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壮语"应该叫停了,在如今社会环境下,还"推广壮语"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了.因为解放初期提出的"推广壮语"其实是推广一种工具,这是这样一种工具,通过使用这种工具能达到某种经济目,然而,时代变了,壮语这种作为工具的作用几乎不存在,所以"推广壮语"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解放初,壮族地区绝大部分群众,缺乏科学知识,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当时的政府来说,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壮族人民科学生产,是十分迫切的任务,然而,如果对一直使用壮语交流的群众进行汉语教学,然后再汉语去传播科学知识,就好比说在中国推行英语教学,然后以英语为工具去向中国人传播科学知识一样,这工程显然浩大,很难实现.但是如果过推广壮语,然后用壮语去传播科学知识就好比把西方科学著作翻译成汉语,让中国人去学习,这样的举措成本低,见效快.所以对于解放初,迫切要求摆脱极端贫穷的广西壮族地区来说,推广壮语,然后以壮语为工具去传播科学知识,是很务实的.然而,时代不同了,新中国发展了50多年,壮语起初的作用几乎不存在了,推广壮语已经不是提高壮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壮族经济的必须了.理由如下.
1:经过50年发展,特别是传媒的发展,壮族人民接受到汉语的机会增加,对于大部分壮族同胞来说,一汉语为工具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比通过壮语为工具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直接,更容易.
2:在壮族地区,还有那些人不会汉语的?我想在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今天,只有村里的老人不会汉语了,但是说白了,这些老人其实就是数着手指头等死的人了,他们基本不可能对社会发展有什么贡献了,为了这些老人而去推广壮语,让他们接受现代科学知识,我看必要性不大,毕竟这些老人要的不是科学知识了,而是养老保障.
3:壮族地区的劳动力,绝大部分已经能很熟练掌握汉语了,这群对社会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人,既然已经不存在以汉语为工具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困难,那么推广壮语在壮族地区其实就没有什么必要性了.
4:当然,在壮族农村,不会写汉语,不会说汉语的劳动人口还有不少,几乎都是在信息比较闭塞地区的人,但是不会听汉语的壮族劳动人口我想没几个吧,连在集市上卖菜的老婆婆就算不会说汉语,但是人家也能听懂你用汉语跟她讨论价格.可以说,只要你叫有个收音机,那应该都听得懂汉语.对于这些不会写汉语,不会说汉语的劳动人口,你与其让他去学壮语,不如干脆让他们学习汉语,因为能听懂汉语的人,学汉语的难度其实不是很大,而且你学了汉语,到处可买到介绍科学知识的汉语书籍,而你学壮语,我看想买本壮文版的<炒股手册>估计有点难度吧?
"推广壮语"在广西,只有对那些年过古稀,或者少数生活在信息闭塞地区的壮族同胞有用,而对于广大壮族同胞,特别是奋斗在社会建设各战线上的壮族劳动人民来说,是多此一举,走弯路,我们何必为了少数人的生活需求去浪费太多经历呢?"推广壮语"其实对壮族文化的发展有很大毒害作用的,因为"推广壮语"是出于经济目的的,而非文化目的,"推广壮语'其实是推广一种工具,让壮族群众通过使用这种工具,以最快速度去学习文化知识,这样势必会引如大量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极大破坏壮语的民族性,使壮语越来越像汉语方言,"推广壮语"的时代应该过去,我们应该进入"保护壮语"的时代,对于没有太大经济价值的东西,而仍然存在文化价值,对文化多样性有贡献的东西,一旦都只能是保护,而不太可能去推广了,比如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样的.其实壮语应该被看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的理念去看待,这样,这才是壮语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样我们才不用一味的去向汉语靠近,不用去借用大量外来借词,这样壮语才能保持她民族本色,不用变成一种四不象的语言,这才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推广壮语"的观念应该消除,而"保护壮语",把壮语看作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还原的观念应该形成.就跟现在全国禁止在保护区建宾馆,游乐场所一样,这些东西我们应该去保持她的原样,而不是去为了让更多人去认识她,接受她,也更不是为了赚钱,而改变自然界原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