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壮汉语汇》(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第526页中收有“mehcauq”(季人按,作为专有名词,应将开头字母大写为“Mehcauq”)一词,解释为“灶王爷;灶君;灶神[迷信语]”。这里的“灶王爷”是直接借用了汉语中现成的词汇,然而如果我们依此把“Mehcauq”称作“灶王爷”,未免要闹出男女不分的笑话。
从字面上来看,“Mehcauq”中的“meh”与《壮汉语汇》在同一页中的“mehbaed”(巫婆)、“mehcij”(奶妈)等词条中的意思一样,表示女性,因此用表示男性的“灶王爷”来翻译“Mehcauq”是不妥当的,倒不如翻译成“灶母”或“灶婆婆”更贴切。
在汉族文化传统中,灶神最初也是以女性的形象出现。《礼记•礼器》称“夫奥者,老妇之祭也”,注称“奥或作灶。老妇,先炊者也”。《庄子•达生篇》中也有“灶有髻”,司马彪注称“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无论老妇还是美女,其性别为女是可以肯定的。
到了《太上灵宝补谢灶玉经》,这位女灶神的任务已经比较接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了:“道言,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莫知其由……天尊曰:‘唯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乎二气,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则为司命,又为北斗之七元使,又为五帝之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道教还为她加封了“九天东厨司命九天元皇灶君感应天尊”和“南天护福星君利济真卿东厨司命万化天尊”两个尊号。
可见“灶王爷”的前身其实也是女子,只不过后来女灶神渐渐被男灶神取代,退居二线,成了灶王爷的老伴——“灶王奶奶”。
而在世界上其他一些文明中,作为火崇拜的一部分的灶神崇拜也普遍存在,而且也不乏女灶神的身影。例如希腊神话中的灶神赫斯提亚(Hestia),罗马名维斯塔(Vesta)。她是宙斯的姐姐,掌万民的家事,是一位贞洁处女女神。蒙古族古老神话中出现的火神也是女性,称为“火婆婆”、“火灶之母”或“翰得罕•噶拉罕•额可”(意为“最为年轻的火皇后”)。西伯利亚地区其他种族中也多把火神称作“火妈妈”或“火外婆”等。部分藏区的灶房画有白色的蝎子。蝎子,藏族称之为“第巴林亚”,是龙女的化身,有时也被作为灶神崇拜。
究其根源,恐怕是火神或灶神崇拜大多产生于母系社会阶段。在母系氏族社会中,自然分工的结果使女性成为炊事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由于食物获得的极不稳定,对食物的烹煮及分配便具有了控制生存的重要意义。掌握这一权力的女性氏族首领因此成为崇拜的对象,进而演变为家庭的保护神——灶神。
回过头来考察“Mehcauq”这个词本身,我们又能有什么发现呢?
首先,这说明壮族文化传统中同样存在对女性灶神的崇拜。那么壮族文化中的灶神究竟是土生土长还是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呢?
如果“Mehcauq”来自汉族文化,其女性身份表明她传入的年代应早于汉族灶神由女性转变为男性的时期,即汉代前后,至少早于将灶神描述成男性的《五经通义》(“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搏颊,字卿忌”)。
另一方面,由于“cauq”(灶)是汉语借词,对此存在两种可能:一、“灶”在汉代之前就作为汉语借词进入壮语;二、“cauq”的借用晚于灶神在壮族文化中产生的年代,则“Mehcauq”还应该有另一个与“cauq”无关的名称。
在《壮汉词汇》一书中,与“Mehcauq”一同给出的还有“Cauqvuengz”、“Goengbaekcauq”、“Lauxcauq”和“Goengcauq”。这些词都由“cauq”和表示男性的成分组成,从世界范围内的灶神性别演变历程来看,年代应该晚于“Mehcauq”。
也许,和世界上其他文明中的火神/灶神崇拜一样,“Mehcauq”独立产生于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壮族先民中。
考察壮族传统文化中,火塘是比灶更为原始、年代也更为久远的用火方式。由此可以猜测,“Mehcauq”的前身应该是“火塘主”。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为壮族先民带来灶这一用火方式和“cauq”这个借词后,女性火塘主才演变为“Mehcauq”,后来又和汉族的灶神一样,转为男性,变成“Cauqvuengz”、“Goengcauq”等。
那么,这位掌管火塘的神秘女火神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