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0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族戏剧

[复制链接]

180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7-18
注册时间
2002-5-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9-3 09:3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壮族戏剧包括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师公戏
北路壮剧,主要流传在属北壮方言系统的田林、西林、隆林、百色、凌云、乐业一带以及云南文山地区,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产生于田林的旧州和八桂。早在清代嘉庆年间,一些来自南宁、梧州的流浪艺人,到旧州一带演唱邕剧、粤剧等,当地的壮族民间艺人,便以此为借鉴,创造性的运用壮语和旧州民歌“唱诗”来演唱戏剧。最初,对白套用邕州官话,唱则用壮语,曲调是经过改造和发展了的旧州、八桂民歌“乖嗨咧”和“哎的喏”,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正调》,这是北路壮剧的萌芽阶段,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才产生了纯粹用壮语演唱的“土戏班”,北路壮剧定型。
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属壮语南部方言系统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一带。包括靖西的“木头戏”(提线木偶戏)和德保的马隘戏。大约在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改土归流”,一些“流官”的随员带来了汉族的提线木偶,当地的壮族艺人得到启发,后来便应用群众中流传的壮族说唱曲调“末伦”来演唱。在这基础上不断的吸收、融化了当地的壮族民歌而形成。在演唱时,其拖腔、帮腔多用“呀哈嗨”作衬词,故又称为“呀哈戏”。靖西的“木头戏”(提线木偶戏)和德保的马隘戏(完全由演员演唱)在壮语南部方言区一并流行,现在所称的“南路壮剧”,就是两者融合发展的产物。其演出形式不同,但音乐唱腔则是相同的。
师公戏又叫“唱师”或“跳师”,是壮族的又一种地方戏剧,主要流传在河池、宜山、来宾、贵港、邕宁、武鸣一带,它是在跳神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一点和布依族的地戏很相似),“师公”即巫师,巫者带着面具,唱歌跳舞娱乐神(就是“傩”)。清代在贵县出现了演唱驱鬼酬神故事的师公业余戏班,最初演出还是带面具,用“官话”,后来为了适应壮族群众的要求,开始出现了根据民间故事改编,反映壮族社会生活并用壮语演出的节目。同时,壮族艺人还吸收了邕戏、粤剧、彩调的一些艺术因素,发展和丰富了师公戏的表现形式。到了民国初年,师公戏也从广场走上了草台。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土地 民族 家园 母亲 http://blog.163.com/gaisi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24 09:49 , Processed in 0.218960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