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航舵和风帆,当今更成为一个国家、一人民族自立自强加速发展的力量源泉。正因为如此,当广西壮族自治区40华诞之际,回顾和展望壮族教育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壮族教育滥觞较早,民间教育发轫于远古,学校教育则始于南越国时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民间教育始于原始社会(尤其氏族社会),那时的教育虽然不是后来这种完整意义的教育,但其目的仍在于规范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培养人的生产生活技能,因而本质上仍属于教育范畴。进入阶级社会,两种教育产生,民间教育有了全新的性质。经过长期的发展,到明代产生了完整的民间教育范本《传扬歌》,这部长达2100行的包括20章的哲理诗,对壮人的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并以之作为乡间教育青少年的“道德经”,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其内容和传授方式是不能和当今新思想、新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民间教育相比拟的。汉代,壮族的学校教育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发展,南越国的丞相吕嘉为越人,宫廷的百官、将军中有70多人为越人,其中居翁等为壮族祖先,有较高的汉文化,可见汉文教育颇见成效。唐以后,壮族地区逐步建立府州县学,至清代,有府学13所,县学、儒学52所,私学、义学也有所发展。到本世纪初年,兴起了新式教育,1902年广西创办了第一所广西大学堂,书院改为高等学堂,私学改为初等学堂,继而陆续办了士官学堂、农业学堂、优级师范、陆军测量学堂和一批中学。然而,由于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当局腐败,壮族新式教育时办时停,时聚时散,经费拮据,难以为继,发展屡屡受挫。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广西才有6所大专学校,规模不大;中学175所,学生25200人;小学17000多所(含教学点),在校生140多万人。其中壮族学生比例甚小,大约不到1/5。而且升学率很低,能读完初小、高小的学生很少,升入初中的就更少了。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尤其是壮族于1956年得到确认并于1958年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非昔比。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建国前,教育的目的就教育当局来说,本意在培养各个层次的统治人才,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者,百官缙绅也。就个人来说,意在求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建国以后,教育目的意在培养人,完善人,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个观念,在壮族地区是比较明确的,也是比较强烈的。就个人而言,接受教育,服务社会的意识是比较明晰的,因而在各条战线上,常常可以看到壮族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埋头苦干,不慕虚荣,不事声张,讲求实效。教育目的的更新必然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手段的更新,特别是教育内容,注重了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教材内容贯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紧密联系实际,联系各个时期党的工作,同时,系统传授现当代科学技术。而最大的观念更新,是20年来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有很大提高,科教兴国的思想愈来愈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所接受。像壮族这样一个人口已达到1600多万的大民族,等靠要决非出路,唯有普及教育才能使壮乡繁荣兴旺,别无选择。这个转变,对在壮族地区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
第二是教育对象的扩大。壮族自唐宋实行羁縻土司制,延续了一千多年。其间人分6等,即一等土官及官族;二等汉人;三等师爷及目家(土官下属各级官吏);四等归内民家(自由民,量少);五等班夫(农奴,占绝大多数);六等奴隶(量少)。土官有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四等以下尤其五、六等土民,严禁其参加科考。个别地方甚至穷了的官族远裔也不得赴考。宁明县土官后裔黄体元聪明过人,有贫却要应童子试,结果被土官派人“殴辱之,内伤而死。”土民无入学之权,到民国时代也好不了多少。1949年以后,广大工人、农民子弟才有了上学的权利和机会,工农子弟,干部子弟,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弟,都有上学之权,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人民政府还千方百计扶助少数民族子弟上学,如广西90年代以来为完成“两基”任务,合理配置学校,方便贫困地区壮族少年儿童入学;少数民族补助费中30%以上用于贫困地区教育,并从“三税”教育附加费中提取3%用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举办中小学寄宿制民族班和大学预科班;实行加分和降分照顾、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政策;运用壮语文进行双语教学实验等,使壮族地区教育出现繁荣的局面。到1996年,广西有大专院校27所(加文山一所共28所)。中学3593所,学生2426276人,分别是1949年的25倍和96倍多。小学52700多所(含教学点),学生638.37万人,分别为1949年的3.1倍和4.6倍,实际1949年为小学一年级数字,巩固率十不及一。而1996年儿童入学率已达98.6%,初中毛入学率为79.2%,可见巩固率是比较高的。
第三是结构的优化。1949年广西的大专院校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单一,现在理工农医俱全,而且有了航天这样尖端的专业。其它如艺术、民族、电子、商业、财政、旅游、农垦等院校和专业,都是过去所没有的。1996年,广西还有成人高校23所。师范教育建国前仅16所省立师范,1996年广西有高等师范、高等师专、中等师范、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师范108所,形成结构完整的体系。中学教育中有高中、完中、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和工读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72所。小学之下有大量学前班。以办学主体而言,公办私立同上,私立大学(邕江大学)、私立中学、私立中专、民办小学正在崛起。成人初等学校3690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的约占1/3。以教育用语而言,中小学广泛使用壮汉双语,而壮文进学校后,也形成了大学、中学、小学、农民技术夜校4个层次。除广西壮文学校,目前在23个县(市)的2 3所民族中学和107所小学按自治区人民政府定的“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方针进行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尽管目前教育的发展仍有不少沟坎,如某些旧观念的干扰,经费的短缺,师资水平的制约,但壮族地区从领导到群众都有科教兴桂的共识,“普九”正在加紧进行,力争在下世纪初年完成,壮族地区的教育正在迎来一个美好的前景!《中国民族教育》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