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是中国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 1700万以上。各地壮语有不同的名称,广西的中部、西部、北部、东北部和广东连山等地壮族人称自已的语言为壮语,武鸣称板话,河池称曼话,凌云、凤山称僚话,德靖、岘广土语区称依话、央话、省话,云南文山和广西龙州称岱话,等等。而我们上思县的壮族人习惯把本地语言称为土话。
各地也讲着和我们上思县相同的语言吗?生活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年代的爷爷奶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有一次,我收看电视播出的那坡县黑衣壮风俗节目,壮乡歌后黄春燕和姑娘们唱着婉转的壮语歌曲,小伙子则端着酒坛伴唱:“欧搂嘛、欧搂嘛……”,我感觉这句英语似的“欧搂嘛”好耳熟,是什么意思呢,想到这歌曲汉文名是“要酒来”,恍然大悟,原来这句“欧搂嘛”就是汉话的“要酒来”,其读法和我们上思县的土话是一样的。看来这些读音相同的壮语源远流长,并非我们上思人独创。
有趣的是,我们上思县有相当多的土语读音不但和广西各地的壮语读音一样,竟然也和泰国语相同。记得在某年在南宁举办东盟博览会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电视新闻节目,泰国客人和广西壮族人一起念出1-10的数字,泰语和壮语的读音基本没有差异。在泰国的影片里,很多台词对白和我们的壮语很相近,仔细一听,让人忍俊不禁。如:“鱼”读“吧”, “眼睛”读“它”、 “狗”读“妈”,“猪”读“谋”,“我不知道”读“勾米罗”,这些词的读音壮、泰通用。还有些词的读音也差不了多少,泰国语把小伙子和姑娘称为“不哨”、“不貌”,上思的壮话叫为“辣哨”、“辣貌”,泰国和广西一些地方将“吃饭”叫“ging hǒu”(京后),而上思壮族人习惯叫ging ái(京爱 )。为什么壮泰语言如此相似?据说,壮民族和泰民族都是来源于古代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由于种种原因,泰民族转居东南亚,融合了原土著,形成了新的民族,所以他们的语言和居住在中国的壮侗语族,特别是和壮族、布依族、傣族在基本的词汇上还保留很多的一致性。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根据壮语语音特点和词汇差异,可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方言,每一种方言内部又分为数个土语区,各土语区基本语词汇相同率在 60%~86%之间。上思县壮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近90%,语言属壮语南部方言邕南土语区,在气象、五谷、六畜、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着相当齐全的土语读音,地名冠以录、那、布、驮、板、龙、弄等更是有着浓郁的壮族特色。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上思土话和各地壮语一样,融洽了各种文化成分,尤其是深受汉语影响,如对计量单位“寸”、“斤”、“亩”以及现代出现的“打谷机”、“单车”、“钢琴”等词的读音十分接近桂柳话(汉语方言)。粤语对壮语的影响也比较大,上思土话就吸收了很多粤语成分,如“电话”、“电影”、“手表”、甚至连由香港传入的中洋结合词“打的”,上思壮族人也照说不误。现在,上思县汽车站对旅客广播就是用三种语言---普通话、白话、壮话。多种语言在壮乡的传播,又被融汇吸收,对促进壮族的民风开化、接受新鲜事物起了重要作用,现在的很多上思人既会讲南宁式白话,又会讲钦州、防城港式的白话,也会听四川、湖南话(四川、湖南话和桂柳话相近),这对促进民族团结很有意义。如今在上思县,有的壮族人既过传统的“三月三”节,也跟汉族人一起过清明节,街头上,壮话山歌和现代流行歌曲一起飘扬,城乡积淀着壮汉文化的韵味。
壮语传承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壮乡各地都有许许多多动人的壮族民间传说。可是,在南宁市邕宁区、扶绥县等地,很多本地话都消失了,自从古代广东商人将粤语传入壮乡,这些地方越来越多的壮族人讲上了白话。有个扶绥县的网友说,她还勉强听懂壮话,因为父母都是壮族人,但是不会说壮话了。如今的她,说流利的白话,着时髦装,跳现代舞,身上几乎找不到一个壮家少女的痕迹了。钦州市的大寺镇是壮族聚居区,当地人用既用白话也用壮话交流,为了不让母语出现断代危机,他们重视教小孩学壮语,大寺镇中学还曾经办过壮语培训班。我很庆幸出生在本民族语言没有消失的上思壮乡,能够听到爷爷和奶奶讲《熊郎》、《蛇郎》、《牙赞》等民间故事。有人为了使这些壮语故事流传子孙后代,已用汉文整理出来发表了,我看后总觉得汉文写的没有爷爷和奶奶讲的动人,并非作者水平不够高,而是故事中有些话用汉语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壮族先民曾经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壮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壮字”,但是没有流传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国家于五十年代为壮族人民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的壮文,并且把武鸣县的语言定为标准音。壮语标准音让壮族群众听懂自然没有问题,但拼音文字至今未能在各地推广使用,原因汉文已相当普及了。如今在上思县的乡村,有些文化水准的老人,都能够讲《三国演义》故事,却对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那些壮语拼音文字如看天书一般陌生。
鱼叫“爸”、 狗叫“妈”、媳妇叫“烧鸭”, 说你“狗养” 就是夸你个子“够高”,外地人经常戏谑的学习着上思壮话。 如果这些话出现在北京、上海的街头,那可是老乡相遇时的亲切乡音啊。如果有一天我到那坡县等地方,一定会向乡亲们喊一声:“欧搂嘛……”,想必他们很快就会反应过来,热情地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我。这壮话,这乡音,无疑会增强壮族人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壮族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先祖们在远古敲响的铜鼓声犹在耳畔回荡,明江边历经千年风雨的花山壁画成为我们民族深深的烙印。作为壮族后代,我们有责任、有必要让古老的壮话一代代传下去。
(文章来自广西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