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1161|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谁证明了朱元璋是回族?

[复制链接]

152

主题

2

听众

1万

积分

社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最后登录
2019-5-31
注册时间
2004-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6-25 01:09: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原网址:http://book.sohu.com/20050621/n240123621.shtml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陈梧桐

  读了《百岁老人周有光答客问》一文(载《中华读书报》200 5年1月22日),对周老先生说的“现在新的考证说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汉族而是回族,这已经证明了”,感到非常惊讶,不知这个“新的考证”是谁的考证?发表在何处?是如何证明的?

  著名的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一书中,有条脚注提到过“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兰教)”(《民族宗教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但白先生对此并未作过考证,他撰写的有关伊斯兰教和回族史的诸多论著,从未把明太祖、建文帝和明武宗列为回族人物,他主编的《回族人物志》,也没有这3个明朝皇帝的传记,可见他对那些传闻是持有疑义的。

  大量的史实证明,朱元璋不是回族而是汉族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不信奉伊斯兰教之外的其他宗教,一些回族的家规明确规定:“家禁用道、释教”(晋江《郭氏家谱》)。但朱元璋及其前辈、后裔都不信仰伊斯兰教,而是崇信佛、道。朱元璋“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觉寺”(郎瑛:《七修类稿》卷7,《朱氏世德碑》),自此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他成为一名白莲教徒,但并未改变佛教信仰,攻占应天等地,不仅广交戒德名僧,还同许多道士建立密切的联系。

  登基称帝后,朱元璋在大力提倡尊朱崇儒,确立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同时,更是大搞神道设教,扶植佛教和道教。他不仅拨出巨资,修缮、重建一批寺院和宫观,并授予大量田土、芦荡,免除其税粮和差役。还多次召集名僧举办法会,自己头戴皮弁,腰插玉圭,亲率群臣顶礼膜拜;或征召道士,举办祈雨斋醮,自己“设藁席露坐,昼曝于日中,顷刻不移,夜卧于地,衣不解带”(《明太祖实录》卷53)。他还应僧道之请,设立善世院、玄教院,后改为僧录司、道录司,以名僧、道徒总领全国佛、道事务。为了扩大佛、道的影响,朱元璋又命四方名僧点校《大藏经》即《浩武南藏》,令宗泐、如?等僧人重新笺释《般若心经》、《金刚经》和《楞伽经》,亲自为《心经》作序;并仿效唐宋君主,亲为《道德经》写序,撰成《御注道德经》二卷,还撰写《周颠仙人传》,广行刊布。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他的众多子孙中,不乏崇信佛、道者,如明成祖、明孝宗都崇信佛、道,明武宗佞佛,明世宗佞道。也就因此,明朝官方还多次组织刊刻卷秩浩大的佛藏与道藏。

  当然,在大力扶植佛、道的同时,朱元璋也在南京、西安及西北、闽粤等地敕建一些清真寺,并御书《至圣百字赞》,称颂伊斯兰教有“协助天运,保庇国民”(刘智:《至圣天方实录》卷20)之功用。这并不是由于朱元璋信奉伊斯兰教,而是出于他的“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因为当时不仅明王朝的辖境内居住有回族,明朝的军队中有众多的回民将士,而且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包括回族聚居的西北地区尚待统一,他实施这种“因俗而治”的政策,目的在于争取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支持,以推进全国的统一事业,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正由于朱元璋没有伊斯兰信仰,所以伊斯兰教尽管受到朝廷的保护和扶持,但其地位却无法同佛、道相比,有明一代始终未见朝廷为之设置机构,委任官职,也未曾采编刊刻过任何有关伊斯兰教的撰述。

  回族不仅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在风俗习惯上也受到伊斯兰信仰和文化的影响。例如在饮食习惯上禁食猪肉,在丧葬习俗中主张速葬,停尸不得超过3天,并实行土葬,不用棺材,尸体冲洗后以白布缠裹,由阿訇主持殡葬。但不论朱元璋本人还是他的前辈、后裔,都未见有这种风俗习惯。有明一代的宫廷御膳,从未断过猪肉。负责置办御膳的光禄寺,每年要用30100头牲口,其中就有猪18900头(万历《明会典》卷116)。祭祀祖先,猪也是必备的供品,如祭祀太庙,洪武二十六年定议,所供祭品需用“豕十九”,万历初年又规定时享用“豕三十一”,袷祭用“豕三十五”(同上卷86)。丧葬则完全遵循汉族而非回族的习俗。如停尸时间,除朱元璋的父祖和在“靖难之役”后不知所终的建文帝、在“夺门之变”后被废的景泰帝情况不明外,明朝皇帝死后的停尸时间都大大超出3天的期限。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死后,停尸时间算是最短的,但前后也达7天。停尸时间最长的是明成祖,长达5个月之久。再如安葬的方式,虽然实行的是土葬,看不出民族习俗的区别(汉族和回族都实行土葬),但全不用白布缠尸,而是头戴皇冠、身着龙袍,使用棺椁装殓下葬的。已经发掘的定陵地宫后殿,摆放着明神宗和孝端、孝靖皇后的3具棺椁,棺椁中有皇帝的皇冠和龙袍,皇后的凤冠和礼服,就是最好的物证。朱元璋的父母死后“殡无棺椁”,并非出自回回的习俗,而是由于当时朱家太穷,穷得连坟地都没有,更不要说置办棺椁衣衾的银两钞币了。幸得邻居刘继祖给了一块坟地,朱元璋和二哥、大嫂才得以为双亲换上洗干净的破旧衣服,将他们草草埋葬。此外,明朝的陵墓,从江苏盱眙的祖陵、安徽凤阳的皇陵到江苏南京的孝陵和东陵、北京的十三陵和景泰陵、湖北钟祥的显陵,碑刻都只有汉文而没有阿拉伯文字,雕饰也都是传统的汉族风格而非伊斯兰风格,陵制也都是在唐宋陵寝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与伊斯兰风格的回族坟墓迥然有别。

  最能说明朱元璋民族成分的,当推吴元年十月他命将北伐时发布的《谕中原檄》。檄文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斗争口号,并说明他出兵北伐旨在“复汉官之威仪”,还宣布:“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皇明诏令》卷1)在古代,“中华”是个多义词,含义与“中国”相当,以地域论,主要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中原王朝直接管辖的地区;以文化论,一般是指古人所说的“礼乐冠第”的中原文化;以民族论,一般是指汉族,即华夏族类、中夏之人。“色目”一词初见于唐代,意指各色名目、各种等类,又指姓氏稀僻之人。元朝征服西域诸地,因其部族、国家很杂,又多姓氏稀僻,便称该地区的降附人口为色目人。常见于元人记载的色目人,有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钦察等。朱元璋将蒙古人和包括回回在内的色目人都蔑称为“胡虏”,同列为驱逐对象,只有“纯知礼义”即认同中原文化,“愿为臣民”即归附于他者,才可“永安于中华”,“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说明他本人不是回回,否则岂不是自己驱逐自己?朱元璋打出“恢复中华”、“复汉官之威仪”的旗号,说明他是汉族人,否则岂不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面对辽、宋、夏、金、元以来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吸收元朝统治者推行歧视和压迫汉族的政策加速其灭亡的教训,继承唐太宗等开明君主“以文德绥海内”、“爱之如一”的进步思想,强调“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明太祖实录》卷53),要把“以德怀之”放在其“威德兼施”的民族政策之首位。但是,由于朱元璋是汉族人,作为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他仍未能摆脱历代汉族王朝统治者的“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束缚,对少数民族仍持歧视的态度。洪武元年二月,他下诏复唐式衣冠,即禁用“胡服、胡语、胡姓”(同上卷30)。许多蒙古、色目人入仕之后,纷纷改用汉姓汉名。后来,他觉得此举有悖“先王致谨氏族之道”,才又下令“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同上卷51)。朱元璋还禁止蒙古、色目人在本民族内部自相嫁娶,《大明律》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指汉族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最后还需指出,周老先生在答客问中,将回族和建立辽、金、元、清诸朝的少数民族称为外族,这也是欠妥当的。中国自古是多民族的国家,秦汉开始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辽、金、元、清王朝的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不仅自古就居住在我国的土地上,而且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前,就都已归属中原王朝的管辖。回族虽然含有较多的外来血统,但他们并不是在国外形成为一个民族再迁入我国,而是由唐宋以来在我国落地生根的波斯、阿拉伯人等和畏兀儿、蒙古、汉等民族的一部分人通婚融合之后,在我国境内形成的民族。因此,不论是契丹、女真、蒙古、满族还是回族,他们虽与汉族彼此互相视为外族,但却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中国的领土疆域,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国的历史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起创造的。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享有中国历史主人的地位和权利。如今,我们已处在实现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时代,显然是不应再沿袭那种“内诸夏而外夷狄”的陈腐观念,把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视为外族的。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正在起步的黎族峒 [url]http://www.chinalizu.com/bbs/[/url] [IMG]http://www.rauz.net/bbs/UploadFile/2004-12/20041229113259775.gif[/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听众

617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5-6-28
注册时间
2005-1-23
沙发
发表于 2005-6-25 06:32:00 |只看该作者

周有光作为语言文字学家,忧国忧民,深感汉字落后,期盼着尽早实现汉字拼音化呢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入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0

听众

1318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5-7-30
注册时间
2005-5-21
板凳
发表于 2005-6-25 07:46:00 |只看该作者
周有光有毛病,人老了,说起话也是糊里糊涂的了,就当听笑话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561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05-6-25
注册时间
2005-6-16
地板
发表于 2005-6-25 09:23:00 |只看该作者

没人写东这些怪东西我们看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

听众

6974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8-27
注册时间
2005-3-12
5#
发表于 2005-6-25 12:38:00 |只看该作者
毛是苗族的,孙是客家的,朱元璋是回族的,李世民是鲜卑族的,下一个就是论证黄帝是牙思库龙星球来的外星人了

父客家,母闽南,说广府白话 生于桂西长于桂西居于桂西 壮家女婿,已有汉壮混血小宝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听众

617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5-6-28
注册时间
2005-1-23
6#
发表于 2005-6-25 14:10:00 |只看该作者

据论证,刘邦是淮夷,属于东夷

历史上只有宋是汉族的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入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

听众

1万

积分

社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最后登录
2015-4-22
注册时间
2004-8-31
7#
发表于 2005-6-28 15:5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道家玄武在2005-6-25 12:38:07的发言:
毛是苗族的,孙是客家的,朱元璋是回族的,李世民是鲜卑族的,下一个就是论证黄帝是牙思库龙星球来的外星人了

不是说毛是土家族嘛??怎么变苗了,嘿嘿,反正只要证明他不是汉族就够了,管他哪个族呢,说不定可以论证今天的老大是维族呢...

黄浦江畔 十里洋场 古之封妻荫子 今有香车美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8#
发表于 2005-6-28 15:57: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csonline.com.cn/infomation/rljmsj/t20030808_1671.htm

楚国时期的长沙社会经济

http://www.csonline.com.cn 2003年09月09日15时30分 星辰在线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政治上诸侯林立,群雄争霸;文化上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经济上,由于变法改革,封建经济正式确立,进入伟大的铁器时代。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大国。湖南地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楚国的管辖范围,而是由于楚国的不断拓展,经历了较长时间,才把这一地区并入楚国的版图。据历史学家们考证分析,西周初期,楚人已筚路蓝缕,辟道长沙,联通荆襄以达周都,并向周成王姬诵献“长沙鳖”(甲鱼)。“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楚人用荆条编成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开山辟路,征服山林,开始其艰苦创业的历程。到春秋中晚期,楚国开始强大,逐渐控制了湘北、湘中、湘西地区。
  楚人统治长沙地区大约在春秋晚期。大量的考古发现已证实了这一点。据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县西北)考古勘探史料表明:从郢向南渡长江后,有一大道自公安进入湖南,经澧县、常德至长沙。这条大道与郢北大道形成联结南北交通的主干线。从长沙浏城桥l号楚墓出士的车伞盖、车辕、铜马衔、铜车辔等车马器也证明当时长沙地区的陆上交通工具已与中原无异。1958年发现的长沙东南郊太子冲遗址,出土的鬲、豆、钵、罐、鼎等陶器,年代属春秋晚期。50年代在长沙浏城桥、东郊龙洞坡等地,也发现了一批春秋晚期楚人墓葬。可见春秋晚期已有大批楚人在长沙地区活动。吴起变法以后,长沙已成为楚人最重要的活动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几十年中,在湖南发掘出土了4000多座楚墓,其中长沙地区就有2000多座,占一半以上。从这里我们不难得知,长沙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逐渐成为楚国的重镇。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引李陈玉的话说:“《怀沙》,寓怀长沙也。……长沙为楚东南之会,去郢未远,因与荒绝异。”
  楚国为加强对湖南地区的统治,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主要是:(l)设封君,立封地。楚大夫靳尚就曾封于宁乡靳江一带,靳江也由此而得名,受封者只要承认国王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向王室缴纳一定的贡赋,就可收取封地的全部田租,并役使封邑上的农民,这种封君制度显然已初具封建领主的性质。(2)建立郡县制。文献记载长沙属黔中郡,另有一说长沙属洞庭郡,有待考证。(3)建立移民国。楚国在扩张过程中吞并了许多国家,为安置灭国遗民,楚国往往把他们大批迁往新征服的湖南地区,使南楚荒僻之地得到大规模开发。文献所载“楚文王迁罗于长沙”,近年考古发现证明确有其事,在今长沙城以北约80公里处发现了罗子城的遗址。罗子国原在湖北襄阳一带,公元前7世纪被楚武王所灭。(4)控制交通要道,建立城池据点,设卡收税,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税制度,要免税必须持有楚王赐予的金节。如车节规定,“金、革、黾、箭”这些军用物资禁止贩运,因“陆行北通上国,意在防其资敌谋反”。舟节规定,马牛羊不免税,由大府统购。水路不通北方,所以舟节不禁运金、革、黾、箭,可见楚南政局相当稳定。船队往来诸水之上,谷粟、布帛、麻缕、食盐、竹木、陶器、漆器,以及象牙、犀角、黄金等都在贩运之列。
  由于楚人在统一湖南以前,已逐步实现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的过渡,他们的到来,不仅使处于松散的湖南社会第一次纳入强有力的封建政权的统治,而且,他们同时也带来了中原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因而促进了湖南地区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获得迅速发展。
  长沙作为楚国的“东南之会”,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城池已初具规模,并逐步成为南楚的政治中心。伴随着楚人的迁入定居和商品交易的增多,到战国时期,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市。长沙地区3000多座楚墓的发掘,以及这些楚墓所出土的大批在当时处于领先水平的铜器、铁器、漆木竹器、丝织品、琉璃和玉石器等,都说明了长沙地区社会经济的发达。
  社会经济的发达还可从当时长沙楚民的生活习俗得到映证。长沙楚人最突出的生活习俗是善修饰、美姿容。屈原在放逐沅湘时写下了大量描述楚人爱修饰的诗句,如“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九歌·云中君》)、“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九歌·大司命》)、“今修饰而窥镜兮”(《九辨》)、“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等等。可见,喜用铜镜、喜佩琉璃(即“陆离”)是长沙楚民的两大习俗。湖南各地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琉璃珠,其中以长沙地区最多,共200多件。湖南又是出土战国时期铜镜最多的地区,其中仅长沙地区就出土楚国铜镜470面。可以说,楚人是当时中国大地上最爱美的民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9#
发表于 2005-6-28 16:07: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b.xinhuanet.com/cwh/2005-03/07/content_3829925.htm

土家族族源

www.HB.xinhuanet.com  2005-03-07 13:35:42 

土家族是居住在湘鄂渝黔边的一个古老民族,自称“毕兹卡”。对于这个民族的族源,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看法,如巴人后裔说、土著先民说、乌蛮说、江西迁来说等等。在这些观点中,巴人后裔说、土著先民说理由更充分一些,特别是巴人后裔说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自从潘光旦先生所著的《湘西北的“土家”和古代的巴人》发表以后,土家族的主体为巴人的后裔的观点一直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这一观点许多研究者都从文献考据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入手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基本上廓清了巴人的来源、迁徙、流变情况。即是说早在商、周时代巴人就生活在鄂西南的清江流域,殷墟甲骨文中记载的“巴方”就是古巴族。商朝末年,巴人还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因功封为巴子国。春秋战国时期,巴人与东边的楚国时战时和,双方交往密切,文化相互渗透。后来,在楚国威迫下,巴国不断向西南退却,直到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先秦时期巴人的历史经过研究者的研究考订所给予的定位,为近期的考古发掘所证实。清江隔河岩考古队从1987年起,对清江库区淹没地带进行考古发掘,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香炉石文化的发掘和命名。香炉石文化遗址位于长阳县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距传说的廪君出生地不远。经考古专家认定,香炉石文化距今最早为4000年,早期相当于夏、商、周时期,从第四期西周时期以前到第一期夏朝时期为早期的巴文化。其文化类型与其它夏商文化迥然不同。生活用具以夹砂褐陶或灰褐陶为主,约占80%,纹饰以粗、细绳纹和方格纹为主;“香炉石文化”的人们,一般都靠河流居住;这种文化的经济生活中捕鱼和狩猎占很大比重;“香炉石文化”地处较封闭的山间河谷地带,但文化并不十分落后。可见,香炉石文化与史载的巴文化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十分相似,因此,考古学界将“香炉石文化”定为早期的巴文化不是没有道理的。三峡库区也发现了多处巴文化遗址。 秦灭巴以后,巴国不复存在了,但巴人不断迁徙,广泛分布在武陵山区。秦实现统一后,在原巴人故地设巴郡、黔中郡、南郡。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史书把当时活动于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通称为“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西汉时,被称为“武陵蛮”、“澧中蛮”、“溇中蛮”、“零阳蛮”中的向、田、覃等姓首领的活动已载入史册,《后汉书》、《晋书》、《华阳国志》等史书对其史迹均有记载。这些被称为“禀君种”、“板 蛮”的人已经有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其活动地域基本与今天土家族所在地吻合。

三国时,“武陵蛮”又称为“五溪蛮”。“五溪蛮”中既有土家族的先民,也有苗、瑶、侗等族的先民。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的分裂,各族大混杂,巴人的迁徙也很频繁,东边一直扩迁到鄂东北和河南东南部,所以史书记载也很混乱,有“酉溪蛮”、“零阳蛮”、“溇中蛮”、“建平蛮”、“巴建蛮”、“酉阳蛮”、“宜都蛮”等称呼。

唐宋时期,把居住在渝鄂湘黔交界地的土家族先民以地名命族名,称为“夔州蛮”、“信州蛮”、“彭水蛮”、“施州蛮”、“辰州蛮”、“石门蛮”、“溪州蛮”、“高州蛮”等。杜佑在《通典》中概而言之“其在峡中巴梁间,则为廪君之后”。至宋代,史书上为了区别其他少数民族,则把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冠以“土兵”、“土人”、“土丁”等名称,这些称呼的出现,标志着土家族这一人们共同体已初步形成。 元明清三朝,中央王朝在今土家族居住区普遍实行土司制度,规定“蛮不出境,汉不入峒”,使居住在渝黔湘鄂边的“土人”基本上稳定下来,加速了土家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形成。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汉人大量迁入后出现的。宋以后,汉人逐渐迁入武陵山区,特别是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汉族大量迁入,于是出现了“土民”、“客民”之分。为了区别外地迁入的人群与本地人的不同,“土家”一词开始出现。以汉语自称“土家”,称外地迁来的汉人为“客家”,称毗邻的苗族为“苗家”。《咸丰县志》载:“今就本县氏族列之,大指分土家、客家二种。土家者土司之裔……。客家者,自明以来,或宦或商,寄籍斯土而子孙蕃衍为邑望族者也”。虽然这种说法不够准确,但把“土家”与“客家”严格地区分开,正式把“土家”作为一个人们共同体提出来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清朝所修的方志中不少都把土民、苗民、客家区分开来,表明土家族这一人们共同体已经形成。

当然,土家族是多元一体,除了巴人的后裔外,还有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著人、外面迁来的汉人及其它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在共同与大自然和自己的敌人的斗争过程中,相互交往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土家族。

土家族确认

土家族作为一个人们共同体虽然早已形成,但作为一个民族正式被确认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解放以后,田心桃(女)等许多土家同胞多次向中央反映,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要求中央正式确认。1952年严学窘教授奉命到湘西调查土家语情况。1953年9月,中央又派以汪明瑀教授为负责人的中央调查湖南土家小组。党中央在听取了这些专家的汇报后,决定派著名学者潘学旦、王静如、汪明瑀对土家历史、语言等进行考察研究。经过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潘光旦先生写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王静如先生写了《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汪明瑀先生写了《湘西土家概况》。以上三篇文章论证了土家不是苗、瑶、獠、彝、汉,而是巴人的后裔,应该是一个单一的民族。1956年,中央又派潘光旦先生为组长的调查组,赴湘西和鄂西调查。同时,党中央又组织力量给党内有分歧的同志做思想工作。1956年10月,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已基本确定下来。1957年初,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最高国务会议,向达、潘光旦参加了会议。接着全国政协召开扩大会议,潘光旦和向达作了联合发言,与不同意土家为单一民族的人进行了辩论。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电告湖南省委和湖北、四川、贵州省委统战部,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同年3月15日,土家族作为单一民族在《光明日报》上公布。从此,土家族才真正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随着土家族的被确认,土家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逐步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以后,鄂西南、川东南、黔东北的土家族人民不断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由于“左”倾思想对民族工作的干扰,土家族干部群众的要求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步得到圆满的解决。 1980年5月,来凤土家族自治县和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先后成立(1983年12月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后,这两个自治县改为原称)。1983年11月7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1月11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983年12月1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93年4月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11月10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1月13日,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1月18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2月8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2月12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987年11月20日和23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也先后成立。另外,在土家族散居地区还成立了土家族乡。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自治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0#
发表于 2005-6-28 16:09: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b.xinhuanet.com/cwh/2005-03/07/content_3829991.htm

楚国的族源有谁知?

www.HB.xinhuanet.com  2005-03-07 13:43:17 

楚国的族源问题,是近年来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然而看法存在很大分歧,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五说。

一,华夏说。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冲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史记·楚世家》中楚灵王也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为华夏族,当是有史籍为证的。

二,苗蛮即上著说。从整个楚国历史看,中原华夏诸国从来就把荆楚视为蛮夷。《史记·楚世家》中,楚王也一再声称自己就是蛮夷。楚国的土著人民在长江中游一带土生土长,自有其独立发展的文化序列,其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已为考古学者所证实。说楚族源为苗蛮系统,当为有据。

三,东夷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胡厚宣《楚族源于东方考》对高阳氏的出生地空桑山和墓葬地帝匠,作了详细考证,认为空桑山在山东曲阜附近,市直在河南濮阳,因出生地、葬地均在东方,故为东夷族。

四,西方民族说。此说又有两种意见。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提出,高阳氏来自西方的新疆、青海、甘肃一带,即是来自昆仑山的民族。岑仲勉《楚为东方民族辨》在批评楚民族东夷说的基础上,提出楚先民是来自西亚拜火救的米地亚人的观点。

五,民族融合说。张正明《楚文化史》和王廷洽《楚民族层次分析》,同时提出楚先民是由华夏高阳氏的一支,南下与当地土著融合的结果。王氏则更进一步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分析陆终氏与鬼方妹女的结合,即民族融合的历史遗迹。王氏另文《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从确定高阳氏族属的原则出发,力证高阳氏确系华夏人祖先,并指出东、西两说的方法错误和逻辑错误。

就楚国族源问题展开的争辩,推动了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将会有新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1#
发表于 2005-6-28 16:11: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b.xinhuanet.com/cwh/2005-03/07/content_3829868.htm

楚国何时都郢?

www.HB.xinhuanet.com  2005-03-07 13:28:06 

楚国最早的国都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后因与其他小国争夺汉中之地,从丹阳迁到郢。楚国何时迁都至郢,后世人们争执不休,大概有如下四种说法。

其一,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O6)说。清人宋翔凤《过庭录·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根据楚武王伐随、代郧的时间,断定迁都时间应在武王三十五年,也就是楚武王熊通大力向外开疆拓土,侵随并开始经营汉东之地时。此说显然在观念上过于陈旧,没有分辨“居丹阳”与“始部郢”的区别,实难信从。

其二,楚武王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初(前7O3一前699)之间说。石泉《楚都何时迁郢》一文,根据《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刘昭《读汉书补注》引《荆州记》(江陵)县东三里余,有三湖,湖东有水名苌谷,又西北,有小城,名曰冶父”以及《水经注·沔水篇》“江陵城西北有纪南城。……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荒谷东岸有冶父城”的记载,推断出上述结论。可是此三条材料,均未直接提到郢都,很难推断出此时楚国已确立国都的结论。

其三,楚文王元年(前689)说。《史记·楚世家》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范文澜在师国通史》第一册中亦言:“东周初期,楚愈益强大,前7O4年,楚君熊通自号武王。熊通子文王熊赀迁都郢,有地千里。”此说只是没有具体说明都郢于文王元年罢了。

其四,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O)武王崩、文王即位之时说。虽然《左传·桓公十一年》(楚武王四十年)中,有“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寥伐楚师”,楚莫敖屈瑕“次于郊郢”的记载。但这时的郢,还只是楚人在几次伐随战役中开辟的根据地,尚非楚之国都。《左传·庄公四年》载,楚武王五十一年,武王死于代随军中,楚人与随人“为会于江油而还,济汉而后发丧”。发丧的地点当在郢或郊呈卜一带。文王此时继武王立,以后就可能一直住在郢,并未回丹阳,郢这才正式成为楚之国都。

由上观之,武王徙郢说和文王都郢说,似异而实同。诸说中唯《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比较明确,但司马迁的记载是否符合史实,尚待考古材料的证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2#
发表于 2005-6-28 16:17: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b.xinhuanet.com/cwh/2005-03/03/content_3813113.htm

楚国兴衰史

www.HB.xinhuanet.com  2005-03-03 17:58:58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楚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

听众

1166

积分

枫树精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最后登录
2015-9-14
注册时间
2004-11-8
13#
发表于 2005-7-30 17:43:00 |只看该作者
朱元璋不是回族而是汉族人,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可是有的人偏偏要胡说八道,本来是想哗众取宠,其实是自取其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听众

796

积分

禁止访问

最后登录
2009-1-16
注册时间
2007-12-2
14#
发表于 2008-10-21 17:02:0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听众

796

积分

禁止访问

最后登录
2009-1-16
注册时间
2007-12-2
15#
发表于 2008-10-21 17:06:0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听众

796

积分

禁止访问

最后登录
2009-1-16
注册时间
2007-12-2
16#
发表于 2008-10-21 17:07:0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17#
发表于 2008-10-21 17:50:00 |只看该作者
北姑,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蜀人的后裔,大部分汉化为四川人,少部分成为青藏高原边缘的羌族。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听众

796

积分

禁止访问

最后登录
2009-1-16
注册时间
2007-12-2
18#
发表于 2008-10-21 20:05:0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19#
发表于 2008-10-22 00:55: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horse1001在2008-10-21 20:05:00的发言:

苏轼的老家在河北,湖广填四川这句话没听说过?

真是无知者无畏。苏轼跟湖广填四川的年代相差多远!

看看四川汉人的长相就知道。

川北的,广元、剑阁,很多是长得像兵马俑的,那些就是正宗的中原移民。因为剑阁北边是汉中、咸阳!

川中的,很多湖南移民,如邓X平,身材极矮,是苗人特征!

成都平原的,很多长得很像西方人、印度人的,正是古蜀人后裔!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20#
发表于 2008-10-22 01:08:00 |只看该作者
朱元璋跟回教的关系,绝对脱不清!

明教是个什么东西?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2 21:10 , Processed in 0.172625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