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度莫在2008-1-29 10:22:00的发言:
但听 阴暗面 先生 说壮族是“古代汉族,西瓯,骆越,百濮,棕种人,回族后裔”听的多了。阴暗面 先生不会一句“谁也不能给你准确的答案”就敷衍了事吧?
转: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不仅广泛地和汉族杂居(所谓“有汉即有回”),事实上也广泛地分布在蒙古、藏、壮、傣等少数民族地区。本文主要介绍迁居壮族地区的回族,论述了他们的历史,和壮族人民建立的友好关系,以及在开发桂西南地区中的贡献。
1998年,广西有回族人口约3万人,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其周围的临桂、灵川、永福、平乐、鹿寨等汉族地区,其中桂林市集中了全区近一半的回族,其余则分布在柳州、宜州等地。但至迟在清初,也有一部分广西以及其他各地区的回族人迁至桂西百色及桂南的壮族地区,他们和壮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建立了十分友好的关系,为桂西南壮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当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在百色地区及南宁市进行的调查及有关资料,对生活在桂西南壮族地区的回族的历史及回壮民族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请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 回族迁入壮族地区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回族先民最早迁入壮族地区的时间大约是在元初。据史料记载,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玉典赤、阿时曾置司邕州(“邕州”即今南宁市,南宁市简称“邕”)。但这些回族先民多为官员,流动性比较大,他们可能都没有在当地定居。回族迁入桂西壮族地区并正式定居的时间大约是在明末清初。
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是壮族聚居的地区。如果包括郊区及郊县,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南宁市现有回族3000多人,大姓有马、杨、田、苏等。他们大部分是明末清初迁入南宁的。如杨姓,原籍湖南,乾隆初年到南宁贸易,后定居南宁。南宁苏姓回族,原居崇左县,民国年间迁到南宁,现仍有一部分分布在崇左县。田姓回族祖籍宁夏,祖上为武官,曾辗转各地,清末迁入南宁。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的南宁市清真寺碑文云:“宁郡之寺旧在仓西门外,康熙伍拾陆年,宛平沈公以蓟北真教门为邕南贤太守。下车伊始,百废俱兴,因见其寺尘嚣近市,不足以壮观瞻,捐廉买地,改造于西门内。嗣是或修或葺,皆沿公之旧,而不敢有所更。”这进一步说明回族迁入南宁的时间大约是在明末清初。
百色是典型的壮族地区,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当地壮族的民族与文化特征比较显著,历史上长期保持着土司制度。一些壮族人甚至还曾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如侬智高的大历国。关于百色回族的资料历来比较少,仅有民国年间编的油印本《广西通志》(社会编)、民国23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等。但1991年笔者首次到百色市进行调查时,在百色清真寺内发现了两块碑记,其中一块刻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七月初七日,一块刻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两碑相距时间为67年。两块碑都镶嵌在百色清真寺的墙体内,字迹都还比较清楚。其中光绪三十二年的碑记较详细地记述了百色回族及伊斯兰教的历史,对研究壮族地区回族的历史较有价值,现转录如下:
此地之有清真寺始自康熙年间。维时经费无出,颇形清苦,赖马洪德、纯自行尽力捐出,购屋数间,送入寺内,又劝各教亲捐助,先后购屋共十间,四时节气动用,悉出租入。咸丰年间,遭发匪蹂躏,寺宇、房屋一派荒凉,幸有冯乡老晓园竭力维持,尽心筹划,先将朝拜地所修盖,将房屋陆续修好,并将历年存余公款,添置房屋,经费始日见加增。傅乡老选之、马乡老华庭相继经理,将本寺头门、二门、大殿各处修建升高,妥乡老如松、普乡老昆山一同经理,观瞻始壮。马乡老秀珊接理,大殿四柱被蚁蚀坏,改立石柱,以期久远,并节樽常年经费,添置房屋数间。以今计之,本寺房屋几及二十间之多,年中一切动用,绰有余裕。是自兵燹以后,不是各乡老廉明公正,任怨任劳,我寺安知不化为乌有。所愿后来值理,咸体前人之苦心,勉力维持,勿使陨越,则我寺将如日之升,月之恒,其发达盖未可量。俾将我寺之原委,经理之始末,勒诸金石,俾后人有所观感焉。并附列马乡老秀珊数目于后。
…………
光绪叁拾贰年吉月吉日清真寺值事同立
百色回族既于清康熙年间建立清真寺,那么我们不难推想,清康熙以前,百色应已有回族人迁入。碑文中提到的所谓“发匪”,查诸史实,系指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讧后,石达开率部从天京出走,转回广西,其中石镇吉部率10万大军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攻入思恩府(今田阳),占据百色之事。此事在历史上属于事实,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碑文的记载是可信的。另外,1988年6月2日,笔者在南宁市燕子岭回民公墓抄录一块“民国故马公玉珊之墓”的回民墓碑,墓碑云:“先生讳如麟,字玉珊,原籍甘肃省兰州府牟兰县,以武职归广西右江镇标,遂住居百色。”这是清代回族人迁居百色的又一个证据。再考之于前述有关文献,应该说碑文和文献二者的记载也是一致的。比如《广西通志》(社会编·氏族)载:“县居桂省之极也,当滇黔之孔道,流寓官商,五方辐集,是以姓氏庞杂。城厢区……有马姓,回教徒,清康熙间迁来,建造清真寺。清季有六十余人,近多流寓外乡,稍减于前。”方光汉著《广西》亦云:“全县(此处即指今百色市———笔者注)住民概分为汉、壮、苗、瑶、回五族,就中以汉人为最多,有城市人、蔗园人、土著人三种,壮人次之,瑶与苗更次之。瑶人红头瑶、蓝靛瑶、盘古瑶三种。回人最少,全县不过三四十人而已。统计全县有男四万七千六百六十丁,女四万六千二百二十四口,男女合计共九万三千八百八十四人。城市住民男女共计约一万七千四百余人。”《广西各县概况》一书也说:“本县计有……回教堂一所,主教姓名马德纯,云南人。会址在城区横街,建于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先后进行过一些调查,也陆续有资料刊布,但主要是一些关于人口和经济状况的简单介绍,很少涉及到回族的来源问题。80年代后期,笔者所见到的一份资料载:“百色市的回民,明末以后,由陕西迁来,初仅一二家,据中华街清真寺,仅百余年而已。现全部住在百色县城内,共二十七家。中有三家,近几年由北京、桂林迁来,二十四家为土著,人口共一百四十五人。”“清真寺建于中华街,门牌112号。有公共房屋十五间……寺内养寺阿訇一人,月支白米90斤,他名张海云,做此职已四十多年。”①这只是一些基本情况,和回族来源关系不是很大。
关于回族迁入百色地区的方式,从南宁市燕子岭回民公墓马如麟的碑文中我们知道,部分百色回族是以武职的身份入居的。除此以外,还有部分回族人是以流戍的形式迁入百色壮族地区的,如《兰州纪略》一书在论及西北回民起义失败以后回民的处置问题时说:“查逆匪滋事后,据循化厅等处收捕各犯属妇女幼童五百余口……遵旨将妇女发往伊犁,赏给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兵丁为奴,幼童发云南之普洱、广西之百色极边烟瘴地方充军。”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清实录》。但考诸事实,更多的回族人是由于经商等原因而进入百色的,这应该说也是事实。如笔者在百色调查时,百色张、白、傅等姓回族都说,他们原籍桂林,是清末因经商而迁入百色的。蔡姓回族系由广东迁来。由此可见,至迟在清初,回族人已迁入桂西百色壮族地区,迄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二、 回族与壮族的相互融合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时间长了,都为汉族所同化,这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而回族人长期同汉族杂居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却没有被汉族同化,这说明回族人抗同化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个中原因主要是回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信仰伊斯兰教。同时,在大分散的同时又保持着小聚居,这对保证回族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也有许多回族人被同化于或融合于其他民族的事实。这当中既包括了融合于汉族,也包括了融合于其他民族。
在广西,回族同化于汉族的事例有:桂林市郊区一个回族村,历史上曾经同化于汉族,其生活习俗与汉族人无异②。这个村的回族和桂林市、临桂县的白姓回族同源,除了生活习俗以外,其他方面一直保持着交往。解放后,由于落实民族政策,这个村的人口又正式回归回族。另一个例子是,桂林牟姓回族,原籍山东,清时迁广西临桂县厄底村。其后,一支迁玉林城郊城北乡,初时尚保持回族的生活习惯,时间久了以后,逐渐同化于汉族。1995年,笔者到玉林调查时发现,历史上,玉林牟姓曾出现过牟树堂(清同治三年)、牟懋圻(清同治十三年)两位进士,是玉林历史上不多的20多个进士中的两人。据调查,这支牟姓汉族和桂林的牟姓回族在民国期间还有交往,但现在已无来往。回族同化于壮族的例子笔者所知道的也有好几例。例一,1988年,笔者在桂林调查时,麻姓回族曾对笔者说某年那坡县麻姓壮族到临桂县找麻姓回族认族。1995年,笔者再次到桂林调查时,得知麻姓回族祖籍陕西上谷,始祖是一名武官,于明天启年间迁来桂林。来桂林前在长沙驻防娶一室,其子孙留在桂林,称“上谷堂麻氏”,其后裔即今桂林麻姓回族。麻姓回族始祖后又驻防扶绥,在扶绥又娶一当地女子为妻,这一支麻姓后来不再信仰伊斯兰教。这使笔者相信,今百色地区乃至南宁地区麻姓壮族中可能含有回族的成分。另一例是,1991年,笔者在桂北龙胜县调查,龙胜县政府办公室一位白姓壮族干部对笔者说,龙胜有白姓壮族数百人,他们现在是壮族,但在历史上曾经是回族。过去桂林回族在龙胜有大量田产,并建有清真寺,龙胜白姓回族与桂林白姓回族同宗。这说明,龙胜县的壮族当中也可能包括有回族。历史上,桂林一带的回族在举行婚礼时常常要互送槟榔,也应看成是受岭南壮族文化的影响。
不过,从总体上说,桂西壮族地区的回族大部分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特征和民族习俗。比如南宁、百色回族都保持着土葬的习俗,并建有自己的坟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回族都保持着民族内通婚,生活在壮族地区的回族主要从事经商等经济活动,等等。
三、 回族与壮族共同开发了桂西南地区
回族进入壮族地区以后,与壮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共同开发了桂西南地区。
关于回族和壮族在政治上的密切关系,笔者所知道的突出事例有两个:一个是百色回族马济和陆荣廷的关系,一个是南宁回族和旧桂系也即陆荣廷的关系。马济,字慎堂,回族。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出生于广西百色县城关镇。其先人原籍陕西省扶风县,清嘉庆年间因事充军至广西,遂落籍百色。父马殿勋擅武术,曾考中武秀才,生五子,马济排行第四。马殿勋任百色厅城守兼绿营左三队,得广西提督兼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赏识,于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调升龙州提标中营守备。不久,陆荣廷接受清王朝招安,出任管带,因陆荣廷系绿林出身,不熟悉官场礼节,多赖马殿勋指教,两人交往密切,结拜为把兄弟。1909年(清宣统元年),马殿勋因所带部队被裁去职。去职前一年,马殿勋命马济到龙州拜陆荣廷为义父,这时陆荣廷已升任右江镇总兵。自此,马济就追随陆荣廷。当时马济才20岁,仅在百色读过三年私塾,但身体魁梧,气力过人,亦擅武术,陆荣廷很喜欢他,当年陆荣廷保送马济入广西讲武堂,未毕业即被陆荣廷召回任随身副官。1915年,陆荣廷升任马济为广西游击营营长,参与密谋讨袁行动。“二次革命”期间,粤军龙觐光部率部取道广西向云南进发时,陆荣廷派马济尾随至田阳,袭击龙觐光部,龙军全部被缴械。不久,广西通电宣布独立,参加讨袁。同年,陆荣廷成立武卫军,任马济为总司令。尔后,陆荣廷命马济率武卫军入粤,至广州时陆荣廷将武卫军改编为广东陆军第一军,任马济为总司令。1917年护法军兴,湘粤桂联军在湖南打败北洋军,马济部队任前锋驻湘鄂边境的通成县。1918年2月,北洋军攻衡阳,马济撤回柳州。1921年,孙中山进军广西讨伐陆荣廷,陆荣廷命马济往上海争取北洋军的支持。1923年,马济在湖南重建武卫军。1924年春,陆荣廷在桂林被沈鸿英部包围,马济得知后即派武卫军去接应。事后,陆荣廷到上海当寓公,其住处也是马济先行去安排的③。从这些事实看,陆荣廷对马济一直是十分器重的,而马济一生也对陆荣廷做到了忠心耿耿,马济在陆荣廷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和段祺瑞独裁政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在与陆荣廷的关系中,不仅马济本人与陆荣廷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整个马氏家族与陆荣廷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比如,马济的大哥马钧曾任陆荣廷部广西边防一师师长;马逵,马济之弟,为陆荣廷的女婿,曾任武卫军三团团长;马镇,马济的三哥,曾任武卫军营长,时人称马氏家族为“马家军”。关于南宁回族与陆荣廷的关系,根据1997年7月笔者对原广西粮食厅退休干部张鹤年先生的调查证实,其关系也很密切。回族的一些其他头面人物也和陆荣廷有过各种各样的来往。这说明,南宁地区的回族人口虽然很少,但他们在政治上却是很活跃的。广西回族为当地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回族人士在当地发展教育,开展经济活动,推动了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比如,南宁回族知名人士马驹誉先生清末民初曾在南宁办过一所立达学校,讲授四书五经及英语等课程,他的学生中有不少是附近邕宁县的壮族学生,后来,这些学生在他逝世多年后仍写文章纪念他,表明马驹誉先生得到他的壮族学生的敬重。解放以后马驹誉曾被人民政府聘为广西文史馆馆员。建国前,南宁回族历史上还有不少人深入到壮族地区经商。比如,民国年间,南宁回族商人马楚宝曾到壮族聚居的左右江流域经营美国亚细亚公司的火油,每年销售的火油都在10万罐以上。除此以外,他还在当地收购壮族地区的土特产品等,运往香港等地销售,这些也对开发当地经济作出了贡献。回族进入桂西和桂南的壮族地区以后,一般地说,和当地壮族人关系都比较融洽,当地壮族人对回族的风俗习惯始终十分尊重。据笔者在百色地区的调查,解放前,百色回族有一部分人因经商迁到靖西县,他们在当地定居后,想购地建一个清真寺,靖西县的壮族人知道后,曾主动提供方便,使这个清真寺得以顺利建成。后来,这些回族人陆续迁走了,但这个清真寺的地基至今仍保存完好。生活在当地的回族的宗教信仰也受到壮族人民的充分尊重,如南宁、百色的清真寺,回族的坟场也得到当地人士的保护。由此可见,当地壮族人民和回族的关系是处得比较好的。
* * * *
注释
①中央访问团(中南区)第一分团联络组编:《广西少数民族历史资料提要》第9~11页。
②转引自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下),见《回教论坛半月谈》第3卷第10期隽人所著《潜经村》。1988年笔者曾到该村调查,发现该村尚有清真寺遗址一座和白崇禧为该寺兴建书写的奠基石一块,上写“兴教救国”四字。“潜经村”一文中提到的白氏祠堂及碑文仍然保存完好。
③参见《民国广西人物传》(一),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另据广东方面的资料,百色马姓回族后来有一支迁到广州。“马坤公,又名纲毅,祖籍陕西省平凉县,自广西省百色县来,现已有三代,是嘉字辈。”(见《广州回族伊斯兰教文史资料》第三辑)
[作者:广西社会科学院 副研究员 南宁 5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