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土著虎尾 于 2016-5-9 17:18 编辑
先有石马大王庙还是先有花炮节?
许秉元
一个地方民众过重大节日开展祭祀活动,需要多种形式的宣传。那坡县龙合乡五月初五花炮节的举办者重视宣传了。这是应当得到肯定的。可是,好多人从未羊年五月初五花炮节简介和节后相关报道上看到,花炮节宣传存在不少问题。结果,引起不少人议论,引发我思考。到底是先有石马大王庙,还是先有花炮节?读者的疑问不止这一个。花炮节宣传需要改进。我的看法不止这一点。下面,我将花炮节宣传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今那坡县是句町故地,且曾经是句町国文化政治中心。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属益州刺史南部牂牁郡句町县。
汉代以后,人们一直崇拜句町王。宋代以后,人们既崇拜句町王,也崇拜侬智高,还祭拜岑逊王。
梁庭望曾说,历史上势力较强影响较大的土司,如莫氏土司和岑氏土司,其土俗神灵莫一大王、岑逊王被壮族各地师公普遍祀奉。①黄家信也说,在岑、韦、莫、侬土官管辖的领地都有对应的将军庙及民间信仰。③
可见,在岑氏土司家族经营的年代,土官和民众都是祭拜句町王、岑逊王和侬智高等与土著有关的英雄的。
然而,龙合街上的百姓建庙祭拜却是个例外。这可以从五月初五花炮节的由来等宣传品中看出来。
当地制作的龙合乡五月初五花炮节简介称:花炮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接着称:据说在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派出“邓、赵、马、关”四大元帅南下征讨南蛮。而马援元帅就在龙合乡一带负责驱逐南蛮,最终获得胜利。据史料记载,聚居于龙合一带的壮族当时有些是随马援元帅征讨南蛮的旧部代。他们先祖跟随马援征南战北,在战斗中负伤留养定居。马援的功绩代代相传,认为马援生前平乱有功,死后英灵显圣,震慑一切妖魔鬼怪,于是聚居龙合一带的黎民百姓,自发建起庙宇一座,名为石马大王庙。
按理说,先有花炮节(距今有一千多年),后有石马大王庙(乾隆时期建)。可是,简介后面却说,为便于管理庙宇和供奉石马大王,定居龙合地区之马援部属后裔及黎民,经过商议把龙合划分为六个瑶寨。各瑶寨首领开会决定:制作花炮抢花炮。年复一年的沿袭,便形成了传统的花炮节。
这不等于说,花炮节是在乾隆时期才形成吗?花炮节是瑶族节日吗?
大家都知道,邓、赵、马、关四大元帅是师公教斩妖除邪的主神。当然,认为邓、赵、马、关四大元帅是斩妖除邪的主神的,不仅有壮族人,也有苗族人。例如,海南五指山市南圣镇、水满乡和番阳镇苗族村落的居民在跳盘皇舞时就提到。他们跳盘皇舞,对道具十分讲究,如木剑上要刻有龙鳞和邓、赵、马、关四大元帅的姓氏。③
我不知道,一些人为什么说是乾隆皇帝派出邓、赵、马、关四大元帅南下征讨南蛮呢?如果不是缺乏历史常识,就是别有用心,或是标新立异。
在侬智高骑白色神马的传说中,侬智高是黑虎投胎所生,应用白色相济夺天下,所以他的坐椅是一匹白马。④受这一传说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建起庙宇,祭拜句町王、岑逊王和侬智高等与土著有关的英雄。
我想,龙合街上百姓建立庙宇,祭拜的也应是句町王、岑逊王和侬智高等与土著有关的英雄的。只是到了2015年在对社会各界作文字宣传时,才变成纪念马援元帅。这可以从历年宣传中没有谈及马援元帅可以看出来。
也许,有的人会说,乾隆时期,岑氏土司家族权大无比,今龙合地在岑氏土司管辖范围内,民众是不能随便建起庙宇祭拜与土著无关的英雄的。那我要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土归流。过后,岑氏土司家族失去管辖权,民众为何没有及时更换祭拜对象呢?直到2014年在对社会各界作文字宣传时,仍然没有提及与土著无关的英雄呢?
也许,有的人会说,2015年在对社会各界作文字宣传时提到“据说”,而这种“据说”是没办法考证的,别当真。我觉得,没办法考证的,就更不能胡说。更何况,宣传还提到“据史料记载”呢。怎么能不计较呢。我查看了那坡县志,见有这么一句话:据古老传说,龙合一带石山地区,是瑶族最早居住地,清时把这些区域划为“六瑶”,即念益、果列、燕村、荣屯、共和、善合等6个村屯。⑤这与简介说的有出入。我想,能够把瑶族人居住地划分为“六瑶”的,要么是当地官员,要么是瑶族首领,而不应当是马援部属后裔及黎民。
简介离谱有问题,起到误导作用,让报道者以讹传讹。花炮节过后,那坡县有两位作者写了两篇文章,就是按照简介的说法来写的。两篇文章好多内容与简介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先写的文章开头说:“6月20日(农历五月初五)是那坡县龙合乡壮族传统花炮节,该节日是为纪念乾隆年间马援将军的功绩而举行的”,中间点到“(当地群众)根据马援好骑马和认为马是军队之本的意思,就削石为马,称之为‘石马大王庙’”;⑥后写的文章开头说:“龙合花炮节是那坡县龙合街壮族的传统节日,祭拜东汉著名的军事家马援将军,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结尾说:“(龙合花炮节)是广西唯一在花炮节中祭拜马援将军的少数民族特有节日”。⑦
简介编写者说的马援是乾隆皇帝派出在龙合一带负责驱逐南蛮的马援元帅,而不是先写的文章说的马援将军,也不是后写的文章说的东汉著名军事家马援将军。可以说,此马援非彼马援。
为了旅游,可以编故事;为了打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可以包装。但是,不能随便拿“历史”说事,更不能随便拿壮族说事,以免伤害大多数壮族人感情。
龙合街地处大石山区,没有大河,不能通船。从清朝到20世纪通公路前,人们出行就骑马,运物靠马驮。可以说,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马。人们建立石马大王庙,祈灵福、招马魂、祭马魂、赞美马,表达对有功劳之马感激、报恩之情,是说得过去的。
后来,演变成每年五月初五祭拜马援,我没有意见。而别的方面这样胡乱附会,我认为不可取。
出谋者编造者不负责任,附和者传播者糊里糊涂,旁观者不言者麻木不仁,成何体统?这样传下去,谬误重复一百遍就成了“真理”,不明真相的人们就信以为真了。误人不小害人不浅哪。其实在宣传时,老实说是传统节日就行了,别把龙合街上的部分壮族是马援军队后代等附会的内容搞上去。
在这里,我谈及城厢镇彝族同胞和跳弓节。彝族同胞编了个故事:
一年腊月,一个强大的异族又来侵扰,彝族同胞联合奋起反抗。双方浴血厮杀了3个多月,因寡不敌众,“麻公爸”只好带队后撤。敌人凭人多势众尾随紧追。“麻公爸”被迫率队隐蔽到一片三面尽是高山陡壁、只有一面是山沟可以出入的地方。异族大队人马追到山脚出入口处,便安营扎寨扬言要把彝族队伍堵住饿死在竹林里。几天后,正当彝族队伍弹尽粮绝面临饿死的危难时刻,奇迹出现了:一场及时雨之后,满山谷的金竹笋破土而出,为他们“送”来了又脆又甜的粮食。“麻公爸”和勇士们砍下金竹削成长杆梭镖和利箭,准备突围消灭敌人。几天几夜后,突围战斗打响了:一时间万驽齐发杀声震天,打得敌人溃不成军……彝族队伍大获全胜。“麻公爸”十分感激金竹的救命之恩,率众向金竹顿首叩拜并令每人挖一兜金竹带回寨中栽种,让全族人世世代代敬奉。
彝族的勇士们凯旋,彝族人载歌载舞欢庆胜利。从此彝族人民为庆祝胜利而每年四月都杀猪宰牛,击鼓跳舞大庆3天,形成了彝族规模盛大而又独具特色的跳弓节。
你看人家所编的故事,质朴而生动,充实又有条理。是说本民族英勇杀敌的。没有浮躁的心态,没有套用历史书中的某个人物和某个事件,而是自己独创;没有讨好心态,不说自己是某某外来军队的后代,而是有自己的根和脉。整个故事爱憎分明,没有伤本族人民感情、惹本族人民反感、让本族人民不满,而是流露出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从中可以看出,故事以独特见解阐述了积极处世这一人生态度,启发本族人不管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都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显示出彝族人民有骨气、有个性、有自尊心、有自信心、有全局意识、有感召力、有凝聚力。读这样的故事,真的鼓舞人心,鼓舞士气。我们壮族人尤其龙合街上的壮族人应向城厢镇彝族同胞学习,不去附会,不去矮化自己。
要知道,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是对祖先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壮侗语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我希望乡亲们记住“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事不能乱做”这一古训,讲点良心,负点责任,别再胡编乱造自欺欺人了,别再做歪曲历史歪曲事实伤害壮族人民感情愧对祖先的事情了。
附注:
①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②黄家信:《壮族土司制度研究与壮学建立》,《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六期
③参见陈耿 尹秋艳:《海之南:来欣赏从远古走来的苗家盘皇舞》,南海网—海南日报2007年10月15日
④参见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集》,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
⑤见广西地情网地情资料库2011年12月30日上传的第一轮县级志书《那坡县志》
⑥梁培珠:《巧借花炮节平台 奏响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法制宣传交响曲》,那坡县人民政府网2015年6月26日
⑦周捍华:《那坡龙合花炮节 祭拜东汉时期的马援将军》,那坡县人民政府网2015年7月
(原载《那坡文艺》201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