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志强
家住乡下的妹夫用摩托车托了20多只鸭子进城出售,说七月十四快到了,不赶紧出售恐怕就卖不出好价钱。我翻开日历,今天是农历七月初十,离农历七月十四只有四天了。
七月十四是家乡的一个盛大节日,这个节日的隆重仅次于春节。那一天,老家里除像其他节日常备的饭菜外,家家户户还都少不了杀鸭和做糍粑。
记得刚读小学的时候,为了七月十四有鸭子杀,每年进入农历三月,同屯的几个小伙伴就商量养鸭的事,然后向老人讨要买鸭苗的钱。
到圩上以后,我们把老人教过的选鸭苗诀窍拿出来,那些懂得跳来跳去的小鸭子我们坚决不要,就选要刚刚出壳、绒毛还没干、体形长、背面宽、身体健全的小鸭子。
小鸭子买回家以后,为了能早日吃上鸭肉,我们就精心的饲养。我每天早晨上学前和放晚学后都带着小鸭子在村子周围挖蚯蚓喂小鸭子,直把小鸭子的小囊子喂得鼓鼓的,连走路都困难。到了星期日,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挑着鸭子到稻田里去放牧,一来让它们找虫子吃,二来让它们活动活动。俗话说,三月鸭七月鸡,意思是三个月就可养成母鸭,七个月就养成母鸡。经这样辛勤放养,三个月之后鸭子就可以出栏了。养得早一些的鸭子,三个月时就换毛,这样到七月十四时鸭子就长得又大又肥,羽毛油光滑亮,特别是公鸭,头上的毛绿绿的,当地人称“绿头鸭”。这样的鸭子拿到市上去卖,肯定卖得好价钱。我家当时比较困难,每年养的鸭子不到十只,只够过节时家里人食用,所以也没有卖过鸭子。
为了让鸭子更肥,进入七月初七,屯子里家家户户都要把七月十四要杀的鸭子关起来,用炒过的玉米灌饱,俗称“灌鸭”。早晚各一次,一直灌到七月十三的晚上。
七月十四那天,我们早早就起来帮着大人烧火,等大人杀好鸭拨去长毛后,我们就帮着拨那些刚长出肉皮的新毛。这是一道很细的“工程”,有的鸭子新毛长得太多又太短,确实拨得不干净,没办法,只好 “鸭毛当韭菜”了。
等鸭毛拨干净后,就开膛破肚,清理内脏了。而我们小孩就等着拿鸭囊做气球——把鸭囊的内面往外翻,然后用线将鸭囊的一头扎紧,在另一头插入小竹筒吹气,等鸭囊吹满气以后取出竹筒用线扎好,这就是我们的“气球”了。别看这“气球”是鸭囊的,它却像天上的弯月一样煞是好看。我们把一条长线连起两头,挂到身上真有点像红军带干粮的布袋。有的家长在吹气前将一两个红辣椒放进鸭囊里面,更别有一番情趣。
这一天,女人们则负责做玉米糍粑。她们一大早就将已经滤出水份的糯玉米浆,拌上赤砂糖、炒芝麻等,用手抓成一个一个鸡蛋大小的圆团,再放到芭蕉叶上压开成带状包起来,放到锅头里蒸熟即可。做糍粑的难度在于磨浆,因当时还没有钢磨,只能靠人工用石磨磨浆。女人们必须在七月十三以前把浆提前磨好。用石磨磨出如此多的玉米浆,一个人推肯定是吃不消的。好在我家那时有我妈还有婶婶两人一起推磨。尽管这样艰苦,她们也“痛并快乐着”,没有发出一句怨言。这也体现了家庭的和睦温馨,节日里各司其责,配合默契,欢欢乐乐。
我们家乡七月十四还有个习俗,就是用彩纸剪成冥衣送给亡人,每到那天人们都给家中已故祖先送每人一件冥衣。他们将冥衣写上祖宗名字然后焚烧送上天去,表示对先人的怀念。也许因为这点,七月十四也称“鬼节”。
现在想来,自己也有多年不在家里过七月十四了,七月十四的风俗希望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因为这毕竟是一种怀念仪式吧,和清明节一样,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来源:
[url=http://www.bsyjrb.com/]百色新闻网[/url] 作者:潘志强 发布时间:2013-08-19 18: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