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杰三:碧血溅都门 丹心照清华
【时间:2007年01月04日 07:16 】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潘茨宣】
【编辑:蒙卫芝】
他是一名清华学子,以一个青年学子的远识与忧患,挺身于民族危难发端之时,不惜为救国而赴汤蹈火;他是一位向“恶社会”挑战的作家,是壮族现代史上第一个为民主革命而牺牲的爱国知识分子。
朱自清在文章中称他为“一个可爱的人”,说他“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气”。
读书救国 辗转求学
在北京圆明园“三·一八”烈士墓址的旁边,有一根大理石断柱,人们称之为“三·一八”断碑。这根断碑,与纪念闻一多的“闻多”亭和纪念朱自清的“自清”亭毗邻而立。
这根断碑上刻有韦杰三烈士的名字,它是中国青年为中华崛起而斗争的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
韦杰三,广西蒙山县新圩镇新圩街人,一位热血沸腾的作家,一名大无畏的爱国知识分子。
1903年1月5日,韦杰三出生于桂东小城蒙山县新圩镇新圩街一个贫寒的家庭,1岁多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长大。他8岁就读于村里的私塾, 10岁入读新圩初等小学,12岁升县立高小。他自幼聪明好学,在高小期间就阅读了《少年》《学生》等进步刊物,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毕业后,他到古排国文专馆读了一年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便辍学到古排小学当教员,那年才16岁。
1919年秋天,韦杰三考入梧州省立师范学校就读,一年后毕业。1920年,他筹借了三十元钱前往广州,先是到慕黎英文专馆就读,半年后又考入广州培英中学。在学校里读书求学的韦杰三,正好处在伟大的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和抵制外国列强的爱国运动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涨的学生运动热潮中,他一边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同时积极从事社会工作,曾经担任校刊《培英杂志》的编辑和学生自治会干事等职。
1922年夏,他回到家乡蒙山作了为期10天的通俗演讲,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发动家乡的有志青年外出求学。为了实现他在乡间创办“模范学校”的抱负,1923年他转学到东南大学附中,任学校自治会《周刊》主编。因为在《周刊》中评论校政,触犯了学校当局,只读了半年就被迫转学到吴淞中国公学读书。1924年,他因为生活困难而辍学,不得不返回家乡,担任蒙山县立中学英语和音乐教员。期间,他和校长蔡挺生、进步教师黄成业合股开办“源生和”书店,经营一些进步书刊,如《响导》周报、《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还主编县立高小出版的《学生周刊》,传播科学民主新思想。从1915年到1923年4月,他写下了许多表达思想抱负以及向“恶社会”挑战的诗文,共计有儿童文学作品138篇、短篇小说4部、杂文21篇,另外还写有《儿童文学分类法》1部、译作《童话集》21篇、译作《西洋儿童诗集》24首。
1924年,中国转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5月4日,蒙山县立高等小学为纪念“五四运动”5周年,数百名师生举行集会,韦杰三和黄成业等人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他们刊出墙报,走上街头演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反对军阀统治,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抱着读书救国的宏愿,那年秋天他筹措了一笔费用到上海求学,考入进步力量较强的上海大学,在英文文学系学习。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后,上海大学被英国人用武力强行封闭。在那期间,韦杰三与上海大学的同学们奔波于上海的大街小巷进行讲演,发动群众对死难者进行募捐。在斗争激荡的日子里,韦杰三还通宵疾笔写文章发表在上海的进步报刊上,声讨帝国主义的罪行,表达对工人运动的呐喊和支援。他还创作出许多诗歌,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绪。上海学生会成立时,他积极加入学联组织,与工商界联合会人士一起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在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恶劣形势下,韦杰三并未被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镇压吓倒,他失学退回家乡却并没有滞留下来,而更激发他“读书救国”的强烈心愿。那年秋天,北京的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招收新制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韦杰三毅然赴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赴汤蹈火 献身民族
韦杰三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一直热心于从事学校和社会的服务工作,对学校里和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敢于直言抨击。1926年3月,美、日、英、法等八国以“大沽口事件”为借口,向北洋政府提出 “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并发出最后通牒,限令48小时内答复。
面对美国、日本等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段祺瑞政府屈服于压力,表示要遵守不平等的《辛丑条约》,撤除海口封锁。这激起了京津人民极大的愤怒,反帝情绪非常高涨。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共产党人李大钊、赵世炎、陈为人、陈毅等领导下,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有 2000多人参加,其中有几队工人和农民,一队广东外交代表团,一队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的人,还有一队留日归国学生团,其余绝大多数是北京各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清华大学的同学则统一参加了游行抗议。韦杰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手举小红旗,带头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严正驳复最后通牒”等反帝口号,还边走边散发传单。
游行示威队伍到达狮子胡同的时候,段祺瑞政府的卫队向手无寸铁的爱国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26人、伤200多人。韦杰三腹部连中四弹,当即倒在血泊中,被同学们救出送往协和医院。他在昏迷中仍然怒骂“段贼”,念念不忘祖国振兴富强,说:“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 3月21日凌晨,这位爱国志士停止了呼吸,年仅23岁。
3月22日,清华大学派代表到协和医院起灵,步行护送灵柩回校,他们高举写有“杀尽国贼”等标语的白布旗帜抬棺游行。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西门列队迎祭,当天举行追悼大会,并写了“碧血溅都门,丹心照清华”的挽联,表达了清华大学师生对他的悼念和爱戴。
韦杰三的英雄事迹传回家乡,蒙山县城1000多群众集合举行追悼大会,县立高等小学校长蔡挺生泪湿悼词,代表家乡人民对他进行深切悼念。
清华大学为了将韦杰三短暂一生的遗著留传后代,特别编辑出版了《韦杰三文集》;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也将韦杰三编入《壮族现代文学史》,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著作。1957年,清华大学在图书馆的草坪上竖立了一根由北京圆明园旧墓址移来的、已经断折了的白色大理石柱,旁边有一块石板,铭刻着韦杰三的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