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广西艺术学院声乐教授徐寒梅调任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决定利用研究所的优势资源,创立“民族音乐表演”专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引入高校,为广西培养复合型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徐寒梅向记者这样讲述当初创建“民族音乐表演”专业的初衷:“我是从那坡走出来的少数民族歌手,那坡的乡亲见了我总是说‘那坡人嗓子这么好,你为什么只培养一个黄春艳呢’。这么多年,我深感广西优秀的民族歌手出现断层。前一段时间,我做项目普查,走了广西14个县市,结果让我感到恐慌:人们不讲方言、不唱民歌、不搞仪式;会唱民歌的人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歌手较少见,年轻人出去打工,他们不会、也不喜欢唱民歌。现阶段国家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抢救性保护,只顾得上保护老人,这种保护是不完整的。如果高等院校加入进来,利用丰富的办学资源和有效的教育平台培养更多年轻人,更有利于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理清了思路,徐寒梅在学院领导的指示下组织有关人员开始构建“民族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体系。要创办一个专业,首先应该确定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在其制定的《民族音乐表演方向培养方案》中,记者看到对“民族音乐表演”专业是这样定位的:“本方向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表演能力,能在各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产业及旅游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与研究工作的特色型艺术人才。学生除要学习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外,还要接受严格的技能训练,应具有较强的演唱能力和丰富、全面的音乐修养,熟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并掌握其技能;应出色掌握南方少数民族多声部合唱、民歌编排等相关知识、技能,具有繁衍民族艺术的本土风格的能力;了解田野调查、少数民族音乐保护法规,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和科研能力。”
在对“民族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进行研讨的过程中,广西艺术学院的专家,包括部分领导持有不同意见:民族音乐、民间文化属草根艺术,它的观赏性与舞台上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不可比,将草根艺术搬到艺术院校,它的价值有多高?再者,要创立一个专业,师资、教材、生源、课程四大块建设技术要求太高,难度太大;另外,学生将来毕业后做什么?
在争议和质疑声中,2008年9月,“民族音乐表演”专业迎来了首届22名学生。10月广西艺术学院70周年校庆期间,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学生们一亮相,那不显雕琢的自然嗓音和表演,将广西各族民歌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充满原始山野的淳朴气息和清新形象马上引起大家的关注。自治区主席马飚听了学生们的演唱后非常喜欢,对艺术学院坚持民族特色办学给予肯定。随后,自治区教育厅主管教育的副厅长黄宇在看过学生们的表演后,也给予肯定和好评。一直在指导这项工作的学院党委书记潘晔、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黄志豪对徐寒梅说:“徐老师,这个班办对了,明年要大力办,一定要招满20人。”自此,有关方面开始对这个专业给予师资和资金的扶持。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只有8位教师,师资力量显然不够。在办学过程中,研究所走了一条整合资源、内外并举之路。首先以民族艺术研究所人员为基础,整合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学科的师资力量,再外聘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广西社科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从事民族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阶段性授课。现在给民族音乐表演班授课的老师有年近七旬的杨秀昭教授,也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助教。范西姆对创办这个专业非常支持,主动提出要求每周给学生们上一次课。另外,徐寒梅还特聘来自基层的特色教师和客座研究员进行特色教学。她告诉记者,特色教师在民歌演唱技能上有突出造诣,客座研究员对当地民族文化内涵有深入了解,“特色教师这种宝贵资源在大城市很匮乏,而广西还大量存在,他们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到纯正的民间文化艺术。”徐寒梅还聘请民间习俗老师,教学生们做各种仪式,“以前将仪式当作封建迷信,其实大多数民族音乐、舞蹈是在仪式里展现的,对于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课程体系建设以突出广西民族民间本土音乐特色为指导思想,在全部课程中,世界各民族音乐占三成,中国各民族音乐占七成,其中广西民族音乐又占了七成。目前设定的主要课程有《传统乐理》、《民族语音》、《识谱训练》、《民族音乐编配》、《多声部音乐训练》、《少数民族音乐保护法规和措施》、《民歌演唱》、《民歌排练》、《本土艺术表演》等,其中《民族语音》课要教学生们读写壮文,讲瑶话、苗话,这样学生在采风时可以采到民间最精华的东西。“每一门课程设置我都向专家请教,有大量本地区、外省,以及北京专家在指导我。”徐寒梅说。
教材建设是四大体系建设中最大的难点,这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由于是一个新领域,很多课程没有教材,徐寒梅就发动老师们编教材。“为了编教材,老师们翻遍了学校的资料库。我给他们出了个主意,用民歌当教材,有多少放多少。再不行就把农民歌手唱的歌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学、记谱,等到这门课上完了,教材雏形也就出来了。”值得高兴的是,徐寒梅携同行历时8年编写的《广西高等艺术院校本土音乐教材——壮族民歌》,马上就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立体化教材,书中囊括了广西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
生源质量是教学成果的基本保证,前一段时间,徐寒梅为今年的招生走了14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市,建立了200多人的人才后备档案。她还与基层教育局、文化局,以及县乡文化站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了人才梯队,“将来后备人才要形成网络,以南宁为中心,辐射全区。”徐寒梅说。在记者与徐老师交谈期间,崇左高中一位声乐教师带着四名学生来给徐老师初步筛选。在徐老师的招生评分体系中,会讲某一民族语言或方言将占有一定优势,“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们的民族基因更纯正。”
徐寒梅对民族元素极力保护。“这些孩子来自民间,身上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保护好这种民族元素。”徐寒梅说,“我是民族歌手出身,深知艺术院校音乐教学对一个有特色的民族歌手的改造是多么的脱胎换骨。我曾经经历过,知道里面的技术成分,我提倡在教这些孩子的时候,既授予他们科学文化理论和发声方法,又尽量保护他们身上特别珍贵的民族特色。”
“民族音乐表演”专业是本科学历教育,22名学生文化成绩都通过了高考分数线,徐寒梅说:“这批学生文化层次高,外形靓丽,民族特色鲜明,通过几次亮相,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海世博会有关部门曾约他们参与活动。深圳一家旅游公司特别看好这批学生,说等他们毕业后将全部接收。《新刘三姐》剧组的制片人也想预定这批学生,聘请他们常驻演出。我看好学生们的发展前景,他们将来就业会比一般本科生方向更明确。但是,孩子们刚入学不久,不论对学校、老师还是同学们来说,要做的事还很多。如何搞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建设,创造一个让学生们早日成才的环境,让他们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如办学水平的提高和贫困学生的扶助等。感谢大家对这个新生事物的支持,也希望继续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
资料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