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杰:大明山是壮族先民及其后裔死后灵魂归天可以与神共度永生的地方
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Byacwx”,在壮族民间文学中,学者们把大明山译作“岜赤山”(农冠品、曹廷伟,1984;蓝鸿恩,1984),在壮族民间山歌唱本中,一般记作“岜取山”(罗世敏,谢寿球,2006),在壮族师公经书中记作“岜柱山”(莫幼政,2004:14~16)和“岜社山”(张声震,2004:209),其实意思都一样,“Bya”为山的意思,“cwx”为祖的意思,直译就是壮族祖宗神山、灵山的意思。即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大明山古为“氾天之山”和《淮南子·地形训》把赤水(红水河)视为帝之神泉的记载,透露了大明山在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族裔心目中可能是一座神山天梯的信息:漫入云天的大明山位处被古人视为帝之神泉的赤水(红水河)傍边,这为我们认定大明山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族裔所崇拜的圣山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前所述,大明山是桂中南最高峰,其地理位置处于南亚热带南缘,其山体走向西北—东南,用风水学的术语来说,西北—东南走向即为乾巽走向(乾山巽向),而在风水理论中乾山为天柱,为地维。再加上北回归线正好穿过大明山中部。在海拔1200米的大明山主脉群峰之顶上,有8块大小相仿的天然大草坪,很整齐地在北回归线上一齐排开,并同北回归线呈垂直状态,四周古木环绕,中间长草不长树,人称天坪。每年夏至时候人站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天坪”上,就会出现“日中无影”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这天坪是什么形成的呢?当地壮族流传的神话故事认为,大明山上原本有大支柱撑着天空,后来,人间英雄布伯与天上的雷王争斗,雷王发威天下大旱,布伯顺着“岜赤山”上的顶天柱爬上天去大闹王宫,雷王大怒,挥剑砍断了“岜赤山”上的顶天柱,这顶天柱一倒,便造成了地陷东南,水向东流的局面(农冠品、曹廷伟,1984;蓝鸿恩,1984)。雷王砍顶天柱的地方,就是现在大明山上的天坪。如今其方圆几里不长树,都是一片大草坪。
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群众历来把大明山当作宇宙山或祖宗神山看待。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 cij ram hwnj Bya 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藏”,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把死者灵魂送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民间相传“天坪”是壮族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圩的地方。“天坪仙圩”就是壮族人死后灵魂归天可以与神共度永生的地方——登之乃神。
“白云缓缓结因缘,半夜镆邪舞醉仙。五百年来得书记,罗洪溪畔浴沂年。”在宋哲宗元佑年间的广西上林诗人韦旻的诗歌中(梁庭望、农学冠1991:258~259),作者想象自己在大明山上半夜梦遇神仙飘然起舞的情形,突然让人有一种迷恋大明山的冲动:大明山那里可是神仙居所啊。
在环大明山地区的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流传的“特掘”扫墓的故事里,“乜掘”是寡妇,而寡妇的厄运直接就是“无后”。她们老死之后,无人祭祀,就成了“饿鬼”,多么凄凉!故事就让“特掘”这类精灵充当了尽孝的儿子,为老死的妇人出殡,把“乜掘”抬上大明山埋藏,并每年都来扫墓。在当地人来看是尽了孝道(农学冠,2000:68~71)。什么是孝道?《论语•为政》载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事后又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特掘”身上,凝聚了东方民族特别看重传宗接代的文化传统观念。由于有了“特掘”这样的榜样作用,“魂归岜社(大明山)”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
当地人这样崇敬大明山,到外地为官者亦想念落叶归根到大明山。
明代宾阳名人(宾州镇同义村)蒙大赉,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中进士后,皇上授官升为礼部仪制司主政,后任刑部南京尚书郎中,北京兵部武库司郎中,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南京刑部山西司郎中。蒙大赉在朝廷职其间,屡建功勋,为朝廷所器重,明世宗恩封他为“国舅”。但他的才能未得到很好发挥,后殉难于任上。明世宗为他办理丧事,派人抬灵柩回宾州城南潘村岭上厚葬。
清代武鸣名人刘定逌,清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入朝廷当翰林编修,时和坤弄权,百官下跪,独刘定逌长揖不跪,侧目而视,终得罪和坤,时36岁愤而“休致”回乡任教为业,宁当山长,誓不与权相为伍。最后在故土大明山寿终正寝。
清代上林名人(巷贤乡留仙村)张鹏展出身书香门第。他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拔贡,同时中举,便授翰林院检讨,武英殿修篆。典试滇南,政官福建道监察御史,后升至太仆,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嘉庆二十五年(1820)辞官归乡,隐居大明山故里。
广西武缘东乡(今武鸣城东镇)夏黄村名人黄君钜,字仲尊,号丹崖,于道光18年21岁时以古学第一名入县庠,25岁时科举考试获一等第二名,32岁时应乡试考中广西第31名举人,33岁时参加会试后被诠选为候辅知县,35岁时朝廷授予六品官衔,被派往云南省,先后担任该省浪穹县、富民县、易门县知县、路南州知州、广西直隶州同知、知州,江府知府,武定直隶州知洲。清光绪元年由于从云南转运京铜有功,加升三品衔,赏给二品封典。光绪九年归里,十一年主讲武缘岭山书院并修《武缘县图经》8卷,光绪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卯时终于乡里,享年70岁。
民国时期名人武鸣县人陆荣廷,武鸣县宁武乡垒雄村人,官至广西都督、两广巡阅使,上将军衔,依然惬意于长期居住武鸣大明山。恋土是陆荣廷最大特点之一,他不长期居住南宁、桂林、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而居住在家乡武鸣;居住武鸣却不住在县城而居住宁武庄。他的许多重大决策,都在宁武庄里制定。为了经营这个决策根据地,他花了不少心血,修了邕武公路、五海桥、三合土路(从五海桥到宁武)……许多名人政要不是在南宁陆公馆与他密谈,而是不辞劳苦越过时有覆车之夷的高峰拗直奔宁武,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不例外。他冒风波迁省会于南宁,但仍居于大明山下的武鸣宁武。年老病死于上海,临终仍不忘交代将遗体运回武鸣安葬。
落叶归根,魂归故里。人死要归葬故里,大概是人们的宗教思想在起作用吧?在远古时期,宗教是人们思想的灯塔。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曾被宗教、超自然和神秘现象所渗透和淹没:它们始终浸淫其中,从中抽取出它们特定心理的最强烈动机(费尔南德·布罗代尔,王明毅,2004:126~130)。
大明山上历来笼罩有神秘的氛围,但人们过去总弄不清她的神秘在于何处?从壮族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和壮族师公经书那里,人们可以找到答案:大明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是壮族的祖宗神山,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内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延续了自己的文脉,其外化为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大明山都是壮族传统文化中最神圣的名山,在壮族文化发展中具有极为殊胜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