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的变化
建国以前壮族的服饰比较单一,就是所谓的唐装。
男子上衣以当地土布制作,破胸对襟,短领,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个,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跟现在的唐装区别可能是袖子,过去是分两节的。穿七分宽大裤。夏天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说到这个宽头裤,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穿时,要在前面打个折,然后再用一条对折、一头系铜钱的绳子扣紧。所以常有说因吃太饱或用力过猛而崩飞铜钱的笑话。
壮族服饰的色彩是与当时的印染水平有关,当时是从植物中提取染料的,主要是靛蓝和朱红(提取朱红染料的那种植物也用来染五色糯米饭的),把这些植物放到大锅里煮,加上一些生石灰,再把白土布匹浸到锅里,捞起晒干就可以做衣服了。但说实话,褪色也厉害。我外婆家的衣服、背带、被面以及蚊帐就这么染的。小时很喜欢睡在我外婆的蚊帐里,外面不管白天黑夜蚊帐一概一团黑。
但我觉得这些与中国汉民族的过去服装也没太多区别,其中壮族的元素可能区别在妇女服装的花边上,那就是壮绣,针法也不大懂,但内容上肯定有区别,各位对此有研究的,可作讲解。另外现在大家看到的妇女包头巾,也绝对不象电视上礼仪小姐那样,过去的简单多了,一条毛巾从前往后一包,两端从后顶上伸出两角就是了,完了直接能戴上斗笠。农家那有时间弄那么复杂,壮家的妇女可是农活的主劳力。而腰间的围裙是做家务的需要。
而建国以后直至当代,壮族人的服装除了一些小地方的老人外,其他的与别处就没什么两样。
总的来说,过去壮族的服装简单实用,这与生活生产有关的。现在这个同化也是同一道理,这是生活生产的成本决定的,没有必要产生失落感。
有人把这上长升到民族自立高度,好象只有恢复旧日的服装,才能唤醒民族自觉。我想,这是不是太过沉重了些,一件薄薄的衣服承受得了吗?前段炒得很厉害的汉服其结果如何,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但从中汲取壮族元素,融合到其他现代工艺中的工作却不能止步。例如,壮锦中一些图案可否通过印染工艺再现,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中,做帘子也好,餐布也不错;再如,壮族的刺绣除了绣球外,做成别的工艺品行不行,如妇女手袋,等等。搞装修的贝侬在设计时,也可以借鉴一下,那岂不更好?
至于服装,也不是没出路的,想想那些裙裤,不就是我们老祖宗宽裤的收腰版,现在的五分裤加靴子,不说是南丹白裤瑶的服装吗?只要打开思路,考虑成本,物美价廉的东西,老百姓自然会接受。
老百姓的取舍应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化的首要考虑的要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6 14:32:3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