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88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布山文化的定义及其内容

[复制链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17:5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布山文化的定义及其内容

2005年07月04日
  来源:贵港文化网   作者:贵港文化网
点击数: 7302
文章字体大小: 【字体:
      
      】  【双击滚屏
     
文章导读:
  依椐布山文化产生的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可以说布山文化就是中原夏文化与岭南粤文化接触,交融,磨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岭南特色的文化。简述为:布山文化就是中原夏文化和岭南粤文化的混合文化。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水文化,(含:龙母文化,江塔文化,地理风水文化等),那文化(含师公文化,歌圩文化,生殖文化,婚姻文化,服饰文化、民间习俗文化、土拦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宗教文化(含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太平天国文化,铜鼓文化文化等等。上述文化,尽管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都改变不了以“水、那”为核心的文化体系,目前贵港的实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水、那”文化特征。


  (九) 布山舞蹈文化(贵港布山舞蹈文化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赛龙舟铜鼓舞) 

  贵港壮族民间舞蹈的有300多个,其形式和内容涉及宗教祭典、祈神求福、驱鬼镇灾、劳动生产、歌圩社交、生育婚丧、节日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按其发展源流基本上源于三个方面的文化传统。 

  l、源于土著越文化传统的舞蹈代表性的有“蚂拐舞”、“铜鼓舞”、“扁担舞”、“出兵舞”、“采茶舞”、“捞虾舞”等。 

  这些舞蹈或源自骆越先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风情土俗;或源于土著民族部落的图腾、祖先或神灵崇拜。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外民族文化影响较少,至今仍保留着浓重的越文化色彩。 

  蚂拐舞:主要流行于贵港的蒙公、东龙、樟木、山北、中里、奇石、等地,是当地壮族人民群众隆重地原始宗教盛典和传统节日蚂拐节中表演的系列舞蹈。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起举行。在东方选一块较高较宽的场地,安放好蚂拐的花轿,两旁分别插着龙、凤、虎、蚂拐旗和许多小彩旗。花轿正前方场上,悬吊着两面大铜鼓,铜鼓两边排列着锣鼓和吸呐手组成地乐队:铜鼓地正前方又安置两面大皮鼓;演员们就在这铜鼓和呗呐与皮鼓之间的平地上表演蚂拐系列舞:皮鼓舞、蚂拐出世舞、拜铜鼓舞、征战舞、耙田舞、插秧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庆丰收舞。 

  布山铜鼓舞:在贵港以外的壮族地区的铜鼓舞,是在春节上表演地舞蹈。参加跳舞者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舞蹈者或手挥雨帽,或敲打竹筒,或撞击皮鼓,并不时对唱山歌,舞步随着伴奏铜鼓亢奋激扬地古典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舞蹈节奏简洁明快,动作强劲威武,场面气氛热烈壮观。而在贵港地区的布山铜鼓舞则是突出表现在端午节时龙舟比赛中的狂欢舞蹈,根据贵港一号汉古墓出土的国宝铜鼓图案上的描绘:布山铜鼓舞有多组舞蹈表现形式。第一组表现形式是击鼓舞,第二组表现形式是划浆舞,第三组表现形式是助势舞,第四组表现形式是对歌舞,第五组表现形式是衬托舞。五种舞蹈的表演状态为水、陆、空一体化,气分祥和,节奏强烈,振奋人心,尤如一幅与清明上河图相比美的另一幅端午上河图。 

  扁担舞:又称“打扁担”,流行于贵港的紫荆、马练、黄练、古樟、等地,广西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是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一般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都有表演,通常是在村屯的谷坪晒场进行。表演者多为妇女,人数为双数,多少不拘。表演时个人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住一条长板凳。舞蹈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魔水、收割、打谷、织布、春米、着松粑的国内动作,或用扁担敲打板凳,或相互敲击扁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联打,又站、蹲、弓布、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朴实自然,整个舞蹈秀美清新与朴质劲谐融为一体。该舞主要用竹筒、锣、鼓等击打伴奏,节奏鲜明强烈。 

  绣球舞:是舞蹈与体育娱乐融为一体的活动。每逢春节和“三月三”歌圩,壮族青年男女对唱山歌表达爱情,如情投意合,女青年则将布鞋、毛巾等礼品系在由五彩丝线绣制而成的精致玲拢的绣球上,将绣球抛给自己的意中人。男青年得球后,如法炮制,将礼品回敬女方。抛绣球是,输、摇、抛、接球四个舞蹈动作缺一不可。绣求舞在贵港由于长期以来汉化的原因,现已不复存在。 

  捞虾舞:舞蹈由4女2男表演,再现捞虾生活情景。主要动作有钓鱼、捞虾、追虾、围虾、泼逗趣等。 

  出兵舞:舞蹈由男女数人或数十人表演,再现瑶族人反抗压迫的斗争情景,场面热烈,催人奋进。 

  2、源于荆楚文化传统的舞蹈 

  代表性的有流行于桂中、桂西北的师公舞和桂南的跳岭头。这种舞蹈形式约于战国后期随着楚国版图扩大到岭南北部而传入广西,并与土著的越文化相互渗透融合。 

  师公舞:是师公在事神,驱鬼攘灾的国内宗教仪式种所跳的舞蹈,是在壮族地区流行甚广、内涵最为丰富神秘的一种宗教舞蹈。其主要特征是: 
   
  (1)以峰鼓、锣、钱为主要伴奏乐器,师公作舞时皆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 

  (2)师公皆穿着具有特定涵义的师公服装、冠带以及戴着象征诸神的面具起舞,主要的舞蹈词汇时借鉴和吸收武术套路和民间杂耍的动作要领,同时还吸收民间戏曲动作和劳动模拟动作,并将之与原有的传统巫舞相融合,俗称之为“武坛”。 

  (3)注重手舞和足蹈以及手足动作的协调配合。师公们踏着鼓乐的节律和伴唱(多为前经)而舞,其步伐以“三步为规,五方定向”为基本动律,按照程式化的图形调度,流行三步罡、踩三胎、行三罡、进三步、退三步、三步、弓三步跳、微四步、点步或转体蹲拜式,并按东、南、西、北、中等五个方位行参拜、跪拜动作,通过膝部的上下颤抖,内外迅速吸腿、跨腿,旋身自转,跳“品”字形步等;同时配以具有特定意义的多样化“手谈”与手势,以表现舞蹈的主题与内容。而手与脚乃至身体的“颤抖”是师公舞的基本动态特征,动中带颤,走中带晃、蹲中带摆、点中带弹、几乎贯穿师公舞的全过程。各式各样的“手诀”,被认为是可以通神灵、镇鬼邪的一种神秘语言,包含着法力与魔力,是崇畏神灵的观念与祈福求安的愿望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相信“手诀”是师公与神交感的法力与魔力的一种显现,并视创造和掌握这种“手诀”的师公们为始通神人内的能者,因而师公们在舞蹈中流行各种程式化又各具特色的“手诀”,以丰富师公舞蹈语汇。 

  (4)各地师公舞流行单人舞和双人舞,有四人乃至十人舞,但必须是双数。其舞蹈的动作按照师传的程式化动律进行。 

  (5)各地师公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涵深港,动作多变,刚劲稳健,节奏明快,粗扩大方,造型庄重,风格原始朴稚。 

  3、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舞蹈 

  这类舞蹈有“龙”、“狮”、“麒麟”、“凤凰”、“金鸡”、“花风”等拟兽舞蹈,以及“茅山”、“僧公”、“道公”等民间祭祖舞蹈和“采茶”、“春牛”等节令习俗舞蹈。这些舞蹈传入壮族地区后,得到广泛流行,在逐步演变过程中壮化了,成为布山壮族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舞麒麟:贵港城乡各地的春节游艺活动,和春节祝福报平安活动,都喜欢接受舞麒麟.麒麟用竹片编织而成,红、黄、绿等布做套,绵纸做头和角,画上麒麟眼,一人一头把麒麟套在麒麟的身上,边唱边舞。 

  舞鸡:是贵西地区主要娱乐活动,别有一番情趣。舞鸡用的“鸡”是两个用大头雕成的鸡头,用水瓜做鸡身,扎成鸡毛做成的假雄鸡,绑在丁字架上,鸡头相对,交叉连着绳子,表演的时候,一人手持了字把。另一手按小锣的节奏拉动绳子,一拉一放,使两个鸡头在架上打斗,十分有趣,周围的人民也随着舞者的跳跃起唱太平歌。 

  壮采茶:流行贵港的东南地区。在传统节日或农闲时节进行表演。群舞形式。其内容主要是表现一年当中的农事劳动生产活动。舞者有男有女,男称茶公,女称茶娘。舞时,手持彩扇、兰花灯、手帕。由1或2名茶公带领众茶娘边歌边舞。茶公动作随意、轻挑、表情风趣、幽默;茶娘舞步轻巧灵活,情绪热烈欢快,富有生活情趣。伴奏乐器有小鼓、锣、笛子、胡琴、吹呐等形式。 
  

  (十) 民间文化 

  贵港壮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民间文学是其中极为突出的一部分。贵港壮族文学是其民族天才的结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着贵港壮族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贵港族人民社会历史生活的见证,贵港壮族文学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也同壮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贵港壮族文学的主体是民间文学,主要体现在神话、史诗、民间歌谣、歌圩文化、民间传说故事等等方面。 

  1、神话 

  神话是人类祖先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贵港壮族神话主要是歌颂了人们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的英雄业绩,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决心和信心。如《贵港八景》中的东井鱼歌、南山流米、西山方竹、北岭仙棋、荷塘夜雨、思湾夜渡、铁巷朽榕、小江紫水。每一景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贵港八景之八一东井渔歌,古时东湖有井,井水清澈见底,内有鲤鱼成精,夜半月明则出水而歌,其声悠扬飘乎四方,人谓之“东井渔歌唱月明”。 
  贵港八景之二南山米洞,南山寺内有流米洞,离地六尺,拳头大小,寺中僧人流米几许不但吃饱,且有剩余,后一和尚贪心,将洞凿大遂不复有米流出,空余一洞,令人唏嘘。 
  贵港八景之三西山方竹,古时石卡有村名西山,一年虫害猖獗,危及收成,幸而神仙点化方竹于大村山顶,此竹一出永绝虫害,百姓奔走告之方竹之名由此远场矣。 
  贵港八景之四北岭仙棋,明代县人冯之界,至北山打柴,见两翁弈棋遂观之日落方归,而家中曾孙竟已弱冠,有道是山中方几日世上几千年。北岭就是贵港的大平天山,目前大平天山的岩石上还依然存在天然的棋盘呢。 
  贵港八景之五银塘夜雨,一说贵县下街北有银塘,夏日荷叶遮天蔽日,入夜,水汽凝聚成珠随荷叶倾泻,其声“沙沙”然如雨打莲漪,人皆谓之银塘夜雨。二说由于贵港东湖及附近砌池塘连片种藕,夏3荷叶茂盛,芬芳四溢,招来成千上万的燕子宿居其间。白天,燕子成群结队在东湖荷塘上空飞翔,追云戏水。晚上众燕归巢,在莲塘荷叶间栖息,深夜把莲叶碰得“沙沙”作响,或把在荷叶上的露水抖落塘中发出阵阵“叮咚叮咚”的滴水声。昔人不知其故,误以为是“莲塘夜雨”。 
  贵港八景之六思湾夜渡,思湾(今苏湾)河边一石造化,白日为石,入夜化船,渡李孝子由南岸布山县城返回北岸李家伴倍双眼失明的老母亲。李孝子家贫,为了生活,每天由北岸到南岸布山县城打工维持生计。每晚由南岸返回北岸时,渡船已息无法过渡,每遇此况,急得李孝子嚎啕大哭,伤心因为放心不下家中老母亲,李孝子的孝心感化了江边的石头,化船渡其过江,了其孝心。如今孝子李的石刻纪念碑还保留在东湖东岸的登龙村内。 
  贵港八景之七铁巷朽榕,铁匠街有榕树,枯朽多年无叶,然逢冬入夜则叶落满巷,今日扫之,明日复洒,日日如斯,蔚为奇观,人怪之,皆言枯木逢春朽榕生叶也。 
  贵港八景之八小江紫水,小江村靠西江北岸的石壁边,有一出水口,终年紫水滔滔,夏日清凉无比,纵大雨,河水混浊而紫水独清冬日雾气笼罩,虽大寒河水冰凉,而紫水独春,今紫水出处石壁上“紫水”两个大字清晰可见,“紫水”出口处已建水站古时宝水今为众人享矣。 

  另外还有关于探索大自然秘密的神话:《男人和女人》,《太阳、月亮和星星》的传说主要流行于贵港以南一带,对太阳、月亮、星星出现时间、运行状况进行了奇妙的解释。据光绪贵县志记载,秦、郁林太守陆绩根据这以神话对天文地理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为贵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目前在贵港的北山的石壁上刻有“朝天岗”三个揩书大字的地方,就是当年陆绩研究天文的地方。《保洛阳》是解释自然现象神话中最生动突出的一篇,流传于贵港,讲述了管理地界头人保洛陀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故事,生动地解释了鸟兽为什么住在森林,人为什么住在山坡平原,草木鸟兽为什么不能说话,草木为什么不会走动,牛、马、猪、狗为什么帮助人们做工,天为什么高高的,地为什么厚厚的等 

  2、史诗 

  贵港壮族史诗主要有创世史诗《布洛陀》、长篇英雄史诗《莫一大王》。《布洛阳》: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宏伟的创世史诗,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赞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族始祖的神化人物人他创世的伟大业绩。这是一部民间集体口头创作的史诗,早在原始氏族公社社会里就已产生,流传于贵港的壮族地区,除一般的口头传唱外,许多地方还有“土方块字”手抄本,多为道公和巫公经及民间歌手所保存和应用。《布洛陀》长达近万字,全诗分为开头歌(包括礼歌、问答歌、石蛋歌)、创造歌(包含了初造天地、造人、造太阳、造火、造谷米、造牛六个部分)、治理歌(包括了再造天地和分姓)等四个大的部分共十九章。从全诗的故事内容来看,《布洛陀》一直可追溯到人类蒙昧时代以至洪荒时代,上下千万年,在横的方面,它广泛地触及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及原始宗教活动等,是贵港壮族原始时代的一面大镜子。 

  《姆六甲》:贵港壮族神话传说中的姆六甲是一位创造自然界的大神,也是管动物和人类生殖的女神,是万物的母亲。神话中说到她吹一口气,气往上升变成了天空:天空破漏了,她抓一把棉花去补救就成了白云。她没有丈夫,只消赤身棵体的站在山顶上,让风一吹就怀孕了,孩子从腋下生下来。她的生殖器象一个大岩洞,人和动物都可以躲进里面避风雨。姆六甲的形象,是母权制在文学上的一种投影,反映了母系氏族时期妇女在创造人类方面所处和支配地位。 

  《莫一大王》:是贵港壮族一部著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传说史诗,它描写了氏族领袖奖一大王不屈不挠反抗中原封建王朝的英雄事迹,流传地域很广,遍及桂中、桂南、桂西,尤其以红水河流域(包括贵州省境内)的壮族聚居区为最盛。这部史诗通过描写莫一智斗差官员和多次抵抗王朝进剿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壮族社会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际上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现实,热情地歌颂了古代壮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压迫剥削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民族平等、安居乐业、过着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首先,这篇史诗带有浓厚的传奇性和浪漫主义色彩:其次,这篇史诗的艺术价值还突出表现在它把壮族地区的许多风情、物产融入诗里,使作品具的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3、诗歌 

  包括了远古风习歌、叙事歌和民间歌谣。远古风习歌主要有蚂拐节的蚂拐歌、脱轭节的《牛节》以及《唱东灵》,叙事歌有《唱英台》和《毛红和玉音》,民间歌谣最为普遍,包含了生活苦歌、农事歌、礼俗歌、情歌、盘歌、儿童歌谣及民间谚语,其中以农事歌、礼俗歌、情歌较为突出。农事歌直接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斗争中,既有反映人们在不同季节里的生活和生产的情况,也有总结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人们通过农事歌,传授有关农业的知识和生产经验。有的农事歌从正月唱到十二月,对不同季节的主要农事都作了描述,是贵港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经验的总结。 

  礼俗歌一般是男婚女嫁、祝寿贺喜、祭祖丧葬、迎宾待客等时间唱的,歌数繁多,一般可分为庆贺歌、哭丧歌、祝祷歌等几种。 

  唱情歌在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很普遍,对于未婚男女来说,情歌是他们找对像、谈恋爱的一种方式,已婚者则是通过唱情歌结交朋友,自我娱乐。壮族的情歌有长有短,有单唱也有对唱,有零散的(即散歌)也有成套的(即套歌或排歌),散歌相对成套而而言,指一首首,没有连贯性,散歌的内容基本上是倾诉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其中大部分表现人们对幸福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对坚贞纯洁爱情的赞美。 

  盘歌又叫问答歌、碰头歌、猜歌或斗智歌,是壮族民歌中的一种对唱形式,是互相盘问、逗乐和斗智的歌,一般是男女情歌对唱过程中间插唱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知识才能或是用以逗乐。 

  儿歌童谣在壮族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了儿童所能理解和接受和思想情感。 

  民间谚语大致可分有格言谚语和农谚两种,凝聚了历代劳动有民智慧和经验,反映了他们的是非观念、道德情操、斗争意志和生活愿望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3 17:59:58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沙发
发表于 2008-4-13 23:06:00 |只看该作者
目前贵港的实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水、那”文化特征。这就是百越文化的主要特征。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6-10-14
注册时间
2006-8-28
板凳
发表于 2008-4-13 19:13:00 |只看该作者

唱情歌在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很普遍,对于未婚男女来说,情歌是他们找对像、谈恋爱的一种方式,已婚者则是通过唱情歌结交朋友,自我娱乐。

是的!不过,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热爱祖国,热爱壮族! 团结民主,自强自立! 坚强勇敢,尚文尚武! 沉稳求实,积极上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9-22 05:34 , Processed in 0.150978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