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源流
壮族·布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在远古时代,岭南大地山岭绵延,洞穴众多,丛林莽莽,兽类出没;江河湖海,盛产鱼虾。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为最初的人类居住和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早在几十万年至一万多年前,广西大地上就有古人类的广泛活动。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广大地区,已发现人类化石13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100多处。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人”、“甘前人”,桂北的“宝积山人”、“荔浦人”,桂南的“灵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发现地点名称来命名。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属南方蒙古人种,与现代壮族·布依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
发展到四五千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领域更为广阔。广西境内,东起浔江两岸,西至那坡、大新,南自北部湾,北至灌阳、全州,已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有数百处之多。同人类遗骸一同出土的有大量的经过加工的新石器,如有肩石斧、有段石石奔、有肩大石铲等,还有大量的陶器、鱼网坠、骨器和蚌器。石锄、石铲和陶器的制造和使用,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壮族先民已从渔猎生活过渡到稳定的锄耕农业生活。据考古学家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相比,有着承传的关系。数万年前至几千年前广西人类同现代壮族在体质上的相似特征,有力地说明了他们是广西壮族等土著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僚人的先人百越人在春秋战国就活跃于长江以南的各个省份。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扬越、闽越以后,就派遣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南下岭南,但就立即遭到了当时壮族·布依族的直系先人西瓯和骆越人顽强的抵抗,造成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就连秦军主帅尉屠骓也被西瓯人斩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秦始皇下令开凿有名的灵渠,保证了给养和援兵源源不断地到达岭南,终于击溃强悍的西瓯,又经过6年的苦战,借助数倍于骆越的兵力,最终战胜西瓯与骆越,统一了整个岭南,从此濮僚地区正式划入中国版图,壮族·布依族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中的一员。
公元六世纪以后的唐、宋时期,居住广西的壮族先民称为俚、僚、土人。唐、宋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王朝对广西的统治大为加强。在行政上,唐设岭南西道,宋设广南西路,在壮族地区设羁縻州县,以俚、僚首领为知州、知县,壮族历史上漫长的土司制度开始建立。北宋时期,壮族人在自己的首领侬智高的率领下奋起抗击越南的入侵,建立“南天国”和“大南国”,并英勇反抗北宋的镇压,曾经攻克了广西大部分州县和广东西部,并围困了当时的华南政治经济中心广州。侬智高失败以后,北宋为了加强对壮族地区的控制而强化了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给壮族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期,壮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曾响应明政府的征调,以女流之辈加58岁高龄,带了几千壮族狼兵前赴江浙抗倭前线,打响了抗倭斗争的胜利第一仗,此后明朝军队才开始扭转屡战屡败的局面,最后把日本海盗成功赶出中国沿海地区。
壮族在近现代也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壮族是重要的参与者。很多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如李开芳、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都是壮族人。中国近代史上的对外战争中,唯一取得胜利的是中法战争,也是壮族人组成的黑旗军和驻桂边防军取得的。
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被称为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称为始被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解放后称统称“僮”(与‘壮’同音)。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改族名为“壮族”,一直沿用至今。贵州省南部的僚人则坚持了“布依族”的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