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5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间歌手、诗人黄勇刹传略

[复制链接]

239

主题

1

听众

544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2-22
注册时间
2003-2-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3-5 23:5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民间歌手、诗人黄勇刹传略

  黄勇刹(1929--1984)男,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人。曾用笔名泪眼、南风、新浪。父亲黄秀峰参加过1929年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赤卫队,母亲黄妹亭是著名的民间歌手,这使黄勇刹自幼受到民歌的熏陶,背诵不少壮族民歌。从幼年到青年几乎年年参加歌圩,从歌本或歌手的常和里,学到不少好歌。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唤起他对民额的潜在意识,陆续发表采风文章,后调到柳州市文联任秘书长,奉命参加《刘三姐》的采风和创作活动,是广西彩调剧团《刘三姐》创作组的执笔者之一。《刘三姐》中许多精彩的唱段就出自黄勇刹之手。1962年调广西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任理论组组长,从事民歌研究和翻译整理工作,曾翻译壮族民间长诗《嘹歌·唱离乱》、《马骨胡之歌》、《歌王传》等,理论著作有《歌海漫记》、《采风的脚印》等。身前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哭 勇 刹
                     ──写在黄勇刹同志逝世15周年

                                      杨亮才

  勇刹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在熟人圈里,谁都知道,我和勇刹是好朋友。按理他死了我应该写篇文章悼念他。可是我没有写,一个字也没有写。说实在的,我不是不想写,也不是没有话说,只是写不出来。我也曾试过几次,但一提起笔,心里就难过得很,以至不能不放下笔──我实在难以承受这巨大的感情煎熬。欲哭无泪,欲写无字,这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事情已经过去整整15年了,但是我仍清楚地记得勇刹走的那天的情景。
  1984年12月27日早上,出版社的一位同志给我打电话,说勇刹死了。我说不会,昨晚我们还在一起吃饭呢!这纯属谣言。可我还是放心不下,立即给京西宾馆打电话,接电话的是韦其麟。他说陆地同志正要我给你打电话呢,勇刹已经去世了,你快来吧。我脑子里像击中一棒,难道这是真的!我像疯了似的,立即跑到京西宾馆。这一切都是事实,勇刹确实死了,而且是死于心肌梗塞。我的天!我从来没有听说他有心脏病,只知道他有点胃病,因为他经常带着饼干,疼了就吃两块。他自己也常向我夸口,说他好就好在能吃能睡,身体好,没有住过医院。我说我也是。他还说有点小病不要紧,只要没有器质性的病就好。原来他是把心脏病错误地当成了胃病,结果铸成大错。如果他早知道自己有心脏病,及早预防,随身带点硝酸甘油之类的药品(不带饼干),犯病时含一片,或静静躺着,不急于上医院,也许就没有这个事,但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勇刹是来开第四次作代会的。又因他是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民协理事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所以由我们四家和广西文联等单位共同组成治丧小组,具体处理善后事宜。
  1984年12月29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冯牧主持下,全体与会者为黄勇刹同志不幸逝世默哀。
  12月31日下午,有关文艺团体和勇刹在京生前好友,在复兴医院为勇刹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我见他身穿蓝哔叽中山服,静静地躺在床上,似醒未醒,似说无声,然而我们已经处于两个世界了。
  我哭勇刹,哭他《歌海漫记》只写了半部,《采风的脚印》还没走完;哭他《嘹歌·唱离乱》刚唱开头,《歌王传》大作尚未收尾;我哭以后《刘三姐》对歌找谁对,“三月三”歌圩上哪里去找你*。
  我也哭蓝鸿恩,哭他在巨痛中还拿着“广西各民族文学史”审读,哭他带病还为广西民间文学事业奔波。
  我也哭莎红,哭他得了不治之症,还坚持创作,坚持下乡……
  他们几位好容易才盼来新时期,好像花儿才张开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怎么能不让人哭呢?
  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端、默默无闻工作而又默默无闻地离开我的广西文友。

  我和勇刹是1962年认识的。那年他33岁,我29岁。他刚从柳州调南宁,在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任理论组长。我当时任《民间文学》编辑,去广西组稿。我到他家里拜访他,我们一见如故。正好那天他刚从乡下采风回来,满载而归,还带回不少甘蔗。他递给我一节甘蔗说:“很典(甜他读典),快吃!”一会儿,他就手舞足蹈,唱起歌来。我想这人真有意思。我的家乡也有歌唱传统,但在家里是不能唱的。广西比我家乡更开放,或说更原始。我们虽然初次见面,但都有说不完的话。从此我们便成了朋友。
  朋友贵在知心。谭嗣同对“朋友”二字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在五伦中,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的,就是朋友。”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和勇刹大概也是属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那种朋友。
  我和勇刹认识到他逝世这20多年中,我们频繁来往,书信不断。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多。我们每年几乎都要见一两次面,不是他到北京,就是我去广西。我们两个都是全国文联委员,那时文联每年都要举行若干次读书会,实际上是让大家离开繁忙的工作岗位,去休息几天,散散心。这是主持文联工作的领导同志的一番好意。事前我们两人都互通消息,然后他在广西报名,我在北京报名,争取同去一个地方。记得去庐山,去北戴河,我们都是在一起的。
  勇刹喜欢钓鱼,到哪里他都带着自制的渔具。我说庐山有什么鱼可钓?他说你不晓得,庐山有一种鱼叫石鱼,非常好吃。果然有一天他钓回来不少小鱼。我们请伙房帮忙烹了,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餐。那时庐山伙食不好,每天南瓜粉条,没有味,好容易有一顿鱼吃,也算是小小的伙食改善呢!
  勇刹钓鱼跟他写作一样,常常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在庐山钓鱼,常常不回来吃午饭,让我吃过饭后给他捎个馒头,他一边钓鱼,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馒头,这就是他的生活。他告诉我,钓鱼很好,思想集中,正好构思。他说,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钓鱼时“写”出来的,我信。
  勇刹生活非常简朴,他一生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他的头脑都被诗歌占去了。从我认识他起,我没有见过他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不是蓝褂子,就是白衬衫。吃也很随便,一碗面条就打发了。他到北京开文代会,总觉得会上的伙食太好,油腻大,过一两天他就说,今天我们回家吃饭。于是我俩就到我家,煮一锅面条,放很多辣椒,吃得满头大汗,每次他都说我做的饭好吃。
  我到广西,他也很少让我去吃宴席,倒是经常带我去吃“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为什么叫“老友面”,我不知道。勇刹常带我去,是因其名或是因面好吃,我也不得而知。但我觉得这种面确实好吃。“老友面”,并非虚语。
  有一次,我和勇刹从北戴河赶去延边开会,那次可节省了,我和他都喜欢吃老玉米,我们在北戴河花四毛钱买了四个老玉米,一路吃到延边,别的不花什么钱,他很高兴!
  他是一个工作狂,绰号“拼命三郎”。他主持广西民研会工作,又要主编广西大型文学刊物《三月三》和歌谣学会的《山歌报》,每天忙得很,可他总要抽出时间搞创作。他的许多著作,如壮族民间长诗《莫一大王》(壮文本)、《嘹歌·唱离乱》、《马骨胡之歌》,诗集《中国有个太阳城》,民歌理论著作《歌海漫记》、《采风的脚印》、《壮族民歌概论》、《歌王传》,都是他在行政工作之余挤时间写出来的。他把工作安排好之后,就常常"失踪",一个人躲在一个地方,十天半月不出来。人们就说:"黄勇刹失踪了。"对于勇刹的写作情况,蓝怀昌在《小屋的沉思》中写道:
  "1979年夏天,也是一个子夜,你在这小屋里,淌着汗珠子,修订《歌海漫记》。小桌子上放着半塑料袋的炒黄豆。写得疲倦了,写得胃隐隐作痛了,左手往塑料带里一伸,抓几粒黄豆往嘴里送,又继续写下去。我看见你了,心里酸楚楚的。你是一个壮族的著名作家,你不想喝杯牛奶吗?你不想吃点蛋糕吗?……你对生活要求很低很低。饿了嘛,抓两把玉米粉放在口盅里,用冷水搅拌,然后放在你自己生的煤炉上煮,变成米糊了,这便是中餐,便是夜餐。多少个白天和晚上,你便是这么渡过的。"
  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1981年夏天,南宁出奇的热,几乎所有的人晚上都到室外乘凉,只有我们的老黄坚持伏案写作。有一天晚上,我到他家汇报工作,得知他经常弄胃病,有时从睡梦中痛醒,工作中有时会痛得大汗淋漓,歇一会儿,又接着干了。他压根儿也不知道是心脏病。"
  大家都知道,黄勇刹是个大忙人。他成天忙,除了他协会的工作外,还要忙着创作,还要忙着给初学民间文学的同志看稿、改稿,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公家,但他乐此不疲。他把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和组织工作才能集于一身。直到现在全广西民间文学工作者仍在怀念他的领导和帮助。
  勇刹性格随和,为人正派,胸怀坦荡,平易近人,他和谁都谈得来。谈得高兴时,他索性脱去鞋袜,光着脚在地上走,或者蹲在凳子上,高谈阔论。他有捷才,出口成章,大多为民歌民谣或笑话,逗得人几乎喷饭。
  他性格比较外向,有时外向到无遮无拦的程度。他敢想敢说,别人不敢说的,他有时脱口而出,这样他也得罪了一些人。他太直了。俗云:"直如弦,死道边。"因此他很难升迁。不如他的人都上去了,可他就是上不去。他心情能舒畅吗?不过听说后来是要提拔他了,让他当什么语委副主任,文件都下来了,正要向他宣布,可他已经到了天国,无法接受了。你们早干什么去了?世间就有如此怪事!
  不过勇刹性格中也有柔和的一面。他随遇而安。他不怕穿小鞋,不怕打击报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好好工作,做出成绩来。这很不易。
  记不得是哪一本古书里说的,君子有"三不朽":"最上为立德,其次为立言,再次为立功。"用现在的话说,立德就是做人,立言就是做学问,立功就是做事。勇刹无论从做人,到做学问,到做事,都是好样的。他是我们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榜样。

  他只活了55岁。对于一个事业有成的人来说,这正是一个出成果的年龄。可是"好人不寿",他太短寿了。风华正茂竟作古,老泪纵横问苍穹:老天何以如此不公。
  勇刹和我是有缘的。在他逝世前两天,鬼使神差,他给我寄来一封信,写道:"生要连来死要连,我俩相交到百年,那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这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留给我的最珍贵的纪念品。这本是一首情歌,但他移花接木,把它用在这里,难道他有预感么?
  我不讲迷信,也不信什么天堂地狱,什么阴间。人死后就变成灰,回归自然,什么都没有了。但有些事却让人很难理解。比如勇刹去世那天,即12月27日,晚上9点钟,他突然来电话说:"我已到北京了,在民族学院,你快来吧。"我说:"时间太晚了,明天行吗?"他说:"不行,一定要今天来。"于是我去了,我俩一块在陶立璠家吃的饭。饭后快十一点了,我们赶紧返回。到了动物园,他说今天光顾说话,没有吃好,让我给他买二两粮票的饼干。我买了。然后我们分手,他奔京西宾馆,我奔弘通巷。没想到,这分手竟成了我们永别。
  又比如,他平时出差,老伴黄月清问他,去哪儿?去多久?他都不耐烦。可这一次,他特别乖巧,说他去七天,最多十天,让老伴给他准备10斤粮票。果然十天后,他的骨灰运回南宁,全家惨然。
  勇刹骨灰运回南宁时,我因工作离不开,未能护送。但勇刹骨灰安放后不久,我便因公到了南宁。蓝鸿恩到车站接我。他问我先去哪?我说先去看勇刹。我们便驱车直奔革命陵园。我在勇刹遗像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在骨灰盒上掸了掸灰尘,然后才去住所。我不知道现在勇刹的骨灰安葬没有,如果已经入土的话应该在他的坟头植一棵树,因为他是喜欢绿色的。他常说,生命之树常青。他生前还常常喜欢用树叶来吹奏各种歌曲。如果有树,他摘取树叶就方便了。
  当晚广西舞蹈家杨保愿(侗族史诗《茫茫道时嘉》整理者)拉我到他家吃饭。席间他拿出一瓶茅台酒。他说这瓶酒本来是等勇刹回来喝的。可是他回不来了。你是勇刹的好朋友,你来了,我们就把它喝了。吃饭的一共三个人,但桌上摆了四个杯子。每喝一巡,主人都说,勇刹喝,然后把他那杯酒洒在地上,好像勇刹还活着一样。不过这只是他与他灵魂的对话。这样直至终席。我心里酸溜溜的。你说这顿饭怎么吃呀!
  不过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到勇刹和当地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关系。据说勇刹骨灰回南宁那天,也没有组织,但是大家自发地到车站来迎接他的骨灰。来的人很多,把车站都挤满了。然后人们又在文联礼堂设立灵堂,用全猪全羊来举行祭奠。勇刹不是什么显赫人物,他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文学工作者,而他死后却得到如此高的礼遇。这是很多人都不能得到的。
  勇刹,你安息吧!

  勇刹说:"工作变来变去,但我对民歌的爱好是不变的。"他还常常借用一首民歌来明志:"年三十晚换灯火,鸟换绒毛鱼换鳞,皇帝换朝官换印,我俩永世不变心。"(我俩指的是他与民歌)勇刹原来不是搞民间文学的,而是搞政法工作。他做过法官、检察官。后来发现他有文学天赋,才把他调到桂剧团来。后来又到彩调团。他真行。他到剧团后,和他人合作,创作歌剧《刘三姐》,一炮打响。但是过去人们只知道《刘三姐》,却很少有人知道黄勇刹是《刘三姐》的主要作者之一。实际上黄勇刹在创作歌剧《刘三姐》上有很大的功劳。如果要评功摆好的话,正像《沙家浜》的作者之一汪曾祺一样,他应该记头功。
  歌剧《刘三姐》的创作是成功的。《刘三姐》原是流传在广东广西一带的民间传说。1958年,《刘三姐》创作组在广西柳州地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深入民间采访,足迹遍及半个广西,收集了两万多首民歌和大量的故事传说。经过反复酝酿讨论,由黄勇刹、包玉堂、牛秀等分头执笔,于1959年写出了彩调剧《刘三姐》。1960年广西自治区举行全区《刘三姐》会演。会后创作组以彩调剧《刘三姐》为基础,广泛吸收各地剧团演出的长处,创作了歌剧《刘三姐》。
  歌剧《刘三姐》中最精彩的几场戏都是黄勇刹执笔写的。
  如《对歌》。地主莫怀仁强迫刘三姐成婚,刘三姐提出"摆歌台"对歌,他们赢了就嫁给他。莫怀仁请来了三个秀才和刘三姐对歌。刘三姐知道莫请的是陶、李、罗三个秀才时,便脱口讽刺唱道:"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
  陶秀才:牛角不长不过界,马尾不长不扫街,我若不是画眉鸟,怎敢飞往这里来。
  刘三姐:你是山中画眉鸟,我是游山打猎人,利剑扣在弓弦上,叫你有翅难飞行。
  李秀才:没有肚才我不来,千里乘船上歌台,腹内藏书千万卷,叫你呜呼又哀哉!
  刘三姐:死读诗书也白费,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
  罗秀才:你莫恶来你莫恶,你歌哪有我歌多,不信你到船上看,船头船尾都是歌。
  刘三姐:不懂唱歌你莫来,看你也是无肚才,唱歌从来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运来。
  陶秀才:你莫狂来你莫狂,孔子面前卖文章,麻雀怎与凤凰比,种田哪比读书郎?
  刘三姐:真好笑,关公面前耍大刀。我若不把五谷种,要你饿得硬条条。
  ……
  这样一直唱下去,使得三个秀才狼狈不堪,丑态百出,最后逃之夭夭。
  刘三姐胜了。歌剧《刘三姐》通过刘三姐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歌词太美了,民歌味太浓了,"浓得化不开"。这与时下流行的某些歌词,简直无法相比。这样的歌词谁写得出!我过去也读过一些仿民歌体的诗,但都没有勇刹写得像,写得传神。这使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勇刹的仿民歌体诗写得太好了,简直是刘禹锡再世。
  勇刹能写出这样的诗,绝不是偶然的。是他深入生活,勤奋地向民歌学习,向民间歌手学习的结果。
  勇刹出生于广西田阳农村,那里是有名的民歌之乡。那地方很穷,但是人们都喜欢唱山歌。勇刹自幼就受民歌的熏陶。他的父亲是老赤卫队员,母亲是民歌手。"因此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父亲那坚强的性格,而心灵里则埋藏下母亲给他的情怀。他的眼睛里藏不得半点灰尘,他对人民充满了无限的爱。"(蓝鸿恩语)
  民歌是人民的心声。黄勇刹说:"民歌起源于劳动。假如没有划船的劳动,就没有"你拿竹篙我拿桨,随你撑到哪条河"的民歌;假如没有打鱼打柴的劳动,就没有"打鱼不得不收网,打柴不断不收刀";假如没有打猎的劳动,就没有"因为想喝虎骨酒,敢把老虎当作猫"的民歌;假如没有犁田耙地的劳动,就没有"犁嘴犁出千条路,耙齿耙出万朵花"的民歌;假如没有木匠的劳动,就没有"打铁不怕火星冒,革命不怕杀人刀"的民歌;假如没有编织的劳动,就没有"砍竹织帽又织罗,织罗装谷又装歌"的民歌。"他还常说:"是谁绣出花世界,劳动人民手一双。"可见勇刹对劳动人民是充满感情的。
  贾芝同志说:"他(指勇刹)去采风有两重身份:其一,他是一个诗人,着眼于为发展诗歌创作而采风;其二,他是一个民间文学工作者,为献身于民间文学事业而努力采壮族之风。"是这样的。民歌与诗风是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勇刹既爱民歌,也爱新诗。他曾说:"我是不薄新诗爱民歌和不薄民歌爱新诗的。"勇刹非常重视采风,他一年下去好几次,特别每年"三月三"歌圩上,必然要出现他的身影。水有源树有根。勇刹的根就在人民群众之中。人们称黄勇刹是歌圩之子。像这样虚心向群众学习,向民歌手学习的人,在民间文学工作者中,黄勇刹走后,恐怕就没有人了。
  最后请让我用勇刹的《我与民间文学》一文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文章。他说:"对民间文学家来说,采风是终生要坚持的重要课程。其课程可远至天涯海角、边关古寨,也可以近在街头巷尾、院内院外。凡是人民的家乡,都是采风的课堂。……假如要我说一句感受性的话嘛,我只能说,全靠几十年如一日的采风。采风似乎使我变成了民歌资料的仓库;采风使我感受到每一首民歌的真正分量;采风使我似乎能把民间文学的课本读懂能用;采风使我的研究领域得到不断开拓和扩大;采风使我的朋友遍天下……"
  勇刹走了,他留下的,是那一行行采风的脚印,那一页页珍贵的采风经验,也留下那一首首欢歌和悲歌。
  勇刹走了,不少人跟着走了,他们都是走得那么急,那么早,他们留给我们的是长久的思考……

  注:《歌海漫记》、《采风的脚印》、《嘹歌·唱离乱》、《歌王转》、《刘三姐》均为黄勇刹先生的代表作。


                                              摘自 : 中 国 民 俗 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凡事贵在坚持,坚持就有收获! 落马的人也是一样,跌下来再努力滴爬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沙发
发表于 2008-7-14 09:55:00 |只看该作者
好象曾说过:政策好比羊三泡,走起路来摇三摇……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板凳
发表于 2008-7-17 12:33:00 |只看该作者
俺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他的作品。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3 21:37 , Processed in 0.194355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