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壮剧过场调 音乐配器、整理、演奏、录制:黄广扩 音乐录制后期处理:农评宽 乐器配置:一把马骨胡;二把土胡;二把牛角胡;一把小三弦;一把大提琴 | |
这首北路壮剧过场调风格古朴,素雅洗练,感人肺腑。所谓“过场调”意即不是唱腔,而是用于幕间、表演间隔等场合的伴奏曲牌,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都有各自的过场调。相对于南路壮剧过场调悠扬欢快的基调,北路壮剧过场调的基调则显得柔和婉转、意味浓烈,体现了桂西北地区壮族人民朴实平和、豁达坦荡的人生观。
与以往作品一样,音乐配器及整理和演奏全都是黄广扩先生一个人完成的,经过多轨录制合成的。以往欣赏到黄广扩先生的作品,大都是他所熟知的南路壮剧音乐曲牌以及多在南壮音乐基础上创作的作品,这次录制了北路壮剧曲牌的演奏作品,也可让大家知道黄广扩先生对北路壮剧音乐也有深刻的涉足。听了以往他的作品,我们固然佩服他在南路壮剧音乐上造诣深厚,而这次北路壮剧音乐的演奏上依然有声有色,体现出他在北路壮剧音乐理解上的独到之处,不愧是壮族器乐的一代宗师。
小帖士◆北路壮剧:北路壮剧流行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地区的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凌云、乐业等县。清乾隆年间,就有田林县旧州艺人开始用壮话和民歌(八音伴奏)坐唱土戏,称“板凳戏”。后来到室外演唱,成为“游院戏”;到广场演出,成为“地台戏”。乾隆十一年(1746年),隆林县扁牙艺人韦应章组建土戏班“同盟班”,乾隆三十年(1765年)田林县旧州艺人成立“龙城班”。“龙城班”开始搭台演戏,所演出的剧目比较完整,行当也齐全。经过几个阶段的孕育,形成了北路壮剧。
北路壮剧主要唱腔有两个支系,一支以来源于田林县旧州山歌的“正调”为主,另一支以来源于那坡县山歌的“嘿呀调”为主。各种板类曲调柔和、细腻,有板式变化的雏形,但基本上属于联曲体形式。全部唱腔分慢、中、快、散四类,慢板类唱腔有正调、平调、嘿呀调等,中板类唱腔有沙梨调、武公调、老汉调等,快板类唱腔有骂板、恨板等,散板类唱腔有哭调、哀调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8 11:16:3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