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4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11 10:3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吴秋林 

《民族研究》 2005年第1期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是在布依族传统丧事的绕棺仪式中表演的哑剧性质的仪式性傩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傩戏。它的巫术意识最为强烈和直接,它的表演本身就是一个让死者重获生命的巫术仪式性活动,这在傩戏中是非常罕见的。其表现的性意识也是目前所见的傩戏中最为直白的,而且其表现形式更为单一和纯粹。它的面具的形式更具朴陋特色。如果说“撮泰吉”(变人戏)“撮泰吉”系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彝语的音译。在彝语中,“撮”意思为人或鬼,“泰”意思为变化,“吉”意思为玩耍、游戏,过去一般通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为变人戏。是一种“亚傩戏”,“亚傩戏”是傩戏、傩文化研究中学人们给予“撮泰吉”(变人戏)的一个比较公认的学术名词,即表明“撮泰吉”(变人戏)是一种处于傩舞与傩戏之间的傩戏。那么,这种布依族丧事中的仪式性傩戏“哑面”则应该是一种“前傩戏”了。
  关键词:布依族 亚傩戏 仪式性傩戏“哑面”
  作者吴秋林,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系副编审。地址:贵阳市,邮编550025。
  
  傩是一种与人类巫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事物。“它同人类生命与生存紧密相连,在古代它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即使在今天,它仍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些方面。”曲六乙:《傩魂(代序)》,贵州省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傩魂》(上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所以,对傩和傩戏的研究,在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巫术仪式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全国性的傩戏研究和傩文化研究就是一个明证。在当时,依托于贵州极为丰厚的傩戏和傩文化遗存,贵州的傩戏、傩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广泛地开拓了许多傩戏和傩文化的研究领域,对中国的傩戏和傩文化研究有相当的贡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今天,这种开拓的努力仍在继续,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关于“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的论题,就是这种努力的一次尝试。在2004年的2月下旬,笔者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调查布依族傩戏面具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种被当地布依族人叫做“哑面”的仪式性傩戏。它是在布依族传统丧事的绕棺仪式中表演的哑剧性质的仪式性傩戏。在经过认真的核查和了解之后,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形态非常古老的仪式性傩戏,在文化渊源上,在类型上,都与今天一般意义上的傩文化中的傩戏有较大区别。一般意义上的傩在学界的表述和理解是:“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中晚期的驱逐术,在人神不分、人兽不分、神鬼不分‘三不分’的蒙昧时期,在‘万物有灵论’的思想支配下,原始人主观上企望获得超自然的威力,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气候的恶劣,法术和巫术便应运而生。在狩猎的生产实践中,原始人逐渐将法术、巫术与驱逐术融合起来,用于消除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包括驱逐瘟疫,这就是傩的萌生。”曲六乙:《傩魂(代序)》,贵州省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傩魂》(上册)。“傩”是一种广义上的“难”,“驱逐”之就是今天“傩”的基本性质和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研究傩戏和傩文化,都是从这里出发的,这也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傩戏和傩文化研究的现实。但是,这个在研究傩戏和傩文化上通行的定律,在布依族的仪式性傩戏“哑面”面前,却有比较明显的不确定性。布依族的仪式性傩戏“哑面”中有驱逐的寓意,但它在主体上表现的又是明显的渊源于人类的模拟巫术,强调的是巫术的“感染律”和“传导性”。故而,笔者认为,布依族的仪式性傩戏“哑面”的存在,应该是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的一个另类的存在。这个存在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布依族的巫文化、布依族的民族渊源和历史,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的概况
  
  实际上,这个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在1984年的8月,就已经被黔西南州的文史专家冯景林一行人所发现,但他们当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布依族民间爱情小戏,并没有视其为傩戏,并且他们的认定随即受到质疑。在笔者接触到这个布依族仪式性傩戏时,认为这不是一个最好的布依族民间戏剧,但它是一种没有任何外来影响的布依族的本土性的仪式性傩戏,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很大价值。于是,即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这次调查地点在贵州省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上板万、下板万)和兴义市。被采录人有冯景林(兴义)、陆振光(板万村摩公、土戏老教员)、黄廷详(板万村土戏新教员)等及村民数人。采录时间为2004年2月24-27日。之后,笔者又到相邻的望谟县布依族地区,做了补充性的调查。
  据调查,在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传统的丧事中,有一个仪式叫绕棺。在绕棺的过程中,要插入一个仪式性傩戏“哑面”。这个仪式性傩戏“哑面”表演的角色有四个:一为绕棺引导者,其不戴面具,一般是布依族的摩公(神职人员)扮演。二为一男子,为兄,戴面具。传说是从山上神仙洞中来的人,由男性村民扮演。三为一女子,为妹,戴面具。传说是从山上神仙洞中来的人,由男性村民扮演。四为“阿鲁”,戴面具。传说是从山上神仙洞中来的人。“阿鲁”在布依语中的意思是“流浪行乞的人”,由男性村民扮演。
  在表演中,表演者的衣着是:绕棺引导者为常人衣着或摩公衣着;其余三人上穿兽皮(一般为羊皮),下围树叶裙(一般为芭焦叶裙)。所戴面具均为笋壳这是当地一种新生楠竹长成之后蜕下的外皮,呈浅黄色。制作。制作过程如下:用一大的笋壳,上部眼睛处挖两条缝,鼻子处挖两个小孔,然后用火碳棍画出眼睛、鼻子、嘴巴等,并在脸上画一些线条。面具分男女,男性面具的鼻子变形为一个长长的、粗大的男性生殖器的样子,并在男根龟头尿道口处,用红色点染之。女性面具的鼻子如常。
  绕棺仪式一般是在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举行,吃完晚饭天一黑就可以进行表演了。表演由绕棺引导者搓钹在前为引导,紧接着为兄、妹、阿鲁依序绕棺而行。绕棺引导者不停地搓钹发出响声,心中默念给死者的经文,绕着棺木走,其余三人跟在其后面,边走边表演。绕棺开始的方向是女正男反,但这是按村民们推石磨的方向来判定的,推磨的正推是顺时针方向,反推是逆时针方向。这样,就是男为逆时针方向,女为顺时针方向。一般绕棺正转三圈后,又反转三圈,反转三圈又正转三圈。这个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的表演也就分成三个部分在三次绕棺中完成。
  
  在第一次绕棺中的表演内容有:绕棺中,阿鲁伸手去拉扯妹妹,手拉在一起被哥哥发现,就拿树枝击打阿鲁,阿鲁与妹妹的手松开,做躲避状。当哥哥一转身,阿鲁又把妹妹的手拉起,着亲热状,哥哥发现又打…… 到这时,一般第一次绕棺的表演完成。第二次调转方向,稍停顿绕棺即开始。在第二次绕棺中的表演内容有:上半部分阿鲁把妹妹身上的芭焦叶撕开,对面抱着妹妹做性交状,哥哥看见,就打,阿鲁逃,打开后,哥哥一转身,阿鲁与妹妹又抱在一起做性交状。随后妹妹即扮为大肚子状。第三次调转方向,稍停顿绕棺即开始。在第三次绕棺中的表演内容有:妹妹背上已经背了一个娃娃,阿鲁仍在其后做护卫状,哥哥还是见了就打,娃娃哭,阿鲁卷树叶,舀泉水,喂小孩,妹妹做配合状,小孩喝了水不哭了。绕棺完,表演也结束了。前后时间约15分钟,最长不会超过20分钟。
  在整个表演中,绕棺引导者的钹声一停,随即三人就要对着棺材磕头作揖,还要做出擦眼泪伤心的样子。但三人并不会如常人一样横着擦拭眼泪,而是竖着擦拭眼泪;磕头作揖也不像常人是先上后下,而是只会生硬地竖着向下磕头作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2 05:52 , Processed in 0.134775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