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日10:13
........................................................................
8月1日,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频道、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联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电影《花山情》在崇左市首映。
为了推动广西文化发展,打造花山文化品牌,2003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提出了要从文化角度打造花山“一歌一节一剧”的要求,这“一剧”就是《花山情》。该提议得到了国家电影总局的支持,其后该剧主创人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辞劳苦,深入花山地区考察、采风,九易其稿,剧本最终通过电影频道审阅,并作为重点剧目给予立项。2004年9月15日,《花山情》开始拍摄,一个月后杀青进入后期制作。2005年2月,该剧正式通过有关部门审查,电影频道的家庭影院也对该剧进行了大力宣传。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得到了特批:五年内可在非商业性质的演出中播放该剧。
《花山情》讲述了失意的都市摇滚歌手李乐来到花山脚下,璀璨的壁画艺术,淳朴的民风民俗,醇美的壮乡山歌,重新激发起他的音乐灵感,使他终于找到了迷失的歌“魂”的故事。负责拍摄该剧的是曾执导我国第一部音乐电视剧的陈刚导演,而与他合作负责音乐创作的是《印象·刘三姐》的音乐总监刘彤。
花山崖壁画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壮族文化的源头。电视电影《花山情》的拍摄和播出,展示了花山文化的魅力,展示了广西的秀美山水,展示了壮族人民的崭新风貌,使人们更加了解花山、热爱花山,也让世界了解花山,让花山走向世界。
现代性视野中的壮族文化资源
(黄伟林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花山情》这部电视电影中的主要视听元素是对歌、天琴弹唱、花山崖壁画、壮族美女以及美丽的花山风光。编剧借一个年轻的音乐人李乐的眼光,发现了壮族音乐原汁原味的美,并在渴望走出山寨的壮族姑娘们的要求下,给壮族山歌加入了一些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获得了某种现代气质。
一个外来他者闯进了一个仿佛世外桃源的山寨,发现了“奇风异俗”之美。这是典型的现代人类学的思路。这个外来他者的身份是个音乐人,他是在创作灵感枯竭的状态中进入山寨采风,他代表的是现代性本身的困境。而以依丽、阿勇、老爹为代表的壮族山民,世代居守他们的少数民族传统,这种传统在外来他者李乐的眼里恰恰成了能够激活现代性的元素,于是两种音乐一见钟情,尽管需要磨合,就像剧中阿勇曾经视李乐为情敌,现代性与边缘传统同样免不了存在各种冲突和分歧,但结果仍然是汇通与融合,李乐代表的现代音乐和阿勇依丽代表的少数民族音乐在通融中生成新的硕果。
现代与传统相融,主流与边缘共和,这显然是许多善良人们的愿望。只是这种愿望多少显得有些一厢情愿。现代性作为现代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既有它科学理性的一面,也有它霸道蛮横的地方。这从剧中李乐的无往不胜可以窥见。作品有几个细节颇值得玩味。一是李乐偷窥壮族姑娘沐浴,这个坏了民俗规矩的行为在剧中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和责备,原因自然是因为李乐的现代性身份。这种现代性身份的强大足以“移风易俗”;而依丽在李乐的吸引下甚至认为对歌中的情爱传达是可以不算数的,壮族延续上千年的传统几乎一触即溃。尽管阿勇因为依丽的缘故试图守住传统,但他的抵抗显得不堪一击,甚至不伦不类。反过来,李乐因为身怀现代性,无论遭遇什么困境,总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因此,在剧中,去除编作者的善良愿望,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边缘一方对主流一方的曲意迎合,是弱者对强者的俯首称臣。
广西文学艺术界近年来成绩瞩目,尤其可贵的是文艺界不再将文艺理解为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努力实现文艺与社会生活的互动。这种互动表现在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广西文化产业的健康成长上。广西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文化构成使广西在文化经济时代得天独厚,完全有可能异军突起。这一点,似乎已由广西文学的崛起以及广西文化产业的相对领先得到证明。观看《花山情》,再一次使我意识到广西文艺界的识见和才能,它将广西的民族音乐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做了一个颇具时代色彩的整合,有了这种意识,不仅广西的文学艺术能够崛起,而且广西的文化产业也会有宽阔开放的成长平台。(实习生肖雅元 记者蒋林)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