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比较长,我2006年3月曾抄录其中一部分发在本论坛:
[参考]壮文方案的诞生过程
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22_18635_1.html
《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5年第5期“民语工作”栏目发表了广西壮文学校高级讲师张恩享先生(已退休)的文章《壮语调查话当年》,全文共10页,在此就不全文抄录了。文中提到了1954年8月前往广西调查壮语的中国科学院壮语调查组有袁家骅(江苏张家港)、罗季光(湖南长沙)、王均(江苏南通)等三位语言学专家(均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以及张恩享(广西临桂)、梁光宗(广西玉林)、严子玉(陕西关中)等三位组员(均为中央民族学院的研究生)。张恩享先生是1951年开始进入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壮语班学习壮语,共同学习壮语的有八人,他们是何报流(广西北流)、余晖(广西来宾)、张恩享(广西临桂)、邓锡勋(广东)、梁光宗(广西玉林)、李树森、严子玉(陕西关中)、赵如国(甘肃兰州)。1952年8月他们八人到武鸣苞桥实习,半年后又到来宾寺脚实习,学会了武鸣壮语和来宾壮语。1954年壮语调查组首先调查的是来宾壮语,其次是上林壮语,然后扩展到北部方言38个点(含来宾、上林)、南部方言13个点,其中都有当地壮族干部、群众的参与。文中还提到,“壮族语言文字研究委员会”成立之后,召开预备会,到会的都是专家学者和壮族领导人,其中有苏联语言专家谢尔久琴柯夫,中央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傅懋绩。
张恩享先生文章最后部分是这样的:
十四、研讨定方案、壮文诞生
语委会,也就是壮族语言文字研究委员会成立了。材料整理清楚以后,便报请语委会,语委会便进行研究、讨论。在预备会上都是专家学者,壮族领导人,在大会上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讨论。当时到会人员,有苏联语言专家谢尔久琴柯夫,中央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傅懋绩。我们这次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坐满了三楼大会议室,袁先生汇报了调查的情况,提出方案的设想,标准音的定点,主要是后面两条,壮文方案,标准音点,要我们下面分组讨论。
……