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cy109 于 2014-11-21 11:38 编辑
广西籍民族名家访谈之七 稿件来源:广西民族报http://www.gxmzb.net/szb/html/2014-11/21/content_11132.htm
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锦芳教授
1990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这是国家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关心和爱护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李锦芳教授在民族语文教学和研究第一线上长期辛勤工作,以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不凡的业绩、成果和贡献为同行和社会认可,2010年获此殊荣。
是的,我们今天访谈的对象是李锦芳教授。
李锦芳,男,1963年生于广西田林,壮族,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1997—2008年,先后任系副主任、副院长兼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市政协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委员。学术兼职有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民族语文》杂志编委、国家民委民族语文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民族语文系列高级职称评委等。系“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 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该项评审由原国家人事部牵头、七部委参评,目的是要选拔、培养国家一流人才,数年来仅千余人入选,号称“中年院士”。
哈森(以下简称为记者):锦芳先生您好!好久不见。我想,一个民族充分了解他们的民族精英,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途径之一。今天作为《广西民族报》特约记者前来采访您,想把您的信息和声音带给广西的读者。首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在首都北京从事教学科研的一些情况?
李锦芳:你好哈森,为了跟广西的读者见面,我昨晚特意去理了发(幽默一笑)。我1983年本科毕业时的学位论文选题是有关“壮汉语关系”的。写论文查资料过程中,对语言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考上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如今算起来,语言研究已经做了31个年头了。这些年的工作主要从壮语言出发,同时比较研究壮侗语族语言、汉语,还涉及到了南亚语系的语言研究。除了语言学之外,我对历史地理也很感兴趣,所以还做了一些语言与历史文化关系以及地名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础理论研究之外,我还关注到了语言应用研究,积极为政府机构出谋献策,为促进政府更好地开展民族语言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
作为教师,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培养上。这些年招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近50人,博士生、博士后近30人,他们有的已经成为行业佼佼者,每年都有1-3人能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的还在西方出版了外文专著。这样一想,自己也感到很欣慰,算是为学科培养新生力量了吧。
担任教学单位负责人的11年期间,参与推动学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进入211工程、985建设行列,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尽了一份力。
记者:作为濒危语言研究专家,您能否给我们讲一讲我国目前的语言濒危状况,我们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挽救它们或者延缓它们的生命力?您为了抢救濒危语言不辞辛苦20载,千山万水的跋涉中一定遇到不少难忘的事,能否给我们讲一讲?
李锦芳:目前全人类约有6000多种语言,预计大部分将在本世纪内消亡。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呼吁各国政府尽量采取各种方法维护语言文化多样性格局。目前我国严重濒危语言有20多种,有的已经出现代际传承断裂,即将消亡,如满语、赫哲语、普标语、拉基语、阿侬语。有的使用人口不足一千,多数社区代际传承断裂,如畲语、波拉语、南部土家语等,这些语言不加以保护也会很快失传。
语言是一个族群长久以来的发展记录,是这个族群的百科全书,它记载了这个族群的文化成果、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记载了这个族群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是人类独一无二的一种文化的消亡。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跟同事和研究生们组成团队,与时间赛跑,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抢救、记录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语言。
为了使得这些语言能够在失传后以活态语言方式(如录音、录像)展现在世人面前,供这些人的后代以及学术界来了解,我们现在更多的工作是用现代技术手段来采录、编辑、分析成篇的口头语言材料,进行注解、翻译、研究和保存。
我认为针对濒危语言保护研究应顺应形势,加强以下工作:1、规定应对濒危语言工作的范畴、基本做法,统一田野调查、语言和文化资料采录及编辑整理、存档、出版的技术标准。以提高效率、共建平台、互享信息、传播语言文化,提升语言活力。2、探索实施人口较少语言的双语教育与语言维护的方式,避免出现语言断代。3、将应对语言濒危工作纳入政府的文化建设、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各级语委、民语委部门的工作日程,利用国际母语日等开展宣传,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媒体、民间网站、民间文化团体制作濒危语言文化作品,广泛宣传,达成关注、保护濒危语言的社会共识。4、克服目前国内濒危语言保护研究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国内外交流,共享信息,加强合作,共同促进。
当然,从事濒危语言调查,工作十分艰辛。我们调查的语言大部分分布在云贵高原的山巅深壑之中,交通不便、环境恶劣,有时候赶上一场大雨,时刻面临着塌方、滑坡等危险。尤其在中越边境线一些地方,还须避开没有完全清除的地雷。配合我们语言调查的一位老乡跟我说,你们是很特别的一群人,不知你们做这些有什么意义,现在除了计划生育工作队和收购土特产的人,只有你们到这个穷山沟了……尽管如此,我们的团队还是会反复深入这些地区,核实调查,以提高记录材料的准确率。
记者:濒危语言的调查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必须静心、执着才能做好的事。听您一席话,真是不由肃然起敬。那么,作为壮语文水平等级考试的主持人,能否请您谈一谈制定这一考试制度的经过?除了促进民族语文的标准化、规范化,它的社会功能应该有哪些?
李锦芳:作为壮语、壮侗语言文学学科的老兵,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学科除了教学研究,应该怎样为民族语文工作、为民族工作、地方建设发挥作用。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非遗热的兴起以及各领域各部门对民族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民族语文,尤其适用人口较多的壮语文应用产生了新的需求,需要一些具备民族语文能力的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开展民族语文能力标准化测试,来认定相关人员的民族语文能力的等级,作为相关部门的人员录用以及升学考试录取的参考。
语言水平测试,当代的外语和汉语水平考试都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广西区民语委、国家民委的支持,比较顺利开展了壮语文水平考试的研发工作。其中包括广泛收集壮语文语料,建立了壮语文平衡数据库,编制了考试大纲,初步建立考试题库。为了便于应考人员复习,还编写了应试指南和考试复习资料。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已经由广西民语委开展了3次试考。未来将由广西民语委推动,形成一项面向国内国外的常设性年度壮语文水平考试。这可谓是民族语文工作的一项创新,民族语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全国民族语文工作领域中处于前列。受壮语文水平等级考试的影响,一些兄弟民族语言的标准化考试制度也正在探索和出台之中。
民族语文水平等级考试,将会成为各级各类部门招聘以及学校教育部门升学考试语言能力认定的方式,在涉及运用民族语文的文化、宣传、司法机关、科学研究、非遗保护以及教育教学等领域,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记者: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您提了很多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提案,能否略提一二,让我们了解一下您履行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职责的情况?
李锦芳:我于2003年初受聘到国外大学工作期间得到通知,被推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至今已担任了三届。
担任政协委员的十几年当中,作为少数民族委员,我必须关注和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的心声和需求。出于对语言的敏感,我关注到社会语言援助服务问题。首都北京正在成为国际型大都市,世界友人和各民族的朋友来到北京,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交流还是进行商务活动、法律纠纷,都需要语言援助。因此,北京有必要建立一种语言服务援助保障机制,一方面能提供多方面的语言服务,包括汉语方言、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各国语言,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提供无偿或低廉价格的语言需求者的需要。我在2014年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建立语言援助服务志愿者团队”的提案,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研讨成立“北京语言援助服务中心”和 “北京市语言援助服务志愿者团队”,此项工作还关系到社会信息的及时收集分析及国家的安全稳定。提案得到了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及媒体热烈反响。
再就是,我们中央民族大学生活困难的学生比较多,近几年我以委员的身份呼吁北京市政府帮助解决这些学生的困难,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所提交的提案还有《关于硕士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的提案》、《关于加强对民办培训机构乱象的管理提案》、《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提案》等等。
要想对李锦芳教授更为全面细致了解,我们这样的篇幅显然是不够的。不过,能够让我们壮族同胞们为有这样的民族精英而自豪和骄傲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