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滇东南地区的壮族和各兄弟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经过清匪反霸、减租减押、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群众运动,彻底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安定社会秩序,恢复了正常的生产活动。在以上各项运动中,中国工产党十分重视民族工作,改善民族关系。还在为消灭国民党钱余势力而进行的清匪反霸斗争中,党和人民政府就派出了大批民族工作队,深入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禁止民族间的任何形式的歧视与压迫,并通过交朋友、做好事、疏通民族关系、调解民族纠纷,消除民族隔阂,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党中央并于1951年专门派来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对各族人民进行了亲切的慰问,使各族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并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各民放利益的,是各族人民的救星,从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友好合作。 为了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和参加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平等权利,根据中央发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滇东南文山地区在进行民主改革时,曾先后在民族地区建立单一民族乡86个,其中壮族乡38个、彝族乡30个、瑶族乡15个,回族乡2个、白族乡1个,民族联合乡58个。在文山、砚山、广南、富宁、麻栗坡5个县,还通过选举建立了县一级的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阴着各项工作的进展,一批经过党的教育培养和实际斗争锻炼的,热爱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与本民族人民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干部已经逐步成长起来,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骨干。1957, 区党员发展到13984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6913人,占党员总数的49.43%。全区744个乡,有751个乡建立了党支部。与此同时,一大批少数民族中的党的干部成长起来,占全州干部总数27.1%。其中有85名担任了区级领导职务,有67名担任了县级领导职务,有3名担任了地专级领导职务,为自治州的建立准备了干部。 为了进一不满足各少数民族政治上的要求,巩固和加强人民的大团结,保证各族人民一切权利的平等,更符合实际情况和民族特点地发展文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使各民族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文山地委遵照云南省委的指示,于1956年6月正式提出了建立自治的问题,并随即通过民族代表会议,选举组成了包括有各民族代表53人参加的建州筹备委员会,开展建州的筹备工作。 滇东南地区民放称谓复杂,壮族支系较多,各支系内部又分若干类,自称和他称达数十种,其中布侬(依人)、布雅依(沙人)、布傣(土僚)占绝大多数。为了解决民族称谓问题,中国科学院和中共云南小委于1954年组织调查组专门进行民族识别工作,接着文山地委又于1956年至1957年进行过3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经过请各支系的代表充分酝酿讨论,一致认为,布侬、布雅依和布封闭以系及其支系内的各人们共同人本,在语言、地域、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历史传说与宗教信仰也都大致一样,本是同一民族。于是决定把上术各支系统一归为僮族。因僮字极容易误读民其他音,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族?quot;僮"字改为"壮"字,壮放有了统一的族称。 壮族称谓统一后,全州壮族人口47万,苗族人口16万,这两 族合起来占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应建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经各族人民酝酿讨论,不论是人口多的汉族或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都从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出发,对建立自治州,都一致表示衷心的赞同。 自治州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原文山专区辖的文山、砚山、西畴、马关、广南、富宁、邱北和麻栗坡8个县。为了便于领导,有利于生产和民族团结,根据群众的要求和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示及报经国务院批准,将与红河、曲靖两地州接壤的一些地区作适当调整。红工远县的平远21个乡和稼依6个乡划归砚山县,曲靖地区泸西县的五槽地工14个乡划归邱县,文山县的猛拉、鸣鹫、老寨等8个乡划归红河州蒙自县。自治机关决定设在文山。筹备委员会根据宪法的规定和地区实际,经反复协商,确定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在会代表为361人,其中壮族121人,苗族52人,其他少数民族67人,其余为汉族代表。 在徘徊工作就绪以后,自治州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8年3月26日-4月1日在文山城隆重召开,361中代表全部出,二族代表121人,占33.58%。大会通过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选举州长1人(壮族),副州长5人(壮、苗、彝、瑶、汉各一人),委员27人,组成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同时选出了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及出席云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25人,并致电中共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4月1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宣告成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