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680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族英杰——侬智高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

听众

273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8-8-28
注册时间
2003-1-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7-1 06:1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来源:摘自《南宁日报》2005.6.17


  “不要害怕群众”

    距今九百五十多年前的北宋皇佑年间(1052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事件——西南边疆的壮族首领侬智高为反抗宋廷的压迫,在广西毅然发动起义,并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到一个月就攻陷邕州(今南宁),随即建立了大南国——古城南宁。
    侬智高,世居广源州(今广西靖西,田东一带),其父为当地壮族首领,因不堪交趾国(今越南北部)的欺压、掠夺,又得不到对交趾一味迁就的宋廷的保护,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兵反抗交趾,后被擒杀害。
    侬智高成年后,继其父为广源首领,为摆脱为之深恶痛绝的交趾的控制,曾累次上书宋廷,并献上巨额的黄金和贡物,要求归附。(据《宋史·广源州蛮传》)但当时庸懦的赵祯统治集团,却因怕冒犯交趾,竟然拒绝了侬智高要求内属的真诚请示。因此,在多次请附未果、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侬智高发动了这次其迅猛程度与声势均为宋廷始料不及的大起义。

    聚众举义

    侬智高自小聪敏过人,他饱读诗书,成为广源州惟一中举的读书人。
    侬智高得到了广东的进士黄师宓等人的鼎力相助,为这次举事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一方面探明了邕州军防的虚实,一面又麻痹对方,甚至故意示弱,诳语:“本洞饥,部族离散。”(《宋朝记实》)致使邕州知府陈珙信以为真,以为侬智高微弱,不是宋廷敌手,因而毫无戒备。
    一日,侬智高暗中派人故意放火烧了自家的村寨,对众人说:“乡亲们!我们平生积聚的财产,现已被天火烧光了,无以为生,办法都想尽啦!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聚集队伍,举行起义,去奋力打下邕州城,再进一步攻占广州,自己称王!”(见《宋史记事本末》)
    侬智高的计策十分成功。在各族群众的拥护下,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农历(下同)四月初六,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境)组成了五千人的大军宣告起义。
    义军浩浩荡荡,下德保,过田阳,沿右江东下,次日即抵达邕州管辖下的横山寨(一称横江寨,今田东县境),首战大捷——一举攻该寨,杀死了寨主张日新、邕州都巡检高士安及钦横州同巡检吴香,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皆打开仓库,赈济饥民,甚得人心。

    建“南天国”

    时值初夏雨豪,江水上涨,战船倍速。侬智高率义军沿江而下,很快就抵达邕城西郊的心圩,与守候在那里的永宁郡(今南宁邕宁区)太守吴某父子三人所率之守军交战。起义军将宋军团团包围,使其水断粮绝,又得不到援兵,因此很快遭败绩,吴父子皆死战中。
    起义军马不停蹄,乘胜进击邕州,知州陈珙万分惊慌,忙命令通判王乾佑、权都监李肃守大门,武官守朝天门,并急派司户参军孔旦飞报附近各州及下游沿江郡县,请求兵援。马平(今柳江县)的宋士尧首先开到,与侬军交锋,不敌,宋本人在马上被砍下头颅。
    五月初一,张立的宾州(今宾阳县)援军到邕,陈珙大喜,在城上设宴犒军。可笑的是,酒未过三巡,在席上听到城破的消息,众皆大惊失色——知州陈珙、张立、乾佑及节度使推官陈辅尧当场束手就擒被杀,守军千多名亦同时被歼。
    侬智高的起义军举事不到一个月,就攻取了岭南重镇邕州,迅捷地奠定了举义的基础,说明侬智高的起义符合了岭南边疆各族人民的要求,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戴。
    侬智高夺取邕州后,马上着手建立了“大南国”,他完全采用了中国官制,自己黄袍加身,称为“仁惠皇帝”、改年号为“启历”,封其母为皇太后,十四岁的长子为太子,黄师宓以下,皆称中国官名。他还下令打开监牢,大赦境囚。
    侬智高心高气傲,他设想的所谓“大南国”的疆域不仅仅局限于广西。因此,在邕只停留了短短8天——五月初九,侬智高便高擎着“大南国”的大旗,以“仁惠皇帝”的架势,按既定方针进行东征与北伐了。

    挥师东进

    经短期休整后的起义大军,士气十分高涨,一举开抵横州(今横县),知州张序等吓得弃了城,逃之夭夭。十二日,大军攻陷贵州(今贵港市),知州李琚亦闻风而逃。两日后,义军又进抵浔州(今桂平市),知州急调本州各镇兵丁和请调容州(今容县),上林等地兵员来救援。可是,由于久无战事,平日又疏于演练,守军作战能力很差,犹如飞蛾扑火,尸弃遍野。
    攻破浔州后,五月十六日,起义部队又开抵龚州(今平南县),知州惧怕,弃城逃遁。十七日,势如破竹的大军又相继攻陷了藤州(今藤县)、梧州——该两州的知州李植、江某同样弃城逃命了。
    声势越来越大的起义军,又神速地从梧州突入广东境内后,一样呈现摧枯拉朽之势——未经激战,便兵临封州(今广东封川县),知州曹觐早有防备,事先就募集了五百人的敢死队守卫,但仍无济于事,最后城破被擒。
    侬智高军士气大增,继续挥师东指康州(今广东德庆县),知州赵师旦到任才一天,他还算有几分豪气,敢将侬智高派去劝降的人杀死,领兵三百顽抗。五月十八日,终于城陷阵亡。次日,大军攻陷瑞州(今广东高要县),三日后进逼三水,后为避台风,途中滞留了数天。
    五月二十六,起义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抵南海重镇广州——侬智高率师东征,短短的十多天便攻下两广的横、贵、浔、龚、藤、梧、封、康、瑞九州,直达千里以外的广州。正是义旗一举,四方响应,起义大军也从举事时的五千人增至近三万之众。

    兵临羊城

    羊城毕竟是南海大邑,城固兵众——侬智高在广州着实打了一场艰苦的攻坚战。
    起义军把广州城水泄不通地团团围困。开始,攻势十分凌厉——运用了多种攻城的方法。但时值夏天台风季节:高高架起的云梯被狂风吹折;改用火攻,又被暴雨浇灭,想掘地道又未果——幸有雨水饮用,守军不至缺水,军心得以安定。因此,从五月二十六至七月十九日,侬军整整围攻五十七天,依然攻不下广城。由于旷日持久,令起义军疲惫不堪。
    侬智高的起义大军如火如荼,只月余便破邕州,围广州,席卷岭南大地。紧急军情传至汴京开封,震惊了宋廷,被吓坏了的仁宗赵祯急忙于六月初二起用“前卫御史”杨畋等率师讨伐加上,四处的援军纷纷开到——在这种极为不利的局面下,起义军不得不撤围而去。
这次起义,本按三个步骤:即先拔邕州,继取广州,然后再北伐湘(湖南)荆(湖北)。现虽受挫于广州,但其军力未损。因此,侬智高仍然决定挥师北上。

摘自《南宁日报》2005.6.17

    连毙两员名将

    侬军开始北伐时,依然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他们首先攻陷了清远,在开抵英州时,在那里守备的杨畋因怕被围攻,竟然采用了坚壁清野的办法——弃地烧粮。起义军绕过该城,继续向北进军韶州。这时宋军早有防备,侬智高吸取了死围广州的教训,不再屯兵城下,转战湟州(今广东连县),直指桂中、桂北。那里的守军溃不成军,闻风披靡。广西贺州很快被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起义军在那里取得极其辉煌的战绩:接连击毙了两个著名宋将——广南东路钤辖张忠及广南东西路钤辖蒋偕这两个高级将领(据《太平治迹种类》)。
    宋朝廷极为惊恐,仁宋赵祯孤注一掷——任命了枢密院(宋朝最高军事机关)副史狄青为征南节度使,统领二十万大军(包括一支骠勇的西夏吐蕃骑兵),从京都日夜兼程南下镇压起义。宋军的先锋即赫赫有名的杨家将传人杨文广(《宋史·杨文广传》)。
九月十二日,侬军在龙岫洞歼灭了桂、宜、柳三州巡检李贵的队伍,随后进击昭州(今平乐县),九月十八日破城,知州逃离。

    重创杨文广

    按原计划,起义军是要在向湘荆进军后,便打算以主动的地位与宋朝廷议和的,然而,侬智高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着比起义部队强大近十倍的敌军,他们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的。因此,在占领全州后,和黄师宓等人进行密议后,毅然作出回师邕州的重要决定。班师南下时,侬军兵锋仍然很锐,一路攻破桂州(今桂林市)、柳州,又派部队去攻打宜州。
    正在此时,狄青的先头部队开到了,先锋杨文广率兵在桂州附近与起义军正面相遇,战斗十分激烈,结果宋军受创,杨文广被困得脱。
    侬智高班师抵邕州时,兵力仍盛,知州宋克隆闻风弃城逃了。
    重据邕州后,智高清醒地认识到:与宋廷已无妥协余地,但当前自身力量不足,正准备返回广源,聚合三十六洞壮族等少数民族土酋,巩固好后方,然后再兴师北上。他在邕时,曾题下一联曰:
    帝业未成人已老;王封申锡国同休。
    上联表达了他无奈的感叹,下联则点明了他的部属和大南国休戚与共的关系。

    与狄青决战

    侬智高班师邕城的一段时间内,兵力仍然很强大,宋军未敢来战。在举义后的南征北战中,起义军所向披靡,从而滋长了骄傲松懈的情绪。对宋朝廷大军的整体动向无从探察,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狄青于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率领主力抵达向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天险——昆仑关附近的宾州。这位足智多谋的大宋名将,故意放出“宋军只储有五日十日口粮”的假讯。侬智高闻之,竟信以为真,毫不戒备,加上时值元宵,阴风细雨,致使狄青精选的近四万官兵,成功地偷渡昆仑险关,并于正月十八日,突然精兵天降,直面侬军,在距邕只有二十里的归仁铺摆开战场(据《宋史·狄青传》)。
    在这极为严峻的情势下——侬智高只好仓促应战。这时他知道:这是举兵近十个月以来首次遇到的强敌,归仁铺一仗非同小可,它关系到大南国的生死存亡!
    在广袤的原野上,对峙着的两军排开阵势:起义军以骁士执标举盾居于前,羸弱的在后,都穿着绛红色战服,俨然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而宋军则已步兵列前,西夏征来的骑兵殿后,两军刚交锋时,起义军旗开得胜,先斩了宋的大将孙节:“偏将孙节,祝贵陈于前,石全斌为左翼,刘几为右翼。狄公暨挂帅,余靖处中军,李定殿其后……孙节恃勇出,与之争地形。公疾呼节曰:此岂争地利处耶?节不听,兵小,死焉。狄素奇之,失声惊呼……”(宋龙图阁学士滕甫《孙威敏征南录》)宋军一度被迫退却。
    可是,战局很快发生剧变。由于宋大将贾逵乘机率兵从山后抢占了高地,把侬军的阵势冲开,一分为二。这时,狄青趁势急麾骑步军一齐进击侬军,打死起义军五千多人,并生擒黄师宓、侬智忠(智高之弟)等侬将一百五十七名,彻底击溃了起义军。侬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侬军错误地布防在地势开阔的归仁铺,较利于敌方的骑兵而不利于自己的步兵作战。

    起义意义非凡

    侬智高败回邕城,狄青军则乘胜追击至城北,于现南宁人民公园处扎下大本营,直逼大南国城下。侬智高突陷于寡不敌众的处境,不得已于宋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八日——亦即是在举义后不满10个月时,一把火烧了营房,弃离帝都邕州,遁回广源,后到了大理国(今云南大理自治州境),两年后死在那里(见《宋史记事本末》)。
    壮族领袖人物侬智高的反对宋朝廷的起义,无疑是一场反对内外统治集团的压迫剥削的完全正义的战争,并得到沿途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至今还流传在桂、滇、贵等地的许许多多歌颂侬智高反宋朝廷的诗歌、民间故事等,就是明证。
    虽然,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狠狠地教训了宋朝赵祯统治集团,在平侬后,更改了对广源等边疆地区的民族政策,并新设了土州,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但另一方面,宋朝廷对交趾国(今越南北部)新兴统治者的庸懦苟安的方针,依然故我。以至令交趾国侵略中国的野心愈来愈大,终于在19年后的1071年,酿成了交趾国大举进犯广西,并屠城邕州,残暴地杀害了成千上万邕城百姓之罕见的历史惨案。

摘自《南宁日报》2005.6.20,滕伟/文 张谊/页面编辑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 See me fly....看我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

听众

273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8-8-28
注册时间
2003-1-20
沙发
发表于 2005-7-1 06:10:00 |只看该作者
这个资料比较新.新开了一贴.

=== See me fly....看我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

听众

273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8-8-28
注册时间
2003-1-20
板凳
发表于 2005-7-1 06:25:00 |只看该作者
英杰已远去,呼唤今天的经济强人们涌现出来,建设八桂红土地成为人间乐园...

=== See me fly....看我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

听众

6974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8-27
注册时间
2005-3-12
地板
发表于 2005-7-1 11:40:00 |只看该作者
宋朝在武功上的懦弱把人民都害惨了,不但不能保卫边疆,保护老百姓,最后自己都还亡国,差点灭种,唉

父客家,母闽南,说广府白话 生于桂西长于桂西居于桂西 壮家女婿,已有汉壮混血小宝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7-18
注册时间
2002-5-23
5#
发表于 2005-7-1 13:27:00 |只看该作者
是侬智高而不是农智高哦!

土地 民族 家园 母亲 http://blog.163.com/gaisi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6#
发表于 2005-9-4 15:39:00 |只看该作者
在交趾与宋廷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军事集团
  侬智高1025─1055据越·潘清简《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李太宗干符有道元年”1034年条载,侬智高之父侬全福该年为交趾所掳;另据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十三条,侬智高这一年为十四岁;又,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一八0卷,侬智高卒于至和二年1055年。 是北宋时期岭南边境广源州人。广源州在邕州今广西南宁的西南,其地为郁江之源,是邕州所属的羁縻州之一。广源州原有韦、黄、周、侬四大姓,到了宋代初年,侬姓成了最有实力的一支势力,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春正月,其首领侬民富被北宋朝廷封为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宋史·太宗本纪》。 ,由此可见宋廷对侬家势力的重视。到了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又作侬存福时,其势力进一步地扩大,除了继承了侬民富的虚衔外,更握有由宋朝所授予的实权,成了傥犹州今广西扶绥县 的知州。此外,侬全福还采用非常手段,杀掉了其弟侬存禄和妻弟侬当道,占领了他们的地盘万涯州今广西大新县境和武勒州今广西扶绥境《宋史·蛮夷传三·广源州》。 。从而拥有了一片相当大的势力范围。广源州素以盛产金矿而著名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 ,侬全福“招诱中国及诸峒民,其徒甚众”,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开采金矿,于是愈加强盛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宋朝廷授侬全福邕州卫职,侬全福不思感戴,反而率众掳掠笼州今广西扶绥境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十五卷 由于其势力日渐扩张,侬全福自称为“昭圣皇帝”,封其妻为“明德皇后”,立其子侬智高为“南衙王”,自立国号为“长生国”,招兵买马,成为割据一方的强大势力。
  北宋朝廷是一个外患严重的朝廷,在它的北面有强敌契丹和西夏,自从北宋立国之初,几乎一直是竭尽全力地与它们进行军事抗争,因此北宋朝廷对于南方的武力割据势力,只能采取姑息政策,将南方各少数民族占领的地方称之为“羁縻州”,只有这样,才能得以全力对付来自北方的边患。对于侬全福的存在,广西的一些地方官也曾据实上报,并请求对其采取军事行动,然而宋朝枢密院给予的答复是“禁不许”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 。
  由于北宋朝廷对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是不愿多事的绥靖政策,而位于中国南方的交趾朝廷却早就对广源州等地另有野心。交趾开国于北宋初年,早在五代的后梁末年,交州土豪曲承美乘中国内乱之际,据交州以割据,被南汉政权遣将攻灭;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交州节度使丁琏死,其大将黎桓代领其众,宋封其为交趾郡王;从此交趾以异国而立于化外,史称黎氏王朝;宋真宗祥符三年1010年,交州大将李公蕴弑交趾王自立,从而建立了交趾李氏王朝,宋真宗对此无可奈何,只好依黎桓故事,再封李公蕴为交趾郡王,允其世镇交越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交州之变》。 。李氏王朝认为北宋君臣软弱好欺,于是不臣之心逐渐膨胀,开始企图向北扩张,其目标很自然地瞄准了侬全福势力集团。
  侬全福早年为了便于与宋廷讨价还价,曾在名义上承认是交趾的藩属,企图虚张其势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后来侬全福一伙发觉交趾企图鲸吞广源州的用心,于是缮甲治兵,与交趾作公开的决裂越史馆钦奉编定《大越史记》本纪二卷“李太宗通瑞五年”条、“李太宗天感圣武五年”条。 。交趾当时是太宗李德政越史作李佛玛在位,采用突袭手段将侬全福掳至交廷10,是年侬智高年仅十四岁,与其母阿侬乘隙逸脱而幸免,待交趾兵走后,收拢残余,坚城自守,同时贡献大量金货,请求赎回侬全福。李德政下诏说:“朕有天下,率土皆臣,诸藩奉贡。傥犹存福妄自尊大,建国僭号,骚扰边氓。朕龚行天讨,师广源,俘存福等五人,尽平其地,遂皆斩之于都市《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李太宗通瑞五年”条。 。” 拒绝了侬智高母子的请求。
  侬智高生于忧患,久历戎马,据说还“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清·苏士俊《南宁府志·杂类志·驭蛮》。 ,可见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侬智高时年十六岁,与其母集聚族人,在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企图在北宋与交趾的夹缝下生存下来。交趾当局当然不能容忍,于是再次出兵讨伐,侬氏力不能敌,全家尽数被擒。但此时交趾国主因国力空前强盛而对广源州另有打算,认为欲以宋朝为敌,不宜直接出头露面,应该利用像侬氏集团这样的地方势力,对其加以扶植,使之侵扰宋朝边境,胜则趁机出兵,获其渔翁之利,败则他人之事,与己无关,其最大的好处是能试探宋朝实力,于是不但将侬智高释放回籍,而且实授侬智高广源州知州衔,并将雷、火、频、婆四峒及思浪州今广西龙州金龙以西的越南境划归侬氏统领,两年之后又拜其为“太保”越·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本纪二卷“李太宗明道五年”条。 ,让侬智高去当侵宋的马前卒。
  侬智高将交趾的杀父之仇埋藏心底,全力以赴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很有一番卧薪尝胆的意味。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侬氏势力出兵占据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乡,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天广西的靖西、凤山、隆林、马山、西林、田林等县境之内,于是建国号为“南天国”,并定年号为“景瑞”宋·李攸《宋朝事实·兵刑·平广南蛮贼侬智高》,载《万有文库》本。侬志高的国号与年号,也有的史料记载为“南天大理国”及“天瑞”。 。庆历八年1048年,侬智高逐步占领了今天广西的右江地区,并据有易守难攻的勿恶峒今广西靖西县东南,开始公开与交趾决裂,双方兵戎相见。交趾方面以太尉郭盛溢率兵来攻,却被侬智高打败越史馆钦奉编定《大越史记》本纪二卷“李太宗通瑞五年”条、“李太宗天感圣武五年”条。 。
二、岭南成为烽烟之地
  对交趾作战的胜利,大大地鼓起了侬智高的斗志,于是在宋仁宗皇佑元年九月乙巳1049年10月4日,公开打出了反宋的大旗,派兵攻打作为广南西路的重镇邕州今广西南宁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侬智高》 。从此之后侬智采用打打停停的方式,而宋廷的广南西路地区也就变成了一个新的用兵地区。对于侬智高的举动,交趾君臣当然是喜不自胜的,因为他们所一手扶植的侬氏势力,到今天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侬智高在发动对宋廷的战事之后,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曾多次地要求内附。在开始的时候,他先是向宋廷求官职,未得到答复;于是他降低标准,求补为田州刺史,宋廷仍是不予理睬;第三次,再降格以求,只当一个地位更低的团练使,宋廷仍是不为所动;后来他干脆只求一套袍笏官服,只作宋官的象征,宋廷还是听而不闻,最后终于引发了这场预谋已久的战争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侬智高》 。
  对于侬智高的这一系列举动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地探讨。
  按宋廷羁縻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既定国策,侬智高的要求内附正是宋廷求之不得的事情,但为何屡次不允侬智高之所请呢?关于这个问题,责任不在宋廷而在宋邕州刺史陈珙。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当侬智高攻下邕州城,活捉陈珙后,发现了其从前所有请求内附的函件,原来都被陈珙所扣压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侬智高》 。然而陈珙扣压这些函件的事,又尽在侬智高的预料之中,因为这正是侬智高所采用的又打又求和的既“硬” 又“软”的策略方式,其目的就是要使陈珙对其产生反感。而陈珙又恰恰坠入侬智高的术中,认为侬智高根本没有诚意,因而对侬的所谓请求不当一回事。
  其次,从侬智高的角度来看,以“南天国”当时势力之大,兵力之强,是个准备要“北并衡、湘,南荡瓯、越”清·苏士俊《南宁府志·杂类志·驭蛮》。 的“一国之君”,区区一个州刺史或团练使怎么会放在他的眼里?一看而知是一种权谋。这种权谋,对于侬智高来说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可以说这是他对付宋廷的一个法宝,这样做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继续蒙蔽部众,以宋廷不许内附为口实,使其部众死心塌地与宋廷为敌。二是以此向宋廷示弱,从而使其丧失应有的警惕。经过侬智高的苦心经营,恰好宋邕州刺史陈珙又正好坠入侬智高的计谋之中,终于造成了侬智高的部众与宋廷的强烈对立情绪及宋朝地方当局对广源州的麻痹观念。在时机成熟之际,侬智高召集部众,对他们说:“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 当此之际,侬智高以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为谋士,以族人侬建侯、侬志忠为腹心,日夜密谋,着手起事。侬智高把一些破烂衣物拿到邕州城中,对邕州知州陈珙说峒中屡遭天灾,生民凋敝,部落离散,希望能用这些衣物换回一些吃的东西渡过荒年。陈珙对此信之不疑,从而对侬智高完全丧失了最起码的警惕。与此同时,侬智高又对自己的部众也采取了相应的欺骗手段: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晚上,侬智高派人暗地里纵火焚烧有关建筑,然后对众人说:“平行积聚,今为天火所焚,生计穷矣。当取邕、广以自王,否则兵死。”众人都认为只有这样才有生路,于是侬智高以权术的方式把广源州人民推上了反宋的战车宋·滕元发《孙威敏征南录》,载《续金华丛书本》。 。
  侬智高率五千人沿郁江而下,首攻邕州横江寨今广西田东县马平镇,守将张日新等战死。为了激发部众的斗志,侬智高采用了就地劫富济贫的方针,“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宋·曾巩《曾南丰文集·与孙司封书》。 ,重镇邕州在丧失警惕的情况下受到严重损失。仁宗诏江南、福建等路发兵以备,做出了对侬智高作战的初步部署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集贤校理丁君墓表》。 。皇佑二年,广西转运使肖固命邕州指挥使元斌贝往试探侬智高的情况,不想却被侬智高生擒。嗣后侬智高亲自解元斌贝之缚,并对元斌贝说:“孤欲北并衡、湘,南荡瓯、越,然后乃策进取,即不能跨有南海,剖符通使,亦与国也。”清·苏士俊《南宁府志·杂类志·驭蛮》。 十分明显地表示要往北占领湖广,往南攻取交趾,建立一个和宋、交趾平起平坐的所谓与国。而贪生怕死的元斌贝也将宋廷虚实有所泄露。
  宋仁宗皇佑四年五月乙巳1052年5月31日,侬智高依靠早已安排在城里的内应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宋士尧传》。 宋·曾巩《曾南丰文集·与孙司封书》。 作用下,攻陷了邕州。于是侬智高自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兵员增至一万余人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集贤校理丁君墓表》。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侬智高军连下横今广西横县、贵今广西贵港市、浔今广西桂平县、藤今广西藤县、梧今广西梧州市 等州,占领了广南西路的大片区域。
  紧接着,侬智高兵攻封今广东封开县州,知州曹觐被执,侬智高竟然对他说:“尔能事我,我以尔为龙图阁学士。”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此时的侬智高完全是以一国之君的口吻在与人说话了。封州城陷后,侬智高军势若破竹,又连下康 今广东德庆县端今广东肇庆市等州,于皇佑四年五月丙寅1052年6月21日 抵达广州城下,使这座岭南重镇陷入重围之中。
  侬智高军当时的特点是:“一人持牌以蔽身,二人持枪以杀人,众进如堵,弓矢莫能加”。 宋·滕元发《孙威敏征南录》,载《续金华丛书本》。 连战皆捷,士气十分高昂。广州知州仲简“性愚且狠”,一方面闭城不敢出战,另一方面竟然“纵部兵贼平民以幸赏”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 ,另一个昏庸的官员广州钤辖王锴,居然杀了主战的将领海上巡检王世宁《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七四卷“宋仁宗皇佑五年”条。 ,几乎使广州城在被攻的初期陷于失守。
  由于广州终究是城坚池深,守兵众多,侬智高围城五十余日不能得手,再加上原来安插在荆湖地区的内应人员被一一查出,侬智高自度北伐无望《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至和元年”条。 ,于是只好在围攻广州50余日后撤兵西归。路上遭到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州苏缄的有力狙击,不得已改道连州今广东连县和贺州今广西贺县,很打了几场硬仗,广南东路钤辖张忠、继任钤辖蒋偕素号骁将,均不敌侬智高而死,从而再次鼓起了侬智高军的斗志。宋·余靖《大宋平蛮碑》该碑位于桂林市铁封山西麓,今存。  
  皇佑四年十月甲辰1052年11月6日,侬智高再度进入邕州,以胜利者自居,“日夜伐木治舟楫,扬言复趋广州。”根本不把源源而来的各路宋军放在眼里。十二月壬申1052年12月24日,广西钤辖陈曙攻侬军金城驿今广西南宁东北,被侬智高打得大败。为了取得后方的稳固,侬智高亲自写信与自己毗邻的结峒酋长黄守陵,表示不日将“长驱以取荆湖、江南”,希望能用已经占有的邕州之地来换取黄部的支持。黄守陵为此兴奋不已,立即“运糯米以饷智高”。这件事引起了当时负责广南西路军事的安抚使兼桂州今广西桂林 知州余靖的严重不安《宋史·余靖传》。 。两广败报像雪片般地飞往京城开封。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512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07-3-15
注册时间
2007-3-9
7#
发表于 2007-3-10 23:25:00 |只看该作者

记我们记载当时从5000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招成50000的形式而且还不段增加~到广州围了48天而侬军路途拔远又加上粮食供应不到为所以才退回广西境内.后战败耿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

听众

422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9-5-29
注册时间
2007-6-9
8#
发表于 2007-6-10 15:25:00 |只看该作者
壮族英杰.谁是下一个侬智高呢?期待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听众

847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6-1-8
注册时间
2005-2-26
9#
发表于 2007-6-11 23:44:00 |只看该作者

不知说什么好

壮族英杰.谁是下一个侬智高呢?期待着....

只做假设,不作评论,不参与争论

也许象成克杰这样的,因为贪污事败,有机会兵行险着,对抗中央


只做假设,不参与争论 我所说的一切,只代表我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363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9-2-10
注册时间
2008-2-3
10#
发表于 2008-2-5 03:42: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广州贝侬在2007-6-10 15:25:00的发言:
壮族英杰.谁是下一个侬智高呢?期待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4-7
注册时间
2004-6-30
11#
发表于 2008-5-12 14:06:00 |只看该作者

看看老外的研究:http://www.washington.edu/uwpress/search/books/ANDREB.html

The Rebel Den of Nung Tr?Cao
Loyalty and Identity along the Sino-Vietnamese Frontier

James A. Anderson


The Rebel Den of Nung Tri Cao examines the rebellion of the eleventh-century Tai chieftain Nung Tri Cao (ca. 1025-1055), whos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along Vietnam's mountainous northern frontier was a pivotal event in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Tri Cao's revolt occurred during Vietnam's earliest years of independence from China and would prove to be a vital test of the Vietnamese court's ability to confront local political challenges and maintain harmony with its powerful northern neighbor.

Tri Cao established his first kingdom in 1042, at the age of seventeen, but was captured by Vietnamese troops. After his release in 1048, he announced the founding of a second kingdom, but an attack by Vietnamese forces drove him to flee into Chinese territory. Tri Cao made his final attempt in 1052, proclaiming a new kingdom and leading thousands of his subjects in a revolt that swept across the South China coast. But within a year, Chinese imperial troops had forced him to flee to the nearest independent kingdom. Official Chinese and Vietnamese accounts of the rebel leader's end vary: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the ruler of the independent kingdom had Tri Cao executed, but in popular accounts, Tri Cao was granted safe passage into northern Thailand, where his descendants are said to flourish today.

Scholar James Anderson places Tri Cao in context by exploring the Sino-Vietnamese tributary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flicts that engaged both the Song and Vietnamese courts. The Rebel Den of Nung Tri Cao reconstructs the series of negotiations that took place between border communitie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imperial courts, examining the ways in which Tai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deftly navigated the unstable political situation that followed the demise of China's cosmopolitan Tang dynasty. Though his rebellion was ill-fated, Tri Cao is, almost a thousand years later, still worshipped in temples along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and his memory provides a point of unity for people who have become separated by modern political boundaries.

James A. Anderso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Table of Contents:

List of Maps
List of Figures
List of Appendix Figures
Preface and Acknowledgments
Conventions

1. The Great King Nung Tri Cao: A Rebel's Role in Shaping Regional Identity along the Modern Sino-Vietnamese Border
2. The Legacy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Tribute System in the South: Balancing Ritual Harmony with Frontier Stability
3. Examples of Negotiated Autonomy: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Before the Eleventh Century
4. Gaining Legitimacy at the Empire's Edge: Indigenous Tai-Speaking Communities along the Sino-Vietnamese Frontier through the Early Song Period
5. The Specter of Southern Power: Nung Tri Cao's Insurrection, Court Reaction, and the Legacy of Nam Viet
6. Tempting "Treacherous Factions": The Manipulation of Frontier Alliances on the Eve of the 1075 Sino-Vietnamese Borderlands War
7. Monumental Pride: Sino-Vietnamese Cross-Border Commemorations of Nung Tri Cao
8. Conclusion

Appendix 1: Inscriptions from the Ky Sam Temple
Appendix 2: Inscriptions from the Nung Tri Cao Temple
Notes
Glossary
Bibliography
Index

List of Maps
List of Figures
List of Appendix Figures
Preface and Acknowledgments
Conventions

1. The Great King Nung Tri Cao: A Rebel's Role in Shaping Regional Identity along the Modern Sino-Vietnamese Border
2. The Legacy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Tribute System in the South: Balancing Ritual Harmony with Frontier Stability
3. Examples of Negotiated Autonomy: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Before the Eleventh Century
4. Gaining Legitimacy at the Empire's Edge: Indigenous Tai-Speaking Communities along the Sino-Vietnamese Frontier through the Early Song Period
5. The Specter of Southern Power: Nung Tri Cao's Insurrection, Court Reaction, and the Legacy of Nam Viet
6. Tempting "Treacherous Factions": The Manipulation of Frontier Alliances on the Eve of the 1075 Sino-Vietnamese Borderlands War
7. Monumental Pride: Sino-Vietnamese Cross-Border Commemorations of Nung Tri Cao
8. Conclusion

Appendix 1: Inscriptions from the Ky Sam Temple
Appendix 2: Inscriptions from the Nung Tri Cao Temple
Notes
Glossary
Bibliography
Index

Aeu hag hanqguengz mbin fanh leix Gaej guh roeglaej lienh bak rong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3 21:24 , Processed in 0.158336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