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壮族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看待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壮族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是统一多民族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并享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1958年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这给壮族开辟了新纪元。恢复了她应有的地位。随之,壮族研究也成为我国民族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壮族研究走上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一、对壮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历史、语言、习俗、现状作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广西分团到壮族地区进行慰问,随团专家、学者调查研究了壮族的历史、语言、风俗和现状。广西分团副团长费孝通先生就其调查所得资料撰写了《关于广西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他用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的资料探讨壮族的起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带民族偏见写出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研究壮族历史的论文。文中写道:“壮族自称‘越伊人’,使我们联想到古代东南沿海的‘于越人’,广西的壮族可能就是这古代民族余留到现在的一部分。”
1952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袁家骅教授率队到广西调查壮族语言,为创造拼音壮文作准备;1954年桂西壮族自治区壮文研究指导委员会成立。经过数年的努力,1955年制定了拼音壮文方案,1957年11月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了壮文方案,随后在壮区试行推广,受到广大壮族人民的欢迎,从而结束了壮族无统一民族文字的时代。
1953年,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派出人员,到龙州、平果、龙胜等县的壮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1954年写成长篇调查研究报告。
1956年,根据党中央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的指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壮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参加调查的老一辈学者有杨成志、岑家梧、黄现藩、石钟健、汪明瑀、刘介、唐兆民等,经过5年的努力,分别写出大新、凌乐、宜山、环江、南丹、田东、东兰、天峨、那坡、西林、隆林、百色、都安、武鸣、上林、马山、上思等县的壮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有数百万字,现已公开出版《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至第七册,为世人系统深人研究壮族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调查报告侧重政治和经济基础,对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的调查较少。
198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广西民族研究所编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1985年又出版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所录碑文绝大多数与壮族历史有关,史料价值极高。
1990年,广西民族研究所重点调查了壮族地区的龙胜、象州、昭平、忻城、环江、天峨、平果、崇左、龙州、靖西、那坡、钦州等县以及云南省文山、麻栗坡、马关、西畴等县的民族传统文化,填补了50年代社会调查的不足。
1991——1992年,根据国家民委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一布置,广西民族研究所等联合进行边疆民族经济调查,取得了丰富资料,写了调查研究报告,为国家实行沿边对外开放作准备。
二、壮族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研究的层次日益加深,研究的质量日益提高。
自建国至70年代这段时期,随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拼音壮文的创制与推行,以及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壮族研究主要在壮族历史、壮语文、民间文学艺术等领域得到较大的开展,尤其在壮族史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深层次探索研究,产生了质量较高的成果。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学术研究自由,思想较活跃,史学界知名学者曾就壮族历史诸问题专门召开过学术讨论会。这无疑对推广和深化壮族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7年,刘介在《广西日报》连续发表三篇论文:《略论壮族名称在历史上的衍化及壮族的伟大贡献》、《再论壮族名称在历史上的衍化》《为什么说壮族名称可能起源于庆远南丹》。 刘氏疏通了壮族名称在历史上更迭的脉络,并谈到了与毗 邻民族的历史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他从考古、历史文献资料论证壮族是两广的原始居民,改变了在《岭表纪蛮》书中提出的壮族西来说的观点。
方国瑜教授撰《壮族——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发表于《云南日报》1957年7月5日)一文认为“从各方面的记载来看,以现在的民族名称解说:夜郎为布依族、句町为壮,可能主要是侬人,南疆以北的卧漏人,可能主要是沙人,而近红河以东的进桑,可能主要是土族人,这些集团,都属于壮语族,有亲密的历史渊源。”随后,说“壮人是古越的后裔。云南东南部的侬人、沙人和僚人,也是壮语族的支系,古为句町部族。”①
(注:①方国瑜:《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第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957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广西师范学院黄现藩教授编著的《广西壮族简史》一书, 这是壮族学者写的第一部壮族历史书。该书对广西壮族的起源、社会组织、革命斗争、生活习俗、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都有简要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壮族起源自上古的百濮。
1958年,为迎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诞生,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黄藏苏编写的《广西壮族历史和现状》一书,此书对壮族的称谓梳理得简明扼要,首次公布了各种不同的壮族自称,阐述了壮族社会发展的基础。
1958年,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着手搜集资料,研究、编写《壮族简史》,为了解决壮族史上的三大问题:一是族源问题,二是壮族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问题,三是侬智高起兵反宋的性质问题,1962年,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南宁召开了有各省学者参加的壮族史学术讨论会。1963年,全国民族历史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壮族历史科学讨论会,著名学者范文澜、翦伯赞、吴晗、白寿彝、刘大年、邓广铭、向达等出席了会议。这两次讨论会,就上述三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经过22年断断续续的努力,终于在1978年由广西民委召开第三次壮族历史科学讨论会。再次对上述壮族历史上的三大问题进行讨论,第一、第三个问题,意见趋于一致;第二个问题,有三种观点,未能统一(详见下述)。《壮族简史》于1980年出版,上述诸问题的讨论成果,已基本上反映到该书中。这本书对壮族历史的发展脉络写得更清晰、观点更明朗、史料更丰富,是目前较好的一本壮族历史书。
1982年出版了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撰写的《壮族历史人物传》,以人物为主干,论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壮族简史》的一个补充。
198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现藩的遗著《侬智高》,该书史料丰富,正面论述依智高起兵反来的正义性质。
1986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欧阳若修等合著的《壮族文学史》。
1988年黄现藩、黄增庆、张一民合著的《壮族通史》出版,史料比《壮族简史》更丰富。
1989年范宏贵、顾有识编的《壮族论稿》,袁少芬主编的《当代壮族探微》出版。
自80年代至今,随着拨乱反正,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落实,国家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壮族研究无论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都呈现出空前兴旺繁荣的景象。综观这一时期,发表了有关壮族历史的论文计200多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对过去探讨过的问题,加深了研究的层次。同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产生了大批新成果,出版了大批专著,可以归纳为以下十多个方面;(一)百越史、乌、浒、俚人、僚人研究;(二)壮族图腾、风俗、婚俗研究;(三)壮族文学研究;(四)左江流域崖壁画研究、铜鼓文化研究;(五)壮族原始宗教巫经的整理与研究;(六)壮族奴隶社会的研究;(七)壮族古代哲学思想研究;(八)壮族称谓出现的问题;(九)土官(司)制度与改土归流;(十)壮族历史人物研究:侬智高、瓦氏夫人抗倭等;(十一)壮族地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十二)壮族各个时代的革命运动:壮族与太平天国、壮族与中法战争、壮族与辛亥革命、左右江革命运动;(十三)壮族与旧桂系军阀;(十四)壮族语言文字:古壮字的整理与研究、壮汉词汇研究、壮语地名的整理与研究;(十五)壮族传统体育、舞蹈的整理与研究;(十六)壮族医药的整理与研究;(十七)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其中论述较深,影响较大的专著已流行中外,从而开创了壮族研究的新局面。
新中国建立以来,台湾学者对壮族历史的了解研究甚少。有的学者仍持旧有的观点,在有关壮族的著述中竟说“今日僮人早与汉人同化,所谓僮人,只是历史上的名词而已。”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这段时期世界各国研究壮族的学者人数与成果较多者首推日本。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有日本学者藤本光1952年著《关于南宋的广马交易和西南诸国的状况》、《关于南宋的广马贸易和西南诸县的惰况》、《横山寨考》、《关于广马和广监的关系》、1953年著《南宋广马考——关于其发端与结局》,还有河源正博1969年出版的《关于宋代羁縻州、洞的计口给田》,日野三郎1970年出版的《唐代岭南的金银流通》,田诚之1983年撰《唐宋时期华南少数民族的动向——重点考察广西左右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及1985年撰《明清时期壮族佃户化的考察》。在迁徙方面的研究有河源正博1955年撰《蛮酋的内徙》,际田诚之1985年撰《明代壮族的迁徙与生态——明清时期壮族史研究之一》。对唐代黄乾曜、宋代侬智高起兵的研究有河源正博1959年撰《侬智高叛乱与交趾》,小川博1965——1967年撰《宋代侬智高的事迹》、《关于侬智高叛乱的几个问题》、1963年撰《唐代西原蛮叛乱》、《华南少数民族史之一瞥》,谷口房男1983年撰《嘉靖海寇扫荡和瓦氏夫人》,松本光太郎1989年撰《壮民族意识的“再生”——从“汉人后裔”到“壮族”》。在民族关系研究方面有绫部恒雄著《泰族的社会与文化》一书,把泰族划分为两支;西支佛教徒各泰族,东支非佛教徒各泰族,把我国的壮族、布依族,越南的侬族、土族都列为东支泰族。显然,他仍然摆脱不了西方学者20年代泛泰族观点的影响。另外有谷口房男撰《关于唐宋时期的“平蛮颂”华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的一个断面》。
越南与我国壮族地区相毗邻,在历史上关系密切,越南又有与壮族起源相同的岱族、侬族,因此对壮族研究也较注意。我国学者认为骆越是壮族、越南京族的先民,越南学者也认为骆越是越南京族的先民。在越南北部聚居的岱族、侬族有数百万人口,越南学者在论述岱族时说:“岱族人与广西的壮人在语言和风俗习惯上更相近。岱人和广西壮人在历史上有密切关系。”①“现今在越南的岱人和侬人与广西的壮人仍然把侬智高看成是本民族的领袖。”②该书在论述侬族时说:“侬人的根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③“据初步了解,在谅山、高平、老街的一些地方,侬人移居到越南约七八代人至四五代人之间(大约300年左右)。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有相当多的侬人逃到越南躲避清朝封建者的迫害,有的人家移居越南才三四代人。有许多还有亲属、亲戚在中国。侬人分为很多支,仍然带有中国故乡的名字。如万承侬,故乡在广西的万承州;州侬,故乡在龙州;崇善浓,故乡在崇善;英侬,故乡在龙英;雷侬,故乡在下雷;归侬,故乡在归顺。”④越南史学家陶维英说“在从高平至芒街的越中边界两侧地方,虽已划人两国版图,但那里的居民都是少数民族——最重要的是岱人和侬人(以前为壮人)。”⑤总之,他们对岱人、侬人与广西壮人的渊源关系是明确的、一致的。
(注:①越南民族委员会研究室著《越南的少数民族》第39页,河内文儿出版社1959年版。
②越南民族委员会研究室著《越南的少数民族》,第39页。
③越南民族委员会研究室著《越南的少数民族》,第62~63页。
④越南民族委员会研究室著《越南的少数民族》,第62~63页。
⑤〔越南〕陶维英:《越南历代疆域》第188~189页,河内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