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二 罗波庙名字的壮语解读
在庙里,罗波街社区51岁的支书陆xx请了5位老人让我们采访,他们分别是:原村支书陆xx,65岁;村民陆xx,79岁;陆某某,79岁;陆xx,66岁;欧xx,79岁。他们都是壮族。其中的79岁的陆某某在1951年曾参加过庙祭活动,亲自念过祭文。
据他们说,庙的名字壮语称为“庙佬仆”,译成汉意是老太祖母庙。晚清时本乡文人韦丰华根据壮语音写成“罗波庙”庙名,叫人刻在石块上,然后镶嵌在庙门上方。庙的名字是从罗波潭而来,壮语称罗波潭为“棱佬仆”,棱,是水潭的意思。“佬仆”即是“罗波”的转音源。相传“特掘”的母亲死后,特掘将她母亲连棺材一起扛到此潭,用现今壮族的习俗在此潭中做安葬前的洗身,然后才扛到大明山上埋葬。以后,每年三月三特掘回来扫墓,也必须先到潭中洗澡干净,才上山扫墓。群众中传说,在潭的西岸,原来有一块平坦的天然石,壮语称为“娅迈石”,即是寡妇石,这是当年特掘给它母亲洗身的地方。传说中,特掘的母亲是个寡妇,无儿无女,无名无姓,后来收留特掘作儿子,这寡妇石实际上也就是龙母石。在此,“佬仆”即老太祖母无疑也是龙母的专称。文革中,有人破除迷信,将此石炸沉水中。因传说中特掘的母亲在此潭中洗身后安葬,群众使便将此潭称为棱佬仆,在潭边建庙祭她,又将庙取名为“庙佬仆”。至此可知,罗波庙实际上就是祭特掘母亲的庙转化而来。特掘原来是蛇的形像,后来因受汉族龙文化的影响,便称其为龙掘。有些文人将龙掘潭写成龙窟潭,“窟”与壮语“秃”的音更接近,在此不能将窟理解为窟窿之意;被访的村民还特别为此提示过我们。特掘从蛇升格为龙之后,其母亲也就是龙母,因此罗波庙实际上也就是龙母庙。
据上述老人们祖辈世代相传:罗波庙的主神位置原来是龙母的,旁边还有特掘的形像,后来将土司岑瑛作为主神,坐在正殿,旁边是龙母,龙母前面还有木雕的龙子特掘。所有的像都是泥塑的,唯独特掘是樟木雕刻而成。木制特掘形像主要是方便抬出去游神。从什么时候起岑瑛作为主神?当地没有人讲得清楚。但他们说:现在的神像布局是根据清朝光绪年间设制的,至少说明在清朝光绪年间,岑瑛就已取代龙母而坐上正殿位子,
现存的庙地面建筑系清朝光绪年所修,基本上保存完好,因此1988年武鸣县人民政府将罗波庙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老人们说,庙内的神像在民国初年就已遭到毁坏,民国后期又重祈新修复,文革中又被彻底毁坏。现在的神像是请广西横县的陈姓工匠来做的。陈姓工匠祖上在光绪年间被请来罗波庙做神像,民国末年修复神像也是请他们雕塑的,据言现在的陈姓工匠已经是早年雕塑罗波庙神像的第五代传人。
三 祭祀活动中龙母文化的核心地位
尽管岑瑛在庙中作为主神出现,但旧时传统的祭祀仪式活动中,岑瑛非但不被当作主神看待,甚至没有任何位子。人们求子拜龙母,祭天求雨拜特掘,没有说拜岑瑛的。
据陆某某老人说: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日,都要举行祭拜龙母活动。九月九日只到庙内祭拜一天,比较简单,祭拜的目的是人们刚刚秋收完毕,大家来拜龙母,感谢她们母子俩的保佑。而三月三祭祀活动最隆重,是与歌圩结合在一起活动的。祭祀活动时间一般为三天,也有七天和十多天的。
三天祭祀是每年例行的祭祀,由万泉村、平地村、陆元村共同组织,据言罗波庙是这三个村的福地。三个村都是壮族,有几家是后来的汉族。共有1366户,人口5300人。祭庙时由三个村的人捐资买猪、羊、鸡来祭祀,还要请戏班来唱戏,戏班是按日收酬金的,一般只请三天。
七天和十多天祭的,是由私人另外出资。有些人家在因向龙母求子,年内生下贵子,家中又有钱,便捐钱作酬金留戏班续唱四天,加上公祭的三天,便成为七天。若有数人年内都喜得贵子,便一起合资续请戏班连唱十多天大戏。戏班子有南宁、武鸣或罗波圩、陆斡圩的,若钱多者也有请广东的戏班子。南宁、广东的戏班每天要3000元酬金,武鸣本地的戏班收2000元。一般都唱粤剧,内容有五关斩六将、穆桂英挂帅等,内容与庙祭无关,只是娱乐群众。然而,各地来的戏班子必先入庙祭拜过龙母而后才能登台唱戏。
每年三月三祭龙母活动,来参加者除上述三个村子处,武鸣境内乡镇,武鸣县城、南宁市等地都有人来,多者上万人,少者几千人。每到晚上,老年人,小孩子看戏,青年、中年男女则对唱山歌谈恋爱,从罗波潭一直到廖江河汇合处,全长1公里余,沿河两岸,布满了人,通霄达旦,全是对唱山歌的人,有些年轻人,连唱三天三夜,兴犹未尽。每年三月三的祭祀活动大致有三个阶段,即祭祀阶段、游神阶段、对唱山歌看戏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与特掘有关,而与岑瑛没有一点关联。
祭祀阶段。组织祭祀活动的有个村老组织,组织者由当地年纪大、有威信、有号召力的人担任。三月三日前三天,村老便传话给有关村寨,各派代表来开会商议祭祀事项,内容包括捐资、祭文、祭品、联系戏班等,一般来参加会议者都是甲长以上,约10人左右。如果有人年内生子或是其他喜事,想捐资请戏班续留的,也必须在开村老会期间提出申请,由村老会统筹安排。三月三日开始祭祀,其程序是:
1. 进庙祭拜,念祭文
由村老主持,上午10时左右,人们抬着猪头、水酒、五色糯米饭作为祭品,祭供在主神位前的供桌上。然后开始念祭文。念祭文者不一定是村老,一般是有文化的人,而且是有妻室有儿子的。1951年曾举行过隆重的祭祀活动,陆某某老人亲自参加了那次活动。当时他只有25岁,读过几年书,村老会推荐他念祭文。据他回忆,祭文的内容大至是:公特掘,今日我代表村民来供拜你,给你吃给你喝。去年我们村子人畜兴胜旺,五谷丰登,全靠你显灵保佑;有些年轻人不懂道理,对你没有礼貌,他们不知道你的母亲很辛苦,她无儿无女,收养你做儿子;你对母亲很孝顺,每年都回来扫墓;这些历史我们都讲给年轻人听,永远记住你的功德。我们还特别问陆祖光老人:祭文中有没有提到岑瑛保佑你们?他回答说:“特掘就是岑瑛,我们用岑瑛来顶((注:“代替”的意思)特掘,老古(注:“自古以来”的意思)祭文中都只讲特掘,没有讲岑瑛的。”看来岑瑛是什么人,当地群众是不知道的,估计是清朝时期,当地的官府文人将岑瑛硬塞进庙中作主神,并没有得到当地壮族群众的认可。
2 .游神
祭祀完毕开始游神。人们将木制的特掘从神坛上搬进专为其制做的轿子内,抬出庙外游潭、游村。很多人都争着抬轿子,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抬轿的机会。一般是去年得子今年又捐资多的人才有优先权抬轿。游神队伍非常浩大,特掘在前面,后面有十余面彩旗,有打鼓打锣的,还有吹唢呐的。先是环绕罗波潭走一圈,然后在潭的北岸小三山的地方停下。罗波潭四周是陡峭岩石,唯独此处有一个平缓土坡缺口向潭水方向延伸,前面大约3米远处就是龙母石,地形非常特殊。人们将乘有特掘大雕像的彩色轿放下,朝着龙母石的方向,又在地上摆煮熟的猪头、全鸡、果饼、五色糯米饭作为祭品,并焚香三束。鸣响一串炮竹。主持者对着龙母石叩首三下。嘴念咒语:希望龙母今年显神,保佑本土各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稔。念毕,众人向潭中扔糯米饭。在此祭祀约有20分钟后,游神队伍向西北过罗波街,再折向西南约2公里远的旧陆斡圩,沿途经过不少田峒。直至下午3时才转回到罗波庙。
3. 对唱山歌看戏阶段。
据老人们说,游神结来后,当天晚上就开始唱戏、对唱山歌。人们看戏、听唱山歌,“特掘”也要看戏、听唱山歌。因此游神结束后,人们并没有急于将“特掘”送回庙中归位神坛上,而是将它连轿子座落在戏台右前方的专门为特掘特制的神亭中,每日香火不断。唱戏多少日,特掘就在神亭中停留多少日,直至整个祭典活动结束,才将特掘抬回庙中。特掘在亭中驻留期间,不断有群众去祭拜它,希望它显灵保佑家人和睦安康。
从上述祭祀活动中可知,人们每年的祭庙活动中,根本没有岑瑛、关公、岳飞的名份。尽管上述历史人物都以神格的身分坐在神坛上,当地人却不接受、不认同他们,群众的心中只有龙母和特掘。
上图16:上林县塘红乡仙岩山“天地庙”所在示意图,小道崎岖登山艰难。众所周知,崇拜岩洞里的神,是比后来人工建庙更加原始的宗教信仰行为。
上图17:上林县塘红乡仙岩山天地庙前道公为考察组做的民俗表演。道教是后来才传人壮区的中原汉族创立的宗教;时至今日壮民仍不肯下山建观,和谐的将道教的元素与壮区最原始的岩洞崇拜信仰融合在一起。
上图18:考察组调查的上林县西燕街新建的民间庙宇。
上图19:师公在上林县西燕街的庙宇前做当地民俗表演《求雨》,内容与“乜特掘”求雨的功能有相似之处。
上图20:师公在上林县西燕街的庙宇前做当地民俗表演。表演内容反映了普通人民群众驱除邪恶祈求平安的愿望。
四 解读文人咏罗波庙诗中的龙母地位
晚清至民国年间,武鸣本地文人及外地来武鸣做官的文土,写有不少咏叹罗波庙的诗。诗文中几乎却都以龙母为主要题材,各自发表自已的看法,没有一首诗提到岑瑛。这进一步表明了罗波庙与坐在主神位的主神岑瑛无关。清道光七年任思恩知府的李彦章,曾到罗波庙拜祭过,庙前有他的题记,龙母石旁边的“小三山”也是他的手笔。现在的庙中挂有他的《咏龙窟潭》诗一首:
一壶天作九华开, 面面清潭印月来。
龙藏常时腾剑气, 螭肠何处选碑材。
云烟蒸蔚随神雨, 城郭荒唐托鬼才。
莫怪三山成缩本, 眼前真有海如杯。
旧武鸣县志中说到李彦章在任期间“创建阳明书院,增建西邕书院,修复惠泉义学,广积膏火之资聚生童长幼诵习其中,公余即步诣院讲贯不倦。”他还“移风易俗,显有成效。”①李彦章热衷移风易俗,如他认为壮族的歌圩活动是陋俗,布贴告示禁歌。当时有人唱歌讽刺他:“兰卿②太守真多事,谕禁花歌也枉然。” 李彦章在当地任知府职十七年,对于环大明山的特掘扫坟传说当然是有所了解的,但他认为是“城郭荒唐托鬼才”,是旁门左道,是陋俗,也当在革新之列。他企图用道教思想来感化当地壮族,因此在龙母石前的祭坛处题有“小三山”三字,诗文中也有“莫怪三山成缩本”句。所谓“三山”就是山东省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是道教最景仰的神仙意境。在李彦章看来,与其传说罗波潭、罗波庙是特掘、佬仆变神成仙的地方,毋宁说其为蓬莱三山道家神仙意境。虽然本地壮族人不买他的账,仍然坚持自已的传统信仰,从中我们却可以从李彦章诗中得知罗波潭、罗波庙是以特掘、龙母而出名的。(①引自民国三年《武鸣县志·卷九》第25页《宦绩略》。②李彦章字兰卿。)
武鸣本地文人对李彦章的言行颇有微词,对他的“咏罗波潭”诗也多有指指点点。武鸣贡生韦丰华就是一个。他不但题了庙名,还写有一首《题罗波龙窟》,现在的庙中也挂有他的这首诗:
波光上接蔚蓝天, 壮阔文澜漾目前。
试问临流风雅客, 可曾即此悟源泉。
龙涎倾吐玉玲珑, 滚滚交流荡碧空。
健羡渔人常破浪, 清高消受一襟风。
溷迹尘埃没草莱, 名区洇似泪名才。
兰卿漫说多情种, 空爱三山策骑来。
漫天云雨护平岗, 宛在伊人水一方。
五百年来龙久卧, 草庐谁复雇南阳。
史书上记载韦丰华是罗波凤陵村人,世代书香。他的祖父韦有纲是举人,永宁州学正,父亲韦天宝是嘉庆二十五年进士,笃于理学,为人正直,深为乡里所重,方志称其“向义日勇,文章日醇”,赴任四川留住成都时因病逝去时才34岁,韦丰华就是在这年出生的。韦丰华虽有家学传统,但功名仕途不似乃父顺利。45岁才得一拔贡,接着进京应试,落拓潦倒而归。仕途不顺,却诗文功底笃厚,他著有《今是山房吟余琐记》流传至今,共有数百首诗文,多以广西地方的文化艺术为主,间及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和地方掌故,是本地著名的文人。他在《题罗波龙窟》诗中,对李彦章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而对特掘、龙母极尽赞美之词:
“龙涎倾吐玉玲珑, 滚滚交流荡碧空。”这是赞美特掘的诗句。他认为:罗波潭波光粼粼,碧水兰天,是龙涎倾吐的口水聚成,周围的岩石林木,奇异俊美,就像玉玲珑。这龙涎就是特掘的口水。传说中特掘送母亲上大明山埋葬之前,曾在此给母亲洗身,每年三月三给母亲扫墓前也先在这里洗澡净身,它腾空飞上大明山扫墓时,必然是风雨交加,雷鸣电闪,所以诗人说“滚滚交流荡碧空”。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群众传说特掘回来扫墓之日必是大风大雨的背景。
“漫天云雨护平岗, 宛在伊人水一方。”这句诗无疑就是赞美龙母的。诗人用典出于《诗经》名句。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将读者引往秋水岸边,原是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冰凉景色,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诗中主人公幻觉中遥遥望见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美不胜言,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诗人借《诗经》名典,想像着自己站在罗波潭的东岸,遥望着西岸的龙母石,宛若看见龙母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姿态婀娜,在水一方。“漫天云雨护平岗”形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这是农耕时代追求的美好境界。诗人之所以赞美龙母,是因为当地群众历史上习惯当她是一方的保护神,是诗人对龙母社会功能的高度评价。
“试问临流风雅客, 可曾即此悟源泉。”问的是外地来的风雅太守,你到了这里是不是走马观花,可曾深入感悟当地龙母的精神力量了吗?壮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共同缔造了龙母精神,这是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你兰卿太守是不懂的。“兰卿漫说多情种, 空爱三山策骑来。”李彦章在罗波潭北岸岩石上题有“小三山”,这里是每年壮族游神时祭拜龙母的地方,题了“小三山”字就意味着叫人们不要再拜龙母了,罗波潭风景也改为小蓬莱仙岛算了。韦丰华对此意见最大,骂李彦章是“多情种”,不学无术,“空爱三山”,还骑在马上洋洋得意,不知道当地壮族群众对他是多么的讨厌。从韦丰华诗中,我们完全明白:罗波庙、罗波潭其本质的东西就是龙母文化。
还有一首诗是需要介绍的,因为诗中说到特掘由蛇而龙的衍变问题,这就是武鸣贡生黄景灏的《晓发陆斡遥望罗波龙窟》,诗文为四句七律:
雾锁云连望里微, 罗波龙窟是耶非?
藏身莫笑同蛇蛰, 会见一朝风雨飞。
特掘的故事到底有无?诗人感到非常困惑,说无则祖祖辈辈都流传着特掘的故事,而且生动逼真,它母亲出生的村名,特掘埋葬母亲的地方等都有具体的地点,不信也不行。特别是每年三月三期间,刮风下雨,天地昏暗,人们都认为是特掘回来扫墓引起的,能不信吗?若真有特掘,又为什么都没见过它的真面目呢?而且李彦章作为太守是本地最大的官,他说此事系荒唐,能不听他的话吗?是耶?非耶?诗人似乎认为:在地上爬行的是蛇,能腾空飞行的是龙。相信龙飞过天空时必有风雨相伴,这就是每年三月间多风雨的缘故。诗人是武鸣人,从小必常听乡亲讲特掘的故事,特掘小时是一条可怜的小蛇,被它的寡母收养,关爱备至,长大了,它来去无踪影,能布风下雨,是为神龙。诗中所说的都是罗波庙、罗波潭的故事。也是以龙母为主题。
前人咏罗波庙、罗波潭的诗,从我们在庙中看到的题诗和查阅的地方志以及近年编辑的《武鸣风景名胜荟萃》等书中还可以读到不少。阅之,但凡写罗波庙、罗波潭的诗,必定是以龙母故事为母题,而庙中岑瑛、关公、岳飞、神农、土地等神话故事,在诗中没有丝毫反映。由此看来上述诸神在庙中的地位是不被人注意的,除了本地群众没有承认他们,连官府文士也把它们忽略了。
上图21:民国三年的武鸣县志。
上图22:文人将庙前的龙掘潭写成龙窟潭,“窟”与壮语“秃”的音更接近。当地老人提示,在此不能将窟理解为窟窿之意。
上图23:清代的当地知府太守李彦章曾到罗波庙拜祭过,庙里有他的题诗,庙前龙母石旁边的“小三山”也是他的手笔。
上图24:罗波庙内张挂的十余幅文人题咏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7 15:48:4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