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6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籁•雁江(二稿)CIUZ YAEMZ•YANH GANG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5

听众

8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20-6-17
注册时间
2013-8-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2:47: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11-4 20:52 编辑

天籁雁江(二稿)CIUZ YAEMZ•YANH GANG
    月光光,
    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训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
    阿爷睇牛要上山岗。
    月光光,
    照地堂,
    年三十晚摘槟榔。
    五谷丰收堆满仓,
    老老嫩嫩喜喜洋洋。
    ……

    这是一首解放前就流行于我的家乡雁江古镇的小调,用白话唱的,小时候我常听爷爷唱。当时我很纳闷,雁江人都讲壮话,为何民间却流传很多白话小调。长大以后才慢慢明白,解放前的雁江古镇可是一个繁华的商埠。那时候,很多广东客商都到雁江经商,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商机和财富、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还有语言和文化艺术:粤语(也就是白话)、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民谣(也就是白话小调)。除了爷爷常常唱的这首《月光光》以外,还有《落雨歌(又名《落雨大》)》、《鸡公仔》等当时流传广州城内外的民间小调,也被广东客商原汁原味原封不动地搬到雁江,成了流传至今的“原生态雁江白话山歌”,成了雁江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爷爷的爸爸,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原是乡下一个种田佬,后来做些小本经营有了些积蓄,才搬到镇上定居。我家附近的街亭有个戏台,曾记得小时候,每年都有三四场演出,演的是粤剧,戏班是镇上的街坊们凑钱从外地请来的。那期间,每晚演出还未开始,我便早早吃了晚饭,跑到后台,看演员们穿戴上装,看乐手们调琴定弦。演出即将开始,又回到早用板凳占好的“最佳位置”,眼巴巴等待着演员粉墨登场。然而那时的我,终因年幼而在一出戏演到一半时,便在乐队的急管繁弦中或主角的低吟浅唱下,倒入大人的怀抱中,进入甜蜜的梦乡。一出戏的后半部分往往是最精彩的,却无法看到了。


  我的老家名字叫定寨,距雁江古镇约莫四公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村庄。那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位居“雁江粮仓”腹地,是“雁江香米”的主产地之一。那里地方不大,人口不多,然而,乡亲们嗜歌如命却是远近闻名。老家人的土歌(民间叫“Fwen  doj”,官方“砖家”则称之为“原生态壮族排歌”)跟老家人的性格一样,亦文亦白,雅俗掺半,直白中含有婉传、粗犷而不失细腻,音韵朗朗上口,曲调宕荡起伏。


        旧社会,生产条件恶劣,种田人的艱辛可想而知,娶媳妇最看重的是她的体力,故有“Gen  ga  reng  lumj  faexcaengq  ndaej  guh  baex  Dingh  Caih (歌词大意:手脚硬如木,才能做定寨的媳妇)”的歌词传唱至今。他们还能用刻薄、尖酸的语言嘲讽邻村吝啬:“Naz  Ngaih  daih  oj  coqseiq  liengx  noih  bet  banzBoux  hek  baez  haeuj  ranzram  oengq  bae  cawx  laeuj(歌词大意:某村太喔鹾,四两肉八盘。客人进了门,抬缸去买酒。)”,唱得对方无地自容。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有一年在歌圩上,老家的后生哥为了向对手炫耀村里的田地好,家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自豪地唱道:
      Sam  bi  naz  mbouj  baekcawj  byaek  doq  lij  hom
       Sam  bi  raemx  mbouj  dumhmou  meh  daiq  rwz  gim
       (歌词大意:三年不插秧,煮菜照样香;三年无大旱,母猪也戴金耳环)。”
  雁江古镇东南方五公里处的那朗村,是个出状元、进士的风水宝地,同时也是个很有名的“山歌村”。每次与外人对歌,那朗人总爱这样自我介绍:Duen  daengz  byoz  Naz  Liengjyiengh  yiengh  miz  mingz  dangzByaij  doh  daengx Yanh Gang(Yenq  Gyangh)ceiq  gyanggyaeu  dwg  Naz  Liengj(歌词大意:提起那朗坡,样样有名堂。走遍全雁江,最好是那朗)。传说有一年,当朝宰相陈宏谋从北京慕名来访,被那里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不但拜那朗的读书人为师,还向那朗民间歌手学习那朗的“原生态壮族民歌”呢。从此以后,那朗村里又传出一首土歌:
  Lungh  An  cib  ngeih  dozmbouj  gvaq  byoz  Naz  Liengj
       Caenz  Hoengz  Maeuz  caij  siengqbaiq  Naz  Liengj  guk  sae
     (歌词大意:隆安十二图,难比那朗坡。陈宏谋宰相,尚且拜那朗为师)。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主题

5

听众

856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20-6-17
注册时间
2013-8-28
沙发
发表于 2017-7-10 12:47:5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11-4 20:53 编辑

     1988年,我中学毕业不久,离开家乡到广东打工。那时候的雁江,原生态民间小调已经被港台流行歌曲取而代之,粤剧舞台也被迫让位于电视荧屏。长时间远离家乡,独处异乡,总免不了生出一番思乡之情来。想想近郊的稻田,想想镇上的骑楼,还有米粉店里香喷喷的卷筒粉……最想的是熟悉的乡音,小时候看过的粤剧、爷爷常常唱的白话小调,乡下亲人唱的土歌。对于我来说,那些都是我灵魂深处的天籁之音,远比夜总会里的重金属乐音美妙,远比大都市舞台上的“时尚元素”更好听。

  若干年前,回了一趟家乡,发现家乡已经今非昔比。集市早搬到宽阔、漂亮的开发区,小时候的雁江圩早被官方命名为“雁江古镇”。昔日的商埠华丽转身,成为旅游胜地,引来无数游人。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注册了“玉蝶牌雁江香米”、“雁江粉利”等专用商标。在文化艺术方面,先后发掘、整理了一批频临灭绝的民间文化遗产,其中“壮族打铁技艺”和“壮族九莲花灯舞”两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许多停办多年民俗活动,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赛和文武庙“五月十三”庙会等也被恢复起来,一年办得比一年好。古镇上的几条骑楼街被完整保留下来,据说广西电影制片厂还来拍过电影呢。


    现在,家乡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我的雁江古镇也越来越美。物质生活好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相应提高。每当夜幕降临,河边的龙舟文化广场上和开发区的农贸市场里,聚集着大批文艺爱好者,有做韵律操、跳健身舞的,有扭秧歌、唱卡拉OK的;镇文化站的排练厅里,有人唱粤剧,有人排练相声、小品;小巷深处的骑楼下,几个古稀老太婆在教儿童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唱那些在雁江古镇流传了一百多年的白话小调。         

  
  每年春节初五和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由雁江古镇文艺爱好者策划、组织的文艺晚会在农贸市场隆重演出。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现代流行音乐和时尚歌舞自然是最受欢迎的,特别是原汁原味的雁江“原生态壮族排歌”和悠扬的“白话小调”经过精心包装搬上舞台,在本土艺人的倾情演绎下,不仅得到中老年观众认可,连青年人和中小学生都大呼过瘾。与此同时,由本土艺人自编自导自演,用本地话演出的,既根植于本土,又溶入了现代流行文化元素的相声、快板、小品、脱口秀等原创节目也是“haingh”爆全场。


    如果说,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壮乡素有“歌海”之美誉,那么,家乡的歌,就是这海里的一滴浪花了。这歌,代代相传,从远古传唱到如今。旧时,这歌唱出了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唱出了现实的艰辛和无奈。如今,这歌唱出了家乡人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精神状态,唱的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唱的是盛世中国的天籁之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8 01:25 , Processed in 0.144954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