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 百度百科“竹子开花”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594806.htm
竹子开花
因竹以地下茎无性繁殖,唯临枯死或水、旱、虫害肆虐时方可开花,易引起人们对荒年、灾害、饥饿的联想。故中国民间有人视此为逃荒、乱世之前兆而忌之。
在南方亚热带地区,竹子是比较常见的植物,虽然常见,但是见到它开花的时候却不多。由于竹子不像一般有花植物那样,每年开花结果,因此有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等竹子到了一定时间年限,也要开花结实,竹子开花后会成片枯死,大面积竹林开花,会造成很大损失。
现象描述
竹子每隔一定时间后便会集体开花。竹子开花后,便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养分继续生长而死亡。竹子开花时一般会出现白色絮状物 (即花穗),花穗中有白色花丝和一种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民间叫作竹米。竹子开花对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大熊猫会因为缺少食物而死亡。
产生机理
为什么竹子开花后成片枯死呢?这是人们长期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科学家对此也持有不同观点。有的科学家认为,竹子生长到一定的年龄,必然会出现衰老,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他们作了如下解释:植物的根、茎、叶叫做营养器官,它们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叫生殖器官,它们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植物的开花习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次开花植物,如稻、麦、竹子等;另一类是多次开花植物,如苹果、梨等。一次开花植物一生就开一次花,其特点是,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占优势,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生殖生长就渐渐转向优势,最后开花结实。因为开花结实要消耗掉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这些养料来自根、茎、叶,所以开花结实后,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不能再生活下去,就逐渐枯死了。一次开花植物小麦和水稻是这样,当然竹子也不例外。竹子开花,使竹鞭和竹竿贮藏的养分被消耗尽,多数种类,如毛竹、梨竹等,开花后地上和地下部分全部枯死。但是,像斑竹、桂竹、雅竹等少数竹种,开花后地上部分死亡,而地下部分的芽仍能复壮更新;也有个别竹种如水竹、花竹等,开花后植株叶片仍保持绿色,地下部分也不枯死。不过,应尽快砍去花枝,以减少营养消耗,从而保证竹林的正常生长。
开花周期
由于竹子的种类不同,开花周期长短也不一样,这也是受遗传性的影响,同时与自然环境也有关。有的竹子十几年、几十年才开花,如牡竹、版纳甜竹需要30年左右才开花,茨竹、马甲竹需要32年才开花,箣竹属有的种类需要80多年才开花;有的甚至长达百年才开花,如桂竹需要120年才开花。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群蕊竹、线痕箣竹,一年左右开一次花;而唐竹、孝顺竹,则开花无规律性。
开花影响
过去由于我们对竹的生态的错误认识,曾错误认为竹树开花会对一些以竹为主食的动物,例如大熊猫,造成毁灭性的损害,因为他们只以一种竹类作为主要食粮。然而,专家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而一些老人家常说的“竹树开花,必有大灾”并不只是迷信或谣传,科学家发现每逢一些灾难性旱灾前夕竹树便会大规模开花并枯萎,据说是因为竹能够感应到土壤的一些变异,所以经散播种子迁移到适合的新土地,或在原来的地方等待适当的时候(如旱灾过后),此外亦有“铁树开花”一词。
另一方面,竹米(竹的种子)亦是啮齿类动物的优良食物。科学家曾计算过,在印度东北50年一度的竹树开花周期发生时,老鼠的数量会激增4倍。突然增加的鼠量使村庄所储存的粮食急速的被消耗,导致饥荒的发生。所以,亦有说法指饥荒的发生只是因为啮齿类动物的突然增生,而非因为天灾。
至于那一种说法为真,现时还未有定论。
【转贴者注:开头第一段“因竹以地下茎无性繁殖,唯临枯死或水、旱、虫害肆虐时方可开花”这句话是不对的。竹子可通过地下茎无性繁殖,也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文中有关“竹米(竹的种子)”的描述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文中“一类是一次开花植物,如稻、麦、竹子等;另一类是多次开花植物,如苹果、梨等。一次开花植物一生就开一次花”这句话也不全对。我家乡的水稻可在春天一次插秧,在夏天收割第一次,留的茎稍长一点,让它长出新苗,再次开花,秋天第二次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