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的是山歌,传的是希望
——记大新县高腔诗雷传承人唐海宝
□ 本报记者 韦冬慈
10岁开始“痴”上山歌,24岁成为歌师,54岁被推选为广西民间歌王,现年已过七旬的唐海宝,神清气爽。他说,这都是唱山歌唱出的“效果”。
前不久,率队参加扶绥县“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山歌会,唐海宝又囊括了第一、第二名。这位被人们冠以“高腔诗雷传承人”称号的老人,始终不渝发挥自己的余热,将壮族山歌一代代传承下去。
年少从师缘“山歌很有味道”
山歌,清新、自然、纯正。唐海宝从小就被这样的“味道”所吸引,并渐渐走上山歌之路。师傅农世兴,便是他的引路人。
上个世纪40年代,山歌还比较盛行。在唐海宝的家乡大新县桃城镇宝新村,村里人茶余饭后就到大树底下唱山歌。年少的唐海宝放学后喜欢到人多的地方看热闹,还经常坐在歌师旁边听歌,渐渐地,他发现“山歌很有味道”,自己也开始跟着唱。在这些山歌手中,有位老人叫农世兴,是当地有名的歌师。他唱歌的时候喜欢喝酒,而且一喝酒就能编出很多山歌。“农老师唱的歌很好听,为了能听到他唱歌,每天我负责帮他买酒。”唐海宝嘿嘿一笑说,老人家一高兴就教他唱山歌了。
唐海宝对山歌很有天赋,很快就把农世兴教给他的山歌学下来。农世兴看到他这么热爱山歌,又很讨人喜欢,于是决定把毕生积累下来的歌一一教给他,同时给他制定了唱山歌的“职业道德”:不准唱乱七八糟的歌,不准乱编歌,一定要用民间最优美的语言编唱,对歌要讲究技巧和风度,给人听了有乐趣、有启发等。正是这样一些准则,让唐海宝往后的山歌路走得更顺畅。
15岁那年,唐海宝学会了第一首山歌《俔木硬硬在山间》,寓意着歌手坚韧不拔的意志,后来也被认为是情歌在当地传唱。16岁,唐海宝开始自己编歌,后来几年自己还组织了一个山歌队去和别人对歌。唐海宝和他的妻子也是在对歌中认识的。两个热爱山歌的人走到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相识第二年他们便走进婚姻殿堂。
在唐海宝一生中,除了农世兴,还有一个人深深地影响着他,这个人叫李敏,是他的山歌搭档。1992年,李敏被诊断出肝癌,临死前,他把唐海宝叫到身边说:“希望你能把我们的山歌传唱下去。”唐海宝含着泪答应了老搭档的请求,他说:“请你放心,我一定会让山歌一代代传唱下去!”
退而不休挽救传统文化
高腔诗雷是大新的特色山歌,以音调高亢响亮而得名,其和谐的二重唱表演形式在广西山歌中独树一帜。然而,随着老一辈山歌手的离世,这种特色山歌渐渐“销声匿迹”。“山歌是我们壮族人的传统文化,怎能失传呢?”唐海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00年退休后,唐海宝开始忙碌于收集整理及传承山歌。
传统山歌拥有上百年历史,很多已经失传,怎么把剩下的山歌收集起来?唐海宝说,这就需要读懂壮文,因为百年前的语言与现在的语言有差异,只有学会了壮文,才能更好地翻译传统山歌。于是,2000年他便到广西壮校学习壮文。学成归来,唐海宝又自费前往下雷、硕龙、宝圩等11个乡镇的49个村屯深入挖掘、整理山歌。
一天,得知恩城乡和平村有个老人记载有诗雷歌词,唐海宝激动不已,当天踏上坑坑洼洼的山路,直到天黑才赶到和平村。但是到了村里之后,唐海宝听说老人已经过世了。失望之余,他只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老歌手的家人身上。而老歌手的后人却告诉唐海宝,诗雷歌词虽有,但按照当地的习俗,人死了,歌词也要烧给他。所以,老歌手的后人已将诗雷的记录稿通通烧给了他。唐海宝忙活了一天徒劳无功,只好继续拜访其他会唱山歌的老人。只要一听说有人会唱高腔诗雷,唐海宝都不放过任何可以收集山歌的机会。
然而,很多会唱歌的老人因为缺乏文化,只会用当地壮话来唱,很少记载歌词。为此,唐海宝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先找到能唱山歌的老人,然后请他们唱歌,同时用一个录音机把老人们唱的歌录下来,最后再对山歌进行编整。这事做起来不容易。但唐海宝说,能够挽救咱们壮族山歌,自己心里也开心。
根据组织的需要,2003年唐海宝出任广西壮校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班长,他一边辅导培训班学员学习壮文,一边指导他们创作、翻译壮族山歌。截至目前,唐海宝已经收集和创作的山歌有上万首。
锲而不舍发展壮族山歌
有了歌词,谁来唱这些诗雷?唐海宝心里明白,只有先让一些人把诗雷唱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唱诗雷的队伍当中。为此,他决定组建山歌队。
“现在农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家中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如何抓山歌队伍建设?”唐海宝说,从老人抓起,然后逐步带动年轻一代。
2007年,我市举行第一届壮族山歌赛,唐海宝率领的山歌队一举夺得前两名。一跑就打响的大新山歌队很快吸引了自治区艺术家协会的注意,他们决定把第二届壮族山歌赛定在大新县举行。“当时有17个参赛队伍,歌手大多在40—50岁之间,只有一对20来岁的歌手。”唐海宝意识到培养年轻歌手的紧迫性。2009年,在唐海宝和大新县文化馆的共同努力下,由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共同协作规范办学的办法,从财政资金专门拨出15万元,终于在县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开设第一届职业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大新首届民族文化艺术班。唐海宝不辞辛劳,亲自参与艺术班授课,使48名年青的学员接受了这门乡土歌唱艺术。当年,在我市第三届壮族山歌(青年歌手)大赛中,唐海宝率领的山歌队分别获得了最佳表演奖、最佳作品奖、最佳服饰奖等六个奖项的好成绩。
几年来,经过唐海宝的精心培养,涌现了歌王郑先林、广西十大山歌手许秀珍、冯罗珍,本土著名歌手赵元亮、冯永娥、谢电敏、赵廷金、李红梅等一批新的山歌传承人。唐海宝的成功招来了一些同行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甚至想方设法离间他组建的山歌队。唐海宝毅然表示,山歌是民族的,不是哪个人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山歌队被打垮后,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前两年,借力于新农合政策宣传,他又重新组建了40多人的山歌队伍。他们先后参加了中南海、上海世博会等民歌节的演出,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山歌的生存与发展应被赋予新的内涵。”唐海宝说,把党的政策方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演唱出来,很受欢迎。为了激发群众参与山歌传承的积极性,2011年以来,唐海宝还组织了多场山歌会,参加比赛的歌手上千人,观众多达万人。
日前,记者到大新采访,唐海宝正忙着指导两个山歌队排练节目,他们对参加扶绥县“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山歌会信心满满。由于歌手们白天干活,所以排练的时间都在晚上。家住恩城乡万里村的山歌手李红梅告诉记者,白天他们家种甘蔗,吃完晚饭大儿子就开着摩托车送她到县城排练,排练结束又接她回去。同是山歌手的李玉露表示,唱山歌使她心情愉悦,“要是十天不唱歌,我就觉得不舒服。”目前,唐海宝的山歌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他希望有更多群众加入到山歌传承的队伍中来。
在本应享福之年,唐海宝却一根筋扎在山歌传承的事业上。如今一有空,他就打开DVD来学习柳州山歌。他说,突破柳州山歌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记者问他有没有信心,老人家很坚定地说“有!”不仅如此,唐海宝正在研究高腔诗雷的改革和包装,目的是把本土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
来源于崇左日报2012-04-10
第06版也见崇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