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625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壮族的生活环境及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3-27 11:2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生活环境
   云南壮族主要居住在南盘江流域、右江流域、红河流域以及金沙江流域的坝子、河谷盆地及半山区。住在坝区的如广南坝、邱北坝、文山坝、八宝坝等。广南坝海拔在1300米左右,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无霜期300天左右。全年分旱雨两季,5月至10月为雨季,11对次年4月为旱季,雨旱分明,水热同季,土层肥厚,水源好,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八宝坝的海拔在1100多米,坝子内耸立着岩溶石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
   河谷盆地以师宗县五龙乡为典型。该乡的东南部是壮族聚居区,山峰较低,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五洛河、普槽河、便柳河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南盘江,另外还有家箐河、腊古河由西向北注入湾子水库。这些河流依山顺流将高原切割成高、中、低山山地,与中、低山相同分布着河谷盆地(俗称槽子),如普槽、鲁木槽、五龙槽、南岩槽等。这些槽子海拔在737米-1120米,槽中百川汇合、众水归源,水利条件极佳。属暖热区,热量充足,最高月气温可达36℃-39℃,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云遮雾绕,空气温度大,雨季(5-10月)雨量充沛,降雨量为125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750毫米的71.4%,雨热同季。日照数累年平均值为2013小时,全年无霜期达340多天,有的槽子全年无霜。槽中土壤以水稻土、暗棕壤为主。槽周围多系熔岩山地、台地和高原剥蚀兵陵地貌,以砂岩、石灰岩和变质岩为主。原生植被是沟谷季风常绿阔叶林,现状植物以灌丛草地、云南松、杉木林、萌生栋林和次和栋林为主。特征植物有红椿、青藤、茶叶、攀枝花、酸木瓜、山菠萝、七莲叶等。半山区也是在河谷地区,但因山陡峻,水田不多,农产以玉米、杂粮为主。如谷拉乡,在富宁县东部,境内居住着壮、瑶、汉、彝族,壮族占92%。全乡西南高且有岩溶峡谷,东北低而土山连绵,最高为西南部的列村大山,海拔1316米,最低为北部习村河边,海拔350米。普厅河下游(即谷拉河),自西南入境,经中部向东北至罗村口汇入右江,境内还有者利、那琳、那标等支流小河。全乡气候温热,年平均气温19℃,年降雨量1200.6毫米。土山多长麻栗树。石山多长灌木林,油桐、椿树等人造林。
   云南壮族聚居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边缘,主要山脉有六诏山、薄竹山、香坪山等。六诏山属云岭山脉的分支,延伸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其支脉纵横全州各地。主峰为邱北县的羊雄,2502主,其余脉纵横全州各地。主峰为邱北县的羊雄山,海拔2502,其余支脉主要有广南九龙山、西畴香坪山、麻栗坡老君山等。薄竹山,位于文山县西老回龙乡摆依寨西南7.5公里外。因山上多薄竹而得名,面积6平方公里,海拔2991.2米,为文山州境内最高峰。香坪山,位于文山壮族苗放自治州西畴县莲花塘乡香坪境内,属六诏山系余脉,海拔1574米,盛产杉木。
   云南壮族地区的河流分别属珠江水系、红河水系和长江水系。属珠江水系的河流最多,有南盘江、驮娘江、西洋江、清水江、普厅河。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地区沾益县 马雄山,流经壮族聚居区的开、弥勒、邱北、泸西、师宗县。云南省内全长627公里,至广西乐业县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流进西江入珠江。在壮族地区的支流有清水江,发源于砚山县回龙水库、邱北县红旗水库和旧城龙潭,全长203公里,河流由报北县境自南向北流入广西,注入南盘江。驮娘江、源于广南县九龙山北麓,于平那出境流入广西西林县,又于富宁县东北角那马附近流入富宁县境,在罗村口附近注入右江。西洋江,亦发源于广南县九龙山麓,由西向东流经广南、富宁境,最后汇入右江,支流有阿用、者兰、那法等河。普厅河,发源于富宁县花甲乡那郎,由者郎河和洪门河汇流于普厅(今富宁县城),故名普厅河。河流水由西向东流,注入右江。支流有那龙、者利、架街、板仑、孟村、者郎、洪门等河流。全工164公里,流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
   属红河水系的有盘龙河、畴阳河、普梅河等。盘龙河发源于云南省砚山县尼龙拱水库,由北向南流经砚山、文山、西畴、马关、麻栗坡等县,入越南后注入红河。全长209公里,流域面积462平方公里。支流有畴阳河、德厚河、务路河、迷勒河、马过河、侬人河、顺旬河、南丘、清河等汇合而成,属盘龙河一级支流。普梅河,又名南利河,发源于砚山县八戛,经西畴、广南、麻栗坡、富宁等县,流入越南交红河入海。在云南境内长154公里,集水面积2875平方公里。属长江水系的有金沙江、牛栏江、普渡河等。
   云南壮族就是生活在这些江河流域,水源丰富,便于灌溉,发展农业。壮族人民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豆类、麦类、薯类次之。广南县的八宝米以粒大、米白、饭软、味香而闻名遐迩。历史上是向封建朝廷贡献的佳品,1949年后被列为国家上等米。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辣椒、棕片、茶叶、棉花、麻类、油类、马芽花、草果、生姜等。马关、西畴、麻栗坡等县生产的棕片数量可观,质量上乘,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邱北辣椒,是云南辣椒中之佼佼者,畅销美国、日本、斯里兰卡等国。草果以麻栗坡、西畴、马关等县出产著名。师宗县五龙乡生产的生姜,加工成干姜块,不仅大陆市场畅销,且远销港澳。药用植物有三七、黄连、黄草、黑节草、砂仁、槟榔、杜仲、茯苓、桔梗、萝芙木、金银花等。
   水果有芭蕉、香蕉、菠萝、荔枝、梨、李、杏、枇杷、柿子、黄果、橘子、花红、石榴等。芳香油料植物有山苍子油、茴油、芳茅油等。茴油主要产于富宁、广南两县,用广泛,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是香料油中换取外汇最高的品种。
   壮族地区除有大面积的松、杉、栎、柏外,还生长着樟、楠、红椿、肉桂、华盖木、香木莲、长蕊木兰、鹅掌揪、青梅、马尾树、水松、蚬木、树蕨等珍稀树种,还有八角、油茶、油桐、核桃、板栗、生漆、橡胶、木棉、竹等经济林木。野生动物主要有虎、豹、熊、金丝猴、狸、獐、马鹿、黄鹿、岩羊、豪猪、水獭、旱獭、兔、松鼠、貂鼠及穿山甲、蛤蚧、南蛇、画眉、鹦鹉、白鹇、鹧鸪、鹌鹑、山鹰、黄鸭等。在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中,还生长着鲫、鲤、鲢、鳙、草鱼、青鱼等三十余种鱼类。
   壮族聚居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开采利用的有煤、铁、铜、铝、锑、钨、锰、锡、铅、锌、银、硫磺、磷、石膏、砒霜等10余种。砚山县的斗南猛矿为大优质猛矿床,储量达1700多万吨,平均品位22%,储量之多和优质矿比例之高是较少有的经选矿试验证明,一、二级品富矿不经选矿就可以直接利用,三级品矿经磁选一次,获含量30%的精放,回收率可达83%,符合高炉锰钢的要求。广南木利锑矿亦属一大型矿床,矿石纯净,易冶炼,产品质量好,精锑含量高达99.3%,属特级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沙发
发表于 2003-3-27 11:28:00 |只看该作者
二、壮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不同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冲突和排斥、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现象。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民族文化频繁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吸收,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壮族周边居住着汉、彝、苗、瑶、仡佬、布依、回等民族。在其文化发展史上,自然要与这些民族文化接触,在交往中,壮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也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一)壮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
   最迟在唐宋时期就有汉族移居壮乡。自明末清初起,汉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大量移居云南壮族地区,并在壮族地区繁衍生息,人数为之大增。
   明至清代前期移入滇东南壮工的汉人多居住在交通要道便于经商之地,初步形成了壮人住水头、汉人住街的居住格局。清代中后期,由于坝区土地已被开垦,移入的汉人多居住在半山腰的山区地带。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说:"四川贵州籍者俗称天府人,多住高岗地带,以种地为业。江浙两湖籍者喜住平原地带,士农工商均有之。"有一批汉人杂居在壮族村寨内。据乾隆《开化府志》记载,开化8里,共有1203寨,单独汉人23,以人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110寨,与壮族杂居者达50寨。边僻山区汉人与壮人杂居者相对少一些。据民国《马关县志》卷一统计,民国时期马关县辖589寨,其中汉人269寨,汉、彝、苗、瑶等杂居寨为20,汉人与壮人杂居者仅有4寨。总而言之,至清末,大的趋势是汉人住街头、壮人住水头,部分汉人杂居在壮族寨内。
   壮人与汉人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时代和地区而异。明代移入的汉族农民和商人在政治上均受壮族土司统治,汉人开垦田地和山林要交烧山吃水钱。改土归流一,开化府的壮人受流官知府的统治,基层虽有部分土司遗裔把持催粮等权力,但势不如夕了。清代的广南府实行两种体制,即壮、彝、苗、瑶等各少数民族归广南府土同知和土富州管辖,从外地迁入的汉人由宝宁县管理。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载:"两土官地方凡有外少徙居之火则由宝宁县签派,乡约保正稽查约束。"在基层亦有布斗、伙头制与保甲制的区别。布斗、伙头制如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载:"土同知辖三十二营,每营设头目一人,又谓之该管,亦有一营分二人管者。……头目之下有布斗,布斗之下有火头皆分管夷人者。"土富州所辖的四哨十八夕亦设头目、布斗、伙头。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为稽查徙人的外省人,将"村寨烟户编为保甲,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5年),编造保甲烟户清册,计3555甲34997户。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编造保甲4500余甲"。清末乃至民国初期,广南府内的广大农村仍归土官管辖。民国《广南县志稿本》说:汉人向夷人租种土地,"夷人向汉人索取地租,谓之烧山水钱。此制降至清末。"
   清代中后期,出现汉农吞并壮人土地之情况。在广南府出现所谓的"田地爬山",好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汉族农民,勤俭持家,年有余蓄,收买壮人之水田,田易其主。土地占有关系的改变,使壮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亦随之变化。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我地志资料》说:"濮拉人,系本地土司,为昔日之地主及地方执政……自汉人迁入后,事事受汉人之节制与支配,直接间接受汉人同化,彼等之土地及农村政权亦受汉人这侵略与强占,久之,汉人乃取而代之也。乃至今日已全为佃农矣,且以经久受汉人文化熏染陶治之故,转变为汉人者颇多。"这里所举的虽是濮拉人(彝族支系),侬人、土僚、沙人等壮族支系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在文化交流方面,壮族与汉族均以定居农业为主要谋生方式,受这种谋生方式制约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较为接近,再加上壮民族具有接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宽容、博大的胸襟,所以,随着我民带来的中原汉文化,在明清以后能够影响渗透到壮族文化之中。清中叶以后,壮族的服饰、居住建筑等逐渐汉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灶王节、除夕等汉族节日也开始在壮族地区盛行;壮族的主事言、宗教信仰、婚姻、丧葬、民间工艺乃至民间文学、戏剧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摄入汉文化的因素。同时,汉民族为适应环境,求生存、求发展也需要学习壮族文化。
   (二)壮族与苗族、瑶族的文化交流
   苗族 苗族源于远古"九黎"和"三苗"之后裔。距今5000多年前,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明清时期,苗族大规模徙入滇东南的广南、开化和广西府。但由于他们迁徙无常、无定所, 在史籍中很少有踪迹。民国时期的史籍对苗族的记载较多。
   瑶族 瑶族亦为"九黎""三苗"之后,传说祖先是盘瓠。元代,云南高原就有瑶人活动。明代,各种史籍对云南瑶人的记载遗漏。清代,瑶人主要分布在开化府和广南府。
   苗、瑶迁居壮族地区较其他民族晚,故一般住山头或箐头,在滇东南形成了"汉人占市场、侬人占水头、瑶族占箐头、苗放占山头" 的居住格局。也有遥族与壮人杂居的村寨,乾隆《开化府志》里甲附载,东安里(今西畴县)就有沙人与瑶人混居的村寨。明代至清初,在政治上苗人和瑶人受壮族土司和土官的直接统治,他们中一部分除了在深山绝岭、人迹未至的地方耕无主的荒地外,大多数人以支付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的形式耕种土官的山地。一般而言,壮族土官、土司对苗族、瑶族的人身控制不如对壮族严历,瑶族、苗族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可以随时举家举村迁居他处,土官并不加以干涉。壮族则世代耕种农奴"份地",人身依附于土官,不能随意离开"份地",迁居他乡。改土归流后,开化府属和邱北县各族直接受汉族官员统治,苗、瑶放多成为汉族地主之佃农,极少部分瑶人成为地方乡、保长。广南府之苗、瑶族仍受广南侬氏、富宁沈氏土官的直接统治。
   经济上,壮与苗、瑶族有一定的互补关系。壮人住水,善种水稻,山工瑶人和苗人善于山地种植。壮族向瑶、苗学习玉米、旱谷、瓜豆的种植技术和经验,苗、瑶族向壮族学习水稻选种、耕播、施肥、管理经验以及手工工匠技术。壮、瑶、苗族际间的商品交易大多是通过街子进行的。在滇不南地工,苗、瑶尚未在本民族聚居之地普遍建立街子,因此,商品交换在壮人聚居区或壮族与汉族杂居的街子进行。苗、瑶的野兽毛皮、香菌、竹笋以及种植、养殖的农副产品直到拿到街子上才能换回油、盐、烟、酒、针线等生活用品。蓝靛是染料中上乘之品,善织土布的壮人经常使用。在洋靛未输入以前,壮族使用瑶族制作的蓝靛的数量相当大,瑶族用蓝靛换回所需之布匹。这种交易,今日在广南、马关县的一些集镇上仍不鲜见。苗、瑶族在与壮族的长期交往中,逐步会说壮语,习壮人风俗,壮族亦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所了解。
   (三)壮族与彝族、笔的文化交流
   彝族 滇东南地区的彝族人口少于壮族,支系繁多,长期以来与壮族交错杂居,和睦共处。
   在政治上壮族与彝族的关系因地、因时而异。明至清初,广西直隶州的壮族受师宗州土知州彝族珑氏和维摩州资氏统治,开化府内的纯粹笔受壮族土司控制。清代改土归流后,均受汉族流官统治。同府内之彝族,明清两朝均受广南土同知侬氏 富州土知州沈氏统治。纯粹笔与壮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一般而言,东部广南富宁一带彝族受壮族之影响较大,在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接受壮放的东西。如今天广南、麻栗坡等地的白倮使用铜鼓,每年最大的节日为农历四月初的跳弓节,传统的火把节已消失。在西部的文山县等地彝族较多的地方,壮族受彝族的影响稍大,据笔者调查文山县德厚乡一带的壮放支系土僚每年过火把节。在民间会说壮语的彝族和会说彝话的壮人也不少。
   在一些壮族聚居区,壮族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如麻栗坡县的部分彝族村寨,受壮族文化的影响,也在寨中选一棵大树,在树下修建老人房,举行祭祀。从古至今,壮族均有开秧门的习俗。即在栽秧的第一天,家家做五彩米饭,杀鸡做菜祭祖。一户栽秧,亲友及邻居前来帮忙,团结互助不计报酬,主人以一日三餐酒肉盛情款待。麻栗坡的部分彝族除有习俗外,还规定,将最早到本村寨定居的人家奉为"老人房"。老人房这家开了秧门,别人家才能栽秧,至今如此。彝族和壮族均有祭安树的习俗。届时,彝族、壮族均不许外村寨人进,们要忌工3天,要杀鸡宰牛、蒸花米饭献神。受壮族的影响,1949年以前,少部分彝族也有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习俗。
   回族 最早进入壮族地区的回族当在元代。明清时期回族因从军、贸易、为官等到壮族地区。回族主要从事远途运输、商业贸易、蔬菜种植等行业,为壮族地区的商品流通做出极大贡献。
   在历史上,到壮族地区营生的回族有少量融合于壮族之中。如文山县平坝乡上条路村之马姓,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的碑文说:"吾始祖来自南京应天府人,官住滇南留籍不县以甸村,后移阿迷(今开远市)之乌甸村以庄住。""吾始祖贸易开化,娶柏氏祖母,遂落籍条路,祖之俊存曰回教,道理不敢废驰,清真禁止不敢违犯。祖殁之后,又无教师讲指教经,无故后辈子孙改教,马祖传至今八世矣。而今忙忙稠密,孙子繁衍,不能回籍归宗,返本还原。"上条路村之马姓今为壮族布侬支系。
   (四)壮族与布依族、仡佬族、傣族的文化交流
   壮、傣、布依、仡佬均源于古百越。壮、布依、仡佬祖先在汉代前属百越族群之西瓯、骆越支系,汉至唐代称为俚僚。宋代以后,僚人发生分化,逐渐形成了壮、布依、仡佬等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时至今日,这些人们共同体均是壮侗语族,语言词汇大致相同,个别因语支而异。
   布依族 明清时期称为"仲家"。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西南部。1949年10月以后,根据自称族名定为布依。云南省罗平县之布依族是从该县"壮族""水族""布依族"3种族称更改而得。明清时代住在广西府(治泸西)罗平州之布依族与师宗州十三槽地区之壮族毗邻而居,山水相连,田园相望,官方以"沙人"称之。明清时代,他们的生产力发展基本处于一个水平之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均善稻作,住干栏、服色尚青、善于歌唱、崇信多神、不落夫家等习俗完全相同,或大同小异,且有血亲、姻亲关系,经常走亲访走。
   清嘉庆丙辰年(公元1796年)贵州安龙县布依族农民韦朝元、王囊仙组织起义,反抗官府的压迫,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四处逃难。部分难民迁居到云南开化府安平厅逢春里(今马关),史籍称这部分人为民家。民国《马关县志》卷二说:"民家,其种来自黔省都勺府,故又称都勺人。妇女发辫绕头而加之帕,中钉银泡一路,服式近汉,不缠而鞋袜,好洁……男女歌唱自由。……近染礼化。"在1949年以前称这部分人为都勺人,1949年后定为都勺族,1951年划为白族。以后或为彝族,或为壮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定为布依族。这部分布依族仍保留善歌、善稻作、精纺织等传统。
   仡佬族 仡佬大约于清初自贵州徙入滇东南地区,主要居住在开化府的逢春里(今马关、麻栗坡等地)。民国《马关县志》卷二说:"仡佬,亦称革佬,或谓其先自土佬革出,今其言语风俗无多差异,穿耳跣足,服饰青蓝或裙或裤装饰不一,似濮非濮、似倮非倮,形态鄙陋,生活艰苦,族为亦微。"看来,这部分仡佬人,与壮族土僚支系相近,由于居住在边僻山区,生活艰苦,故其太不佳。在迁徙过程中部分仡佬人接触汉文化,其服饰有所改观。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说:"格僚人,其类独一,言语独出,妇女衣服与汉教略同,头部或围包头贴包梳纂不一,男人装饰与汉稍同,有识字者,性好酒,种山而食。"据本世纪80年代翁家烈先生的调查,仡佬族占状分布于滇东南地区的麻栗坡、砚山、广南、富宁、文山等县,1949年以前是佃农无地主,有红仡佬、花仡佬、白仡佬,青仡佬等支系。
   傣族 明清时期傣族在文献记载中称为"摆夷"。滇东南地区各府县均有分布,有旱摆夷和水摆夷之别。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旱摆夷,本名棘夷,又称白衣,盖声近而伪也。八里杂处,耕种为活。男服长领青衣裤。女布缝高髻加帕其上,以五色线缀之,结絮为饰;服短衣桶裙,红线镶边。婚姻以媒,丧亦棺瘗,死者所用器皿悉悬墓侧,不复收回,若有杯之意焉。"道光《广南府志》卷二对摆夷之记载与上述相同。民国《邱北县志》说邱北县有摆夷千余人,受汉文化影响较大,"风俗与汉略同"。民国时期,麻栗坡县之傣族亦受汉人较大的影响,《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说:"摆夷人,其为甚少,女人不服裙,穿长衣,多系青黑兰之色,现已改从汉教者多,礼教文化亦渐有矣。"马关县的"旱摆夷,喜山居"。说明旱轩夷在从事水稻耕作之外,还在半山区种植玉米、荞麦等杂粮。部分水摆夷靠在渡口处摆渡维持生计。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说:"水摆夷,居多傍水,喜浴,男渡船女佣工糊口。"
   开化府内之摆夷,多单独聚居。这些村寨与壮侬人'毫微秒少人取居寨隔河相望或毗邻而居,也有与侬人、沙人混居之寨子。据乾隆《开化府志》统计,开化8里有摆夷寨子51个,其中摆夷与侬人、沙人杂居者9个。开化府之新现里(今屏边县)明正德年间出现过傣族土舍那氏,后被莹自彝族土目何氏、阿氏占据。另外,在信心林栗坡县南温河 马关县都安的傣族黄姓,在历史上推翻那机王,以土司的身份统治这些地区。除此而外,其他地区之摆夷受壮族土 后来流民的统治。历史上壮放与傣族通婚者当不少。从以上记载来看,滇东南地区之傣放服饰尚黑,与壮族服饰相一致。另外,长期住在傣放聚居区的壮族,亦渐趋同傣族,如西双版纳勐腊县的沙人,由于长期受傣族的影响,作训言上稍有差异外,其他习性基本与傣族相同。傣族与壮族同属一语族,互通语言并不鲜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板凳
发表于 2003-3-27 11:33: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明清时期壮汉文化交流的方式

一、 流官――汉文化的倡导
改土归流后壮族地区的主要官员多由流官担任,这些流官均来自内地汉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如清代广南知府89人,他们的籍贯如附表I。这些流官在多正式接受过儒学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清代广南知府接受教育的状况如附表II。这批流官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本着引导壮族子弟"学为忠臣,学为孝子,学为正人君子义夫烈妇"的宗旨,把培养一批明了儒家言、行、忠、信、仁、义、礼、智等行为规范的人才为目标,所以,在壮族地区"兴学校,渐风化"成为他们为政的当务之急。如茹仪凤?quot;宛平人,监生,康熙四十三年任府事。因时制宜,请开学校,捐建黉宫,设义学。" 王显绪,"山东福山县进士,乾隆二十七年任……课农桑,建青连书院,亲为课读,分俸以资膏火,每夜巡行门巷,闻读书声即叩扉入,奖励训诲,贫者给末油,有荒情者委曲开悟,并谕文勉令力学,请诸大史以名进士朱公阳为县令,蔡公馨为教授,同心培养,由是文教渐开,四民乐业。"傅应奎,"号清渠,河南汝宁人,举人。乾隆五十九年署府事……初莅任即捐俸修大成殿,新建仓圣名宦节孝三祠与莲峰书院,延师教读,时为之讲,贯孜孜不倦。"通过流官们的倡导,儒学教育机构的设立,有更多的壮族子弟接受教育。因此,清代中叶以后,壮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二、汉族移民――壮汉文化交流的主体
(一)汉族移民
自明末清初起,汉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大量移居云南壮族地区,并在壮族地区繁衍生息,人数为之大增。
明代以前,汉族进入壮区多系被动的原因,汉军前来屯戍,犯人放逐"极边",难民流落壮乡。这些被动进入壮区的汉族人口较少,加上或因战事而亡,或因不服水土而丧生,幸存者亦少得安生,甚至连娶妻育子也成为难事,因而生齿不繁、人物不旺。清代以后的情况则大不相同,除了屯军汉民、流犯而外,更有大量的汉族农民、商人、手工业工匠进入壮区,而且成为移民的主体部分。
农民 清初,云南靠内地地区平坝、河谷,甚至山区之土地均已被开垦,土著及外来人口已遍布。乾、嘉、道时期,汉族称民纷纷流入云南东南部、南部和西南边疆,滇东南的开化府和广南府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地区。清代,云南壮族聚居区,还有大征土地尚待开发,汉放地区人多地少,人满为患,故而壮区是汉族农民向外垦殖的理想之地。道光《威远厅志》卷三附引云贵总督奏疏说:"云南地方辽阔,深山密箐未经开垦之区,多有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穷民往搭寮棚居住。此等流民于开化、广南、普洱三府为最多。"这些移民大多从事开荒种地,"其凭山结屋,依寨架房,开挖荒土或租佃耕种"。汉族移民的数量是可观的,据开化府知府魏襄、广南知府施道生禀称,"开化府辖安平、文山,广南所辖宝宁等属,因多旷地,川、楚、黔、粤男妇流民迁居垦种,以资生计,其来已久。……开化所属安平、文山等处现计客户流民共二万四千余户,广南所属宝宁、土富州等处,现计客户流民共二万四千余户。"近以上所述,每户以4人计,开化、广南两府之移民在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已达22.4万人。远道进入云南壮区的汉族和农民以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人最多,也有江西、福建等地的汉人。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说:"广南向止夷户不过蛮们沙侬耳,今国家承平日久,直省生齿尤繁,楚、蜀、黔、粤之民携挈妻孥,风餐露宿而来,视瘴乡如乐土……"最后进一区的汉放称民当数贵州人。由于平坝与河谷地区已被壮人及早期移入的汉人开垦,移居的贵州人多居山头。民国《广南县南稿本》经五册说:"迨至嘉道以降,黔省农民大量流入,于时垦殖之山地,数已渐增。黔省农民无安身之所,分向干瘠之山,辟草莱以立村落,斩荆棘以新地,自成系统,不相错居。至于今日,贵州人之占蹼一般人常道。"
商人和手工业工匠 清代移居壮区的汉人中,商人和手工工匠是仅次于农民的又一主力军。壮区工桃蹈骼绰浜螅燎宕趁裎飞獭⒓獭⒉痪骋帐羌毡橹窒蟆:悍派倘撕褪止すそ晨醋蓟觯胱城ど桃狄郧蠓⒄埂R瞪陶呋蛱舻4嘞喙海窭囊祝换蚵浼钦蜊壮。蹲士辏窭岷瘛R倒そ痴撸蜃叽宕蚵浼终颍拷稹⒛尽⑹⒛嗟燃家沼晒】瞪睢9愣⒑稀⒔鳌⒄憬群鹤骞ど桃嫡叻追捉磺岫献城驯椴妓堑淖慵!C窆堵砉叵刂尽肪矶兀?quot;清康熙改土归流时,内省商贩源源而至,客久成家,乐不思蜀,汉族渐盛。"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说:"麻栗坡汉人占全区十分之四上,江浙两湖籍者,喜住平原地带,其职业不一,土农工商均有之。"1919-1940年,广南县城从事各行业商业活动的店计35家,其中广东人3家,四川人7家,江西人4家,开化人1家,广南人20家。这些外来商人,为了相互关照,谋求生活,联系同乡情谊,自乾隆以后,先后在广南府城建起广东会馆、江西会馆、三楚会馆、川黔会馆、湖南会馆等。在开化府城从事商业活动的外省人有经营花纱百货的四川人、经营烟丝的广东人、从事屠宰的湖南人,在相互竞争中形成了川帮、广帮与湖南帮。滇桂交界的小镇剥隘,是外省商人云集之地,聚集着来自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河南、山东等13省之人,先后建起了粤东、广西、江西3个会馆。
此外,客居壮族地区的外省人还经营矿厂。乾隆年间,江西安福县人彭莲蓬与其侄彭发松、彭发柏跋涉千里而来,在麻姑(今马关县境)开办了矿工达两千多人的金厂。马产的都安铜矿是壮族地区开采较早的矿藏之一,约始于明末,持续数百年。铜矿的兴衰凝聚着外省人的汗水。清初,大兴"文字狱",部分汉族知识分子和有较高名望的大臣,不堪迫害伙同百姓中逃捐抗税、逃荒抗暴者陆续来到都安,以致从事铜矿开采或贸易者多达万余人,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之人。
难民、游勇、流犯 明代广南府为安置有罪官员的地方,《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五说:"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调江西饶州府知府黄通理于云南广南府。先是,通理坐杖人致死,为冤家所诉,逮治,至是遇赦,当还职,上曰:'知府是牧民官,当以勤恤为心,今通理杖人致死,勤恤之心安在,虽遇原例,仍处于边郡,庶暴虐者知所警。'"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河南按察司检事孔谔也因用刑过暴,贬为广南通判。明末清初,各省农民起义蜂起,加之清兵入关,南明政权南逃入壮族地区以图复明。由于中原鼎沸,内地居民为避乱不远千里迁到滇东南一带定居。李自成军进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朱由榔坚复明,在广东肇庆称帝,定国?quot;永历",号封"明桂恭王"。清军进逼肇庆,永历帝西逃,共妹安化郡主年方十六,不愿留降,随兄西奔。清顺治九年(公元1625年)三月途经广南病殁于马蹄井,由壮族人民移尸安葬于太平寨(原名革农寨),立皇姑庙。之后,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寅日,全村群众抬着一乘空轿,前呼后拥往马蹄井,由壮族人民移尸安葬于太平寨(原名革农寨),立皇姑庙。之后,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寅日,全村群众抬着一乘空轿,前呼后拥往马蹄井迎接皇姑灵魂,谓之接皇姑。邀请附近壮族歌手,当天和夜晚在庙内纵情对歌,直到通宵。无须考证安化郡主是否经过广南,明末一部分明王朝的忠臣顺民逃难到广南是真切存在之事。这些汉人只有隐藏到壮族之中去,才不致被清朝所戮,今太平寨大多数为壮族。清代以后,进入壮区的汉人有一部分是迫于种种社会原因而来的难民、散兵游勇、流犯。道光《威远厅志》卷三说?quot;……前因开化边外,越南土目内讧,沿边各寨即以保甲互联土著,流民绝无处匪混匿,惟流民之在开化府等处既多,则平时查难容懈,忽而续来之人,尤须查志节,经臣等饬令留心驭束,并防无业游匪毋许潜入,客留在案。倘入山搭棚垦荒之民,任其纷纷杂处,稽查不严,即难免无奸匪混迹之事。"中法战争结束后,朝廷下令遣散对法作战的士卒。于是桂军、滇军、黑旗军等广大官兵瞬时间断绝粮饷,沦为散兵游勇,流落滇东南地区。继而朝廷施以围剿,有幸生存者便在壮区落籍,娶妻育儿,成家立业。民国罗养儒《云南掌故》卷十四载:"在光绪二十五六年间(公元1899-1900年)以宝宁(今广南县城)、富州(今富宁县)、剥隘、皈朝一带游勇最盛。因其老巢在八角山中,既而人势分散, 光绪二十七八年间(公元1901-1902年)竟有不少游匪窜入开化方面。于是安平、文山两属,又遭游匪之祸,而且邱北县治内,亦多游匪出没?quot;这里所讲的游匪大部分是参加抗法作战的士卒。
(二)壮族接受汉族习俗
明清时期,这些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进入壮族地区,为壮汉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相互吸收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在壮、汉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壮族地区的许多荒地被开垦,水利设施不断新修,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广泛使用,手工业、矿冶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另一, 汉文化的影响下,壮族的生活习俗也有了变化。如今壮族一д煤笄街醒攵脊┯?quot;祖先牌位",其字面内容,右边是"本堂供奉司命灶君福德土地之神位",左边是"某氏堂上历代宗祖考妣之香位",中间为"天地国亲师位"。横批有:"受天之佑""福禄满堂""降尔遐福""自天申之""神光普照""满堂吉庆""金玉满堂"等等。两边还有"意烛能通三界圣,心香可达九重天""香烟飞白鹤,烛影篆金龙""香烟飘渺通玉阙,烛焰辉煌透碧霄""瓶中龙戏水,炉内凤腾香"等等对联。中国自明代以后才有写祖先牌位之习俗,传入壮放地区当在汉族大规模进入壮族地区以后。迄今,更新祖先牌位成为部人壮族人家春节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汉族人口增多,汉人之年俗礼节也传入壮族地区。民国时的马关县"除夕祭先祖,酒馔必丰,是晚男妇老稚均可共席,谓之团年。卑幼拜尊长谓之辞年,尊长以银钱赐卑幼谓之坟岁钱,一岁之中每逢佳节,远亲近戚以物相馈,谓之节礼。新年元旦,庭堂门户换贴新桃符,张灯结彩,陈时鲜果品于案为清供,铺松叶于地为菌席。……除夕夜午即往井取水以敬祖先神祗,谁先取以为最净必护神享,故争先恐后,屏息急走谓之抢头水。晨鸡既明,满城爆竹声续断不绝,清茶素斋叩拜迎神谓之接天地。是日卑幼拜尊长亲友,街邻往来互贺,并往各庙拈香,百行休业,共赏春光。初二日以牲醴献神谓之打牙?quot; 。
汉族的娱乐方式亦传入壮族地区。"自初三日起,即百戏杂工,游人拥挤,火树银花,鼓乐前导,此龙灯也。抹粉缠头,忸怩情歌,此花灯也。或则飘扬断送,或则旋转翻飞,此中种秋千也。往事重提,忠奸再演此高台戏也。灯火连宵,锣鼓喧阗,金吾不禁,游赏有余……"此等热闹场面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日,"十六日燃爆竹拜神谓之送年,新年既完,百行开业。"总之,至清末,壮族的"风俗衣食,悉仿齐民"。
(三)汉人壮化
明清时期滇东南地区,壮放无论在人口数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势力等方面均占主导地位,因以人在这个地区自然受到壮文化的熏染,甚至融合于壮人中。民国《广南县南稿本》载:"夷农少,各有分布境域,其与汉民杂居者,而有少数与汉民同俗,多数夷农始终保持其习惯。数百年来,未尝稍变,则汉民反被夷民同化。汉少夷多,而变于夷者亦不免。"改土归流以前进一区的绝大部分汉人已融合于壮族社会中,改土归流后入居的汉人亦有一部分壮化。汉人融合于壮人之中首先从交通要首商业城镇开始。较典型的有广南县 板蚌。板蚌在广南东74公里,是滇桂水路交通道口。明清时商贾去集,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商人来往频繁。清末滇桂交通水运冷落,外籍人有的迁出,有的在此定居。今板蚌有75户人家,有黄、陆、李等28个姓氏,绝大部分是外籍人后裔,今均为壮族。富宁剥隘镇的沈、廖、吴、邓关、韦、胡等姨氏是元代以后从广东、广西、浙江、江西、贵州等地行来的商人之后,今均为壮族。
汉人同化于壮族的数量,史籍缺少具体的记载,而在壮放保存的家谱、族谱中,不少发生氏在追述其最早的太祖时,多言来自黄河、长江流域和珠江下游各地。我们剔除其中如韦姓"为韩信的后裔"、农姓"随狄青征蛮而南来"等攀附伪造的成分外,应该承认,确有部分家谱所记为事实。
三、土司朝贡――壮汉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
壮族土司被朝委以官职,对朝廷有了担朝贡的义务,这种朝贡是一种特殊文化交流方式。据《明实录》记载统计,明代,富州土 氏曾4次到京朝贡。富州向明朝入贡之物品以马匹为主,明朝皇帝以钞币等作为赏赐。《明实录》卷二十一载:"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九月……已亥,云南广南府通判侬郎举等来朝,贡马。壬子,赐云南广南府土官通家郎举等二十苯人…… 钞、彩由表裹、毡帽、靴有并。"土司在遥远的朝贡往返途中,能耳闻目睹所经之地的衣冠文物、民间同风情,能感受到中原文化。土司在京师逗留期间,皇帝要赐宴招待。宴中,土司能亲身沐化在国家的礼仪规制中,受益匪浅。宴后,土司还可能获得中原地区的钞币等赏赐物品,有时还能参加一些观光应酬活动,这一切使土司受到内地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也随土司带到边疆地区。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记载?quot;明土司龙者宁,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入贡京师,钦赐丝钞锭等物,适五月五日上幸东苑,诸王郡臣以次击射,皇太孙连发皆中,上大喜,曰:'今华夷四集,朕有一言,尔当思对之,曰,万方玉帛风云会。'皇太孙叩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上大喜,大宴群臣,命儒臣赋诗尽欢而罢,时经者宁亦在观焉。后者宁回阿雅(今马关八寨),感激圣恩,每年以五月端千日令目把等骑射以南不忘之意,后世子孙习以为常。"土司每次赴京都要带许多贡品,这些贡品是当地土特产,属物态文化。这些特产传到中原,受内地人民喜爱,壮族风情也逐渐为内地人所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2

听众

450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7-3-22
注册时间
2002-9-7
地板
发表于 2003-3-27 11:34:00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民国时期壮族地区的设治与民国政府对壮族文化的改良

一、民国时期壮族地区的设治
辛亥革命后,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云南壮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
广南于1913年废府,改宝宁县为广南县。富州为富州县,1937年(民国26年)改为富宁县。邱北县仍为县级行政区,未变动。
辛亥革命后,曾设立了一些县佐,为县知事的佐理。县佐亦称分县,设于县内要地。云南壮放地区也有助佐的设置,如江那县佐、小维摩县佐、五曹县佐、剥隘县佐等,于30年代被撤销。1933年江发地、小维摩两县合并成立砚山设治局,1935年升为正县。
除县佐以外,民国初期在边远地区还有行政委员的设置。行政委员和设治局长,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长官。1912年划文山县换上南区为靖边行政区,设行政委员一员驻大窝子。1914年将安平厅改为马关县,东安里改为普兰行政委员,1920年将普兰行政委员正式设置西畴县。
此外,在边疆地区,还有一种特殊行政组织,即对讯督办,其任务是总理本地区行政、司法、国防、外交等事宜。1886年(光绪十二年)清政府与法国勘定中越边界,建立国界碑,次年将麻栗直以改设省直辖之交涉副督办,民国3年(1914年)改为直辖特别区对讯督办,1933年,改名为麻栗坡对讯特别工。对讯督办的设置,直到1949年后才宣告结束。
二、民国政府对壮族文化的改良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旧礼教受到鞭挞和挑战。民国初期,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风俗改良运动,云南概莫能外。民国12年(1923年)11月,昆明市政公所督办张继翰倡议改良风俗,建议组织云南风俗改良会,拟定简章、宣言。民国19年(1930年),中国国民党云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发起组织改良风俗会,拟定章程。这次改良风俗的范围包括禁止营业舞场、革除奢靡习尚、婚丧寿归提倡节俭、禁止妇女缠足、取缔寺庙祠堂等等。
云南壮族地区的风俗改良始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民国建立后,马关后寨壮族卢绍声与堂歌卢熊首先提出对笔侬支系妇女的服装进行改良。卢绍声,生于1876年,卒于1920年,曾任云南省开化府安厅禁烟委员,见识较广,在地方上有一定威望。他们认为壮 族(侬)妇女的服装上衣短、腰身窄,袖筒小,纽扣密,紧箍住上身,下半身之裙子又长又重,尤其是臀后结一个翘,显得更加笨重。这样的衣着,不论在家做家务或下田生产都不方便。主张将侬人妇女的服装改为节俭、轻松秀丽的良装。他们还联络西畴县的卢申荣、马关王再华等地方知名人士二十余人,组织一个风俗改良会。改良的范围除改良服装,还有破除迷信、改良婚丧风俗等。
卢绍声等从制造舆论入手,编顺口溜教儿童唱,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在具体做法上从内到外,先自己后他人。改良会的成员们首先教育自己的妻女缝好装穿上,然后在街天到街上游行,故意惹人议论。这次改良的步子比较缓慢。
民国10年(1921年)2月间,马关大马洒寨王世珍再次主经改良侬人服装。他主张将侬人服装坚决彻底改为汉装。王世珍(公元1898-1932年),字丽材,马关县大马洒人。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入范石生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由于屡立战功,晋升为上校团长,1923年解甲回乡。王世珍采取了教育与行政命令相结合的措施,无晓之以理,如若不依,必将惩治。利用人群集取的各种机会,如农村中的讨亲嫁女、祝寿、祝米、贺新房以及节日聚会等,进行宣传。对勇于改革的人以鼓励,对经过宣传限期不改的,则分别给以劝告、剪帕,以致毁裙等强行手段。
王世珍演组织了"蛮装阳会",自任会长,成员有11人,下设有宣传、执行、后勤等办事机构。参加组织的人,有较高文化,能书善讲,会说敢做。各侬人村寨的改良组织与"太阳会"配合,掀起了改革运动,历时近一年,范围从城区附近扩展到边远山区,妇女也由原来的抵触、谩骂转到高唱赞歌来歌颂倡导者与改革者。
王世珍还对壮族婚后不坐家的习俗进行强制改革。规定:婚后男方不去接的,处以男方30元罚款,男方去接女方不来的,处女方60元罚款,限期不交者,加倍惩罚。这些措施是有过行动,但因时间短,只在小范围内进行,没有像改装那样轰轰烈烈。
在马关风俗改良运动的影响下,西畴和麻栗坡也成立了"西麻侬族风俗改良会"。它是以西畴兴街者保民族学校为中心,联合西畴县及麻栗坡南油等地的壮族开明人士组成的改良团体。民国4年(1915年),西畴县兴街者保的壮族士绅陆德培等,提出办自己的民族学校,得到赞成和支持,附近村寨积极出钱出力,开始建校。学校设在者保寨。初设一个班,从畴阳一带各壮族村寨中招收学生。学校经费最初由各村寨筹集,后靠收取文昌会会费、会产费等来办学。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后,麻栗坡八布等地亦有学生前来就学,逐步办成一所完小。民国28年(公元1939年),者保学校还开办了一期以壮族学生为 主的短师范班,学员二十余人,为西畴等地区的民族教育培养了一批教师。建校至民国38年(1949年),该校培养出学生一千余人,为壮民族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民国19年(1930年)以者保民族学校为据点,由学校的教师、各地来的学生以健壮族村寨的绅士发起,联合麻栗坡南油等地的开明人士,酝酿组织了一个壮民族自身的改良团体――"西、麻侬族风俗改良会",着手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改良会"是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设有会长、副会长、秘书各一个,董事若干,会员三十余人,下设者保分会和南油分会。提出改良的宗旨在于提高壮民族思想意识,开启民智,力图民族强盛。改革的内容:一是提倡青少年要读书识文,接受文化教育,严禁沉溺于歌场情场,过早嫁娶等。二是改进,废除长裙,改穿长衣长裤,避免装戴过于繁琐珍贵的金银首饰。三是改革婚丧嫁娶中的一些不良习俗,提倡婚丧礼仪从简,提倡女子婚后即坐家等?quot;改良会"定有具体的改革条例,如有违反,无论绅民,一律强行处罚,罚款多少,队依据规定外,还视其影响和本户的认识态度而定。"改良会"于民国19年(1930年)7月在者保开成立大会,正式宣告成立。
"改良会"分片区进行活动。以宣传为主,定有专门的宣传员,发有民族改良宣传证书,凭证在西畴和麻栗坡县各地区的集市、村镇进行宣传。同时也出现过于偏激的强制性行为,如强行干涉他人的婚丧礼仪,动辄罚款,组织人马冲散街头巷尾成群结队的青年对歌者等等。这些行为常导致武力冲突,团伙械斗,不同区域、不同村寨的人们的隔阂等不良影响。"改良会"的活动持续十余年,波及西畴、麻栗坡许多壮族地区及相邻的马关、砚山一些壮族地区,各地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一些改革,特别是畴阳一带的改革有较大成效。
民国17年(1938年),邱北县小学教师何季华(壮族,沙人支系)向县政府提出改良沙族(沙人)风俗习惯的建议,受到县长徐亚雄的支持,同意成立改良沙族风俗会。何季华拟定《邱北县沙族风俗改良规约》和《县政府布告》呈报省政府龙云批示后,1938年3月20日在邱北县马头山小学召开全体会员会,正式成立改良沙族风俗委员会。"改良会"设会长1人,由县长兼任,总干事1人,由何季华担任,主任干事3人,干事若干,在我乡镇设分会。
按照《邱北县沙族风俗改良规约》,沙人风俗改良的内容除对服饰、婚丧嫁娶提出改革外,还对部分节日习俗和日常习俗提出禁止。如第六章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新年祭祀鬼神禁忌工作是迷信恶习,一律破除,若违,处30元罚金。第二款规定:新年放假一天、中元节放假一天后即照常工作,不得籍无稽事故狂饮浪游,若违者处20元之罚金。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凡是正式结婚或已订婚之男女,不得与其他男女聚会唱耍或作种种妨害风化的野蛮行动,若违,男女各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金。从1938年4月1日起,为了使《规约》和《布告》行之有效,凡邱北锦屏镇街天都派警察、乡丁在四在城门设卡,和人妇女穿筒裙来赶街就强令脱出,内未穿裤子的剪裁半截拿去烧,如有违抗,就照规约论处。以上种种强制粗暴行为,使改良难以执行,不久,县长徐亚雄命令风俗改良委员会组织停止活动,指令何季华在县城创办以沙人为主体的"正俗小学",吸收城附近 沙人子女入学,提高文化素质,为今后自觉改良打基础。
民国时期的壮族风俗改革涉及马尖、西畴、麻栗坡、砚山、邱北等县壮族侬、沙两个支系,改革均在较短的时间内被迫中止。这些强迫性的改良对壮族之影响是巨大深远的,其正面影响在于对促进壮族的近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其负责影响不可忽视?quot;极大地损害了壮族的自尊心,扰乱和破坏壮族精神文化的原有结构和正常运转,导致文化冲突。这就给我们一个启迪,即社会风俗的变勒应该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上,由民众自觉自愿进行,行政机构应以宣传、引导为主要手段,而不能采取大民族主义和民族歧视态度,更不能搞武力压制和强迫,否则便会引起或激发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影响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9 02:08 , Processed in 0.145749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