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2日,广西黑衣壮一枝独秀,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走进新时代群众歌咏大会》上绽放,壮民族“爱唱山歌、善唱山歌”的特性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黑衣壮,这个壮民族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支系,是何等令人神往哟。
古朴村屯 神秘诱人
2001年的秋天,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人们开始比较多地认识世居于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
晚会开始,灯光骤亮,摆成一片黑色的她们徐徐走出来,招摇的头巾翻折打叠成火棱形的图样,罩在整个头上,再把头巾的两端分别垂挂到双肩上;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的短式上衣上钉有醒目的红布扣儿;宽大的裤头,一条翻卷上来的围裙巧妙做成小包袱,叮当作响的达依项圈和银链仿佛漫不经心却很醒目地垂挂胸前……著名主持柯蓝和亚宁用中英文介绍:她们来自广西那坡县一个以黑色作为标记、叫做“黑衣壮”的神秘族群。
舞台上,不惧生人的她们大声唱起天籁般无任何伴奏、本民族多声部的山歌。
于是,关于这个仅有5万多人口的壮民族中的一个族群,关于他们特殊的生态、建筑、风俗、服饰,甚至是原始的宗教,都牢牢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而后就不断有“外人”进入他们又高又远的村屯,探访他们独特的美丽。有来自全国摄影家协会的几百名“发烧友”,也有成群结队金发碧眼的“背包一族”……到了那里,他们和黑衣壮人一起唱歌跳舞,回去时,还要带走黑衣壮人手工缝制的衣服。
跋涉200多公里的路,我们在2002年4月21日从南宁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那坡县,听县城的同志讲,黑衣壮聚居的地方是弄文、弄陇、马独等村屯。通往村屯的山路刚刚打通,但仍然不太好走。
我们决定先去弄陇。大石山间的空气好得令人心旷神怡,山路上有十几个有惊无险的“回头弯”,身边闪过一拨拨碰上外乡人便会微笑退身让步的黑衣壮妇女,半山腰高矮不一搭起的木楼时隐时现,还有路边一个个盖上瓦片的仿佛小房屋的坟……美丽而古老的村屯到处漫延着新鲜和耐人寻味的气息。
蓝靛染衣 缘起御敌
关于黑衣壮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一身黑衣,是许多外乡人初到村屯里一定要问的问题。
第一天在弄陇,靠近吃中午饭的时候,我们走上一家木楼,那里只有一个年老的阿公,在为下地干农活的儿子和儿媳准备午饭,他并不介意我们就这样走进他家。阿公将两个炉灶的火烧得很旺。与他交谈中我们得知,他的老伴一年前去世,两个女儿都嫁到另外的村屯去“当家”了,现在和他住在一起的这个儿子,很能干,先前曾到海南打工,现在是村里的村委主任,除了干自家农活,还要处理村屯大小事情。
抽着“咕噜、咕噜”响的水筒烟,陶醉起来的阿公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他说古时候,黑衣壮遭到了外族入侵,其首领侬老发带兵抵抗却不幸受伤。在退入密林中隐蔽时,侬老发发现身边一片青绿的野生蓼蓝,便随手将叶子摘下,捣烂敷在伤口上,果然消肿止痛,伤口很快愈合。侬老发带兵重上战场,击退了敌人,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于是,他下令族人移植野生蓼蓝,本族人一律穿由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作为族群的标记。黑衣壮也因此而得名。
阿公热情地留我们在他家吃饭,并从炉灶上方拿下熏烤的香腊肉,和自家种的黄豆放在锅头里焖。他说,过年时杀一头肥猪,吃掉1/3,剩下1/3熏成腊肉,1/3腌成酸肉,是一年里的桌上佳肴。说话间阿公移开脚下的一块木板,将大把大把的猪菜直接扔到底下的一层给几头小猪吃。原来,底下一层圈养家禽,那是农家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鸡牛猪狗。
劳作悠闲 能歌善舞
到弄文屯去的那天,走进寨子看不到什么人,还以为都去劳动了。我们便登上山腰,尽情地欣赏眼下美丽的木楼和整片风景,一下子就发现对面有几个小孩在树上摘枇杷,清凉的风吹过来,身旁石缝里长出的玉米苗沙沙响动。
眼前的美景,和奢华的物质没什么关联,一时间教人羡慕起黑衣壮人的好福气。代代生息的这片土地,有如此明朗的天空流云和干净的空气,悠闲的劳作不计得失。甚至,黑衣壮人还不太习惯交换和买卖。吃的玉米自己种,多余的才卖了换盐巴;身上的衣,从种棉花开始,纺线、染织都是每一个妇女的绝活。男人们干活累了有酒,阿婆珍藏攒下来的叮当细软,阿公种自己要“吃”的烟……日子周而复始,而周边的群山,多少天,多少年都不会改变。
只听见村屯小学的广播有人在说话,不一会儿,家家户户都有人往外走,盛装的打扮,身上穿的、头上戴的全齐备,还有一边整理衣裳一边小跑的妇人。我们也飞速奔跑过去,晓得讲普通话的小女孩告诉我们,大家要跳舞,不为什么,常常都会这样。
村中惟一一位保存有6朵银制叉花的妇女也出来,将发簪插满头。她并不跳舞,好像只是爱在这样热闹的时刻亮出自己祖传的宝贝,听耳边“啧啧”的赞叹声。
这个时候,大家穿出的都是最好最新的衣裳,有个女孩的母亲手工很好,为她做了很多套衣服。记者到她们家里,说要和她们买衣服,她们害羞地笑,最终还是把一件新衣服给了记者,却很不好意思地收下钱。
那天,黑衣壮人跳的有献红舞、祝寿舞和“找情人”游戏,黑黑的衣,红红的布带和青青的蒲扇飘动,热闹非凡。
婚俗奇异 随遇而安
马独屯的古朴民风和干栏式建筑保护得最好。那里的人也特别热情。一位叫六妹的女孩一下子与我们中的女记者混熟了,她还跟我们说起年轻人的婚嫁方式。
六妹新婚不久,却仍住在娘家。按这里的风俗,结婚当天,六妹像所有黑衣壮的新娘一样,只是象征性地动动筷子——并不能真正吃东西。见到新郎,大家像互不相识,却要向婆婆奉上自己准备了许久的大大小小几十双布鞋——给男家的每一位成员穿。晚上,女方还要走回自己的家里。往后的日子,逢年过节男方家会派人来接女方去小住,名堂是去干活,实际上却是小两口极珍贵的团聚机会。等到生了小孩,才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去“当家”。
六妹倚在自己家的栏杆边缝一顶小孩的帽子,她并不觉得这样的风俗苛刻。她认为这样既可以照顾自己的双亲,对丈夫的思念又很浪漫。村里有聚会,她还是可以和未婚的女孩在一起与小伙子对歌的。六妹说,当然,村里也有对自己的结婚对象不满意的女孩,但如果行为不检点,会遭到全村人的唾骂,因为无论是哪家的女孩,从结婚回来那天起,村里人就会注意她的行为。
六妹自己没有太多想法,在她看来,生活在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周围是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不会感到寂寞。嫁过去的地方,也还是黑衣壮,不费事就可以习惯。
掀起盖头打造品牌
黑衣壮在’2002南宁国际民歌节上亮相后,先后吸引了全国各地及美国、荷兰、挪威等国家的文化交流团及个人前来造访。为此,那坡县制出了一个名为“打造黑衣壮文化品牌”的总体规划。自治区领导马庆生也曾说过,黑衣壮可以好好包装,不仅要走向全国,将来还要到国外去演出。
现在,黑衣壮的目标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使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知晓“中国有个黑衣壮,黑衣壮人在那坡”。用黑衣壮具有“天籁之音”美誉的民歌和壮族服饰的“活化石”,展示和树立广西壮民族形象,从而构建起具有广西特色的壮民族文化体系。
那坡县打造黑衣壮文化品牌,主要是出版反映黑衣壮神秘性的文字、影视资料、画册、音像制品,将现有的无伴奏合唱歌曲拍成电视MTV正式出版;组建合唱团,规模编制40人,以现在在艺术院校就读的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建立农村业余歌唱队伍;积极培养后备队伍,除培训歌手外,还要让民歌教学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让全县学生都会唱民歌。以恢复古风雅俗为重点,深入各壮族山寨进行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发掘、收集、整理工作,选择一个重点村寨建立黑衣壮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同时,抓紧给“黑衣壮”注册商标,将最具有壮族特色的产品贴上“黑衣壮”的标签,以黑衣壮的品牌效应做足商贸文章。
黑衣壮文化历史内涵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共有9975户人家,5万多人,占那坡县壮族人口的32%。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民族迁徒等原因,许多人躲入深山老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
一、干栏文化
干栏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工艺简单粗糙。下面为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反映出黑衣壮祖先自然生态的恶劣,以及生产及生活条件的艰苦。
二、服饰文化
黑衣壮的衣裤套裙别具一格,为广西其他壮族地区所少见。这种着装显示出立体层次感,人也显得活泼秀雅。赶圩或走访亲友时,将围裙向上翻卷可作口袋使用,劳动时又可装少量的菜豆和零星杂粮。黑衣壮妇女所戴的双角形头巾,也是外地壮族服饰中所罕见的。以崇尚黑色为主题的审美意识,构成了黑衣壮独特的区域服饰文化。
三、丧葬文化
走进黑衣壮的村子,便可以看到在住房附近或菜园里有一座座用瓦片覆盖的坟墓。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小屋,仅仅露出屋顶部分,十分显眼。黑衣壮人认为,老祖宗的坟不能迁走,要让他们和子孙后代永远在一起。
四、银饰文化
黑衣壮妇女佩戴的银项圈,两边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双鱼对吻银项圈是壮族妇女婚嫁时的必备之物,说明黑衣壮有鱼图腾崇拜的信仰。现代黑衣壮居住的环境是缺水的石山干旱区,连人畜饮水都困难,何以来水养鱼?原来,在壮族传统稻作区,人们相信人死后变成鱼。黑衣壮佩戴的双鱼对吻银项圈,是崇拜鱼文化的遗风。
黑衣壮村屯旅游指南
★因为没有真正开发成旅游景点,村屯里没有招待外人的客栈。但可以到任何一个家庭去居住,只要你诚心实意,男女老少都会欢迎你。一进到黑衣壮的家庭,他们自酿的玉米酒你却不可不喝,而且得喝够双碗。晚间睡觉很凉爽,一年四季都像安装了“天然空调”。
★住在大石山间,雨后清晨起床,可以看到大片壮观的云海。如果再有赶早的马帮经过,应该是摄影发烧友的“美餐”。
★在黑衣壮聚居区旅游,享受的是一种状态。当地人打磨、染布、织布、节庆、唱歌、婚嫁等,都可以令都市人大饱眼福。
★在广西那坡县,20多年前的战争留下的边境巡逻路,崎岖险峻,但气势雄伟。弄平古炮台距今有100多年历史,是军事遗迹。
★世界地质遗产——枕状玄武岩群山,距县城8公里。★梅林山边境跨国原始森林,位于那坡县南部,面积约4000公顷。
责任编辑:蒋秋 来源:南国早报 作者:李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