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4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遗在城市化冲击下日渐式微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23:0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2日 16:16 广西日报

  彩调、桂剧、壮锦、绣球、侗族大歌……

  曾经光彩夺目的美丽、智慧与欢乐,在延续数百乃至上千年后,如今已成遗产,在现代社会耀眼夺目的霓虹光彩下渐渐褪色。

  当追求时尚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时尚,当物质遗产正在成为不少人心目中分量最重的遗产,那些以非物质形态留存至今的艺术、工艺和习俗,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下,正日渐式微……

  然而,有一群人,仍在寂寞中坚守,从未放弃。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传承”!

  传承人始终坚信:社会的发展,不可遗忘过去;文化的繁荣,应当兼收并蓄。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充满敬意地看到,在广西240名国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女性传承人达76人。她们,堪称传承人中的巾帼英雄!

  女人如水。水的清丽,水的韧性,是这一群女性传承人共有的特点。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如水的女子,她们所继承所传承的特有的民族艺术、民族审美习惯、民族生活生产方式,便也具有了十足的韧性

  虽然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它们仍然活着!依托于充满活力的传承人而活着!传承人的生命力有多顽强,它们的生命力就有多顽强。

  让我们更多地把关注目光投向她们吧!因为她们代表着美,代表着智慧。她们脑海里储存着的,是艺术永不枯竭的源泉……

  A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人傅锦华

  从小会“偷戏” 四进中南海

  “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一晃50年过去了,“刘三姐”的歌声仍然回荡在人们的耳旁……悠扬婉转的山歌,让我们认识了电影《刘三姐》的幕后百灵鸟有“第一代刘三姐”之称的傅锦华。

  年幼的傅锦华,最喜欢跟随长辈上街唱戏。一次,县文工团准备演一出新戏,她所在的常胜街业余剧团求戏心切,就派小锦华去“偷戏”。小锦华悄悄到县文工团排练场地躲起来,通过一个猫眼大的洞偷看,记下了戏里的一招一式。结果,没等县文工团到常胜街演出,街上的居民就提前看到了这出“偷来”的戏《放春牛》。此举让县文工团着实吓了一跳!

  从此,傅锦华与彩调结下不解之缘。1960年,她主演的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四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主席看到精彩处高兴得挥掌拍腿。

  如今,以傅锦华为代表的老一辈彩调艺术家已年逾古稀。他们所眷恋的彩调艺术,少了当年似火的激情,多了一滴雨露的滋润,在八桂大地散发着淡淡的泥土芬芳……

  B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人覃奶号

  走过山山水水 唱过祖祖辈辈

  侗族大歌,在侗语里叫“嘎老”,意为“从古流传下来的大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在广西与贵州交界处,当地人对侗族大歌有“人不唱歌人会老,不耕不耘荒了田”之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走出了一位侗族歌师覃奶号。

  上世纪50年代,自幼喜爱唱歌的覃奶号顺着狭长青绿的都柳江,走过山山水水,寻访一位又一位歌手,完整掌握了当地侗族大歌的原生态唱法,唱出了“歌师”的称号。

  覃奶号如今最爱干的大事,便是向弟子传教侗族大歌。“嗯咧”没有指挥,没有伴奏;似虫鸣鸟叫,若小河流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位瘦弱的老者,传教一代又一代。在她的辅导下,当地小学的少儿班童声合唱的侗族大歌已声名远扬……

  C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传承人秦彩霞

  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

  2011年秋天,中国桂剧艺术论坛上,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让在场50多位学者动容。她说:“我11岁开始学桂剧,从艺67年,就认准一个理:桂剧要让观众喜欢,靠的是我们演员的真功夫!唱要唱得像样,打要打得出功。没有好东西,再怎么想办法也挡不住衰落。”说这话的,就是广西有名的“桂剧皇后”秦彩霞。

  秦彩霞曾唱着桂剧走过大江南北,从长江边到鸭绿江边,经历过风风雨雨,对桂剧有着深厚感情。“说桂剧没有观众,我不相信!”在她眼里,桂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演员刻苦锻炼技艺。她认准了一个理:“一个剧种能不能红火,讲来讲去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她语重心长地寄语后辈:“功不练不行!以前我们大年初一早上起来,也要先练了功,才去给长辈拜年。那年我怀着身孕,一天演3场《一幅壮锦》。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功夫过硬……打铁还要本身硬,年轻演员一定要勤学苦练。活儿做漂亮了,观众才爱看!”

  D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传承人张琴音

  琴音瑟瑟 孜孜以求

  在广西壮剧团的排练大厅里,时常能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位年近古稀的民间艺人,常到这里给后辈传授技艺。她便是南路壮剧唯一健在的创建人张琴音。

  1954年,一出体现壮族人民聪明才智的《宝葫芦》开演:贾员外为占焦大之妻,设计诬陷焦大弄死自己“宝猫”,要求以妻抵偿。焦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设“宝葫芦”之计,弄碎自家葫芦,逼使贾员外以“宝葫芦”抵消“宝猫”。该剧主演就是张琴音。1955年,《宝葫芦》赴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获得优秀节目奖,确立了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剧坛上的地位。

  时过境迁,壮剧面临时代的挑战,原有的大部分业余壮剧团也自然消失。以张琴音为主的一些老艺人,怀着对壮剧的热爱,仍孜孜不倦给年轻人亲传技艺,培训内容包括戏曲基本功、壮剧唱腔、壮剧小戏等。他们用自身的余热,温暖壮剧前行……

  E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传承人洪琪

  最后“杨八姐” 催得“梅花”开

  邕剧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时,曾见证邕剧几十年兴衰沉浮的传承人洪琪,禁不住写下一首白话小诗:“岭南流芳独奇葩,稀有邕剧只一家。数百年来家乡戏,北腔古韵唱风华。几经风雨坎坷路,喜又开枝发新芽。”

  此时,邕剧的老艺人已所剩无几,少数依然健在的也已离开舞台多年,邕剧的传承之路困难重重。尽管如此,洪琪等邕剧老艺人还是毅然迎难而上,一面加紧整理邕剧传统剧目和创编新剧,一面积极传承技艺、培养新人。

  因主演《杨八姐搬兵》得到“最后一名杨八姐”称号的洪琪,曾多次举办“邕剧学习班”,带出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梁素梅等接班人。她感慨:我老了,不趁着这两三年传承点东西,真有点罪人的感觉了!我希望更多的学生来学,希望他们想学、爱学,把邕剧的精髓传承下去!

  F “中华巧女”黄肖琴

  “想”出来的绣球 “卖”出去的文化

  当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绣球王”朱祖线的背影悄然离去,在同一条旧州老街上,人们欣慰地看到一双巧手带来不一样的“飞针走线”。

  黄肖琴,这位出生于一个民间手工艺家庭的妇女,采用传统“堆绣”这一古老的刺绣工艺,创作出“堆绣绣球”,使绣球更为立体。她把传统12瓣绣球,创新为30瓣,让绣球更显圆润饱满。过去的绣球多用棉布制作,容易褪色。她琢磨后以绸缎来做,使绣球色泽光鲜持久。她甚至做出了融合西方味的绣球,推出带有圣诞图案、抽象宗教图案的品种。

  由此,“中华巧女”、“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美誉随之而来,她带上一批徒弟通过制作、销售绣球过上好日子。在黄肖琴看来,绣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和收藏价值,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壮族文化形象的发扬光大。除了创新制作绣球,还要专业批量生产,让这一文化符号传播得更远。

  G 壮锦编织能手谭湘光

  织世界巨锦 创自身品牌

  作为全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壮锦,是壮族人民精彩的文化创造。

  2010年,一幅长6.6米、宽3.68米的巨幅壮锦,作为广西人民的珍贵礼物亮相于上海世博会。这幅世界最大壮锦,融合了壮乡特色元素,传递出广西人民期望世界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

  巨锦出自宾阳人谭湘光带领的织女们之手,她是目前广西手工壮锦织造工艺的传承人,从事手工织锦39年,培养了30多名手工编织艺人。据谭湘光回忆,由于巨锦织造工艺复杂,且壮锦要求没有接缝,要求6个织女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手工挑花。编织中,只要有一个人出错,其他人都必须一起返工。而且,酷暑天气对她们也是一个很大挑战,每人每天要在没有空调的厂房里工作8小时。96天夜以继日地赶工,最后终于提前完工,让最精彩的广西民族艺术在世博会上精彩亮相!

  如今,走过一千多年岁月的壮锦,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傅锦华,苗族,1939年生,广西融安人,国家一级演员。主攻花旦表演和彩调演唱,是建国后广西第一代彩调传承人。为彩调电影故事片《刘三姐》主配唱,荣获“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主演过《刘三姐》《龙女与汉鹏》《王三打鸟》《李双双》等50多个彩调剧目。

  覃奶号,侗族,1945年生,广西三江人。系祖传侗族大歌第二代传人。1956年至今,在务农之余学习和传教侗族大歌。1986年被授予“歌师”称号。现指导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安小学银铃少儿班练习侗族大歌童声唱。

  秦彩霞,1933年生,桂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有《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990年为培养桂剧新人,改编辅导的桂剧《哑背疯》获全国第二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传承教学剧目有《春娥教子》《白蛇传》《秦香莲》等。

  张琴音,壮族,1933年生,国家二级演员。擅长南路壮剧的传统唱腔及文戏的表演。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等。先后培养出林佩燕、张永兰、何一文等一批知名壮剧演员。

  洪琪,汉族,1944年生,广西南宁人。主演过邕剧《杨八姐搬兵》《春草闯堂》等剧目,参与编剧的小邕剧《歪打正着》获中国第二届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及观众最喜爱节目奖。曾多次举办“邕剧学习班”,带出梁素梅、姚艳等一批知名邕剧接班人。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

听众

366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8-8-29
注册时间
2011-5-7
沙发
发表于 2012-3-13 00:29:00 |只看该作者

作为全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壮锦,是壮族人民精彩的文化创造。

看这个有点感慨,其实瑶锦苗锦等等各个锦种并不比四大名锦差,有的还更漂亮,但就是上了不N大名锦的排行榜。

为什么呢?

认为是这个原因:人口。

四大名锦里有三大锦归汉锦,因为历史上汉族人口比例一直是最高的,人口基数也是最大的,他们产生的锦更多,市场拥有量更大,产销两旺,看起来更受市场欢迎。而僮族,虽然现在人口比例不断变小,但它在历史上的所占的人口比例却很大,人口基数也庞大,他们按自己的着装习惯来穿着,所以他们生产的锦也受市场欢迎,因为人多呀,需求量大呀,需求量大了就有一种受欢迎的表象。 换作是你苗族,你的苗锦虽然更漂亮,但是你人口少,所需衣锦不多,市场小,不那么受欢迎”……

再想到其它方面,依此类推,人口真是一个好东西。

比如说,小山村里就你我两家,你家只生了一个孩子,一家三口,开支小,生活富足。而我生了一大窝孩子,一家七口,生活拮据。但是,我还是要比你伟大。为什么?我们两家共十个人,你只养活了十分之三的人口;而我,养活了十分之七的人口,我为人类作出了更伟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比如,有一天村里实行了民主选举制度,要投票选出村长,村长负责把村里大片的集体土地、山林、水域分配到户,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此时你我的孩子都已成长,都有了选举权,于是大家投票选举……悲剧了,你家三口到老死光光都没机会当选村长。你的后代就学乖了,要多生,不顾一切,生!但是我的后代也不是傻的,也跟你拼着生。我的孩子与你的孩子数量比是51,那我的孙子与你的孙子的比例差距也不能一下子就齐平,甚至我们的后代比例只有一步步地被我占多数。因为你人丁人少,只要有一代多几个女孩少几个男孩,你的人口增长幅度就受较大的影响,而我后代众多,受几个女孩出生带来的影响很小。然后经过一番狂生,你我两家分到的土地都少了,吃饭也是问题了,我家当选村长的那个后代就说了,要限制人口,每家生一口……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被封 ID 浑不怕 要留光芒在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2 14:16 , Processed in 0.155739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