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昙花:勾吴的荣耀(七) 发信人: 4you (for_you), 信区: ChunQiu_ZhanGuo 标 题: 昙花:勾吴的荣耀(七)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ue Mar 9 13:33:26 2004)
吴军的主帅是子胥和孙武两位深通兵略的将军,而楚军的主帅是贪得无厌的子常以及司马沈尹戌。这位沈尹戌从潜六之役起就带领楚国军队与吴人周旋,持续六年的扰楚、疲楚战略,由于他的存在,楚国才没有到伤筋动骨的程度。《左传》中甚至还含糊其辞的说他曾经是阖闾的家臣。他向子常提出:"您带我军主力沿汉水西岸与吴军周旋,牵制和吸引他们。我带领方城(今河南南阳一带)周围所有的军队,迂回到吴军的后方,摧毁吴军舍弃的舟楫,并封锁汉水以东的三个陆路关口,以切断吴军退路,只待吴军军心一乱,您便可击之。"子常觉得是个妙计,便让沈尹戌去方城了。可是沈尹戌刚一走,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的角色---那些只会拌嘴舌,弄到后来损人不利己的小丑--就跳出来了。首先是一个叫武城黑的家伙说:"吴军的战车是用木头做的,而我们的是用皮革裹上木头做的,怕雨怕湿。应该速战速决才对。"接着一位更阴险的小人史皇也站出来了:"国人都厌恶令尹您而喜欢司马尹戌。如果让尹戌的方案实施,就成了他一个人战胜吴军了。您应该速战速胜,否则免不了为他人做嫁衣裳。"子常本就是个贪功而无主见的家伙,这么一挑拨,就不顾一切的赌博起来。 按耐不住的子常,带着楚军渡过汉水,一字排开,那气势,大概现在的电脑技术也不一定模拟得出来。然而待到楚军和吴军展开厮杀,从小别山一直打到大别山三场下来,楚军大不利。昔日的劲旅,已经难以挡住气盛的吴国的锋芒。子常知道不行了,想要丢下军队逃亡了。这时史皇却换作义正辞严的面孔出现了:"国家安平时,您执掌着国政。现在国家有难了,你就想一走了之,你以为能去得了哪里呢?你只有以身殉国,才能洗脱的你的罪恶。"这前前后后的反常表现,简直要让人怀疑史皇是不是和子常有什么私仇了。然而,子常怎么可能为了国家牺牲自己呢。他依然逃回了郢都。楚军也溃散了。 吴军趁势而进,一直到了柏举这个地方,楚国才重新组织起了军队,进行有效的抵抗,而其主帅居然还是子常。十一月十九日,两军陈师于此。三万吴军对二十万楚军,尘烟滚滚,嘶马鸣鸣,军旗兀自翻卷着,战争前最后的平静,肃杀到让人不寒而栗。吴王阖闾登台而望,只见楚军阵容整肃,人骠马肥,刀光剑影,部勒有度,自有一番威仪。想想楚国面对吴国虽然屡战屡败,但毕竟曾经不可一世,军队的面貌文章,肯定还是做的非常不错的。阖闾看了这个阵势,觉得硬拼是不行了。愁眉一锁,思量起对策来。这天早上,阖闾的弟弟夫慨来向他请命:"子常不仁不义,贪财却不知施恩,他的手下没有必死的信念。我们先发制人,楚军必溃,然后追击掩杀,必定大胜。臣弟愿为先锋。"阖闾心事重重的摇了摇头。夫慨退出来说,为臣的做事,只要合乎道义,不一定非要君上的准允。于是擅自带着自己部下的五千人向楚军阵中冲去,当时吴人的骁勇由此也可见一斑了。楚军可能真的是怕了吴军了,近二十万楚军看到五千吴军冲出来,便以为吴军要大举进攻了,居然一触即溃。阖闾见势,急忙挥军追击,遮杀楚军无数,真叫是兵败如山倒,满山遍野,也不知道是吴军的喊杀声盖过了楚军的哭嚎,还是楚军的哭嚎淹没了吴军的喊杀。大概从阖闾到孙武到三万吴军谁也没想到,夫慨的一次无组织的行动居然让一场硬仗变成了一场屠杀吧。子常看到大势已去,还是保命要紧,便投奔郑国去了。而前面那个史皇还不溃为一名军人,以一广三十乘兵车,两千多人的兵力做殊死抵抗,最后洒血疆场。 而去方城部署战略的沈尹戌在到了息这个地方的时候,也听到了楚军大败的消息,不仅痛悔不已,然而作为一个司马,流淌着吴人血液的楚国司马,却绝不会弃义而亡,他,要力挽狂澜。他组织起溃散的楚军,向吴军发起冲锋,并且在雍筮河小胜了一阵。而自己也受了重伤。他顾左右而喝道:"我当初是阖闾的部下,现在如果被他擒获,那将是莫大的耻辱,谁能让我的首级不落入敌人之手?"这时另一个原本也是吴人的勾卑站出来说:"我是个贱人,能担当这一任务吗?"沈尹戌看着他,感慨道:"过去没有重用你,是我的过失,如今就拜托你了。"布置停当,沈尹戌便三次冲入吴军阵中,奋力杀敌,每次都添了新伤,第三次回来,他对勾卑说:"我的身体已经没法用了!"就咽气了。勾卑于是摊开裙子衬在沈尹戌头下,割下他的首级包在裙内,并把身体藏好,就带着首级隐去了。带着一点野蛮原始的吴人,就以这样的方式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少年时代的春秋高义。 柏举之战后,楚军再也没能组织起有力的抵抗。吴军五战而终于破楚入郢。楚昭王狼狈出逃,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辛酸。先是亡入云梦泽中。晚上睡觉的时候遇到草莽山寇的攻击,幸得大夫尹固用身体挡住了他们的刀剑。云梦泽呆不下去,楚昭王又急急往郧地奔去,见到郧公才算喘了一口气,郧公大喜,要把昭王藏起来避免被吴军追杀,谁知郧公的弟弟怀大怒道:"昭王是我们的仇敌,应该杀了他。当年他老子平王杀了我们的老子,你今天怎么居然还要包庇他。"噢,原来平王真的是到处杀人的阿,他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会有今天吧。还好,昭王生活在春秋时代,总还有那么些守礼禀节的人在。郧公辛说道:"君主杀了臣下,怎么敢以此为仇呢?况且乘人之危,不是仁者所为。灭了别人的宗庙是其绝祀,不是孝者所为。做事情而没有堂皇的名义,不是智者的所为。"而弟弟怀哪管这一套,郧公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和他的三弟偷偷的带着昭王朝随国(今湖北随州)奔去。吴兵追到随,对随君说:"当年周的子孙在汉水之上被楚人暗杀(西周昭王故事),现在是天要我们来报仇,您为什么要保护他?周王室有什么过错,而杀人者一直逍遥法外?您如果能够把昭王交给我们,必当给你大大的好处。"随君也打不定主意,就算上了一卦,还好,天不亡楚,献昭王不吉。于是编了一套春秋辞令给吴人:"以随国的僻小,如此邻近楚国而能够奉祀到今天,实在是多赖楚国的眷顾,两国盟好至今未改。今天楚国一夕有难,如果我们就此弃之不顾,实在于心不忍。如今你们已经平定楚国,如果能够使民降服,又有人敢不听令,何必非要至楚子孙与死地呢?"尚义的吴人听了这一番话,觉得随人特别讲义气,居然就这样退兵了。国与国之间,这样的事,大概春秋之后再也不会发生了。人与人之间,春秋之义还总算是余绪不觉。哀哉?幸哉?吴国的做法,一方面固然体现了吴人深膺于高义两字,一方面也说明吴人从这时已经开始有了得益忘形的兆头了。昭王也才就此结束了逃避追杀的生活,一个大国的诸侯,因为外敌的逼迫而如此之惨,春秋的历史上大概也没有第二人了。 既然不抓昭王了,吴国君臣便开始好好的打量起这个让各国诸侯眼热心跳,羡慕不已的郢都(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县)来了。迷醉在这个花花大世界,一场性命相搏之后的确需要一场发泄了。然而,没有尽脱蛮夷之气的吴人,带着满腔的仇恨,做出了后世无法为其辩解的过激行为。看吧,看吧,魔鬼在心底开放。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bbs.nju.edu.cn.[FROM: 162.105.83.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