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cy109 于 2014-8-10 08:52 编辑
十代师徒用心传承北路壮剧
□ 冯春旺 文/图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http://www.gxmzb.net/szb/html/2014-08/08/content_9734.htm
闭克坚老师正在教授壮剧二胡的技法。
师徒交流壮剧创作经验(左为闭克坚、右为黄景润)。
北路壮剧,起源于田林县旧州镇。其萌芽于明朝时期,淸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就有了唱本《太平春》。距今已有330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田林县旧州“龙城班”搭台戏成立,标志北路壮剧演化基本定型,距今已有245年了。其流传于广西西林县、隆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及贵州省的兴义市、册亨县和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罗平县等地。至今北路壮剧上演剧目有300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內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些剧目曾荣获市、区、全国奖项。目前北路壮剧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路壮剧至今已经历了十代传人。第十代传人闭克坚从12岁拜北路壮剧第八代传承人黄福祥为师,从正式开始舞台生涯算起,他在北路壮剧这块沃土上,坚贞不渝地耕耘了64个春秋。其在滇、黔、桂等省区共教出40余个业余剧团(班),学徒近2000人。历年来其编写的古装剧和现代剧本共80本48万字。其中现代剧《把最好的白毫茶献给毛主席》,曾荣获自治区级二等奖。古装剧《红楼梦》、《泗水年华》荣获县级一等奖,四个剧目荣获县级二等奖,一个剧目荣获县级三等奖。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闭克坚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命名闭克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共百色市委、市政府授予闭克坚“百色市首批农村实用拔尖人才”荣誉称号。1986年田林县人民政府授予闭克坚“北路壮剧 第十代新师” 称号。2013年6月,闭克坚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杨似玉是广西唯一两个前往北京领取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薪奖”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闭克坚已迈入了古稀之年。为了北路壮剧的继承和发展,闭克坚与第九代北路壮剧传承人黄芳声,呕心沥血,共同物色和培养北路壮剧第十一代预备传承人黄景润。
黄景润1961年10月出生,初中文化程度。其父亲是北路壮剧演员出身,会拉二胡(已故)。受其父亲影响,自幼热爱壮剧,纯属草根文化训练出身。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刻苦钻研壮剧,能编写壮剧剧本,会拉二胡,会唱。因此,黄芳声早在1977年就带着自己编写的三十多部剧本到岭屯教剧(当时黃景润还在读初中二年级)。黄景润是当时唯一懂点文化的人,他利用课余和农余时间,前后用了三年多时间看完了三十多部剧本。从2012年起,黄景润开始学编写壮剧剧本。用汉字代替壮文,例如:“合楼排呀”(Gyoengqraeuz Byaijhaj),“浪库贝哼”(Gou Bae Cam)等等。
经过漫长的实践,黃景润编写剧本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到目前为止,他已写出了七部壮剧剧本、58000多字。其中一些剧目在乡(镇)、县展演赛中荣获了名次奖。2013年黃景润与闭克坚应邀带队到云南省富宁县的一些乡(镇)、村演出,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并赠送了相关的演出道具。黄景润还单独多次到云南省剥隘镇一些村屯指导壮剧的演出。
从目前情况来看,黃景润尙缺乏排戏演戏的技能。从2011年2月开始,第十代北路壮剧传承人闭克坚又连续五年多次(每次达十多天)到岭屯给黄景润作剧艺的辅导。在第九代、第十代壮剧传承人的指导、帮助下,黄景润对北路壮剧的掌握正逐步地走向成熟,不断提高,为其继承北路壮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田林县人民政府及其文化部门,把继承和发展北路壮剧作为打造文化田林的重点项目来抓,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业务培训等方面步步到位。目前,田林农村业余壮剧团已发展到73个剧团。此外,从2012年起,还连续几年举办少儿壮剧培训班,这一举措,为继承和发展北路壮剧,奠定了后继人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