扼杀这种社会空间,为了日后择业、工作和生存的需要,壮族人都不愿意选择壮语学校,从而导致壮语学校功能严重萎缩,名存实亡。
二、就一个民族语言权利的表现来说,我觉得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政府大力在壮族地区推广壮族的语言文字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应该是不再实行壮语学校和汉语学校分开教学,而是在壮族地区(至少是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地区和防城港市)所有的小学和中学推行壮汉双语教学,在以上地区各个县份成立壮语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壮文报纸等媒体手段。
三、我反对“拼音壮文不应强迫在学校中推行学习,应顺其自然,谁愿意就学习,不必强制性,这样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情绪。本身壮语就是方言众多,为什么就要以某一语音为标准呢?这是对其他支系壮族同胞的一种岐视”这种说法,壮文应该在壮族地区的学校中推行,这是国家民族语文平等发展权的一种体现,绝对是对壮族语文权利的一种尊重,怎么可以“顺其自然”,坐视我们民族语文消亡而不管呢?所谓的反感情绪只不过是方言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狭隘的方言主义的体现,只要工作做得合适,就能消除这种隔阂和反感情绪。壮语的方言众多,那更需要一种通用语来规范和促进整个民族语言的发展和通融(注意不是统一各个方言,而是达到方言间交流的通融),确立标准音怎么能说是对壮语其他方言的歧视呢?就象我们现在拥护汉语普通话的普及工作一样,这是我们整个国家的通用语,学习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歧视其他语言和方言。
四、我认为壮文本身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规范方块壮字,使之成为能够成为跨越方言障碍的全民族通用的文字,改良拼音壮文,使之成为未来方块壮文的国际标准化拼音。
1.拼音壮文固然在入门上比方块壮文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扫盲速度比方块壮文要快得多,但是壮族人接受汉字文化的洗礼已经不下2000多年,整个壮族社会对汉字远比拼音壮文要熟悉得多,各地壮族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开始使用了脱胎于汉字的方块壮文(不过最大缺陷就是没有进行各地区的字型科学统一),在接受心理上,方块壮文比拼音壮文占优势。
2.汉字统一方言和区分同音词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北京人和广东人的区别,与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区别甚至要大得多,但是在文化上,他们却认同是一个民族,这是离不开超方言的汉字的。僚人各个地区方言的音变比汉语各个方言之间的音变规律性要强得多,所以一旦使用超方言的方块壮文,各个方言之间的通融就变得很明朗了。那样子,也避免了拼音壮文产生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拼音必须以某个方言为标准音而设计出来,而壮语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方言区能够有这种威望,从而导致其他方言区人民的反感。
3.方块壮字文化是一种脱胎于汉字的文化,有着汉字文化圈的共性,比拼音壮文纯属于一种记音符号更具有文化价值。而且,对汉字文化的种种研究都在表明,汉字对东方人智力的开发有着独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