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笑震宇在2004-11-26 10:23:03的发言: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侗族;
他比较特别,生前他从来未意识到自己是少数民族,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是汉族,所有他填的表格、档案都写“汉族”;我们现在说他是侗族是因为起自国家的少数民族扶持政策的原因。
在他逝世后(80、90年代都有),湖南会同的部分汉人(主要是粟姓,在当地是大姓)为了获得少数民族政策的照顾,努力翻家谱,把好多代以前曾经有过的部分少数民族血统找出来(注意,是部分少数民族血统),通过一些政治关系,把当地几个姓(包括粟姓,不论他是不是过继还是后来改姓的)通通改成少数民族,或侗族或苗族。其实这些改民族属性的汉人内心里对少数民族并没有归属感,只不过为了获得上学、招工、计划生育等政策照顾而已。当时在湖南、贵州还有好多县为了获得国家税收优惠,把该县大多数人口一次性从汉族改为土家族、苗族等。所以如贵州省出现一个很有趣的事:2000年人口普查,全省总人口比1990年大幅增加,但汉族人口数却出现了减少。
关于
“当时在湖南、贵州还有好多县为了获得国家税收优惠,把该县大多数人口一次性从汉族改为土家族、苗族等。所以如贵州省出现一个很有趣的事:2000年人口普查,全省总人口比1990年大幅增加,但汉族人口数却出现了减少”。
楼上的能否提供更详细的资料?民族鉴别一直到八 九十年代还在进行,利益驱动原因造成部分错改应该是有的,在一些地区本身是少数民族由于已经失去民族语言而划归汉族的也有的,说把大部分汉族改为少数民族恐怕有些牵强。
民族划分我觉得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认同,失去民族语言又认为自己是汉族的根据自愿可以划为汉族,失去语言但自己认为是少数民族的经历史考证确实是少数民族的划为少数民族。大家知道在中国,少数民族接受的是汉文化教育,少数民族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机会接受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更别说相邻而居的汉族或少数民族会了解兄弟民族的历史,但在学术界各个民族的历史渊源都是很清楚的。这样的教育造成的结果是所有用汉姓的少数民族普通老百姓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内地迁来的,当专家学者说他们是少数民族的时候他们还莫名其妙,很多已经不会说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对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是没有多少认同感的(了解历史的人是例外)。
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不只是学习自己民族的历史其他民族的历史也要了解,这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乡土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为民族教育,在汉族聚居区是乡土教育,实质是一样的),比如说贵州,这是个民族杂居的省份,各个民族都有学习了解兄弟民族历史的义务,在大家都了解自己民族历史之后,可以根据自愿原则,认同汉族汉文化的就改为汉族,认同少数民族的仍然是少数民族。
特别声明,我对北方少数民族不了解,以上所说的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壮侗语民族的情况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