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文化探源》出版发行
中国壮语文化网络教育学院学术顾问、云南知名壮学专家王明富先生新作《那文化探源》日前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王明富先生在1997年的《云南民族报》、《云南日报》发表文章,首次提出“那文化”,历经10年的探索,有许多田野调查资料,足以说明“那文化”的博大精深。据研究,中国壮侗语族的壮、傣、侗、布依、水、仫佬、毛南、黎8个民族,越南的岱、泰、侬、布依、热依、高栏6个民族,老挝的佬、普、泰、泐、润、央6个民族,泰国的泰、佬2个民族,缅甸的掸族,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共24个民族,是由古代百越人发展而来,是有亲缘关系的民族,早期是有共同母语的群体,是同根生的民族。就上述24个民族,其先民是以生产稻米维系生存的民族,是创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也就是作者提出的创造“那文化”的群体。
据考古发现,创造“那文化”的群体,早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就生活在我国的华南及东南亚各国,以开垦稻田生产水稻维系生息繁衍。这个群体称“稻田”为“那”,把“那”的形状、性质、归属命名村落、地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我国的华南及东南亚各国,还保留许多冠于“那”的地名,形成了“那文化”圈。
在“那文化”圈中,有一特殊区域,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州境有31456平方公里,保留着以“那”命名的518个村落,是“那文化”圈中冠于“那”地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这特殊区域,有1002641人(2004年统计)的“那”子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本书仅锁定在这特殊区域作调查,从不同角度探索“那文化”。
文山州是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远在蛮荒时代,已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了。20世纪80年代,作者参与考古研究,在文山州境发现许多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那”子民祖先——百越族群使用过的有肩石器、有段石锛、印纹陶片等文物,其中,有肩石器、石铲是开垦稻田“那”的主要工具。同时发现了“那”子民在4000年前留下的11处12个点约5430平方米170幅400多个图案的史前岩画,记录了先民的太阳、鸟、蛙、水牛等图腾图案。到了青铜器时代,“那”子民——“滇越”、“句町濮人”、“骆越”,是文山州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句町方国土著居民,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句町铜鼓,仅文山州境,就出土和传世的八大类型铜鼓,多达140面,还出土了西汉时期用于开垦“那”的铜犁犁板部件。在唐、宋、元、明、清的一千多年里,文山州境的濮侬、濮雄、布依、布雅依、濮哈、布越、布傣等各支系的“那”子民,虽然不同程度受到从中原传来汉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仍按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传承着“那文化”。
本书从作者在文山州20多年作田野调查拍摄的10000余幅图片中,选出600余幅,试图说明“那”子民创造的“那文化”,探索“那”子民的早期社会形态和传统生产生活模式,揭示“那”子民对人类的贡献。
本书仅对文山州土著民族壮族的濮侬、濮雄、布依、布雅依、濮哈、布越、布傣各支系的稻作文明追根溯源,首次揭示了“那”子民的早期社会形态,曾经历“乜弘”制(母系氏族社会)向“博弘”(父系)制过渡,后期产生了“博版”(寨老)制,“厅弘”(老人厅)成了“博版”制政、教合一的民主管理中心。本书探索“那”子民传统物候学的实践与应用,使稻作农业历经万年在不同地区得到承传。本书还揭示了“那”子民对于树林与水、水与稻、稻与人、人与森林和谐共存的思维模式,先民把太阳神、布洛陀神、始祖神、冰雹神等封在古树林木上,一年一度举行祭祀,村落四周的古树林木才得到保护,才有今天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那”子民是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食、靠“那”而穿、依“那”而乐的民族,本书还从“那”子民的村落、居屋、服饰、饮食及宗教信仰等作探索,以调查图片为主,文字叙述为辅,力求展示丰富多彩的“那文化”。
本书目录:
《那 文 化 探 源 》
——云南壮族稻作文化田野调查
王明富
著
目 录
引 言
一、那地名与“那文化圈”里的子民
1、爱“那”如鱼得水的壮人
2、“那”地名与“那文化”
3、文山州518个那村的子民
二、那文化溯源
1、创造“那”的先民
2、开垦“那”的今古工具
三、崇拜稻魂的“那”子民
1、“款糇”,与“命款”
2、神田和神谷
四、“那”子民的早期社会形态
1、“赛”、“宙”、“弘”、“乜弘”与母系氏族社会
2、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
3、靓女开秧门与女阴生殖崇拜
4、“石祖”与男根生殖崇拜
5、“乜弘”制与“博弘”制的交替
6、男权制的产生
7、博版制与“厅弘”
8、猎物的陈列
9、原始共产共分的遗迹
10、茹毛饮血
11、保存火种
12、猎物与烧皮
五、那文化的精髓——人与自然的和谐
1、太阳神树与女人节的来历
2、神山神树的来历
3、送虫与和谐追求
4、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六、稻作物候学的应用
七、“那”子民与水牛崇拜
1、牛王节
2、护牛
3、牛崇拜探源
八、铜鼓——那文化的载体之一
1、文山州518个“那”村是铜鼓之乡
2、铜鼓——那文化的载体之一
3、壮族的“博乜”(公母)观
九、“那”子民的《鸡卜经》揭秘
十、“那”子民的12数律与骨刻历算
1、壮族与12数律
2、“巴美”、“多巴”与骨刻历算器
十一、“那”子民的“乜满”、“博摩”与《摩经》
1、“乜满”与壮族原始宗教
2、“博摩”与《摩经》典籍
3、蛋文化
十二、伴歌生活的“那”子民
1、壮族三月花街节
2、歌仙与歌伴生活的民族
十三、“那”子民的“莱瓦”与图画文字书库
十四、稻草人舞与“那”文化的记忆
十五、“那”子民的战争印迹
1、文山县纸马舞
2、壮族传统兵器与“拢娅歪”武术队
十六、“那”子民的部族王—侬智高及战争遗迹
1、奇异的祭日
2、者鹞山寻迹
3、岜皓山战堡
4、六郎城寻踪
5、西洋江六郎洞
6、侬智高庙
十七、据“那”而居的建筑
1、据“那”建“版”
2、“那”子民的“干栏”
十八、赖“那”而食的多彩食品
1七彩花糯饭
2、糯粑与礼俗
十九、“那”子民的纺织、刺绣
1、“缅梢”
2、“诞帕”
3、“帕瓦”
二十、“那”子民的“掌雅”与野生“清秀”生物基因的保护
1、壮医“掌雅”
2、壮药“清秀”
二十一、“那”子民的“毕侬”关系
附录一:汉字记壮语“句町”国注解
附录二:壮语汉字记音注解
附录三:广西著名专家对《丽哉勐僚》第一集《宁董》观后座谈的录音整理
后记
购书联系:《那文化探源》为自筹经费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全书280页50万字,本书的600余幅田野调查彩色图片以四色彩色印刷,每本收回成本费50元。今仅有200本可以对外出售,有兴趣者可以作者王明富联系——E-mail:wmf1956@126.com 手机:1365876324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8 10:15: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