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为什么说,幸福是一种“相对论”?
之所以采取“无限接近于完美的幸福观”,还因为幸福是一种“相对论”。
不错,幸福是一种“相对论”!一个人不了解这一点,他对幸福的理解就不能说是客观理性的。也就是说,人的幸福与不幸福,常常是在相互比较中产生的。
如果说,上文所说的对衣、食、住、行、用……权势、容貌、自尊、荣誉……等等方面的绝对数的追求,可以导致人们幸福或者不幸福,那么,在人与人之间,在这些物质和精神需求上的相对比较,也往往导致人们幸福或者不幸福。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幸福是在人于人的相互比较中产生的。比如,当人们还没有什么电器的时候,你家有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缝纫机,那你是很幸福的;当人们还没有彩电、冰箱、空调的时候,你家已经配备了这些电器,那你是很幸福;当人们还没有房子、车子的时候,你已经有了一套房子、一部汽车,那你是幸福的。
而如果社会上人们已经普遍配备了彩电、冰箱、空调的时候,你刚刚配备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那你很难有什么幸福感可言;如果社会上人们已经普遍拥有宽敞的住房、豪华的名牌汽车、高级影视产品,你才配备彩电、冰箱、空调,那你也很难感受到幸福。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言:将来,当人们已经普遍拥有非常豪华宽敞的住房、拥有非常方便快捷的高级飞行工具、经常进行各种高档的活动的时候,你才开始拥有自己的普通住房、汽车,那你也是很难有什么幸福感的。
也就是说,幸福是一种相对论,它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比较中产生的。人的本性是自我的,人们都不愿意自己的生活水平比多数人差。大体上说,当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比普遍的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要高的时候,他往往容易感受到幸福;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比普遍的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要低的时候,那么他会感受到失落,难以有什么幸福感。
所以,一个真正的理性幸福观,应该强调积极进“比上不足中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要“知足常乐”,停步不前。因为整个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如果你在一定时期内比较富裕,生活水平比公众高,但是此后就躺在幸福中不思进取,很可能有一天会落后于公众的平均水平,你的幸福感也可能会丧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