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2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钟世华:壮族诗人韦其麟的诗语意象探究

[复制链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10:13: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摘 要] 韦其麟的诗歌中有大量关于广西地域与壮族文化的书写,其漫长的写作生涯绘制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广西画卷,并由此形成了恢宏壮阔的文学地理空间。这种空间主要通过其诗歌中所凝构出的诗语意象展现出来。这些意象不仅能够凸显出他对广西地域景观的真挚书写,而且在展示其壮族特性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些诗语意象生成于独特的壮族文化空间之中,饱含着深厚的壮族文化内蕴。
  [关键词] 韦其麟;诗语意象;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
  [作者简介] 钟世华(1983~ ),广西合浦人,山东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学创作二级,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山东济南,邮编:250100。
  一、研究缘起
  进入当代以来,韦其麟作为壮族诗人的重要代表,多次出现在文学史与诗歌史的写作中。(P92)其诗歌创作还曾被译介到国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韦其麟的诗被译为英语、日语等多国语言。这极大地增强了其作品的传播与影响力。苏联评论家奇施柯夫曾将韦其麟及其《百鸟衣》,与内蒙古青年作家玛拉沁夫、撒尼族长诗《阿诗玛》以及其他民族的童话与传说并置起来,认为“韦其麟的长诗《百鸟衣》在这些作品中占有自己一定的地位”。这不仅充分彰显出了其少数民族诗人的文化身份,而且对其在当代文学中重要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很大的助益。
  从韦其麟的研究状况来看,当前学界的研究涉及了对其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文学地理学因素的挖掘。这些研究将重点放在了呈现韦其麟与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之上。如杨长勋通过解读韦其麟诗歌所表现出的对“民族文化”的热情拥抱与深刻再现,将其称作“民族文化的朝圣者”。郭辉、肖远新、丘振声等人的文章则从“民族文学”“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角度来观看韦其麟叙事诗,鲜明地呈现出了其诗歌创作与民族文化之间紧密关系。杨璐萌主要探究了韦其麟民间传说题材的叙事诗中所表现出的“壮乡民族空间”的构建,剖析了构建的三个层次———即地理、想象、心理,指出韦其麟的民间传说题材的叙事诗“真实地反映了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且通过想象使整个壮乡民族空间更具文学性,同时有着鲜明的情感价值取向。”以上的这些研究将关注点放置在韦其麟与民间文学、民族文化等因素的紧密关系上,在呈现地域、文化之于韦其麟诗歌创作重要影响的同时,逐步建构出了一条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来探察其诗歌的研究路径。
  韦其麟的诗歌创作立足于广西地理空间,悠久、厚重的壮族文化赋予了该地理空间以独特的民族色彩。根本上说,他的写作包含了两个主体性要素,一是对壮族民间文学的深刻传释,二是对广西地域文化的集中再现。此两者均生成于广袤而又多样的广西地理空间之上,不仅凝聚了壮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的思考,而且饱含着他们对广西地域的深厚情感。因此,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来研究韦其麟诗歌便具备了独特的优势。也正如杨义所说:“探讨文学和地理关系,它的本质意义就在这个地方,就在于回到时间在空间中运行和展开的现场,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怎么样以生存智慧和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的表达,物质的空间是怎么样转化为精神的空间。”这即是说,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拓展了原有的以“时间”为主体的史学呈现,在建构出“空间性”研究视域的同时,经由对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审视,融构了文学与地理、物质与精神等诸多驳杂要素,表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
  鉴于韦其麟诗歌所呈现出的独特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文化性,对其进行文学地理空间角度的研究便具备了可能性,而其诗中所凝构的诗语意象正成为此项研究的有力载体。笔者发现,在韦其麟的诗歌中,诗语意象的凝构成为其创作的突出特征,这些意象不仅能够凸显出他对广西地域景观的真挚书写,而且在展示其壮族特性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些诗语意象生成于独特的壮族文化空间之中,饱含着深厚的壮族文化内蕴。因此,笔者拟从诗语意象的角度入手,对韦其麟的诗歌创作进行探究,在深入考辨其诗歌所展示的文学地理空间的同时,试图挖掘有关韦其麟诗歌研究的新的增长点。笔者的研究并不局限于韦其麟所创作的民间传说、民间文学题材的叙事诗,而是将视域放在其整体的创作生涯之中,围绕着地域性的直观展示、民族性的真挚书写以及文化性的深刻再现这三条线索进行探究。
  二、诗语意象表现之一:地域性的直观展示
  对于少数民族诗人而言,浓郁的地域性通常能够成为其重要的创作标识,而地域文化本身则作为构筑文学地理空间的本体性要素,为研究者们所重视。洪子诚与刘登翰曾道明了探究诗歌“地域”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该问题的提出“不仅是为诗歌批评增添一个分析的维度,而且是‘地域’的因素在80年代以来诗歌状貌的构成中是难以忽略不计的因素。在诗歌偏离意志、情感的‘集体性’表达,更多关注个体的情感、经验、意识的情况下,‘地域因素’对写作,对诗歌活动的影响就更明显。”(P253)小说家东西在一篇访谈也谈到:“作家就像植物,他们在不同的土壤、阳光、气候和民风民俗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而读者通过这些由不同的“土壤”“阳光”“气候”“民风民俗”所凝构而成的地域文化风物,不仅能够窥见诗人们富于民族性的诗学表达,还能感受到风物本身所带有的鲜明的地域色彩。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的地域环境会产生风格迥异的诗歌地理意象,这些意象立足于诗人独特的地域感受与生存体验之中,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诗学表达。韦其麟在其诗歌写作中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呈现,其诗作中经常出现“百鸟衣”“花山壁画”“桃金娘”等独具壮族文化特色与广西地域特征的地理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凝结了他对壮族文化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则饱含着他对广西地域的真挚情感。韦其麟曾谈到了“地域景观”对写作《百鸟衣》的重要影响:“当我要向读者介绍古卡家时,一闭上眼睛,那些幽美的情景就呈现在眼前了。山坡呀,溪流呀,鸟呀,果子呀,甚至也听到了那回响在深山中的优美的山歌声。这使我很顺利地把南方山村的色彩描写了出来。”而《百鸟衣》中也多次呈现了“南方山村的色彩”,如诗句:
  “绿绿山坡下,/清清溪水旁,/长棵大榕树,/象把大罗伞。//山坡好地方,/树林密麻麻,/鹧鸪在这儿住下,/斑鸠在这儿安家。春天的时候,/满山的野花开了,/浓浓的花香呀,/闻着就醉了。//夏天的时候,/满山的野果成熟了,/甜甜的果子呀,/见着口水就流了。//秋天的时候,/满山的枫叶红了。/红叶随风飘呀,/蝴蝶满山飞。//冬天的时候,/小溪仍歌唱,/松林仍旧青,/象春天一样。”
  “百鸟衣”这一壮族地理意象正是在“南方”的地域景观中生成,这既表现出韦其麟对“山坡”“溪水”“榕树”“鹧鸪”等自然景色的赞美,又包含了他对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优美景观的赞叹。作为长诗《百鸟衣》主导意象,“百鸟衣”不仅直接建构起了故事的整体,而且其自身带有着丰富的壮族文化内蕴。“百鸟衣”尽管在长诗中出现的次数很少,但它的作用不可或缺。从依娌被土司抢走时对古卡的提醒———“古卡呵古卡,/心理别害怕,/你去射一百只鸟做成衣,/等一百天找我到衙门里!”,到“百鸟衣”的生成———“一百张雉鸡皮,/张张一样美,/缝成一件衣,/羽光亮闪闪”,再到古卡依凭借“百鸟衣”将土司杀死,故事被不断推向高潮,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文化也集中传达出来。
  “花山壁画”作为韦其麟诗歌中重要的壮族地域风物,其自身带有较强的历史性,寄寓着诗人对壮族文化历史的思考。据韦其麟考察,“花山壁画是壮族古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分布在桂西南壮族聚居的宁明县明江沿岸和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左江两岸的石灰岩峭壁上。”他同时看到:“花山壁画所在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传说……这些传说当然不是对壁画内容或来由的科学解释和阐明,而是壮族人民借这些壁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民族精神的寄托。”(P74)这便在有力呈现“花山壁画”壮族地域属性的同时,再现出了其所承载的丰富的地域文化。如在《花山壁画之歌》一诗中,韦其麟通过歌颂“花山壁画”,集中表现出了他对“义军”英勇精神的赞美之情———“庄严的崖壁含着悲愤,/高高托起壮丽的图景;/英雄的山头并没有沉沦,/不屈的队伍又重现踪影。”这种将自我情感寄托于民族风物的写作,具备了壮族文化的传承意识。此外,“花山壁画”还体现出了一种“寻根”的气质,有学者就将“花山”看作是“民族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学特质的灵魂”。因此,韦其麟通过描绘“花山壁画”,深刻地诠释了他对广西地域文化内涵的理解。
  又如“桃金娘”是壮族特有的花,其本身不仅带有着鲜明的壮族地域色彩,而且又饱含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在韦其麟看来,“桃金娘(亦名逃军粮)是壮族地区到处可见的一种普通而美丽的小灌木,春天它以满树满树粉红的繁花打扮着壮族的山山岭岭,夏日又献出一树树甜蜜的紫色的果子。壮族人民对桃金娘非常熟悉而又亲切……”(P94)这不仅充分昭示出“桃金娘”之于壮族地区的特殊作用,而且也强调了有关它的书写的重要性。韦其麟的《四月,桃金娘花开了》一诗,借助对“开遍了壮家的山山岭岭”的桃金娘花的描写,着力凸显了“姑娘”崇高的革命精神。诗中的“姑娘”最终化身为桃金娘花———“雨过了,人们把姑娘呼唤,/不见了,再听不见姑娘的回应。/只见满山长起绿绿的小树,/小树开满了红花多么鲜艳。/天晴了,人们把姑娘呼唤,/不见了,再看不见姑娘的身影,/只见漫山的小树结满果子,/紫红色的小果象蜜一样甘甜。”———她为着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自我,给予后来者以极大的精神砥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沙发
发表于 2019-11-14 10:14:20 |只看该作者

 三、诗语意象表现之二:民族性的真挚书写
  作为少数民族诗人的重要代表,韦其麟的诗歌中自然包含着鲜明的民族性。而对“民族性”的坚守,是韦其麟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理念。笔者曾看到他初期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性”:“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表《玫瑰花的故事》《百鸟衣》等叙事诗开始,他的诗歌便以其独特的民族性表达及多元的民族形式再现为学界所接纳。”不仅如此,韦其麟在随后的写作中也并未抛置其本有的“民族性”,并且呈现出了不断强化的姿态,这对于当下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具备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就具体的写作来看,韦其麟对于民族性的展现主要通过“神话意象”“英雄意象”来完成,这些意象一方面植根于丰富多彩的民间神话传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近、现代英雄革命斗争的描摹上。
  在创作初期,“民族性”几乎成为了韦其麟的唯一源泉,他也由此塑构出了鲜明的民族性意象。如在《玫瑰花的故事》中,“玫瑰花”这一“神话意象”摆脱了一般性的西方文化内涵,而被诗人赋予了鲜明的壮民族特征。该诗通过叙述尼拉与夷娜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二者因反抗国王和王子的“霸权”,最终“拥抱着撞向石台”———最终生成了“玫瑰花”这一“有刺的奇花”。由于故事本身带有着强烈的壮民族文化内蕴,在此基础上所生成的“玫瑰花”则自然具备了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正如诗中所写:“时光象万丈瀑布哗啦啦地倾泻,/春连着夏呵,秋去冬来又一年。/那堆黄土忽然长起了一枝有刺的奇花,/殷红的花瓣绿绿的叶,/馥郁郁的花香溢满园。/‘玫瑰花’——— 人们给它安上名字,/就从那时候起哟,世界上才有了玫瑰花。”又如《百鸟衣》中,韦其麟围绕着“百鸟衣”这一“神话意象”,书写出了独具壮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传说。诗人将“百鸟衣”作为“神衣”来再现,极尽了其所具备的神奇力量,如诗句“你看羽光亮闪闪,/百鸟衣是件神衣,/九洲里头找不着,/寻遍四海难得到”“穿了百鸟衣,/老头也变得后生俊俏;/穿了百鸟衣,/姑娘见了心欢就会笑。”等。而这一具备着“神力”的“百鸟衣”最终帮助古卡战胜了邪恶的土司,这同时暗含着壮族人民对于困扰其生活的“土司”制度的反叛。
  韦其麟在1984年所作的长诗《寻找太阳的母亲》中,也直接呈现出了壮族古老传说的影响。该诗的引言部分写道:“这是一个永远年轻的故事,/却又非常非常的古老———/那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没有见过太阳;/那时候,壮人住在/没有太阳照耀的地方。/只是传说,在遥远/遥远而又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给人间以温暖的/给世界以光明的/辉煌灿烂的太阳。”韦其麟循着这一“永远年轻而又非常古老”的壮族传说,书写出了壮族的“逐日神话”。本质上看,该“神话”带有着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变构性质。诗中的这位“年轻的孕妇”,为着满足乡亲们“对光明的殷切的渴求”与“对温暖的深沉的想望”,兀自走向了寻找太阳的路途中,这使得“母亲”与汉族逐日神话中的“夸父”形象等同,但韦其麟又对此进行了自我的变构。因为诗中的“孕妇”在阐释自己“逐日”理由时说:“当我死去,还有我的儿子/继续我的道路,走向太阳。”由此,“母亲”的形象中也融入了“愚公”的精神特质。可以说,韦其麟以其出色的艺术想象力实现了对民间文学的创造性思考,营构出了独具壮民族特色的“逐日神话”。
  如果说《玫瑰花的故事》《百鸟衣》《寻找太阳的母亲》等诗歌中建构出了壮民族特征鲜明的“神话意象”,那么《平天山传奇》《郁江的怀念》《红水河边的传说》《凤凰歌》等诗,则将视域投向了壮族近、现代的斗争生活上,由之凝构的“英雄意象”则与壮族人民的英勇精神紧密联系起来。近代以来,壮族人民因不满封建统治、军阀混战等带来的压迫与动荡,不断地进行着反抗与斗争,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民间传说,比较典型的如太平天国传说、左右江革命传说等。这些传说在反映壮族人民勇于抗争的同时,也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韦其麟的许多创作即源于此。如《平天山传奇》歌颂了太平天国时期壮族农民领袖黄鼎凤领导的农民起义,《郁江的怀念》书写了郁江自太平天国到新中国这段时期的丰富历程,《红水河边的故事》则歌唱了赤卫队与人民共同抗击敌人的英勇气概……而其长诗《凤凰歌》则立足于解放前壮族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的战斗生活,在塑造达凤由壮家孤女成长为游击队女英雄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壮族人民奋勇抗争的决心与勇气。正向学者黄桂秋所说:“《凤凰歌》是作者(指韦其麟)在民族文学创作上的新成绩,是一曲优美动人的民族颂歌。”
  民族性不仅作为韦其麟诗歌写作的重要坚守,更成为了少数民族诗人理解本民族文化的一把“钥匙”。正如有学者所看到的:“……一部作品内容的民族化或区域化程度是与作者对本民族、本地域民族生活的理解深度成正比的。对于一个民族或区域的历史文化、生存状况体验愈深,他笔下的艺术造型也就愈洋溢着独特的区域或民族气息。”韦其麟对于壮族文化、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他与壮族民间文学之间更是形成了双向的互动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对壮民族特征的传释更具创造性,使其立足于民族性的诗歌写作也更为自然与生动。
  四、诗语意象表现之三:文化性的深刻再现
  洪子诚与刘登翰曾指出:“壮族诗人韦其麟的创作,和民族民间诗歌、传说的关系密切。发表于1953年的《玫瑰花的故事》,以及《百鸟衣》《寻找太阳的母亲》《山泉》等,都与民间传说有关。”同时,他们还强调了《百鸟衣》与壮族民间传说之间的重要联系:“故事(指《百鸟衣》)来源于壮族民间传说《百鸟衣的故事》(或《张亚源和龙王女》),韦其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作了若干重要的改造。”(P92)这即表明,《百鸟衣》中塑造的人物“古卡和依娌”,来源于民间传说中的“张亚源和龙王女”,二者之间有着基础性的“传承”关系。而韦其麟在《写<百鸟衣>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文中,也直观地道明了其写作《百鸟衣》时对壮族传说的借鉴,以及对原作所作的“若干重要的改造”:“《百鸟衣》的传说是童年时听到的,后来据我了解,它流传得很广,故事情节虽各有出入,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为了把主题更加明朗起来,赋予它积极的社会意义;为了把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明朗和丰富,使人物的形象更趋于完美、鲜明,就不能单纯地把原来故事不加选择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而必须经过一番整理,在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这种“改造”包括了“简化古卡的成长过程”“把依娌描写成一个美丽的、勤劳的、聪明的、善良纯洁而又吃苦耐劳的姑娘”等内容,而“改造”过程既呈现出了韦其麟对民间文学的自觉吸收与借鉴,又表达出了他关于壮族文化的创造性思考。
  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来说影响深远,它通常作为后者写作的源泉而存在。就此而言,壮族文化对韦其麟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韦其麟曾对以花山壁画、铜鼓为代表的壮族文化,表达出了极强的自豪与认同感。这种认同伴随着他对壮民族“没有广泛通用的民族文字”的忧虑,在他看来,“民族文字”的匮乏对于壮族作家的写作来说“无疑是一种妨碍……壮族的书面文学只是壮族知识分子用汉文写成的作品。”(P5)韦其麟在表达这一忧虑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其对壮族文化的深刻体认。从韦其麟的写作历程来说,无论是在写作初期对壮族民间故事、传说的直接借鉴,还是新时期以来对民间文学的自觉融入,其创作中均有着壮族文化的影子,而这种独特的文化性主要是通过“河”“动物”等诗语意象来呈现。这些意象一方面凝结了韦其麟对于壮族文化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则饱含着他对广西地域的真挚情感。
  韦其麟的诗歌中首先建构出了以红水河、郁江等为主体的“河”意象,这种意象带有着文化原型的性质,其中融构的是韦其麟对壮族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沉思。如叙事诗《红水河边的传说》中,韦其麟书写了党领导的赤卫队与人民一道,在“红水河”边与“敌军”斗争的故事,诗句“万山隐在暮色中,/眼前景色有多美://一轮明月上山顶,/万片银波落河心。//银波托着小渔船,/此时已过千重山。”在再现“红水河”优美景观的同时,真情地歌赞了壮族人民的英勇与智慧。而在抒情诗《红水河从烈士碑前流过》与《红水河———永不苍老的河》中,韦其麟将自身对于“红水河”的真挚情感和盘托出,其中既包含了他对红水河边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崇高敬意,又有着对由“红水河”所凝聚的光辉形象与高尚品格的真情歌唱。在诗句“红水河,/远方———你的名字消失了,/而你是不会消失的,/红水河,/岁月一样永不苍老的河,/时间一样永无干涸的河”(《红水河———永不苍老的河》)中,韦其麟将“红水河”与“岁月”“时间”同构起来,暗喻了由“红水河”所凝构的壮族历史与文化的永恒性。又如《郁江的怀念》中,韦其麟一方面通过描绘郁江的优美景观,展现出了他对郁江自然之美的热爱;另一方面,诗人经由对这条自太平天国时期开启的历史意义上的“郁江”的描摹,寄寓了他对壮族历史文化的无限感慨。
  其次,韦其麟在散文诗中建构出了以“动物”为主体的文化意象群,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揭示与批判。韦其麟曾看到壮族民间文学中对动物故事的独特讲述,他指出:“动物故事中的动物是人格化了的,这些动物形象是自然界的动物,又不是自然界原来的动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性格。故事的目的并不是原原本本讲动物界本身的事情,而是借动物的形象来表现人间世态。”(P125)由此观之,以“动物”为主体的意象群的建构体现出了韦其麟对于广西地域文化的独特情感。诗集《梦的森林》充斥着对动物的“拟人化”描摹,韦其麟运用拟人化的寓言笔法,集中地表达出了自身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名利”“谎言”“世故”“虚名”等丑恶现象的批判与鞭挞。而在诗集《依然梦在人间》中,韦其麟延续了《梦的森林》的“拟人化”笔调,他在《种鸡》《猴子》《蛆之歌》《鼠的抗议》《苍蝇的轻蔑》等诗歌中,将写作的重点投射到有着不良品行的动物身上,并通过对它们丑陋行径———如种鸡的欺软怕硬,猴子的自欺欺人,蛆的得过且过,老鼠的无理抗议等的审视,生动地传释出了他所持有的社会批判性。
  总之,韦其麟的诗歌创作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史,而且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均有着重要的诗学价值。他在曲折而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逐步型构出了独特的文学地理空间,这种空间正承载于其诗中所凝构的诗语意象内。笔者通过探究韦其麟诗中的诗语意象,不仅有力地窥探到了其诗歌所展现出的浓郁的地域色彩,而且真切地体悟到了他对民族性的执著坚守。与此同时,韦其麟的诗歌创作植根于悠久的壮族历史文化之上,这使得诗语意象在凸显壮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层面,同样具备着鲜明的话语优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板凳
发表于 2019-11-14 10:14:59 |只看该作者

[参 考 文 献]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苏联]奇施柯夫,著,杨华,译.李准和韦其麟[J].长江文艺,1956(5).
  杨长勋.朝圣者的沉思—论壮族诗人韦其麟[J].民族文学研究,1992(2).
  郭辉.从韦其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谈神话传说与作家文学的关系[J].民族文学,1985(1).
  肖远新.其麟歌声飞过海———读韦其麟同志民间传说题材的叙事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丘振声.从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看作家与民间文学的关系[A].广西民族文学学会.花山文学漫笔[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168
  杨璐萌.壮乡民族空间的构建———论韦其麟民间传说题材叙事诗[J].钦州学院学报,2017(2).
  杨义.文学地理学的渊源与视境[J].文学评论,2012(4).
  秦红增,东西.文学地理与文化深描[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韦其麟.写《百鸟衣》的一些感受和体会[J].长江文艺,1955(12).
  韦其麟.百鸟衣[J].长江文艺,1955(6).
  韦其麟.壮族民间文学概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温存超.花山岩画与广西当代文学[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
  钟世华.韦其麟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7(6).
  黄桂秋.论韦其麟《凤凰歌》的民族特色[J].南宁师范学院学报,1982(4).
  陈金文.黄佩华小说中的文学地理世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韦其麟.梦的森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韦其麟.依然梦在人间[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1 20:46 , Processed in 0.17131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