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区蒲庙镇举行开圩283周年暨花婆节庆祝活动
花婆节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当代生活报 2014-04-12 ■ 生活报记者 王建伟 文/图
蒲庙花婆节的花婆形象
五圣宫对面临时搭建了一座舞台,各种充满民俗特色的节目在这里上演。
核心提示
每年农历三月十二,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都要举办开圩周年暨花婆节的庆典活动。虽然每次节日都热闹非凡,但关于蒲庙镇花婆节的由来、吃花婆粥、放花灯等风俗是如何形成的,却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4月11日,记者专程采访了广西民俗学家、蒲庙花婆节艺术策划、花婆形象设计者梁红,听他讲述关于蒲庙镇与花婆节的故事。
花婆神
她是专管生育的女神
4月10日一大早,蒲庙镇五圣宫门前就已经人山人海,鞭炮声不绝于耳。从各乡镇专程赶来的善男信女,在庙门外吃一碗花婆粥,然后进门上一炷香。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吃花婆粥的市民,询问他们对蒲庙开圩和花婆节的来历了解多少。许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从小就从长辈那里得知,农历三月十二到五圣宫吃花婆粥,会给自己带来好福气,但却不清楚这民俗的由来。
已经60多岁的梁红是土生土长的蒲庙人,连续多年担任蒲庙花婆节艺术策划,目前市民熟悉的花婆形象,最初就是由他设计的。梁红告诉记者,广西民俗学家普遍认为,花婆是壮族人始祖“布洛陀”的妻子,但在一些壮族地区则认为她是布洛陀的母亲。总之,花婆是一位专管生育儿女的女神,又称“花王圣母”。
绝大多数壮族人认为,儿女是花婆庭院里的花朵,枯荣全凭花婆主宰。婴儿出生,即在床头铺上纸花,逢年过节由母亲领孩子另祭花婆。孩子有病,也要祭请花婆保佑。正因如此,每年花婆节才会有上万人专程赶来,只为吃上一碗象征健康和福气的花婆粥。
蒲庙镇
最初是纪念花婆的庙
那么,关于蒲庙镇开圩283周年之说又是如何得来呢?
梁红称,蒲庙镇历史悠久,建圩以前是个商埠,而镇上的五圣宫建于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是典型的岭南风格建筑。关于五圣宫的建立,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四海时,曾来到邕江支流八尺江处,抛下葫芦打上清泉畅饮,连声叫爽!并灌满一葫芦清泉,扬长而去。从此,邕江在此不再直流,而是环绕葫芦岛一周才向东流去。
铁拐李走后,葫芦岛对岸的几棵大榕树下出现一位头发花白、面目慈祥的卖粥婆婆。老婆婆善良热心,不管路人有钱没钱,都会送上一碗热粥。说来神奇,人们吃了老婆婆的粥后,不但充饥解渴,还能消除病痛,强身健体。这就是所谓“粥福”(与白话“祝福”谐音)的由来。
人们不知老婆婆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是见她头上爱戴鲜花,便尊称她为“花婆”。后人为了纪念她,就为她建了一座小庙——“花婆庙”。花婆庙香火很旺,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上香,渐渐发展成了一个圩镇,花婆便是这圩镇的始祖。为了缅怀她,人们就把圩镇的名字叫“婆庙”,它就是如今的蒲庙镇;也有人说,花婆庙是木菩萨浮水漂来而成的,即是“浮庙”,又因当地口音“浮”为“蒲”,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蒲庙”。
八音鼓
演完观众不让他们下台
本次花婆节期间,人们在五圣宫对面的空地上搭建了一座舞台。从4月11日上午开始,一个个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节目在此上演,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据梁红介绍,参与演出的团体和个人,大多是已经退休的老人,来演出没有任何酬劳。“尽管没有报酬,但还是有许多团队前来报名,以至于都安排不过来。”
当日下午2时许,蒲庙八音壮鼓队一场激情四射的八音鼓,将演出推向了高潮。记者注意到,演出使用的乐器除了壮族传统特色八音之外,把算盘、犁头等用具也融入其中。节目表演完,台上观众掌声雷动,使蒲庙八音壮鼓队无法谢幕下台。无奈之下,主持人只好请他们重新演奏了一遍,创造了同一节目接连表演两次的记录。
梁红告诉记者,邕宁区是中国八音之乡,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刚刚成立的蒲庙八音壮鼓队从结构、编排、服饰、鼓点上均加以创新设计,强调自己的地方特色,令人耳目一新。此次花婆节 是改进后的首场演出,没想到取得了一鸣惊人的效果。
放花灯
花婆在七星石上放灯祈祷
夜幕降临后,上千名市民来到八尺江边,将一只只油纸做的花灯放入江水。灯在江中顺流漂去,整个江面被装扮得五彩缤纷,蔚然壮观。随后,守候在江边的善男信女们纷纷打开鸟笼、提着水桶,放生各种鸟儿、鱼儿。
为什么要在江面上放花灯?梁红解释说,相传五圣宫前的江水里有七块按天上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的神石,叫做七星石。每当国泰民安喜庆节日,七星石就会露出水面,闪耀异常的光彩。每当七星石出水,在江边摆粥摊的花婆就会用鲜花制作水灯,站在七星石上将它们放到江面上,祈祷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安康。镇上的人们纷纷效仿,渐渐形成了蒲庙镇放花灯祈福的习俗。
记者在花婆节的前夜看到,沿江居住的家家户户都把制作的花灯放入江中,整个江面宛如一条星光密布的银河。
转自 广西新闻网
http://epaper.gxnews.com.cn/ddsh ... content_2383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