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cy109 于 2013-11-10 09:28 编辑
开栏语:在广西23.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000多万各族人民。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98万人。千百年来,广西少数民族使用本地语言进行交流,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各地方民族语言文化内涵,形成南疆地区独特的地方民族语言。在广西,部分民族群众尚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民族政策和农业科技的宣传不能在民族地区中达到全覆盖。
今年10月,本报策划了“广西壮语电视开播情况系列采访活动”,将陆续在本报、本报网站推出系列报道专稿(同时在壮族在线贴出,感谢“壮族在线”及广大贝侬网友)。敬请广大读者和网友关注,并欢迎参与互动。
感受壮语电视的“靖西现象”
——广西壮语电视开播情况系列采访活动之靖西篇
口本报记者 阮启枝 潘朝阳 文 / 图
2000年,靖西县开播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专栏,随后又于2012年5月11日试播“五色糯”壮语时段,很受群众欢迎,民族语真正成为广西利用民族语电视节目满足民族地区群众了解当地各级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了解当地经济信息,服务基层群众的工具。该县成为全区利用民族语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典型,引起各级民族部门的关注,被专家称为“靖西现象”。日前,记者前往靖西进行了采访。
▲靖西电视台壮语播音员黎氏善是一位可人的壮家妹。
“很多人晚上到我家看电视”
10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靖西县岳圩镇居民黄斌红家中采访,这是我们靖西采访的第一站。黄斌红今年49岁,他所在的社区中,他的房子显得比其他人的更为气派,家门前聚集着一群人在聊天。听说我们来调查广播电视收视情况,众人便一下子进到他屋里,叫他打开电视机。 黄斌红家的电视打开后,恰好正在播放靖西电视台的“五色糯”壮语节目。节目由民间文艺爱好者表演,表演者所用的语言都是靖西壮语,演到精彩处,不时有观众被逗得哈哈大笑。 据黄斌红介绍,他家接的是靖西县电视网络公司的电视信号,能正常收看靖西电视台的“五色糯”电视节目,入户费每户280元,每月还收取10元的收视费。社区里的部分人家觉得费用偏贵,负担不起,所以目前还不是这家公司的用户。因为收看不到本地方言的电视节目,邻居们每晚都来黄斌红家看电视。“阿婶阿婆们听不懂普通话,想看听得懂的壮语节目,就只好来我家了。”黄斌红说:“都是乡里乡亲的,来看一下电视没什么的”。 第一站采访,就了解到居民对靖西县民语工作的褒奖,陪同记者采访的靖西县民语办主任黄茜露显出欣慰的神情,她说:“听到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们更有信心了”。
▲邻居在黄斌红家看壮语电视节目。
“我们竭尽全力做好分内的工作”
采访之前,我们事先了解到,作为该县民语工作管理部门的靖西县民语办,对促进这项工作尽职尽力。靖西民语办主任黄茜露告诉我们:靖西县总人口64.47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9.40%,是广西的壮族大县,壮族同胞平时生产生活中均用壮语交流。有少部分人还是听不懂普通话,开播壮语电视节目,是很有必要的。黄茜露说:靖西县电视台“五色糯”壮语节目去年5月11日试开播,民语部门在这项工作中发挥了职能作用,在播音人才选拔、工作协调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五色糯”电视节目陆续开办《壮语新闻》、《壮语电影》、《壮乡文艺》(兴曼楼)、《梁老师讲故事》等栏目。“特别是梁老师讲故事这个栏目,办得很有特色,群众都爱看”。黄茜露主任告诉我们:壮语电影在靖西一直以来都深受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在乡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受到译制设备和资金制约,加上译制专业人员缺乏和年龄老化,目前,电影译制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为配合做好壮语电视节目,靖西县电影公司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创建了一个简易的数字录音室,使公司的配音组有了新的生命力,使配音组能够继续运行,2011年公司成功配制了《画皮》、《寻找刘三姐》及2012年配制的《缉毒刑警》、《风云二》等故事片上了国家数字节目中心平台。2013年计划译制《特警英雄》、《举起手来》、《三喜临门》、《美丽密令》、《校园建筑抗震知识》、《艾滋病防治》等影片。但因经费太少,运行起来十分困难。
▲记者一行在靖西县岳圩镇上向群众了解壮语电视情况。
黄茜露还列举了她听到的几件本地群众爱看壮语电视节目的事例:靖西县广播电视台开设壮语时段《五色糯》,既是老人文化生活的财富,也是全县壮家儿女喜爱的节目。自从节目开播以来,在全县范围产生强烈反响,引起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右江日报》、百色电视台、百色电台的关注和深入报道,得到自治区民语委大力支持,受到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庭望的高度评价。去年11月29日,梁庭望在《广西日报》发表《“靖西现象”的奥秘》中说,“靖西现象”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说明壮语有其功能,可以弥补汉语功能在壮族地区的不足。两种功能实现互补,一定会促进壮族地区的发展。 在靖西县城,不少青年人也表示他们知道《五色糯》这个壮语栏目,家里的老人都很喜欢。在县城做生意的黄大哥是渠洋镇居民,不久前他回老家,70岁的老母亲高兴地跟他说,她现在看电视能听懂了。“我妈很高兴呀,还跟着电视哼山歌,我心里也感到很欣慰。”黄大哥说他母亲一辈子在农村务农,只会讲壮语。 对于自己的工作,靖西民语办的黄主任说:“促进办好壮语电视节目,我们竭尽全力做好分内的事。”
“这里的壮语电视广告特别受欢迎”
10月23日下午,记者到靖西县电视台采访。据该台周台长介绍,除了《壮语新闻》节目,靖西电视台尚在全力打造5档节目,继开播《壮语电影》、《壮语科技》、《壮乡文艺》(兴曼楼)、《梁老师讲故事》等栏目后,近期又将筹备开播《壮语人家》综合栏目。 周台长说:靖西电视台《五色糯》壮语时段有线覆盖全县19个乡镇,整个时段每天播出3个小时:即每天晚上9点第一次播出,第二天上午7:20和中午12:30重播,全时段均以壮语播音。台里目前有专职壮语播音员2名,专职壮语图像编辑1名,文字编辑1名,3名值班人员负责安全播出,采访人员则由《靖西新闻》栏目的12名记者兼任。
▲记者一行参观靖西电视台总控室。
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靖西电视台的人才使用问题。周台长介绍,靖西虽然是广西的壮族大县,但要按照县里的有关规定,招聘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壮语播音和采编人员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导致了想招进来的人不符合条件,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实际能力又不理想的结果。民族语言专业人才在壮语地区还是比较缺乏的。真正的壮语人才后继乏人。有关《五色糯》栏目收视率的问题,周台长说:“收视率跟收入是成正比的,我们台往年的广告投入是25万元左右,开办《五色糯》栏目后,截至今年10月,这个数字已逾40万元,年总收入估计超过50万元。今年有三分之一的广告商要求用壮语播放他们的广告。这是亮点。”
壮语栏目主持人:壮族故事是一部厚重的书
10月23日下午,我们约访了靖西电视台《梁老师讲故事》栏目主持人梁福昌。梁老师今年63岁,是地道的靖西人,早年就读于百色农校,在校时即有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毕业后长期在学校任教,退休后于2012年6月应电视台邀请,主持《梁老师讲故事》栏目。栏目开播至今已有68期,因为梁老师讲的故事与靖西本地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所以总能令观众倍感亲切,感觉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每一期的节目播出后,节目内容都会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很多人则直接向梁老师提到了自己的偏好,中、小学生向他建议讲故事时多用一些成语;中、老年人则希望他多讲好人得好报,提倡尊老爱幼,宣扬传统美德的故事。梁老师现在已经成为靖西县的公众人物,每天都有人向他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梁老师感叹:“我不是全能的人,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回答得了的啊!” 梁老师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壮族是一本厚重的书,壮族的故事、历史源远流长。用壮语讲故事,我担心的,是纵然自己尽力了,却办不好节目,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
▲本报记者采访壮语节目主持人梁福昌(左二)。
“开办壮语电视栏目大家都出了力”
10月23日下午5时40分,眼看快到下班时间了,我们的采访计划尚未完成。大家焦急地赶往采访地点并一路用电话与下一位采访对象进行联系。5时55分,我们赶到靖西县政协提案和民族宗教法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目的就是想听听政协干部对开办壮语电视栏目的看法。 说明来意后,靖西县政协提案和民族宗教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唐必良向记者表示:“开办壮语电视栏目我们政协也是出了力的。”他说:“去年3月下旬,靖西县上一届政协大会期间,我们提出了用本地语播报广播电视节目的提案。第二个月,电视台就把这个事办好了,连招来的记者也用壮语来采访。壮语节目播出后,效果很好,通俗易懂,很受欢迎。特别是山歌,用壮语演唱,谁都听得懂。山歌中的部分词句,汉语是无法表述的。靖西电视台现在的节目开头和结尾,用的音乐是本地的音乐,特别有韵味,男女老幼都听得进、听得明白,效果非常好”。 唐主任表示:壮族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多,文化民俗丰富多彩,用壮语播报广播电视节目,大家听得懂、喜欢听,这个应该得到大力支持,大家都该为此做点事。你们报社办的是广西唯一的民族报纸,更应该多为广西卫视壮语频道的早日开通鼓与呼。
▲靖西县政协唐必良主任(中)接受记者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